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徐思說起添箱,琉璃越發惱火起來,含含糊糊的就向徐思抱怨起來,“說起這件事就來氣。如意不是送了一石霜糖給我嗎?顧六見白花花亮晶晶的,還以為是青鹽。禮倌讓他撒一撒門庭,他偷懶拆了一包去撒,結果弄得府門前全是螞蟻,公主府都快給他弄成螞蟻窩了!現在新郎倌兒還領著一幫人在掃螞蟻呢,您說這人可惡不可惡!”
滿殿宮娥都低頭掩口,生怕一不小心笑出聲來。
徐思也笑道,“如意也是,千里迢迢的就送了一石糖來。”
琉璃道,“是霜糖。這東西稀罕呢,如今我都直接將它端出來饗客,上茶時配一碟,都不用擺什麼山珍海味,就有臉面得很。人人都在背後打聽這東西是怎麼得的。日後如意將霜糖賣遍京城,起碼有我一半功勞。”
徐思笑道,“是是。”
說話間侍女們已為琉璃上好妝容,只留最後一縷散發、一枚金簪。徐思便起身,從妝娘手中接過簪子,替琉璃挽發加簪。梳好了,又推她起身,道,“時候還早,先去徽音殿裡看看吧。”
去年年底,宮城便已修繕完畢。只蕭懷朔在東宮住得習慣了,兼他尚未立後納妃,東宮也住得十分寬闊,便沒急著搬遷回去。徐思卻已搬到辭秋殿裡了。如今徽音殿已改做祭祀之所,供奉著先皇和沈皇后、張貴妃,維摩和他的元妃郭皇后。
蕭懷朔即位已三年,天下復歸安定太平。一切明明才過去沒多久,可也許因為那場大亂來得急去得也快,如今說起來,只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江南畢竟富庶。只有在記起死於那場兵亂的親人時,才會再感到切膚之痛,猛然間警醒——殷鑑未遠。
琉璃便去徽音殿裡,為死去的父母、兄嫂磕個頭,上一炷香。
三年時間,足以淡化很多事。如今提起親人,她已不再痛哭流涕。只在心中默默的將近況述說一遍。
僅此而已。
然而再從徽音殿中出來,感受到江南孟秋鮮妍明媚的天光,忽就對自己要出嫁了一事,感受到真切的踏實和期待了。
顧景樓的父親顧淮依舊鎮守雍州。如今雍州已無大的戰事——境內平穩下來,境外便不敢輕舉妄動。偶有些小交鋒,也無傷大局。故而這次顧景樓大婚,顧淮也暫從雍州回來,稍稍出席下兒子的婚禮。
——顧家宗族在吳郡。顧淮的夫人蕭氏和大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並未入京替顧景樓操持婚禮。顧淮也是千里迢迢的趕回來,聘禮之類雖送到了,卻也無暇為顧景樓操持。
顧景樓的婚禮,基本是他和琉璃一起籌備的。琉璃被顧景樓招惹得惱了,也曾說,“天下有我這樣的新娘子嗎?你怎麼不讓我自己把自己抬進你家門去!”不過這也只是氣話罷了——說是籌備,卻也不用他們親力親為。大致都是他們說想怎麼辦,徐思安排人手替他們辦好的。
顧淮知道這次是自己理虧,見著徐思時便頗有些無地自容。
顧淮和先皇是至交好友,同徐家也是世交,早年徐思一直呼之以兄。只不過後來他娶了靜樂郡主,而靜樂郡主是第一等善妒之人,又素來對徐思頗多惡言與偏見,徐思和他家便也斷了往來。
算起來,距他們上回碰面,已過去近二十年。世事萬變。年少時的交情,卻不知從何敘起了。
徐思便只敬他一杯酒。
她本不該在婚禮上駕臨,只是如意的婚事遙遙無期,蕭懷朔也分明沒有娶親之意。她不由就想看一看新嫁娘,便隨蕭懷朔一道來了。稍作停留,此刻也該離開。
顧淮卻忽的說起來,“六郎是庶出,蕭娘的脾氣……”
徐思便停住腳步,笑道,“那孩子都向我解釋過了。琉璃不在意,我就更沒什麼好在意的了。”
顧淮道,“哦。”
徐思分明還有話說,不由也有些好奇。便道,“六郎說,他的生母是個胡姬?”
顧淮道,“……也算是吧。”
“莫非還有旁的隱情不成?”
顧淮斟酌了片刻,道,“蕭娘的脾氣你也知道,不但不肯養,也容不得旁人來養。他年幼時為此吃了些苦頭,但大致上無病無災的長大。我親自帶著他,養得沒那麼細緻,亦只能將畢生所學盡數傳授給他。他獨得我的真傳,也算文武雙全。除了為人處事上略有些任性,令我頭痛外,長成今日的模樣,我也算放心了。”
徐思聽得糊塗,便笑道,“你這不像是養兒子,倒像是養徒弟。”
顧淮點頭道,“嗯,我確實是將他當衣缽弟子來養的。”
徐思便有些不以為然,沉思了片刻,道,“你這麼養孩子,只怕他心裡一直很不安。”
顧淮便笑起來,道,“可不是麼。他私底下一直覺著他不是我親生的,一直想去找他的生母。前兩年還為此跑到江北去,差點回不來。”
徐思卻也關切起來,“找著了嗎?”
顧淮道,“嗯……算是找著了吧。”
“算是?”
“算是。”顧淮道,“至少他覺著自己找到了,也了了一樁心事。”
徐思道,“那他阿娘……”
顧淮反倒有些好奇了,“他出生時他們就分開了。這麼多年,她阿娘早已嫁人生子,又是在敵國——你也覺著非找著不可?”
徐思倒是怔愣了片刻,卻還是搖頭道,“這麼說來,還是眼下的結局更好些。”
顧淮笑道,“我也是這麼覺著。”
恰見顧景樓從外頭晃過——分明是逃酒逃到後院兒來了,便探手出去撕住顧景樓的領子,道,“亂跑什麼,太后在這兒呢。”
顧景樓被顧淮養得沒大沒小,實在是他家長輩都拿不出手,嫡母蕭氏為老不慈,父親顧淮為老不尊,生母?生母他統共就見過那麼一面,向哪裡找長輩尊敬去?反倒這些年來受徐思照顧,在徐思跟前乖巧聽話得很。
進屋拜見徐思時,便跪得腰直肩平,虎虎生風,“娘娘,我以為您回宮了呢!”
徐思笑道,“正打算回去。”
她聽了顧淮的話,偏偏顧景樓笑得沒心沒肺,神采飛揚,心下又是憐惜,又是寬慰。不由就又想起如意來。
她見顧景樓頭上發冠被扯的略有些歪了,便起身替他正了正,又為他拍平肩上褶皺,笑道,“快去看你媳婦兒吧。”
顧景樓道,“誒!”便起身要跑。
卻又被顧淮喝住,“進來一趟,不磕個頭嗎?”
顧景樓心情好,當然不介意磕幾個頭。便又回來端端正正的跪下,給徐思磕了三個頭。轉身要又要給顧淮磕頭,顧淮清了清嗓子,道,“嗯,我就不用了。”
顧景樓便脫韁的野馬似的,笑道,“那我回去了啊!”撒著歡一溜煙的跑走了。
第一百章 尾聲(下)
徐思從婚禮上離開,依舊回辭秋殿。笙歌漸遠,彩燈漸稀。待回了辭秋殿中,只覺燈火闌珊,月影蕭索。舊時亭台依舊在,然而兒子女兒卻俱都不在身邊了。
玉華玉瑤姊妹倆都往公主府里鬧新娘去了,徐思看了看時辰,想一時半刻她們還回不來。便在燈下閒翻如意的書信,一邊看,一邊失笑,一邊又頻頻嘆息。
如意離開建康,已有兩年。
兩年時光,統共就回來了兩次。
最初一次回來是在永泰元年四月——似乎是在剡縣訪得名醫,恰名醫被徵召入太醫院了,於是她帶著莊七娘回來求醫。住了約莫有半個月,便將莊七娘交託給霽雪,再度離開建康。
第二次回來,是在永泰二年十月,依舊住了半個月,便再度隨商隊出行。
她家姑娘依舊能幹得很,聽說已在廣陵和襄陽各都立了分舵,輾轉同北朝做起生意來。兩年入帳千萬,引得京中商賈紛紛向北跑去尋找商機。她賺錢多卻依舊無私藏,盈餘大都充作了軍資。如此孜孜不倦,朝臣們沒臉再誹謗彈劾她,稱讚她卻又有阿諛之嫌,便乾脆避而不談。而她人不在京城,百姓們沒了談資,也漸漸將她遺忘。
如今提起舞陽長公主,最多有人記得——哦,是太后的養女,破例封做公主的那位啊。僅此而已。
去年冬天如意去了交州。她機緣好,得顧淮的青眼,而顧淮在交州恰是個恩威並重的大人物。她帶了顧淮的信使和信物到交州,一入界便得百越民的盛情款待。酒飽食酣之餘,寫信回來說——吃到交州的百蟲宴啦。
歡欣鼓舞之情溢於筆端。
徐思看著便笑起來,依稀記起這“百蟲宴”她似乎四五歲時就惦記上了,如今也算得償心愿。
如意在交州住了小半年,中間似乎遇上一場小騷亂,當地越民殺了土酋,又要驅逐漢官。如意居中調停,竟說服鬧事的越民投誠自首,事態就此平息下去。這件事交州府有奏報,而如意也為此特地寫了厚厚的一封信札,通過商隊先行送回朝中,向蕭懷朔陳說原委和策略。蕭懷朔亦下詔特赦了那幾名越民,又在國子監中額外開辦修文館,專門招收四夷子弟前來讀書。
百越蠻荒之地,朝中向來並不十分重視,這件事並沒激起什麼議論。但徐思讀了如意寫給蕭懷朔的信札,心下亦在想,若非如意的心另有所屬,她其實比任何其他姑娘都更適合輔佐天子、母儀天下。
當然,這也只是偶有所感罷了。
徐思更擔心的其實是如意在交州住得太舒坦了,會樂不思蜀。
——雖說書上提起交州無不說是“瘴癧之地”,但如意寫信回來說的都是,蟲子好吃,荔枝更好吃,甘蔗可以隨便吃!越民熬糖好神奇!原來嚼春砂仁就能止瀉!木棉樹上真的能結棉花呀!……措辭不同,但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她甚至還專門學了當地土話,以字表音,寫了首當地山歌給徐思“聽”。
分明就吃住得分外新奇和滿足。
但闔上信,看到她寫在背面的哪句百越山歌,依舊不由失笑,放下心來。
徐思記性很好,只看了一遍便記住了——哪句百越語的意思應當是,“想家了”。
徐思覺著如意應當也快要回來了。
畢竟她的黑沙糖和霜糖都已經送到建康了——從交州收糖一事,如意也在給蕭懷朔的信札里提到過。說是開商路,將交州之糖運往四方。如此漢民有糖,而百越之民可種甘蔗謀生計。有生計則安居,則少暴亂。是太平長久之法。何況甘蔗只生在交州,北方不產,天然是我能壟斷之物。若賣到北朝,便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亦可用來豐盈國帑。
徐思覺著,這半年多她留在交州,為的應該就是研究交州的糖可以怎麼改進,才更容易往外運,更容易賣出去吧。
到底還是,商旅本色。
信讀完,侍女也前來通報,“陛下來了。”
說話間,蕭懷朔便進屋來向徐思請安。瞧見徐思手上書信,知道她這是又思念如意了,長睫便一垂。
滿殿宮娥都低頭掩口,生怕一不小心笑出聲來。
徐思也笑道,“如意也是,千里迢迢的就送了一石糖來。”
琉璃道,“是霜糖。這東西稀罕呢,如今我都直接將它端出來饗客,上茶時配一碟,都不用擺什麼山珍海味,就有臉面得很。人人都在背後打聽這東西是怎麼得的。日後如意將霜糖賣遍京城,起碼有我一半功勞。”
徐思笑道,“是是。”
說話間侍女們已為琉璃上好妝容,只留最後一縷散發、一枚金簪。徐思便起身,從妝娘手中接過簪子,替琉璃挽發加簪。梳好了,又推她起身,道,“時候還早,先去徽音殿裡看看吧。”
去年年底,宮城便已修繕完畢。只蕭懷朔在東宮住得習慣了,兼他尚未立後納妃,東宮也住得十分寬闊,便沒急著搬遷回去。徐思卻已搬到辭秋殿裡了。如今徽音殿已改做祭祀之所,供奉著先皇和沈皇后、張貴妃,維摩和他的元妃郭皇后。
蕭懷朔即位已三年,天下復歸安定太平。一切明明才過去沒多久,可也許因為那場大亂來得急去得也快,如今說起來,只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江南畢竟富庶。只有在記起死於那場兵亂的親人時,才會再感到切膚之痛,猛然間警醒——殷鑑未遠。
琉璃便去徽音殿裡,為死去的父母、兄嫂磕個頭,上一炷香。
三年時間,足以淡化很多事。如今提起親人,她已不再痛哭流涕。只在心中默默的將近況述說一遍。
僅此而已。
然而再從徽音殿中出來,感受到江南孟秋鮮妍明媚的天光,忽就對自己要出嫁了一事,感受到真切的踏實和期待了。
顧景樓的父親顧淮依舊鎮守雍州。如今雍州已無大的戰事——境內平穩下來,境外便不敢輕舉妄動。偶有些小交鋒,也無傷大局。故而這次顧景樓大婚,顧淮也暫從雍州回來,稍稍出席下兒子的婚禮。
——顧家宗族在吳郡。顧淮的夫人蕭氏和大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並未入京替顧景樓操持婚禮。顧淮也是千里迢迢的趕回來,聘禮之類雖送到了,卻也無暇為顧景樓操持。
顧景樓的婚禮,基本是他和琉璃一起籌備的。琉璃被顧景樓招惹得惱了,也曾說,“天下有我這樣的新娘子嗎?你怎麼不讓我自己把自己抬進你家門去!”不過這也只是氣話罷了——說是籌備,卻也不用他們親力親為。大致都是他們說想怎麼辦,徐思安排人手替他們辦好的。
顧淮知道這次是自己理虧,見著徐思時便頗有些無地自容。
顧淮和先皇是至交好友,同徐家也是世交,早年徐思一直呼之以兄。只不過後來他娶了靜樂郡主,而靜樂郡主是第一等善妒之人,又素來對徐思頗多惡言與偏見,徐思和他家便也斷了往來。
算起來,距他們上回碰面,已過去近二十年。世事萬變。年少時的交情,卻不知從何敘起了。
徐思便只敬他一杯酒。
她本不該在婚禮上駕臨,只是如意的婚事遙遙無期,蕭懷朔也分明沒有娶親之意。她不由就想看一看新嫁娘,便隨蕭懷朔一道來了。稍作停留,此刻也該離開。
顧淮卻忽的說起來,“六郎是庶出,蕭娘的脾氣……”
徐思便停住腳步,笑道,“那孩子都向我解釋過了。琉璃不在意,我就更沒什麼好在意的了。”
顧淮道,“哦。”
徐思分明還有話說,不由也有些好奇。便道,“六郎說,他的生母是個胡姬?”
顧淮道,“……也算是吧。”
“莫非還有旁的隱情不成?”
顧淮斟酌了片刻,道,“蕭娘的脾氣你也知道,不但不肯養,也容不得旁人來養。他年幼時為此吃了些苦頭,但大致上無病無災的長大。我親自帶著他,養得沒那麼細緻,亦只能將畢生所學盡數傳授給他。他獨得我的真傳,也算文武雙全。除了為人處事上略有些任性,令我頭痛外,長成今日的模樣,我也算放心了。”
徐思聽得糊塗,便笑道,“你這不像是養兒子,倒像是養徒弟。”
顧淮點頭道,“嗯,我確實是將他當衣缽弟子來養的。”
徐思便有些不以為然,沉思了片刻,道,“你這麼養孩子,只怕他心裡一直很不安。”
顧淮便笑起來,道,“可不是麼。他私底下一直覺著他不是我親生的,一直想去找他的生母。前兩年還為此跑到江北去,差點回不來。”
徐思卻也關切起來,“找著了嗎?”
顧淮道,“嗯……算是找著了吧。”
“算是?”
“算是。”顧淮道,“至少他覺著自己找到了,也了了一樁心事。”
徐思道,“那他阿娘……”
顧淮反倒有些好奇了,“他出生時他們就分開了。這麼多年,她阿娘早已嫁人生子,又是在敵國——你也覺著非找著不可?”
徐思倒是怔愣了片刻,卻還是搖頭道,“這麼說來,還是眼下的結局更好些。”
顧淮笑道,“我也是這麼覺著。”
恰見顧景樓從外頭晃過——分明是逃酒逃到後院兒來了,便探手出去撕住顧景樓的領子,道,“亂跑什麼,太后在這兒呢。”
顧景樓被顧淮養得沒大沒小,實在是他家長輩都拿不出手,嫡母蕭氏為老不慈,父親顧淮為老不尊,生母?生母他統共就見過那麼一面,向哪裡找長輩尊敬去?反倒這些年來受徐思照顧,在徐思跟前乖巧聽話得很。
進屋拜見徐思時,便跪得腰直肩平,虎虎生風,“娘娘,我以為您回宮了呢!”
徐思笑道,“正打算回去。”
她聽了顧淮的話,偏偏顧景樓笑得沒心沒肺,神采飛揚,心下又是憐惜,又是寬慰。不由就又想起如意來。
她見顧景樓頭上發冠被扯的略有些歪了,便起身替他正了正,又為他拍平肩上褶皺,笑道,“快去看你媳婦兒吧。”
顧景樓道,“誒!”便起身要跑。
卻又被顧淮喝住,“進來一趟,不磕個頭嗎?”
顧景樓心情好,當然不介意磕幾個頭。便又回來端端正正的跪下,給徐思磕了三個頭。轉身要又要給顧淮磕頭,顧淮清了清嗓子,道,“嗯,我就不用了。”
顧景樓便脫韁的野馬似的,笑道,“那我回去了啊!”撒著歡一溜煙的跑走了。
第一百章 尾聲(下)
徐思從婚禮上離開,依舊回辭秋殿。笙歌漸遠,彩燈漸稀。待回了辭秋殿中,只覺燈火闌珊,月影蕭索。舊時亭台依舊在,然而兒子女兒卻俱都不在身邊了。
玉華玉瑤姊妹倆都往公主府里鬧新娘去了,徐思看了看時辰,想一時半刻她們還回不來。便在燈下閒翻如意的書信,一邊看,一邊失笑,一邊又頻頻嘆息。
如意離開建康,已有兩年。
兩年時光,統共就回來了兩次。
最初一次回來是在永泰元年四月——似乎是在剡縣訪得名醫,恰名醫被徵召入太醫院了,於是她帶著莊七娘回來求醫。住了約莫有半個月,便將莊七娘交託給霽雪,再度離開建康。
第二次回來,是在永泰二年十月,依舊住了半個月,便再度隨商隊出行。
她家姑娘依舊能幹得很,聽說已在廣陵和襄陽各都立了分舵,輾轉同北朝做起生意來。兩年入帳千萬,引得京中商賈紛紛向北跑去尋找商機。她賺錢多卻依舊無私藏,盈餘大都充作了軍資。如此孜孜不倦,朝臣們沒臉再誹謗彈劾她,稱讚她卻又有阿諛之嫌,便乾脆避而不談。而她人不在京城,百姓們沒了談資,也漸漸將她遺忘。
如今提起舞陽長公主,最多有人記得——哦,是太后的養女,破例封做公主的那位啊。僅此而已。
去年冬天如意去了交州。她機緣好,得顧淮的青眼,而顧淮在交州恰是個恩威並重的大人物。她帶了顧淮的信使和信物到交州,一入界便得百越民的盛情款待。酒飽食酣之餘,寫信回來說——吃到交州的百蟲宴啦。
歡欣鼓舞之情溢於筆端。
徐思看著便笑起來,依稀記起這“百蟲宴”她似乎四五歲時就惦記上了,如今也算得償心愿。
如意在交州住了小半年,中間似乎遇上一場小騷亂,當地越民殺了土酋,又要驅逐漢官。如意居中調停,竟說服鬧事的越民投誠自首,事態就此平息下去。這件事交州府有奏報,而如意也為此特地寫了厚厚的一封信札,通過商隊先行送回朝中,向蕭懷朔陳說原委和策略。蕭懷朔亦下詔特赦了那幾名越民,又在國子監中額外開辦修文館,專門招收四夷子弟前來讀書。
百越蠻荒之地,朝中向來並不十分重視,這件事並沒激起什麼議論。但徐思讀了如意寫給蕭懷朔的信札,心下亦在想,若非如意的心另有所屬,她其實比任何其他姑娘都更適合輔佐天子、母儀天下。
當然,這也只是偶有所感罷了。
徐思更擔心的其實是如意在交州住得太舒坦了,會樂不思蜀。
——雖說書上提起交州無不說是“瘴癧之地”,但如意寫信回來說的都是,蟲子好吃,荔枝更好吃,甘蔗可以隨便吃!越民熬糖好神奇!原來嚼春砂仁就能止瀉!木棉樹上真的能結棉花呀!……措辭不同,但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她甚至還專門學了當地土話,以字表音,寫了首當地山歌給徐思“聽”。
分明就吃住得分外新奇和滿足。
但闔上信,看到她寫在背面的哪句百越山歌,依舊不由失笑,放下心來。
徐思記性很好,只看了一遍便記住了——哪句百越語的意思應當是,“想家了”。
徐思覺著如意應當也快要回來了。
畢竟她的黑沙糖和霜糖都已經送到建康了——從交州收糖一事,如意也在給蕭懷朔的信札里提到過。說是開商路,將交州之糖運往四方。如此漢民有糖,而百越之民可種甘蔗謀生計。有生計則安居,則少暴亂。是太平長久之法。何況甘蔗只生在交州,北方不產,天然是我能壟斷之物。若賣到北朝,便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亦可用來豐盈國帑。
徐思覺著,這半年多她留在交州,為的應該就是研究交州的糖可以怎麼改進,才更容易往外運,更容易賣出去吧。
到底還是,商旅本色。
信讀完,侍女也前來通報,“陛下來了。”
說話間,蕭懷朔便進屋來向徐思請安。瞧見徐思手上書信,知道她這是又思念如意了,長睫便一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