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尤其是真定一脈,相較旁人來說,這威脅來的更大一些。畢竟真定王乃是漢室宗親,論及身份血統,卻比劉秀這個落魄了的漢室宗親還要更高一些。其次真定王乃是在劉秀最落魄的時候出現在身旁輔佐劉秀的,這個時候與其稱作是真定王輔佐劉秀,還不如說是劉秀在身家性命有危險的情況下來狼狽的投靠了真定王。雖最初商定的聯姻一事雖然失敗了,讓劉秀挽回了作為男人的最後一點兒尊嚴,但郭聖通跟蕭哲的雙雙崛起卻也無時無刻的不提醒著劉秀,他自己受了真定一脈多大的恩德。
同驕橫跋扈但泥腿子出身的樊崇不一樣,真定王是要身份有身份,要軍權有軍權,一旦真定王某天不滿足於皇室宗親的身份,想要再進一步,那麼外有十萬大軍坐擁,內有大司馬蕭哲和堪有軍神之稱的郭聖通相輔佐……後果劉秀連想都不敢想。
而今郭聖通跟蕭哲急流勇退,一下子就解決了劉秀雖未明言可能都未曾深想的隱憂感,這不僅讓劉秀鬆了口氣。與此同時,卻是越發的感激真定一脈在自己奮鬥過程中給予的襄助……
既然軍神跟大司馬乃至真定一脈想要的不過是安穩富貴,宗族傳承,那朕自然要成人之美。如此方能彰顯朕仁德寬厚,善待功臣之舉。到時就算……
就算什麼,劉秀也沒有細想。只是翻身摟著皇后入睡的時候,看著皇后熟睡的容顏,劉秀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年歲尚小,但異常活潑聰明的兒子……
他依稀記得冠京侯郭聖通好像有一個弟弟叫郭況,那小子今年也弱冠了吧!若是個成才的,朕不防提攜一二。
☆、第六十章
蕭哲與郭聖通本就是修真之人,向來隨性恣意,心動便要行動。二人既然說要掛印而去,那麼諸事安排妥當之後,便立刻抽身而出,行動之快,讓風聞二人離開的朝中重臣們愕然不已。
大家本都以為這是從哪兒傳來的不靠譜的小道消息,還在心中暗暗取笑,哪想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果然沒看到大司馬夫婦的身影,而從皇帝口中得知的消息,卻與昨日自家小廝打探來的消息一般無二。再聽到皇帝賞真定王封地千戶,黃金萬兩,封真定王嫡長子劉藩為世子,次子劉相為河東王,賞封地八百戶,封冠京侯之弟郭況為博陽侯,加封太子少傅的一系列旨意時,不覺愕然。
自然也能看出皇帝劉秀對真定一脈榮寵有加,絕不會因為蕭哲夫婦辭官而去有所消減。反而隨著兩人的急流勇退,榮寵倍升。別的不說,單從皇帝這一番旨意來看,真定一脈的百年榮華,指日可待。
這一下子,不少對蕭哲夫婦率然離去的行徑還抱有惋惜態度的朝臣們,也忍不住羨慕起來。皇帝的這一系列旨意,那可都是實打實的好處,那是別人想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不過仔細想想這一脈光耀的代價也是蕭哲夫婦辭去高官重位才換來的,也就去了七分羨慕之意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如蕭哲夫婦一般能看淡榮華,他們能奮鬥到今天的成績,那可都是自己拿命掙來的。光宗耀祖綿延家榮雖然重要,可這種重任還是由自己擔著才好。誰也捨不得做第二個蕭哲,將手中權力拱手相讓。
且如今蕭哲與郭聖通兩人雙雙離開,那麼空餘出來的大司馬的位置和十萬將帥統兵之權也是叫人眼紅的。後者因打著真定一脈的烙印太強,且皇帝態度如此明顯,大家自然不會強求著要分一杯羹,可是前者大司馬的位置——那可是九卿之上,三公之首啊!
豈能叫人不動心?
不提朝堂上眾臣工各自心思,暗cháo涌動。且說蕭哲兩人在家張羅著行李,準備遠行。兩人雖是修真之人,不太看重外物,可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時候,誰也不會堅持要風餐露宿。何況兩人此番離開,還是要帶著襁褓中的幼兒。嬰兒年幼,可經不起外頭風霜惡寒,所以兩人自然要周全準備,怎麼享受怎麼來。
年過不惑的郭主站在一旁看著一雙璧人極其淡定的張羅行李,她內心對於郭聖通的辭官行動還是很贊同的。畢竟在她而言,女孩兒就該相夫教子,安於婦道,豈能同那些個男人混在一塊兒,既是辛苦也太不像話。
可是她沒想到蕭哲竟也隨著郭聖通胡來,好好一個大司馬的位置,說不要竟也不要了。如今兩人竟還要效仿先人,掛印而去,逍遙江湖……
郭主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忍不住開口勸道:“你們真的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辭官嗎?不需要再考慮一下了?”
郭聖通回頭,看著臉上擔憂不已的郭主,搖頭笑道:“只舍了我們二人的官職,就能保真定一脈百年安榮,其實這是件十分划算的事情。母親又何必如此。”
郭主長嘆一聲,看了蕭哲一眼,隱晦的說道:“我是怕你們將來會後悔罷了。”
蕭哲莞爾一笑,開口接道:“母親請放心,我自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絕不會遷怒於旁人。”
郭主點了點頭,開口說道:“你自己明白,那就最好不過了。”
正說話間,陡然聽到外頭有人通傳,說大司徒鄧禹等多位重臣公侯聯袂來訪,現已被家下人迎到正堂等候。
蕭哲與郭聖通相視一笑,開口說道:“消息倒也靈通,這就來了。”
說著,暫且放下手中事物,閒庭信步的前往正堂。
鄧禹等諸位與蕭哲夫婦相交甚好的朝臣登門拜訪之時,就聽官家說這對夫妻正在房中收拾行李準備離開。鄧禹同諸位好友相視一笑,搖頭說道:“不愧是大司馬與軍神,這做事果然是雷厲風行,沒有半點猶猶豫豫。”
劉植則莞爾一笑,頗不贊同的說道:“只是也太過灑脫了些,也不同我們這些好友寒暄絮叨絮叨,真當罰酒三杯才是。”
一句話未落,就聽堂外有人接口笑道:“是誰說要罰酒三杯啊?”
眾人定神看去,正是蕭哲夫婦聯袂而來。
眾人不覺起身,相互見禮過後,歸於原座打趣道:“大司馬夫婦當真灑脫,這潑天的富貴權勢說不要也就不要了,可兩位既然要遠行,緣何不與眾兄弟見過一番,請過辭別酒,再離開也不遲啊?大司馬夫婦如此,可是未把我們兄弟放在心上?”
另一位也忍不住開口埋怨道:“就是就是。要不是今兒早朝上陛下說了一嘴,我們還沒把這事情當真。若是因此錯失了大司馬夫婦的離別酒,實乃我等之過了。”
郭聖通聞言一笑,搖頭說道:“我等乃是沙場上過了性命的兄弟,何必在意這區區虛禮乎?何況我二人也不是一去就不回了。不過是帶著兒子陪著蕭哲往沛縣走一遭,興許再游游我大漢山水,不過三年五載,也就回來了。再者諸位都有要務纏身,不比我和蕭哲是清閒散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勞師動眾,做小兒女形狀。反倒添了兩分離別之苦。”
一句話說的大家又唏噓起來。確實自陛下登基之後,大家已經很少有這種聚在一起談笑契闊的機會了。正所謂功名利祿費思量,縱然能有機會聚在一起,談的也並非家國天下,反倒是一些曾經不屑於談的東西了。
郭聖通轉身吩咐總管叫廚房備了上等吃食,美酒過來。
眾人在一起喝到了二更時分,方才盡興而歸。
次日一早,蕭哲夫婦也並未驚動旁人,只等著城門一開,便駕著馬車帶著幼兒悄然離開。
蕭哲兩人自以為悄無聲息,卻不知得到消息的劉秀負手立於宮牆之上,只等著大司馬府的馬車過了城門,再也看不見了,方才悄然迴轉。
跟在劉秀身後的大太監見狀,無聲的嘆了口氣。他知道隨著大司馬夫婦的離開,朝堂必然要經歷一層風浪才能罷休。
且不提朝堂之上如何風起雲湧,只說蕭哲夫婦一路遊山玩水,到了沛縣的時候,已經是三個月之後,花明柳綠,繁花盛開的盛夏時節。
駐在沛縣的蕭氏一族早在朝廷公布了新的大司馬人選的時候,就已經得知了蕭哲夫婦辭官而去的消息。自然也曉得了蕭哲夫婦此番遊歷,是要到蕭氏祠堂拜過了先祖的。這樣的消息讓蕭氏一族頗為動容。
雖然蕭哲的辭官讓蕭氏覺得略有些美中不足,可蕭哲如今名動天下的名氣和郭聖通真定一脈的背景,都讓蕭氏一族明白,哪怕沒有了高官厚祿,可蕭哲夫婦在陛下心中的榮寵,以及在朝堂軍方的影響卻是不會變的。
如今蕭哲肯回歸族裡,這也讓許多族老看到了希望。甚至在蕭哲夫婦沒回來之前,就已經算計好了種種利益,想著該如何在兩人身上挖掘令蕭氏一族重新崛起的契機。
然而蕭氏族老們卻沒有想到,這一番盤算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蕭哲夫婦雖然來到了沛縣,但卻根本沒有見蕭氏一族,他們的馬車只在驛站休息了一晚,並且明言不接待任何客人。第二天便啟程離開了沛縣。至於所謂的拜見祖宗……
蕭哲夫婦只是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帶著兒子悄悄去了蕭氏祠堂,跪拜過祖宗過後,寫了一篇文章並一塊隨身玉佩放在案上,然後就此悄然離開,再無音訊。
蕭氏一族空等了一場,眼睜睜看著蕭哲夫婦的馬車在真定王府侍衛的護衛之下離開沛縣。而祠堂里的文章,也是負責灑掃祠堂的下人在幾天後才發現的。信中蕭哲明確表明,身體髮膚雖然受之父母,但他從小無父無母,被師傅養大,早已是道門中人。
既是如此,那麼蕭哲與蕭氏一族的緣分已斷。不過考慮到因果緣由,蕭哲還是願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助蕭氏一族。所以他留下了一方玉佩,告訴蕭氏一族,若遇到難關的時候可帶著玉佩前往真定王府,真定王府會看在蕭哲的情分上,出手相助。
不過心中也明確指出這樣的機會只有三次,希望蕭氏一族慎之對待……
不提蕭氏一族看到信後如何惆悵枉然,只說蕭哲夫婦這番離開,卻是龍游大海,恣意非常。不提兩人一路遊山玩水如何自在。且因當初接了劉秀的密旨,答應皇帝於各地遊歷之時順便探訪當地官員政績民生一事。
蕭哲夫婦倒也不會仗著皇帝欽賜的權利插手太多,但閒來無事一封密奏送於京都,讓劉秀明白一下現在的民生天下,百姓疾苦也是舉手之勞。
也正因如此,劉秀雖居於深宮,卻對天下疾苦心如明鏡。甚至無需各地官員探子上奏稟明,劉秀居於宮中就能知道何地發生了災害,即時調撥朝中資源去賑災。或者何地出了貪官污吏,逼得百姓民不聊生。也即刻能派遣欽差大臣查證明白,懲戒貪官酷吏,令任賢能……
同驕橫跋扈但泥腿子出身的樊崇不一樣,真定王是要身份有身份,要軍權有軍權,一旦真定王某天不滿足於皇室宗親的身份,想要再進一步,那麼外有十萬大軍坐擁,內有大司馬蕭哲和堪有軍神之稱的郭聖通相輔佐……後果劉秀連想都不敢想。
而今郭聖通跟蕭哲急流勇退,一下子就解決了劉秀雖未明言可能都未曾深想的隱憂感,這不僅讓劉秀鬆了口氣。與此同時,卻是越發的感激真定一脈在自己奮鬥過程中給予的襄助……
既然軍神跟大司馬乃至真定一脈想要的不過是安穩富貴,宗族傳承,那朕自然要成人之美。如此方能彰顯朕仁德寬厚,善待功臣之舉。到時就算……
就算什麼,劉秀也沒有細想。只是翻身摟著皇后入睡的時候,看著皇后熟睡的容顏,劉秀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年歲尚小,但異常活潑聰明的兒子……
他依稀記得冠京侯郭聖通好像有一個弟弟叫郭況,那小子今年也弱冠了吧!若是個成才的,朕不防提攜一二。
☆、第六十章
蕭哲與郭聖通本就是修真之人,向來隨性恣意,心動便要行動。二人既然說要掛印而去,那麼諸事安排妥當之後,便立刻抽身而出,行動之快,讓風聞二人離開的朝中重臣們愕然不已。
大家本都以為這是從哪兒傳來的不靠譜的小道消息,還在心中暗暗取笑,哪想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果然沒看到大司馬夫婦的身影,而從皇帝口中得知的消息,卻與昨日自家小廝打探來的消息一般無二。再聽到皇帝賞真定王封地千戶,黃金萬兩,封真定王嫡長子劉藩為世子,次子劉相為河東王,賞封地八百戶,封冠京侯之弟郭況為博陽侯,加封太子少傅的一系列旨意時,不覺愕然。
自然也能看出皇帝劉秀對真定一脈榮寵有加,絕不會因為蕭哲夫婦辭官而去有所消減。反而隨著兩人的急流勇退,榮寵倍升。別的不說,單從皇帝這一番旨意來看,真定一脈的百年榮華,指日可待。
這一下子,不少對蕭哲夫婦率然離去的行徑還抱有惋惜態度的朝臣們,也忍不住羨慕起來。皇帝的這一系列旨意,那可都是實打實的好處,那是別人想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不過仔細想想這一脈光耀的代價也是蕭哲夫婦辭去高官重位才換來的,也就去了七分羨慕之意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如蕭哲夫婦一般能看淡榮華,他們能奮鬥到今天的成績,那可都是自己拿命掙來的。光宗耀祖綿延家榮雖然重要,可這種重任還是由自己擔著才好。誰也捨不得做第二個蕭哲,將手中權力拱手相讓。
且如今蕭哲與郭聖通兩人雙雙離開,那麼空餘出來的大司馬的位置和十萬將帥統兵之權也是叫人眼紅的。後者因打著真定一脈的烙印太強,且皇帝態度如此明顯,大家自然不會強求著要分一杯羹,可是前者大司馬的位置——那可是九卿之上,三公之首啊!
豈能叫人不動心?
不提朝堂上眾臣工各自心思,暗cháo涌動。且說蕭哲兩人在家張羅著行李,準備遠行。兩人雖是修真之人,不太看重外物,可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時候,誰也不會堅持要風餐露宿。何況兩人此番離開,還是要帶著襁褓中的幼兒。嬰兒年幼,可經不起外頭風霜惡寒,所以兩人自然要周全準備,怎麼享受怎麼來。
年過不惑的郭主站在一旁看著一雙璧人極其淡定的張羅行李,她內心對於郭聖通的辭官行動還是很贊同的。畢竟在她而言,女孩兒就該相夫教子,安於婦道,豈能同那些個男人混在一塊兒,既是辛苦也太不像話。
可是她沒想到蕭哲竟也隨著郭聖通胡來,好好一個大司馬的位置,說不要竟也不要了。如今兩人竟還要效仿先人,掛印而去,逍遙江湖……
郭主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忍不住開口勸道:“你們真的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辭官嗎?不需要再考慮一下了?”
郭聖通回頭,看著臉上擔憂不已的郭主,搖頭笑道:“只舍了我們二人的官職,就能保真定一脈百年安榮,其實這是件十分划算的事情。母親又何必如此。”
郭主長嘆一聲,看了蕭哲一眼,隱晦的說道:“我是怕你們將來會後悔罷了。”
蕭哲莞爾一笑,開口接道:“母親請放心,我自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絕不會遷怒於旁人。”
郭主點了點頭,開口說道:“你自己明白,那就最好不過了。”
正說話間,陡然聽到外頭有人通傳,說大司徒鄧禹等多位重臣公侯聯袂來訪,現已被家下人迎到正堂等候。
蕭哲與郭聖通相視一笑,開口說道:“消息倒也靈通,這就來了。”
說著,暫且放下手中事物,閒庭信步的前往正堂。
鄧禹等諸位與蕭哲夫婦相交甚好的朝臣登門拜訪之時,就聽官家說這對夫妻正在房中收拾行李準備離開。鄧禹同諸位好友相視一笑,搖頭說道:“不愧是大司馬與軍神,這做事果然是雷厲風行,沒有半點猶猶豫豫。”
劉植則莞爾一笑,頗不贊同的說道:“只是也太過灑脫了些,也不同我們這些好友寒暄絮叨絮叨,真當罰酒三杯才是。”
一句話未落,就聽堂外有人接口笑道:“是誰說要罰酒三杯啊?”
眾人定神看去,正是蕭哲夫婦聯袂而來。
眾人不覺起身,相互見禮過後,歸於原座打趣道:“大司馬夫婦當真灑脫,這潑天的富貴權勢說不要也就不要了,可兩位既然要遠行,緣何不與眾兄弟見過一番,請過辭別酒,再離開也不遲啊?大司馬夫婦如此,可是未把我們兄弟放在心上?”
另一位也忍不住開口埋怨道:“就是就是。要不是今兒早朝上陛下說了一嘴,我們還沒把這事情當真。若是因此錯失了大司馬夫婦的離別酒,實乃我等之過了。”
郭聖通聞言一笑,搖頭說道:“我等乃是沙場上過了性命的兄弟,何必在意這區區虛禮乎?何況我二人也不是一去就不回了。不過是帶著兒子陪著蕭哲往沛縣走一遭,興許再游游我大漢山水,不過三年五載,也就回來了。再者諸位都有要務纏身,不比我和蕭哲是清閒散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勞師動眾,做小兒女形狀。反倒添了兩分離別之苦。”
一句話說的大家又唏噓起來。確實自陛下登基之後,大家已經很少有這種聚在一起談笑契闊的機會了。正所謂功名利祿費思量,縱然能有機會聚在一起,談的也並非家國天下,反倒是一些曾經不屑於談的東西了。
郭聖通轉身吩咐總管叫廚房備了上等吃食,美酒過來。
眾人在一起喝到了二更時分,方才盡興而歸。
次日一早,蕭哲夫婦也並未驚動旁人,只等著城門一開,便駕著馬車帶著幼兒悄然離開。
蕭哲兩人自以為悄無聲息,卻不知得到消息的劉秀負手立於宮牆之上,只等著大司馬府的馬車過了城門,再也看不見了,方才悄然迴轉。
跟在劉秀身後的大太監見狀,無聲的嘆了口氣。他知道隨著大司馬夫婦的離開,朝堂必然要經歷一層風浪才能罷休。
且不提朝堂之上如何風起雲湧,只說蕭哲夫婦一路遊山玩水,到了沛縣的時候,已經是三個月之後,花明柳綠,繁花盛開的盛夏時節。
駐在沛縣的蕭氏一族早在朝廷公布了新的大司馬人選的時候,就已經得知了蕭哲夫婦辭官而去的消息。自然也曉得了蕭哲夫婦此番遊歷,是要到蕭氏祠堂拜過了先祖的。這樣的消息讓蕭氏一族頗為動容。
雖然蕭哲的辭官讓蕭氏覺得略有些美中不足,可蕭哲如今名動天下的名氣和郭聖通真定一脈的背景,都讓蕭氏一族明白,哪怕沒有了高官厚祿,可蕭哲夫婦在陛下心中的榮寵,以及在朝堂軍方的影響卻是不會變的。
如今蕭哲肯回歸族裡,這也讓許多族老看到了希望。甚至在蕭哲夫婦沒回來之前,就已經算計好了種種利益,想著該如何在兩人身上挖掘令蕭氏一族重新崛起的契機。
然而蕭氏族老們卻沒有想到,這一番盤算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蕭哲夫婦雖然來到了沛縣,但卻根本沒有見蕭氏一族,他們的馬車只在驛站休息了一晚,並且明言不接待任何客人。第二天便啟程離開了沛縣。至於所謂的拜見祖宗……
蕭哲夫婦只是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帶著兒子悄悄去了蕭氏祠堂,跪拜過祖宗過後,寫了一篇文章並一塊隨身玉佩放在案上,然後就此悄然離開,再無音訊。
蕭氏一族空等了一場,眼睜睜看著蕭哲夫婦的馬車在真定王府侍衛的護衛之下離開沛縣。而祠堂里的文章,也是負責灑掃祠堂的下人在幾天後才發現的。信中蕭哲明確表明,身體髮膚雖然受之父母,但他從小無父無母,被師傅養大,早已是道門中人。
既是如此,那麼蕭哲與蕭氏一族的緣分已斷。不過考慮到因果緣由,蕭哲還是願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助蕭氏一族。所以他留下了一方玉佩,告訴蕭氏一族,若遇到難關的時候可帶著玉佩前往真定王府,真定王府會看在蕭哲的情分上,出手相助。
不過心中也明確指出這樣的機會只有三次,希望蕭氏一族慎之對待……
不提蕭氏一族看到信後如何惆悵枉然,只說蕭哲夫婦這番離開,卻是龍游大海,恣意非常。不提兩人一路遊山玩水如何自在。且因當初接了劉秀的密旨,答應皇帝於各地遊歷之時順便探訪當地官員政績民生一事。
蕭哲夫婦倒也不會仗著皇帝欽賜的權利插手太多,但閒來無事一封密奏送於京都,讓劉秀明白一下現在的民生天下,百姓疾苦也是舉手之勞。
也正因如此,劉秀雖居於深宮,卻對天下疾苦心如明鏡。甚至無需各地官員探子上奏稟明,劉秀居於宮中就能知道何地發生了災害,即時調撥朝中資源去賑災。或者何地出了貪官污吏,逼得百姓民不聊生。也即刻能派遣欽差大臣查證明白,懲戒貪官酷吏,令任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