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則安算是明白什麼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謝則安和趙崇昭對視一眼,只能說:“可先生你們都去了的話,政事堂的事誰來做主?”

  姚鼎言和徐君誠齊齊地看向他。

  謝則安拒絕得相當激烈:“不行!別找我!”

  姚鼎言說:“哦,本來我還沒想好交給誰的,既然三郎你自動請纓那就交給三郎你吧。”說完他裝模作樣地詢問徐君誠,“徐相,你意下如何?”

  徐君誠捋著自己的長須,笑著頷首:“正合我意。”

  當年七月,姚鼎言與徐君誠雙雙辭相離京。

  當朝駙馬謝衡,字則安,人稱“謝三郎”,十歲與聖上相識,十六歲三元及第,十八歲掌勸君尺,二十歲為尚書,二十五歲為參知政事,三十六歲拜相,官居一品。謝三郎與聖上感情甚篤,二十餘年不曾改變,榮顯一時,鮮有人能及。

  時前朝范丞相長子入京,恰逢駙馬與聖上同游橋市,憶當年所見,作“立秋上河圖”。此畫長十六尺,寬一尺,京城繁華皆在畫中,更有聖上與駙馬攜手入畫。

  聖上頗為喜歡,放入御書房中。御書房內,已掛有二十餘年前的舊畫。

  橋市繁華更甚從前,燈火燦亮更甚從前。

  只有畫中人如舊。

  作者有話要說:

  完結啦!!!

  這篇文寫得挺開心的,從看網文以來,我最喜歡的就是看歷史穿越,心裡一直有個想法,想要寫一篇最最普通的穿越yy文,造水泥燒玻璃寫寫詩噹噹官追追妹子(咦)啥的。寫這麼一篇文也算是了了個心愿。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地方寫得不盡如人意,這都是因為我太懶,懶得查資料,也懶得寫大綱,都是天馬行空地寫過來。寫到感興趣的橋段時固然是雞血上頭一天兩更,但也有好幾個非常煎熬的低cháo期。

  不管怎麼樣,我都覺得已經挺圓滿了!!!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陪伴!!!

  我這人其實有個毛病,每篇文越到後面越不知道該怎麼回復留言,其實每天都把每天新留言刷來看了,就是沒有回過去。還有好多的地雷們,我收到時也暗搓搓地高興,但是可能因為是兩文同更,每天都得寫好多,交流反而少了很多。

  但是每一個冒過泡的人我都記得噠,麼麼(*  ̄3)(e ̄ *)

  第223章 番外-臥龍躍馬終黃土

  二十歲這一年,趙英為了麾下將士回京向戶部“討錢”。

  在路經迴廊的時候,他聽到有人在議論一個名字——

  臨均。

  這個人,趙英自然是知道的。他父皇兒女眾多,卻只對臨均愛重有加,幾乎時刻把臨均帶在身邊。沒有人敢提起臨均的身世,有好奇的人多問一幾句,傳入他父皇耳里之後當場被杖斃。

  他父皇的意思是,誰都不必知道臨均是誰的兒子,只需要知道臨均是他最重視的孩子就行了。

  據說只要誰被臨均看好了,太子之位肯定會落到他頭上——要不怎麼連倨傲如他弟弟恭王趙深在他面前都格外乖順。

  趙英回想起曾經見過的一幕幕,便覺得這些傳言不聽也罷。

  恭王與臨均之間的情誼,絕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僅僅只為了“權位”二字。

  他們只是不相信皇室之中也有那樣的情義罷了。

  正事要緊,趙英快步往前走,不再關心宮裡的風言風語。

  他已經在心裡做好了面對官吏刁難的準備。

  沒想到臨均出面幫了他一把。

  趙英對臨均非常感激。他開口邀請臨均過府一聚,心裡卻沒抱太大希望。臨均是御前紅人,上趕著討好他的人不知凡幾,哪會和他這個常年鎮守邊關、毫無繼位希望的皇子往來?

  但臨均答應了。

  趙英不記得自己當時到底是什麼心情,大概是高興了一整天吧。到了傍晚,他迫不及待地讓親衛守在大門外,每隔一炷香就進來匯報有沒有看見臨均的身影。

  臨均如期而至。

  真正見到了人,趙英又冷靜下來。他沒有表露心裡的歡喜,而是把自己在邊關遇到的難題一樁樁一件件地說出來,詢問臨均的意見。

  事實證明他這麼做是對的,臨均望向他的眼神亮了幾分。

  到分別時,臨均笑著對他說:“難怪珊姐他們都誇你。”

  原來,臨均也是聽說過他的。

  趙英再回到邊關,忽然覺得北風不那麼冷了,糙米沒那麼硬了,日子一下子有了滋味。

  他按照臨均的建議著手改變邊防布置,遇到施行不下去的困境又寫信徵詢臨均的意見。一來二去,他們每個月幾乎都會有書信往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的名聲突然好了起來。

  妹妹阿蠻高高興興地向他邀功:“英哥,我在京城幫你!”

  阿蠻和臨均的關係也非常好。

  阿蠻喜歡臨均,一天到晚都追在臨均身後跑。

  世道越發亂了,他父皇偏信道學,弄得道人的地位比文人還高,許多人都坐不住了。古怪的是他父皇也不求長生,只求尋天地、通鬼神。

  這一直是深埋在趙英心底的疑惑。

  三年之後,他回到京城,並在臨均的支持下被他父皇封為太子。

  趙英心裡有了個更大的困惑:為什麼是他,而不是他別的弟弟?

  臨均和恭王明明是最要好的。

  趙英借醉問過臨均這件事。

  臨均說:“他不適合。”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臨均臉上有幾分並不明顯的黯然。

  若不是他一直注視著,也不會發現臨均那輕微的悵然。

  他成為太子以後,恭王自請離京,再也沒有回來。

  臨均沒有去為恭王送行,反倒關心起他的婚姻大事。

  看著臨均疲憊的臉色,他無法拒絕臨均的任何安排。他娶了太子妃,並在次年有了長子。臨均眉頭舒展開。

  天下很快亂了起來。他父皇過去二十幾年的荒唐,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補救的,他和臨均都盡力了,卻還是無法挽回敗局。

  亂局久久未平。

  北狄時不時會過境燒殺搶掠,邊關比之他當年留守時還要兇險。

  每每聽到北邊的消息,臨均都會緊皺著眉頭。內憂外患時刻威脅著大慶的安危,臨均有時連著幾天都睡不了一個好覺。

  有次趙英強迫臨均睡下,卻聽臨均在半睡半醒之間喊出一個名字。

  淵停。

  淵停,趙淵停。

  恭王趙深,字淵停。這個字,還是臨均給他起的。

  這個弟弟之於臨均,永遠是特別的。

  在妹妹阿蠻吵著要嫁給臨均的時候,趙英念頭一轉,便答應下來。

  與阿蠻成親,總比繼續惦念那個弟弟要好。

  男子和男子之間不應有“相戀”這種事。

  在操辦完臨均和阿蠻的婚事之後,趙英決定親自出面平亂。

  臨均並未反對,反倒提出隨軍同行的要求。臨均雖然文弱,在軍中的威望卻不低,幾乎可以充當全軍主帥。

  沒想到這一個決定讓他後悔了十幾年。

  臨均在北地戰死。

  當時有藩王勾結外敵,他和臨均不得不分兵抗擊。臨均選的,是一個死局。臨均用自己和麾下將士的性命為他爭取了至關重要的寶貴時間。

  在那一場慘烈的戰事裡,他失去了長子,也失去了臨均。

  他連臨均的屍體都不曾見到。

  當他派去的人趕到時,戰場已經被一場大火燒光。

  那兒空蕩蕩一片,什麼都找不著了。

  朝中有了不少風言風語,都說他是忌憚臨均而捨棄了臨均。

  趙英在心裡苦笑起來。

  要是臨均想要,這天下就是給了臨均又如何?

  可惜臨均不想要。

  趙英像沒事人一樣,收拾著最後的殘局。

  慢慢地,他有了好的名聲,也有了壞的名聲。有的人提起他都是誇讚,有的人提起他卻是痛罵不已。

  他訪過賢臣,也殺過功臣。

  慢慢地,他按照臨均的期望成為了一位“明君”。

  即使每天夜裡都會回想起做出分兵那一刻的顫慄,他平時還是沒有表露絲毫異常。他善待皇后,善待皇室,先皇駕崩後的第三年,他又有了兒子,再過兩三年,他有了個女兒,可以說是兒女雙全。

  一切都順遂無比,趙英想起臨均的次數便少了。

  他的煩惱漸漸變成了兒子的無能。

  那麼多人用性命換來的太平江山,怎麼能交到這麼一個荒唐的傢伙手裡?當年臨均明明與恭王更要好,卻還是從眾多皇子裡選擇了他。他的兒子無能,他也應該壯士斷腕,把兒子從太子之位上換下來。

  這一個念頭一出現,便時常浮現在趙英心頭。

  再後來,謝家的謝三郎出現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