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在小嫚的兩居室門廳里,置放了一張寫字檯,布置為靈台。寫字檯就是劉峰曾安裝了根鐵扦,把蘋果固定上去為我削蘋果皮兒的那張。靈台上的劉峰照片是四十年前的,我們巡迴演出到西藏,在瀾滄江邊拍的,右手握在衝鋒鎗的槍把上。那時我們不知道瀾滄江一直流淌,最後就流成了湄公河,而劉峰會去湄公河入海的國度作戰,失去他給我們做過甜餅的右臂。他那結實靈巧的右手,為我們抄過跟頭,修過地板,淘過下水道,補過軍裝……瀾滄江邊的岩石上,同一個景點,我們每人都留了影,也擺出跟劉峰相同的pose,端在胸前的衝鋒鎗是跟汽車兵借的。那時候追求林丁丁的攝影幹事還沒調到大軍區,還在昌都軍分區當幹事,我們沾丁丁的光,每人照了一張江邊留影。因為照片質量好,用在靈台上的十二寸照片雖然是從當年的120的底片放大的,還是非常清楚。照片裡的劉峰好年輕啊,那麼老實巴交,嘴角有種深深的謙卑,而深明大義的光芒就在眼睛裡。那時他最得意,最紅,年年當標兵,全軍區的寵兒,連軍區首長來審查節目,都要先跟劉峰握握手,說:“小劉啊,這幫唱唱跳跳的小鬼不好管,好好給他們帶頭!”但他從那時就明白那都不是看家本領,自己終將無為無成,因而謙卑。他被我們每個人麻煩,還找來“括弧”那樣的殘廢孩子麻煩他自己,時刻準備著幫我們的大忙小忙,瑣碎到被絮里撈針的忙,他都那麼當真地幫,我們麻煩他就是需要他,被人需要著是他最好的感覺,使他發現自我價值,讓他抖擻起活著的精神。他最早那毫無來由的自卑,終於露出了根。不能不說是一種英明吧?在他二十歲的照片上,眼中的深明大義正源於此。
我看著照片,為自己流不出眼淚而焦慮。其實小嫚也沒有哭。也許她的眼淚是逆向地流淌,往心的方向。小嫚在我身邊說起話來,話是重要的,不過有些上年紀女人的絮叨。當年她的病(精神失常)不單單是被當英模的壓力誘發;在那之前她就有點兒神志恍惚。仗剛打起來,野戰醫院包紮所開進一所中學時,教學樓前集合了一個加強團士兵,從操場奔赴前線。第二天清早推開樓上的窗,看見操場成了停屍場,原先立正的兩千多男兒,滿滿地躺了一操場。小嫚就是站在窗前向操場呆望的那個女護士。她站了多久,望了多久,不記得了,直到護士長叫她去看看,萬一還有活著的。她在停屍場上慢慢走動,不願從躺著的身體上跨越,就得不時繞個大彎子。沒風,氣壓很低,血的氣味是最低的雲層下的雲,帶著微微的溫熱,伸手可觸。她這才知道滿滿躺了一操場的士兵是那個軍的。劉峰那個軍。再走慢點兒,萬一還有活的,萬一活著的是劉峰……
小嫚側過臉來看我:“穗子呀,我是拿起屍體袋子上的牌子一個個對號的,個別沒有名字和番號,我就怕得要死,打開袋子,看一下他的臉……”
就那樣,一個操場頭一天還操練,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第二天一早,立正變成臥倒了。臥倒的,個頭兒都不大,躺在裹屍布和膠皮袋子裡,個個像劉峰,個個都像她新婚的丈夫。小嫚的神志是那時開始恍惚的。
小嫚還站在劉峰靈台前,滿腹心事紡成線,不斷往外扯。
小嫚住精神病院的三年,看望她的一共有五人次,這是主治大夫告訴她的。第一是她母親,她轉到歌樂山母親又去探望她一次,因此母親一人算兩人次。第二次母親探望時,小嫚藥物反應嚴重,臨床記錄說,她拒絕讓母親靠近。再有就是野戰醫院政治處主任的探望,為她送來小嫚丈夫犧牲的通知。最後一人是誰,小嫚一直沒搞清,據說此人也來過兩次,這樣算起來便是五人次。出院那天,精神科保管員把探病的人留下的東西清點給小嫚,有母親帶來的當時上海流行的連衣裙,有政治處主任給她帶來的二等功軍功章。最後就是一封信,字跡她熟,但想不起是誰的。拆了封口,裡面掉出一張二人合影,竟是劉峰和穿藍條病號服的小嫚自己。主治大夫問小嫚,是否記得這個人來看望她,還帶了個照相機跟她照了合影,小嫚說不出話。她這才意識到自己病得有多重,連劉峰都認不出。劉峰信上說,他已接到轉業通知,回鄉後就不知什麼時候還能見面了,趁著他到司令部辦事(他部隊的司令部也在重慶),順便來看看她。上回照的相片洗出來了,小嫚照得比他好,但願她滿意。信里留下了他母親的地址。此刻小嫚說,兩次去,都錯過了。
我想小嫚過去只是口裡沒話,並不是心裡沒話,現在口一松,話不斷了,你一聽便明白她那些話攢了多久。我想她早就哭夠了。
她從歌樂山精神病院出了院,找到了轉業回鄉的劉峰。她給劉峰寫了封簡短的信,說她出院了,調到五十四陸軍醫院繼續當宣傳幹事,謝謝他在她住院時來看望她。劉峰迴信也簡短,為她的痊癒高興,更為她能繼續留在軍隊高興。然後他說到自己,回到了梆子劇團開始工作了,看大門兼職黨支部書記,剛剛結婚,愛人在長途汽車上售票,業餘唱民歌。通了幾封信後,劉峰告訴她,部隊要他回去一趟,給幾個戰友做善後證人。他也正好想去看看同連隊陣亡戰士的墳,聽說陵園剛修起來。小嫚給他的梆子劇團發了電報,說想跟他一起回雲南,劉峰同意了。兩人在成都會合,劉峰見到她還出來一句笑話,說去那山高水險地方,倆人仨胳膊,打架吃虧小些。他們到達邊境的時候,撫恤工作組還沒撤,烈士陵園也還沒完全竣工。劉峰買了幾瓶當地出產的大曲,還買了薩其馬和花生,足足裝滿一輛獨輪車,他們一人推一邊車把,推到烈士陵園。到了烈士陵園門口下午五點,鐵柵欄門已經上了鎖。倆人扒在鐵柵欄上往一塊塊整齊劃一的石碑上看,劉峰說,小嫚,咱倆命還算大,不然那塊碑可能就是我的。小嫚說,你旁邊那塊,可能就是我的。回到招待所,開飯時間過了,他們就在劉峰房間裡喝酒,花生米當菜也當飯,聊到半夜。聊的都是童年故事,孩提時代在二十多年後聊,才不顯得一味苦楚,倒也有讓他們笑出聲的事兒。兩人喝了半茶缸白干,劉峰對小嫚說,別喝了。小嫚問為什麼。劉峰說,喝酒誤事兒。小嫚笑著問:還有什麼事兒可誤?劉峰說,明天要起早掃墓啊。這樣,他站起來,小嫚也跟著站起來。
“他才明白呢,裝糊塗。”站在靈台前,小嫚看著劉峰照片說。
劉峰明白什麼我也知道。他明白小嫚對他那雜七雜八的感情中是有些愛的。在他即將被我們發配到伐木連的前夜,他就明白。但劉峰不能;一場戰爭抹殺了多少生命?都沒能抹除他心裡的林丁丁,跟小嫚如何,那是欺負小嫚。劉峰一生不肯欺負任何人。
第二天小嫚起床,劉峰不見了,院子裡的獨輪車也沒了。等她追出招待所,劉峰已經從烈士陵園回來,給同連隊的戰友敬了煙和酒,不喝不抽的新兵蛋子,敬上了薩其馬和花生。一個連隊百分之八十是新兵,老實得像一群會動彈的土豆,真正的新兵蛋子。他們是劉峰到貴州和川東接來的新兵,都不知道穿上軍裝跟上隊伍就直接去打仗,父母和奶奶爺爺們跟著跑,叫他們小名,扔紅薯干柿餅子,七嘴八舌喊話,讓他們守紀律,別想家,好好聽首長的話,部隊的好伙食別白吃,吃了多長點兒個頭兒。都沒來得及吃好伙食,更沒來得及長個頭兒,就永遠臥倒了。
我看著照片,為自己流不出眼淚而焦慮。其實小嫚也沒有哭。也許她的眼淚是逆向地流淌,往心的方向。小嫚在我身邊說起話來,話是重要的,不過有些上年紀女人的絮叨。當年她的病(精神失常)不單單是被當英模的壓力誘發;在那之前她就有點兒神志恍惚。仗剛打起來,野戰醫院包紮所開進一所中學時,教學樓前集合了一個加強團士兵,從操場奔赴前線。第二天清早推開樓上的窗,看見操場成了停屍場,原先立正的兩千多男兒,滿滿地躺了一操場。小嫚就是站在窗前向操場呆望的那個女護士。她站了多久,望了多久,不記得了,直到護士長叫她去看看,萬一還有活著的。她在停屍場上慢慢走動,不願從躺著的身體上跨越,就得不時繞個大彎子。沒風,氣壓很低,血的氣味是最低的雲層下的雲,帶著微微的溫熱,伸手可觸。她這才知道滿滿躺了一操場的士兵是那個軍的。劉峰那個軍。再走慢點兒,萬一還有活的,萬一活著的是劉峰……
小嫚側過臉來看我:“穗子呀,我是拿起屍體袋子上的牌子一個個對號的,個別沒有名字和番號,我就怕得要死,打開袋子,看一下他的臉……”
就那樣,一個操場頭一天還操練,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第二天一早,立正變成臥倒了。臥倒的,個頭兒都不大,躺在裹屍布和膠皮袋子裡,個個像劉峰,個個都像她新婚的丈夫。小嫚的神志是那時開始恍惚的。
小嫚還站在劉峰靈台前,滿腹心事紡成線,不斷往外扯。
小嫚住精神病院的三年,看望她的一共有五人次,這是主治大夫告訴她的。第一是她母親,她轉到歌樂山母親又去探望她一次,因此母親一人算兩人次。第二次母親探望時,小嫚藥物反應嚴重,臨床記錄說,她拒絕讓母親靠近。再有就是野戰醫院政治處主任的探望,為她送來小嫚丈夫犧牲的通知。最後一人是誰,小嫚一直沒搞清,據說此人也來過兩次,這樣算起來便是五人次。出院那天,精神科保管員把探病的人留下的東西清點給小嫚,有母親帶來的當時上海流行的連衣裙,有政治處主任給她帶來的二等功軍功章。最後就是一封信,字跡她熟,但想不起是誰的。拆了封口,裡面掉出一張二人合影,竟是劉峰和穿藍條病號服的小嫚自己。主治大夫問小嫚,是否記得這個人來看望她,還帶了個照相機跟她照了合影,小嫚說不出話。她這才意識到自己病得有多重,連劉峰都認不出。劉峰信上說,他已接到轉業通知,回鄉後就不知什麼時候還能見面了,趁著他到司令部辦事(他部隊的司令部也在重慶),順便來看看她。上回照的相片洗出來了,小嫚照得比他好,但願她滿意。信里留下了他母親的地址。此刻小嫚說,兩次去,都錯過了。
我想小嫚過去只是口裡沒話,並不是心裡沒話,現在口一松,話不斷了,你一聽便明白她那些話攢了多久。我想她早就哭夠了。
她從歌樂山精神病院出了院,找到了轉業回鄉的劉峰。她給劉峰寫了封簡短的信,說她出院了,調到五十四陸軍醫院繼續當宣傳幹事,謝謝他在她住院時來看望她。劉峰迴信也簡短,為她的痊癒高興,更為她能繼續留在軍隊高興。然後他說到自己,回到了梆子劇團開始工作了,看大門兼職黨支部書記,剛剛結婚,愛人在長途汽車上售票,業餘唱民歌。通了幾封信後,劉峰告訴她,部隊要他回去一趟,給幾個戰友做善後證人。他也正好想去看看同連隊陣亡戰士的墳,聽說陵園剛修起來。小嫚給他的梆子劇團發了電報,說想跟他一起回雲南,劉峰同意了。兩人在成都會合,劉峰見到她還出來一句笑話,說去那山高水險地方,倆人仨胳膊,打架吃虧小些。他們到達邊境的時候,撫恤工作組還沒撤,烈士陵園也還沒完全竣工。劉峰買了幾瓶當地出產的大曲,還買了薩其馬和花生,足足裝滿一輛獨輪車,他們一人推一邊車把,推到烈士陵園。到了烈士陵園門口下午五點,鐵柵欄門已經上了鎖。倆人扒在鐵柵欄上往一塊塊整齊劃一的石碑上看,劉峰說,小嫚,咱倆命還算大,不然那塊碑可能就是我的。小嫚說,你旁邊那塊,可能就是我的。回到招待所,開飯時間過了,他們就在劉峰房間裡喝酒,花生米當菜也當飯,聊到半夜。聊的都是童年故事,孩提時代在二十多年後聊,才不顯得一味苦楚,倒也有讓他們笑出聲的事兒。兩人喝了半茶缸白干,劉峰對小嫚說,別喝了。小嫚問為什麼。劉峰說,喝酒誤事兒。小嫚笑著問:還有什麼事兒可誤?劉峰說,明天要起早掃墓啊。這樣,他站起來,小嫚也跟著站起來。
“他才明白呢,裝糊塗。”站在靈台前,小嫚看著劉峰照片說。
劉峰明白什麼我也知道。他明白小嫚對他那雜七雜八的感情中是有些愛的。在他即將被我們發配到伐木連的前夜,他就明白。但劉峰不能;一場戰爭抹殺了多少生命?都沒能抹除他心裡的林丁丁,跟小嫚如何,那是欺負小嫚。劉峰一生不肯欺負任何人。
第二天小嫚起床,劉峰不見了,院子裡的獨輪車也沒了。等她追出招待所,劉峰已經從烈士陵園回來,給同連隊的戰友敬了煙和酒,不喝不抽的新兵蛋子,敬上了薩其馬和花生。一個連隊百分之八十是新兵,老實得像一群會動彈的土豆,真正的新兵蛋子。他們是劉峰到貴州和川東接來的新兵,都不知道穿上軍裝跟上隊伍就直接去打仗,父母和奶奶爺爺們跟著跑,叫他們小名,扔紅薯干柿餅子,七嘴八舌喊話,讓他們守紀律,別想家,好好聽首長的話,部隊的好伙食別白吃,吃了多長點兒個頭兒。都沒來得及吃好伙食,更沒來得及長個頭兒,就永遠臥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