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在某個八卦論壇看到一則報導,德仁皇太子最初打動雅子妃的就是他在求婚時說的那句:我會照顧你一生一世。這些年過來,德仁皇太子的確沒有辜負他當初的諾言,對雅子妃疼愛有加。只是在世人看來,這份不平等的婚姻,從開始就是個錯誤。
雅子妃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個性開朗外向,皇室保守古板的生活,讓她非常不適應,並且因此和婆婆美智子皇后的關係相當緊張。在公眾面前,她永遠只能走在皇太子身後,不遠不近的保持一步距離。
對雅子妃來說,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為皇室生兒子的迫切期望,尤其是當德仁皇太子的弟弟文仁親王的妻子紀子妃生下皇室第三代唯一的男孩之後,這種壓力變得更加沉重,令雅子妃一度因抑鬱症而不得不取消一切公眾活動。
對皇室來說,沒有兒子就等於沒有繼承人,因此皇太子夫婦希望通過修改法律來確定女兒愛子公主的繼承權,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對此卻極力反對,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皇太子夫婦和宮內廳的矛盾日益加深。
我在小說里寫溪月生了一個女兒後好幾年沒有再生,一方面是為了情節設定,一方面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因素對懷孕能產生很大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壓力越大越不容易受孕。
溪月之前的戀人云飛揚是個非常難寫的人物,我常常寫著寫著就有些猜不透這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在雅子妃的故事裡,也有這麼一個傳說中的昔日戀人,雖然當事人都未曾公開承認過,但大部分人還是相信這個人的存在。
這位先生據說也是位外交官,雅子妃在和皇太子結婚後仍和他有聯繫。然而就在幾年前,他被派往伊拉克,很快就在一次恐怖事件中遇襲喪生,雅子妃得知他的死訊後,患上了重度憂鬱症。據某個八卦論壇的消息,有相當一部分日本民眾懷疑,這位先生遭遇的恐怖襲擊背後有更大的陰謀,這屬於八卦範疇,看客們聽聽也就算了。
這部小說里的很多人物性格,我在部分章節作者的話里都有提到,這裡就不一一總結了。對於人物和情節,向來是眾說紛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我並不喜歡在小說里寫絕對的壞人,壞人之所以壞,必定是有一定的誘因。季羨林先生說過,壞人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並不會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而且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這一點在青鸞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整部小說里,絕對令人討厭的壞人只有一個,就是她。她自私自利,她的一切惡行都可以是沒有理由的,都是理直氣壯的,僅僅因為她覺得對方令她看著不順眼。
相較而言,紫蘇後來的心理扭曲其實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她的本性不壞,她的願望也很簡單,就是得遇仁人君子,風塵中尋一個好歸宿,可偏偏造化弄人,她嫁到了仇人家。她的悲劇,宇文逸風有很大責任,他既不能無視她的身份,真心的對待她;又不忍心快刀斬亂麻,避免後來一系列悲劇的發生,眼看著紫蘇一步步走向毀滅。
紫蘇的心非常敏感而脆弱,遇到事情總是先往最壞的打算想,為自己找尋對策和出路,這點其實很好理解,和她成長的環境有關。就像宇文松說的,紫蘇那樣出身於教坊的樂伎,指望她沒有心計是不可能的。她必須學會自我保護,才能在那種環境裡自我生存。
表面上看,齊王府是個和睦的大家庭,父慈子孝、妻妾相安,殊不知這種平靜下暗流最是洶湧。最先打破這種平靜的人,必然也是最先受到打擊的人。
溪月第一個打破這種平衡,她嫁進來的過程很特別,註定了這段婚姻不會平靜。作為婆婆的長公主,從一開始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自幼嬌生慣養的溪月又不是那種在長輩面前很乖巧的性格,矛盾的日益加深,也就在所難免。
一直以來,長公主在王府中樹立的權威,沒有人敢挑戰,只有溪月,敢在她面前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對她的權威不買帳,這一點恰恰是長公主最討厭她的地方。在長公主看來,溪月不僅任性不知禮數,連帶的讓自己兒子長風也變得和母親疏遠起來。這在講求孝道的中國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中國的傳統家庭模式,不是橫向的夫妻制,而是縱向的家族制,也叫封建家長制。在這種家庭模式下,夫妻關係退到了次要地位,占主導地位、維持家族長期存在的是父子關係。在父母家人面前,男人永遠不能對妻子表現的親昵,即使很疼愛妻子,夫妻間的親密也只能是閨房裡的私事,拿到檯面上來,會被人覺得這個人很沒有出息。
如果長風沒有在母親長公主面前表現出對溪月的疼愛,或許長公主厭惡溪月的心情還能減少幾分,偏偏他把這種感情毫不隱藏的流露出來,令母親心裡很不是滋味,有種兒子要被人奪走的恐慌。長公主雖然權勢很大,但在觀念里,仍是把兒子視為終生的依靠,她不允許任何人影響到她和兒子的感情,一旦兒子的情感天平傾斜,她就會莫名的產生焦慮感。
《玉台新詠》里那首著名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里寫到的惡婆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絕不是個案。
第二個打破這種平衡的是jú夫人,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像《雷雨》里的繁漪,亂倫的愛,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悲劇終將發生。
在長風和溪月的感情世界裡,表面上看來溪月只是被動接受的一方,這個男人愛她,她就接受了他的愛,事實上並非如此。主導他們感情的人,一直是溪月。兩人雖是包辦婚姻,但婚後感情融洽與否,完全掌握在溪月手裡。
長風對溪月的感情從頭到尾就只有一種,那就是深深地愛,不管她對他如何,他始終是愛她,而溪月對長風則要複雜的多。她對他最初的排斥心理,並非針對他這個人,而是針對這段婚姻成就的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她心裡喜歡長風這個人,但是不喜歡他倆結婚的過程。她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侵犯,雖說嫁的這個人她心裡也喜歡,可是不喜歡長公主用權勢逼婚的方式。為此,我下筆的時候思考了半天,溪月和長風新婚之時,他倆會不會像很多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分房睡呢?
我一個朋友說,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我想想也是,怎麼可能哦。在那個普遍盲婚啞嫁的年代,素未謀面的人在新婚之夜都要BALABALA,何況是自己一直朝思暮想的女人。溪月那時對長風的感情也是很矛盾的,愛恨交加,所以儘管也會自責,卻不排斥和他有更親密的關係。
溪月對雲飛揚青梅竹馬,在她心裡,雲飛揚半是戀人半是兄長,並不是純純粹粹的愛情,而她對長風的感情則純粹是愛情,也許,在和他相識之初,她並沒有發覺,等到了他身邊,和他相處之後,她就漸漸感覺到了自己的這種心理。他們都說過,洛陽是個好地方。上林苑共度的那一夜,是他們情感歷程上一個很重要的轉折。只是溪月沒有發現,除了雲飛揚之外,原來她心裡還可以裝得下另一個人。
真正令溪月正視自己感情的,是雲飛揚那縷頭髮引發的風波。雲飛揚對溪月的愛深埋於心,表現出來也是淡淡的關懷,因此他遠離溪月,溪月也只是覺得寂寞;長風對溪月的愛卻是纏綿而熾熱的,讓溪月有種被捧在手心上呵護的感覺,所以一旦他表現的冷淡,不再關心愛護她,她就會受不了,種種不佳的情緒同時湧上心頭,大病了一場。
那一次是溪月自己明白了,要想被人疼愛,首先就得愛人,沒有一個人可以只接受不付出。對於深愛自己的人,也要好好愛護他,才是對感情和婚姻負責的一種態度。一味的自私和任性,自怨自艾並不會增加幸福感。
婚姻之外,是不是可以存在第三類情感呢。我想大多數人贊成婚姻應該彼此忠誠,但又不能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那種所謂比愛情少一點比友情多一點的感情其實是非常微妙的,很難把握分寸。
宇文逸風和溪月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情愫,相信文中寫的非常清楚。這是因為,他倆在性格中有一點類似的特質,就是與成人世界不相融合的趣味本真。簡單的說,他們在潛意識裡,還保存著一點孩童時期的天真,還有那麼一點不願成長、不願消失的玩心存在。
令宇文逸風真正成熟起來的,是和鳳藻磕磕絆絆的婚姻。文章最後鳳藻的死,則是令他性格最終成型的催化劑。因此溪月會覺得他,冷靜下來的樣子非常可怕。在齊王宇文松的三個兒子裡,宇文逸風的性格是和父親最接近的,這種特質在面對大事時體現的尤為突出。其核心就是,從不畏懼事件的發生,甚至寧願惹出些事情來,而不是息事寧人。這樣的男人屬於事業型,不是家庭型。也許一時受到束縛,終究不會甘於平淡。
宇文逸風最初對溪月的迷戀,想必大家都經歷過類似的感情,就是一種青少年時期朦朧的初戀,這種愛情,欲的成分非常少,僅僅是一種對情感的渴望,未必有多深厚,可就是能把年少的人感動的不行,感動到覺得自己以後不會再愛上什麼人,這就是一生一世、海枯石爛的愛情。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愛很多人,只是最初那份純真的心境,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相比之下,宇文長風的性格已經非常成熟了,與人相處,很少看到他有失禮的時候。他對溪月的愛,完全是成年人的情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一。這種愛之所以能經得起歲月的沉澱,因為它追求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契合,雙方在相處的過程中,已經把對方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性格、責任感等等諸多因素漸漸融了進來。
這樣的感情是建立幸福婚姻的基礎,大家越來越能接受的一個觀點就是,現代人的婚姻,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兩個人領個證就行,婚姻是經營,你要面對的是對方的一切,包括他的家庭成員,他的生活習慣,等等等等。如果只把婚姻當成兩個人的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影響力,無疑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小說背景雖然設置在古代,但過日子的觀念,中國人幾千年從來就沒變過。
暫時我能想到也就是這麼多,慢慢補充。
-----------------------------
【
雅子妃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個性開朗外向,皇室保守古板的生活,讓她非常不適應,並且因此和婆婆美智子皇后的關係相當緊張。在公眾面前,她永遠只能走在皇太子身後,不遠不近的保持一步距離。
對雅子妃來說,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為皇室生兒子的迫切期望,尤其是當德仁皇太子的弟弟文仁親王的妻子紀子妃生下皇室第三代唯一的男孩之後,這種壓力變得更加沉重,令雅子妃一度因抑鬱症而不得不取消一切公眾活動。
對皇室來說,沒有兒子就等於沒有繼承人,因此皇太子夫婦希望通過修改法律來確定女兒愛子公主的繼承權,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對此卻極力反對,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皇太子夫婦和宮內廳的矛盾日益加深。
我在小說里寫溪月生了一個女兒後好幾年沒有再生,一方面是為了情節設定,一方面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因素對懷孕能產生很大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壓力越大越不容易受孕。
溪月之前的戀人云飛揚是個非常難寫的人物,我常常寫著寫著就有些猜不透這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在雅子妃的故事裡,也有這麼一個傳說中的昔日戀人,雖然當事人都未曾公開承認過,但大部分人還是相信這個人的存在。
這位先生據說也是位外交官,雅子妃在和皇太子結婚後仍和他有聯繫。然而就在幾年前,他被派往伊拉克,很快就在一次恐怖事件中遇襲喪生,雅子妃得知他的死訊後,患上了重度憂鬱症。據某個八卦論壇的消息,有相當一部分日本民眾懷疑,這位先生遭遇的恐怖襲擊背後有更大的陰謀,這屬於八卦範疇,看客們聽聽也就算了。
這部小說里的很多人物性格,我在部分章節作者的話里都有提到,這裡就不一一總結了。對於人物和情節,向來是眾說紛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我並不喜歡在小說里寫絕對的壞人,壞人之所以壞,必定是有一定的誘因。季羨林先生說過,壞人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並不會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而且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這一點在青鸞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整部小說里,絕對令人討厭的壞人只有一個,就是她。她自私自利,她的一切惡行都可以是沒有理由的,都是理直氣壯的,僅僅因為她覺得對方令她看著不順眼。
相較而言,紫蘇後來的心理扭曲其實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她的本性不壞,她的願望也很簡單,就是得遇仁人君子,風塵中尋一個好歸宿,可偏偏造化弄人,她嫁到了仇人家。她的悲劇,宇文逸風有很大責任,他既不能無視她的身份,真心的對待她;又不忍心快刀斬亂麻,避免後來一系列悲劇的發生,眼看著紫蘇一步步走向毀滅。
紫蘇的心非常敏感而脆弱,遇到事情總是先往最壞的打算想,為自己找尋對策和出路,這點其實很好理解,和她成長的環境有關。就像宇文松說的,紫蘇那樣出身於教坊的樂伎,指望她沒有心計是不可能的。她必須學會自我保護,才能在那種環境裡自我生存。
表面上看,齊王府是個和睦的大家庭,父慈子孝、妻妾相安,殊不知這種平靜下暗流最是洶湧。最先打破這種平靜的人,必然也是最先受到打擊的人。
溪月第一個打破這種平衡,她嫁進來的過程很特別,註定了這段婚姻不會平靜。作為婆婆的長公主,從一開始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自幼嬌生慣養的溪月又不是那種在長輩面前很乖巧的性格,矛盾的日益加深,也就在所難免。
一直以來,長公主在王府中樹立的權威,沒有人敢挑戰,只有溪月,敢在她面前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對她的權威不買帳,這一點恰恰是長公主最討厭她的地方。在長公主看來,溪月不僅任性不知禮數,連帶的讓自己兒子長風也變得和母親疏遠起來。這在講求孝道的中國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中國的傳統家庭模式,不是橫向的夫妻制,而是縱向的家族制,也叫封建家長制。在這種家庭模式下,夫妻關係退到了次要地位,占主導地位、維持家族長期存在的是父子關係。在父母家人面前,男人永遠不能對妻子表現的親昵,即使很疼愛妻子,夫妻間的親密也只能是閨房裡的私事,拿到檯面上來,會被人覺得這個人很沒有出息。
如果長風沒有在母親長公主面前表現出對溪月的疼愛,或許長公主厭惡溪月的心情還能減少幾分,偏偏他把這種感情毫不隱藏的流露出來,令母親心裡很不是滋味,有種兒子要被人奪走的恐慌。長公主雖然權勢很大,但在觀念里,仍是把兒子視為終生的依靠,她不允許任何人影響到她和兒子的感情,一旦兒子的情感天平傾斜,她就會莫名的產生焦慮感。
《玉台新詠》里那首著名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里寫到的惡婆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絕不是個案。
第二個打破這種平衡的是jú夫人,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像《雷雨》里的繁漪,亂倫的愛,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悲劇終將發生。
在長風和溪月的感情世界裡,表面上看來溪月只是被動接受的一方,這個男人愛她,她就接受了他的愛,事實上並非如此。主導他們感情的人,一直是溪月。兩人雖是包辦婚姻,但婚後感情融洽與否,完全掌握在溪月手裡。
長風對溪月的感情從頭到尾就只有一種,那就是深深地愛,不管她對他如何,他始終是愛她,而溪月對長風則要複雜的多。她對他最初的排斥心理,並非針對他這個人,而是針對這段婚姻成就的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她心裡喜歡長風這個人,但是不喜歡他倆結婚的過程。她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侵犯,雖說嫁的這個人她心裡也喜歡,可是不喜歡長公主用權勢逼婚的方式。為此,我下筆的時候思考了半天,溪月和長風新婚之時,他倆會不會像很多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分房睡呢?
我一個朋友說,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我想想也是,怎麼可能哦。在那個普遍盲婚啞嫁的年代,素未謀面的人在新婚之夜都要BALABALA,何況是自己一直朝思暮想的女人。溪月那時對長風的感情也是很矛盾的,愛恨交加,所以儘管也會自責,卻不排斥和他有更親密的關係。
溪月對雲飛揚青梅竹馬,在她心裡,雲飛揚半是戀人半是兄長,並不是純純粹粹的愛情,而她對長風的感情則純粹是愛情,也許,在和他相識之初,她並沒有發覺,等到了他身邊,和他相處之後,她就漸漸感覺到了自己的這種心理。他們都說過,洛陽是個好地方。上林苑共度的那一夜,是他們情感歷程上一個很重要的轉折。只是溪月沒有發現,除了雲飛揚之外,原來她心裡還可以裝得下另一個人。
真正令溪月正視自己感情的,是雲飛揚那縷頭髮引發的風波。雲飛揚對溪月的愛深埋於心,表現出來也是淡淡的關懷,因此他遠離溪月,溪月也只是覺得寂寞;長風對溪月的愛卻是纏綿而熾熱的,讓溪月有種被捧在手心上呵護的感覺,所以一旦他表現的冷淡,不再關心愛護她,她就會受不了,種種不佳的情緒同時湧上心頭,大病了一場。
那一次是溪月自己明白了,要想被人疼愛,首先就得愛人,沒有一個人可以只接受不付出。對於深愛自己的人,也要好好愛護他,才是對感情和婚姻負責的一種態度。一味的自私和任性,自怨自艾並不會增加幸福感。
婚姻之外,是不是可以存在第三類情感呢。我想大多數人贊成婚姻應該彼此忠誠,但又不能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那種所謂比愛情少一點比友情多一點的感情其實是非常微妙的,很難把握分寸。
宇文逸風和溪月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情愫,相信文中寫的非常清楚。這是因為,他倆在性格中有一點類似的特質,就是與成人世界不相融合的趣味本真。簡單的說,他們在潛意識裡,還保存著一點孩童時期的天真,還有那麼一點不願成長、不願消失的玩心存在。
令宇文逸風真正成熟起來的,是和鳳藻磕磕絆絆的婚姻。文章最後鳳藻的死,則是令他性格最終成型的催化劑。因此溪月會覺得他,冷靜下來的樣子非常可怕。在齊王宇文松的三個兒子裡,宇文逸風的性格是和父親最接近的,這種特質在面對大事時體現的尤為突出。其核心就是,從不畏懼事件的發生,甚至寧願惹出些事情來,而不是息事寧人。這樣的男人屬於事業型,不是家庭型。也許一時受到束縛,終究不會甘於平淡。
宇文逸風最初對溪月的迷戀,想必大家都經歷過類似的感情,就是一種青少年時期朦朧的初戀,這種愛情,欲的成分非常少,僅僅是一種對情感的渴望,未必有多深厚,可就是能把年少的人感動的不行,感動到覺得自己以後不會再愛上什麼人,這就是一生一世、海枯石爛的愛情。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才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愛很多人,只是最初那份純真的心境,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相比之下,宇文長風的性格已經非常成熟了,與人相處,很少看到他有失禮的時候。他對溪月的愛,完全是成年人的情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一。這種愛之所以能經得起歲月的沉澱,因為它追求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契合,雙方在相處的過程中,已經把對方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性格、責任感等等諸多因素漸漸融了進來。
這樣的感情是建立幸福婚姻的基礎,大家越來越能接受的一個觀點就是,現代人的婚姻,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兩個人領個證就行,婚姻是經營,你要面對的是對方的一切,包括他的家庭成員,他的生活習慣,等等等等。如果只把婚姻當成兩個人的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影響力,無疑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小說背景雖然設置在古代,但過日子的觀念,中國人幾千年從來就沒變過。
暫時我能想到也就是這麼多,慢慢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