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她猜不透這位皇兄的心思,但是對方主動來訪,又即將遠行,她作為一個老實善良的弟弟,應該有所表示才是。
她想了一想,輕聲道:“三皇兄稍待,我先失陪一會兒。”她轉身去尋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待要贈給三皇兄護身,心中一動,卻又放下了。——這是她的物事,她倒也不是小氣,只是若三皇兄有歹意,拿了這匕首劃自己一刀,然後假稱是她所為。人證物證俱在,她可是一丁點都辯駁不得。
——當然三皇兄未必會這麼做。可她好不容易活到十三歲,沒道理再給自己挖個陷阱。
於是她放下了匕首,隨手拿了一塊玉珏,快步走出。
秦珣看到他這個穿了男裝的皇妹急急忙忙走出來,許是行的急了,小臉微紅,眼睛也不像平時的無神,而是亮晶晶的。她手裡拿著一塊玉珏,小聲道:“三皇兄,給。”
“你給我這個做什麼?”秦珣捏在手裡,面無表情。
秦珩心裡早有一套說辭:“三皇兄即將遠行,邊關兇險。這是我姨母留下的東西,陪我多年,希望能保佑三皇兄平安歸來。”
秦珣定定地看著她,唇角輕揚,心情忽然愉悅起來。他點了點頭,一字一字道:“嗯,我會平安回來的。”
他唇角微微上揚,黝黑的雙眸似乎能蠱惑人心。
秦珣到底是收下了那塊玉珏,兩日後遠赴邊關。
這對秦珩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她更擔心的是另外一樁事。
三皇兄離開皇宮前,她曾和他一起去看歡喜佛,本以為這就是知曉人事了。卻不想陶皇后又指了宮女。
太子、三皇兄,恐怕接下來就是她了。她心說屆時她是女子的秘密豈不就保不住了?
很快,她就發現自己擔心的太早了。
陶皇后賜給太子秦璋了一個宮女,可是秦璋卻給退了回去。秦珩再一打聽,陶皇后賞給三皇兄那個,三皇兄也退了。
秦珩放心之餘,又心生疑惑。這跟她想的不大一樣啊!卻不知他們是以什麼理由拒絕的,也許她也可以學學。
三皇兄跟她不熟,又去了邊關。她不好細問,但是太子秦璋那裡,她卻可以裝作懵懂無知試探一二。
“母后賞的宮女,二皇兄怎麼不要啊?”秦珩瞅著機會,輕聲問,“是不好看嗎?”
秦璋看了她一眼,笑笑:“好看。只不過孤若是要了,你未來皇嫂面上就不好看了。”
見四皇弟面露迷惘之色,他心下一嘆,說道:“東宮裡的宮人夠用了。母后賞人教導人事,可是男女之事,孤已盡知。沒必要為了一個宮人,教你皇嫂心裡不自在。”
秦珩微怔,不料他竟能說出這番話來。她的父皇,那是從未嫌過美人多的。而二皇兄似是跟父皇不同。她點一點頭:“皇兄說的是,那我也不要了。”
秦璋笑笑,輕輕搖了搖頭。
太子秦璋的婚期定在弘啟十五年的三月。太子妃丁如玉容貌昳麗,同太子恩愛和美。
秦璋大婚後,心情明顯好了很多,他對秦珩也越發照顧。太子態度明顯,老實木訥的四皇子在旁人眼中就成了太子一黨。
秦珩一時不知道這對她而言,究竟是好還是壞。她原本是想在皇宮裡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待到離開皇宮的。現在她仍在皇宮,但是她分明已被人看成了太子的親信。
——其實她很清楚,太子待她和善,格外照顧她,然而關乎朝廷事宜,他從未對她說過。太子秦璋似乎只是單純地把她當成一個弟弟在照顧。
太子秦璋是皇后嫡子,出身尊貴,性格溫和,心地善良,又得父皇愛重,雖然他外祖家世平平,但妻族卻是一大助力。他日後繼位,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秦珩心想,如今他知道了她的秘密,也肯替她保守秘密。那麼如果將來有一天,她秘密暴露,他興許是會幫助她的吧?
心裡存著這個念頭,她對於秦璋的示好,並不拒絕,相反時常回應。這樣一來,兩人的感情瞧著倒比旁人好上許多。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
弘啟十六年,秦珩十五歲。河東大旱,有朝臣建議,派一皇子前去賑災。這時的秦珩已經進了工部,自然被人給推舉了出來。
面對這麼一項差事,秦珩臉上沒多少表情,心裡卻時而歡喜,時而擔憂,猶豫不決。
她要不要借著這個機會脫身?
還沒等她想好,太子秦璋已然開口道:“父皇,兒臣認為不妥。”
“哦?”皇帝挑眉,鳳目微眯。
秦璋不緊不慢道:“河東大旱,百姓受困。派人去賑災,刻不容緩。只是,四皇子秦珩並非最為合適的人選。”
“太子何出此言?”皇帝饒有興致地問。
秦璋施禮:“兒臣以為賑災一事,應由經驗豐富的長者負責。四皇子年紀輕,經驗不足。還請父皇以河東百姓為重。”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他知道太子和老四關係好。要知道就老四這樣子,真去賑災未必能行。只是朝臣們聲稱,須派一身份尊貴之人,表明朝廷對他們的重視。真正行賑災之事的,另有其人。
太子又道:“方才李大人稱河東百姓被旱災所困,須派一貴重之人,教百姓安心,還說最好是龍子鳳孫。那麼,父皇看兒臣是否合適?”
他提出代秦珩前去賑災,除了是出於對秦珩的歉疚憐惜之外,另有一層考量。他從小就被立為太子,長大後也曾參政,但是父皇對他束縛頗多。他也想藉此機會,了解民生,並真正為百姓做些什麼。
秦璋在散朝後,將自己的心裡話半真半假說給父皇聽,說自己心繫百姓,想體恤百姓之苦。
皇帝聽後,沉吟良久,方道:“你執意如此,那朕就依你。”他頓了一頓,又道:“河東旱災,有災就有亂。你若真去了那裡,可一定要帶足人手,護好自己。至於老四……”他輕輕搖頭:“你想有個臂膀,這也沒錯。只是他有些呆木,需要好好教。光有忠心是不夠的。這次,你帶他一起去吧。說起來,他在工部當差,這本就該是他的事情……”
秦璋深吸一口氣,施禮點頭:“是,兒臣告退。”
這事就這麼定下了。秦珩以為自己不用去了,沒想到還得去,只不過是跟著太子一起去。
河東的旱災不算嚴重,當地官員賈四張膽子小,恐真的出現餓死百姓的事件,乾脆將三分的災情報做了七分,誇大其詞,希望朝廷救助。
太子秦璋心善,查明真相,倒也沒有為難他,只是教他協同救災。
到河東之前,秦璋已經教人研究過,此次賑災,頗為順利。考慮到河東幾乎三年一旱,他又親自帶了人掘井挖渠,方便當地百姓日後灌溉。
在河東數月,他頗得民心。這段日子,他出入都將秦珩帶在身邊。秦珩自然也沒有逃跑的機會,而且,她跟秦璋接觸越多,越發覺得他是個好人。她甚至有些相信,關於她秘密的事情,他肯定會幫她了。
河東賑災事畢,他們一行回京復命,皇帝大喜。
與此同時,邊關傳來消息。前不久邊關將士與入侵的敵軍作戰,大獲全勝,其中三皇子秦珣立下首功。
皇帝心情更佳,於這年冬至日,率人在城郊祭天。
當時他的三個兒子都在,獨獨缺了一個三皇子秦珣。
秦璋無不遺憾地道:“可惜三皇弟不在。”
皇帝瞥了他一眼,心說,你三弟?他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回來。
戰事結束,秦珣原本是可以回京復命的,但是考慮之後,他決定在先留在邊關。
在邊關兩年,他從普通小兵做起,到現在小有威望,他一步步走得很不容易。大皇兄有個手握重兵的外祖父,二皇兄是皇后嫡子,有尊貴的出身。——後者是天生的,他求不來。按說前者他也沒有,但是手握重兵,他如果努力去做的話,未必做不到。
父皇同意他去邊關時,就提到了健威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秦珣知道,這已是父皇的心病。父皇讓他到這裡來,未必沒有讓他除掉這塊心病的意思。
他想,再等幾年,瞅准機會,一點一點,幫父皇拔掉這枚釘子。
反正,他不急著回京。在皇宮裡做個處處受人制衡的皇子,又怎麼比得上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有兵權在手?
反正,京城裡頭也沒有他記掛的人。
想到這兒,他心裡一動,眼前不期然地浮現出一個人的身影來。他摸了摸胸口,他懷裡有塊玉珏。
他出宮前往邊關,除了孟師傅給他一把匕首之外,也只有她給了他一塊玉珏。
他在邊關,軍營里都是男人。閒下來了,他們會議論女人,會說女人的身體如何如何,會說男女之間的那點事。這些話題,秦珣從不參與,但是偶爾他經過,他也能聽一耳朵。
她想了一想,輕聲道:“三皇兄稍待,我先失陪一會兒。”她轉身去尋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待要贈給三皇兄護身,心中一動,卻又放下了。——這是她的物事,她倒也不是小氣,只是若三皇兄有歹意,拿了這匕首劃自己一刀,然後假稱是她所為。人證物證俱在,她可是一丁點都辯駁不得。
——當然三皇兄未必會這麼做。可她好不容易活到十三歲,沒道理再給自己挖個陷阱。
於是她放下了匕首,隨手拿了一塊玉珏,快步走出。
秦珣看到他這個穿了男裝的皇妹急急忙忙走出來,許是行的急了,小臉微紅,眼睛也不像平時的無神,而是亮晶晶的。她手裡拿著一塊玉珏,小聲道:“三皇兄,給。”
“你給我這個做什麼?”秦珣捏在手裡,面無表情。
秦珩心裡早有一套說辭:“三皇兄即將遠行,邊關兇險。這是我姨母留下的東西,陪我多年,希望能保佑三皇兄平安歸來。”
秦珣定定地看著她,唇角輕揚,心情忽然愉悅起來。他點了點頭,一字一字道:“嗯,我會平安回來的。”
他唇角微微上揚,黝黑的雙眸似乎能蠱惑人心。
秦珣到底是收下了那塊玉珏,兩日後遠赴邊關。
這對秦珩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她更擔心的是另外一樁事。
三皇兄離開皇宮前,她曾和他一起去看歡喜佛,本以為這就是知曉人事了。卻不想陶皇后又指了宮女。
太子、三皇兄,恐怕接下來就是她了。她心說屆時她是女子的秘密豈不就保不住了?
很快,她就發現自己擔心的太早了。
陶皇后賜給太子秦璋了一個宮女,可是秦璋卻給退了回去。秦珩再一打聽,陶皇后賞給三皇兄那個,三皇兄也退了。
秦珩放心之餘,又心生疑惑。這跟她想的不大一樣啊!卻不知他們是以什麼理由拒絕的,也許她也可以學學。
三皇兄跟她不熟,又去了邊關。她不好細問,但是太子秦璋那裡,她卻可以裝作懵懂無知試探一二。
“母后賞的宮女,二皇兄怎麼不要啊?”秦珩瞅著機會,輕聲問,“是不好看嗎?”
秦璋看了她一眼,笑笑:“好看。只不過孤若是要了,你未來皇嫂面上就不好看了。”
見四皇弟面露迷惘之色,他心下一嘆,說道:“東宮裡的宮人夠用了。母后賞人教導人事,可是男女之事,孤已盡知。沒必要為了一個宮人,教你皇嫂心裡不自在。”
秦珩微怔,不料他竟能說出這番話來。她的父皇,那是從未嫌過美人多的。而二皇兄似是跟父皇不同。她點一點頭:“皇兄說的是,那我也不要了。”
秦璋笑笑,輕輕搖了搖頭。
太子秦璋的婚期定在弘啟十五年的三月。太子妃丁如玉容貌昳麗,同太子恩愛和美。
秦璋大婚後,心情明顯好了很多,他對秦珩也越發照顧。太子態度明顯,老實木訥的四皇子在旁人眼中就成了太子一黨。
秦珩一時不知道這對她而言,究竟是好還是壞。她原本是想在皇宮裡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待到離開皇宮的。現在她仍在皇宮,但是她分明已被人看成了太子的親信。
——其實她很清楚,太子待她和善,格外照顧她,然而關乎朝廷事宜,他從未對她說過。太子秦璋似乎只是單純地把她當成一個弟弟在照顧。
太子秦璋是皇后嫡子,出身尊貴,性格溫和,心地善良,又得父皇愛重,雖然他外祖家世平平,但妻族卻是一大助力。他日後繼位,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秦珩心想,如今他知道了她的秘密,也肯替她保守秘密。那麼如果將來有一天,她秘密暴露,他興許是會幫助她的吧?
心裡存著這個念頭,她對於秦璋的示好,並不拒絕,相反時常回應。這樣一來,兩人的感情瞧著倒比旁人好上許多。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
弘啟十六年,秦珩十五歲。河東大旱,有朝臣建議,派一皇子前去賑災。這時的秦珩已經進了工部,自然被人給推舉了出來。
面對這麼一項差事,秦珩臉上沒多少表情,心裡卻時而歡喜,時而擔憂,猶豫不決。
她要不要借著這個機會脫身?
還沒等她想好,太子秦璋已然開口道:“父皇,兒臣認為不妥。”
“哦?”皇帝挑眉,鳳目微眯。
秦璋不緊不慢道:“河東大旱,百姓受困。派人去賑災,刻不容緩。只是,四皇子秦珩並非最為合適的人選。”
“太子何出此言?”皇帝饒有興致地問。
秦璋施禮:“兒臣以為賑災一事,應由經驗豐富的長者負責。四皇子年紀輕,經驗不足。還請父皇以河東百姓為重。”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他知道太子和老四關係好。要知道就老四這樣子,真去賑災未必能行。只是朝臣們聲稱,須派一身份尊貴之人,表明朝廷對他們的重視。真正行賑災之事的,另有其人。
太子又道:“方才李大人稱河東百姓被旱災所困,須派一貴重之人,教百姓安心,還說最好是龍子鳳孫。那麼,父皇看兒臣是否合適?”
他提出代秦珩前去賑災,除了是出於對秦珩的歉疚憐惜之外,另有一層考量。他從小就被立為太子,長大後也曾參政,但是父皇對他束縛頗多。他也想藉此機會,了解民生,並真正為百姓做些什麼。
秦璋在散朝後,將自己的心裡話半真半假說給父皇聽,說自己心繫百姓,想體恤百姓之苦。
皇帝聽後,沉吟良久,方道:“你執意如此,那朕就依你。”他頓了一頓,又道:“河東旱災,有災就有亂。你若真去了那裡,可一定要帶足人手,護好自己。至於老四……”他輕輕搖頭:“你想有個臂膀,這也沒錯。只是他有些呆木,需要好好教。光有忠心是不夠的。這次,你帶他一起去吧。說起來,他在工部當差,這本就該是他的事情……”
秦璋深吸一口氣,施禮點頭:“是,兒臣告退。”
這事就這麼定下了。秦珩以為自己不用去了,沒想到還得去,只不過是跟著太子一起去。
河東的旱災不算嚴重,當地官員賈四張膽子小,恐真的出現餓死百姓的事件,乾脆將三分的災情報做了七分,誇大其詞,希望朝廷救助。
太子秦璋心善,查明真相,倒也沒有為難他,只是教他協同救災。
到河東之前,秦璋已經教人研究過,此次賑災,頗為順利。考慮到河東幾乎三年一旱,他又親自帶了人掘井挖渠,方便當地百姓日後灌溉。
在河東數月,他頗得民心。這段日子,他出入都將秦珩帶在身邊。秦珩自然也沒有逃跑的機會,而且,她跟秦璋接觸越多,越發覺得他是個好人。她甚至有些相信,關於她秘密的事情,他肯定會幫她了。
河東賑災事畢,他們一行回京復命,皇帝大喜。
與此同時,邊關傳來消息。前不久邊關將士與入侵的敵軍作戰,大獲全勝,其中三皇子秦珣立下首功。
皇帝心情更佳,於這年冬至日,率人在城郊祭天。
當時他的三個兒子都在,獨獨缺了一個三皇子秦珣。
秦璋無不遺憾地道:“可惜三皇弟不在。”
皇帝瞥了他一眼,心說,你三弟?他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回來。
戰事結束,秦珣原本是可以回京復命的,但是考慮之後,他決定在先留在邊關。
在邊關兩年,他從普通小兵做起,到現在小有威望,他一步步走得很不容易。大皇兄有個手握重兵的外祖父,二皇兄是皇后嫡子,有尊貴的出身。——後者是天生的,他求不來。按說前者他也沒有,但是手握重兵,他如果努力去做的話,未必做不到。
父皇同意他去邊關時,就提到了健威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秦珣知道,這已是父皇的心病。父皇讓他到這裡來,未必沒有讓他除掉這塊心病的意思。
他想,再等幾年,瞅准機會,一點一點,幫父皇拔掉這枚釘子。
反正,他不急著回京。在皇宮裡做個處處受人制衡的皇子,又怎麼比得上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有兵權在手?
反正,京城裡頭也沒有他記掛的人。
想到這兒,他心裡一動,眼前不期然地浮現出一個人的身影來。他摸了摸胸口,他懷裡有塊玉珏。
他出宮前往邊關,除了孟師傅給他一把匕首之外,也只有她給了他一塊玉珏。
他在邊關,軍營里都是男人。閒下來了,他們會議論女人,會說女人的身體如何如何,會說男女之間的那點事。這些話題,秦珣從不參與,但是偶爾他經過,他也能聽一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