第59頁
這個作品作為“小說”發表,其實我本人也多少感到有點不塌實。這是因為,如同有的讀者朋友從“迷宮館血案”這個書名所感覺到的那樣,這個作品是以真實發生的殺人事件為依據而創作的。
該殺人事件,同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發生在1987年4月,在著名作家居住的一個奇妙的地方,當時的部分媒體曾企圖大肆地進行渲染。
然而,看來最終他們並沒有搞清楚事件的全貌。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一方面這個事件發生於一個極其特殊的情況下,同時能夠說清真相的知情人沒有一個願意接受媒體的採訪。而警察對於這個非同尋常的案件也深感棘手,雖然掌握了案件的一些真相,但並不想主動地向外界透露。這樣一來,媒體也只好憑藉警方發表的模稜兩可的信息草草報導一下了事。
也許讀者朋友會以為我是道聽途說,信口開河。當事人不開口,你怎麼能夠把那個事件寫成小說呢? 《棒槌學堂》
坦白地說,我曾“親眼”看到了該事件的全過程。我是1987年4月份發生在迷宮館的那個連續殺人事件的當事人之一。現在,我之所以下決心把那件我也被卷人其中的事件用這種方式公布於眾,主要出於兩個理由:
一是由於某編輯先生的再三勸說。
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為了悼念在那個事件中喪失了生命的“他們”。
說來慚愧,我相信“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極其熱愛推理小說這一畸形文學,並為此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因此,我認為嘗試用這種方式對那個事件進行所謂的“推理小說式的再現”是對死者們最好的悼念。
作者的這些情況,對於多數讀者而言也許無足輕重。無論有什麼背景情況,終歸是“推理小說”,在讀者看來無非是消磨時光的工具而已。當然,這也沒關係。我甚至希望讀者朋友能夠這樣想。
最後,我想申明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書中的人名、地名大多數都是假名字。我本人也出現在作品中,當然沒有用“鹿谷門實”這個筆名。
也許讀者朋友中有人對我的筆名感興趣,問:“當事人中誰是鹿谷門實啊?”但還是不說為妙啊。
鹿谷門實
1988年夏
附:珠海社原文補充
序曲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星期五。
島田感冒臥病在家,突然收到一本書。
紫羅蘭紫、紫丁香紫、石斛紫——雖然想出了好幾個顏色的名稱,卻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正確的,總之那是一個淡紫色的封面。和一般新書的版本大小相等,中央有一塊同樣顏色的四角形框框斜斜地放著。當中有一張照片——深紅色的背景讓人覺得那是一片血海,浮起一顆黑色的水牛頭……框框的右上方,淡紫色的部分,浮雕出書的標題。在左側,同樣浮雕出作者的名字:
迷路館殺人
鹿谷門實
書的中間纏著一條綠色的帶子,“稀譚社文叢 本月新書”的文字之下,是一段以粗體字印刷的讚頌詞句:
——正統的推理小說
為你解開——
“迷路館殺人”的真相
——跟真的一樣——島田一邊翻過書的背面,心裡一邊想著,最近新書的GG詞越來越誇張了!聽說小說不暢銷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但是推理小說在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這幾年來書店內各出版社的推理叢書仍不斷增加。然而,這些粗製濫造的推理小說恐怕已使不少讀者失望而離去了。算了!別人的事何必白操心呢!
內頁——
島田看了作者的近照和簡歷一眼,照片照得不怎麼好。
擁有複雜迷宮的地下邸宅“迷路館”。當四位推理小說家聚集在此,以此館為舞台,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慘劇的序幕解開了。
密室般的館中,發生了連續殺人事件。真兇到底是誰?……令人戰慄的大陷阱!驚愕的結果!
島田不覺苦笑了。自己也是一名作者,對於這種誇大的“內容介紹”,實在難以接受。要是平常在書店看到這樣的書,他根本不會拿下來看,更不可能去買它了。雖然也很喜歡推理小說,但他只看國外作品,覺得國內的小說推理性不強,而且永遠在一定的圈圈裡打轉。可是,這是作者贈送的書,不看好像說不過去。而且,書中所談的又是有關“迷路館殺人事件”……
勉強從被窩裡鑽出來,拿一條毯子蓋在肚子上,昨天夜裡的高燒已經退了,但是全身上下的關節仍然隱隱作痛。再把枕頭墊在下巴,這樣大概可以看個二、三小時吧!
翻開目錄,看到最後一行寫著“後記”,他看書時一直習慣先讀後記,然後再看本文。
後記
本來這段文章應該放在卷頭,但是,現在的讀者在閱讀時總是喜歡先看後記,再看本文,所以只好將它移到卷尾了。以下的文章希望讀者自動將它和本文連接。
這個作品以“小說”的形式來發表,其實不甚妥當。看到了本書的書名——“迷路館殺人”,或許已經有人察覺這個作品是以現實的殺人事件為基礎所寫出來的。發生在一九八七年四月的一個殺人事件,和這本小說中的日期完全相同,當時經過傳播媒體的渲染,變成一件相當駭人聽聞的事件。
該殺人事件,同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發生在1987年4月,在著名作家居住的一個奇妙的地方,當時的部分媒體曾企圖大肆地進行渲染。
然而,看來最終他們並沒有搞清楚事件的全貌。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一方面這個事件發生於一個極其特殊的情況下,同時能夠說清真相的知情人沒有一個願意接受媒體的採訪。而警察對於這個非同尋常的案件也深感棘手,雖然掌握了案件的一些真相,但並不想主動地向外界透露。這樣一來,媒體也只好憑藉警方發表的模稜兩可的信息草草報導一下了事。
也許讀者朋友會以為我是道聽途說,信口開河。當事人不開口,你怎麼能夠把那個事件寫成小說呢? 《棒槌學堂》
坦白地說,我曾“親眼”看到了該事件的全過程。我是1987年4月份發生在迷宮館的那個連續殺人事件的當事人之一。現在,我之所以下決心把那件我也被卷人其中的事件用這種方式公布於眾,主要出於兩個理由:
一是由於某編輯先生的再三勸說。
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為了悼念在那個事件中喪失了生命的“他們”。
說來慚愧,我相信“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極其熱愛推理小說這一畸形文學,並為此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因此,我認為嘗試用這種方式對那個事件進行所謂的“推理小說式的再現”是對死者們最好的悼念。
作者的這些情況,對於多數讀者而言也許無足輕重。無論有什麼背景情況,終歸是“推理小說”,在讀者看來無非是消磨時光的工具而已。當然,這也沒關係。我甚至希望讀者朋友能夠這樣想。
最後,我想申明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書中的人名、地名大多數都是假名字。我本人也出現在作品中,當然沒有用“鹿谷門實”這個筆名。
也許讀者朋友中有人對我的筆名感興趣,問:“當事人中誰是鹿谷門實啊?”但還是不說為妙啊。
鹿谷門實
1988年夏
附:珠海社原文補充
序曲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星期五。
島田感冒臥病在家,突然收到一本書。
紫羅蘭紫、紫丁香紫、石斛紫——雖然想出了好幾個顏色的名稱,卻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正確的,總之那是一個淡紫色的封面。和一般新書的版本大小相等,中央有一塊同樣顏色的四角形框框斜斜地放著。當中有一張照片——深紅色的背景讓人覺得那是一片血海,浮起一顆黑色的水牛頭……框框的右上方,淡紫色的部分,浮雕出書的標題。在左側,同樣浮雕出作者的名字:
迷路館殺人
鹿谷門實
書的中間纏著一條綠色的帶子,“稀譚社文叢 本月新書”的文字之下,是一段以粗體字印刷的讚頌詞句:
——正統的推理小說
為你解開——
“迷路館殺人”的真相
——跟真的一樣——島田一邊翻過書的背面,心裡一邊想著,最近新書的GG詞越來越誇張了!聽說小說不暢銷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但是推理小說在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這幾年來書店內各出版社的推理叢書仍不斷增加。然而,這些粗製濫造的推理小說恐怕已使不少讀者失望而離去了。算了!別人的事何必白操心呢!
內頁——
島田看了作者的近照和簡歷一眼,照片照得不怎麼好。
擁有複雜迷宮的地下邸宅“迷路館”。當四位推理小說家聚集在此,以此館為舞台,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慘劇的序幕解開了。
密室般的館中,發生了連續殺人事件。真兇到底是誰?……令人戰慄的大陷阱!驚愕的結果!
島田不覺苦笑了。自己也是一名作者,對於這種誇大的“內容介紹”,實在難以接受。要是平常在書店看到這樣的書,他根本不會拿下來看,更不可能去買它了。雖然也很喜歡推理小說,但他只看國外作品,覺得國內的小說推理性不強,而且永遠在一定的圈圈裡打轉。可是,這是作者贈送的書,不看好像說不過去。而且,書中所談的又是有關“迷路館殺人事件”……
勉強從被窩裡鑽出來,拿一條毯子蓋在肚子上,昨天夜裡的高燒已經退了,但是全身上下的關節仍然隱隱作痛。再把枕頭墊在下巴,這樣大概可以看個二、三小時吧!
翻開目錄,看到最後一行寫著“後記”,他看書時一直習慣先讀後記,然後再看本文。
後記
本來這段文章應該放在卷頭,但是,現在的讀者在閱讀時總是喜歡先看後記,再看本文,所以只好將它移到卷尾了。以下的文章希望讀者自動將它和本文連接。
這個作品以“小說”的形式來發表,其實不甚妥當。看到了本書的書名——“迷路館殺人”,或許已經有人察覺這個作品是以現實的殺人事件為基礎所寫出來的。發生在一九八七年四月的一個殺人事件,和這本小說中的日期完全相同,當時經過傳播媒體的渲染,變成一件相當駭人聽聞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