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四九道:“安葬了。”
祝英台道:“安葬在什麼地方呢?”
四九道:“自然是胡橋鎮。”
祝英台聽了這話,心房又是一動。把衣服牽了一牽,問道:“這胡橋鎮買地還容易嗎?”
四九道:“我們有幾位親戚在那邊,一托人就行了。”
祝英台站起來,手扶桌子沿道:“鎮上的哪一邊?”
四九將手一指道:“東北角啊!這裡有個小地名,叫清道源九龍墟。”(註:清康熙《鄞縣誌》,梁死,叮囑家人葬清道源九龍墟。現在九龍墟,有冢有廟。)
祝英台道:“九龍墟,是不是靠甬江的地方呢?”
四九道:“正是。墓地西北兩邊,都通甬江,我們在墳地里說話,船上人都聽見。”
祝英台坐下道:“我知道了。還有什麼話沒有?”
四九道:“我家老相公,也去了墳地,看見安葬好了,帶了家裡人回了家,就命我大轉彎地來到府上,向二相公報告一聲。”
祝英台把四九的話,凝神想了一想,便道:“好!我已經十分明白。跟銀心去用飯,飯後,回家去吧。”
四九告辭下樓。祝英台走到樓邊,推窗東望,只見白雲四起,綠樹低垂,那梁相公墳地,就在那裡。她心想,他打開墓道大門,等人來敲打,他等著誰呢?祝英台靜靜的想。會心樓上也沒人來打攪,讓她想吧。
這是夏天,日子很長,滕氏想到祝英台輕易不大出來,心想她除了看書,還作些什麼?聽說,總是靠窗閒望。秋天一到,馬家恐怕就要娶他兒媳,倒要看看作了預備沒有?於是帶了小jú兒向會心樓上來。只見祝英台沒作女紅,也沒讀書,一人靜悄悄地推開窗子四野呆望。
滕氏道:“你這樣野望,望什麼東西?”
祝英台這才曉得母親上樓來了,因道:“母親來了,沒有什麼可望的呀! 我因為天氣炎熱,心裡煩躁,推開窗子來,涼快涼快。”
滕氏也靠近窗戶坐下,向四處望望,真是太陽白光下照,暑氣上升,人都藏在家裡。便道:“天氣炎熱,你不看書也罷了。也當習點女紅。”
祝英台道:“習女紅嗎?也怕熱呀。”說著她嘻嘻地笑了。將衣服牽扯了一下道:“我的手工都夠了。”
滕氏道:“我知道你的心事,總是紀念三年同硯的梁山伯。可是兩個月以來,梁山伯作古了,你要去祭奠他,也讓你去祭奠了,你應該丟了他才是。”
祝英台還沒有坐著,人斜靠了窗台,便道:“不能吧?他雖然死了,然而他的硯友,還沒有死,山高水長,永遠著綿長的呢。”
滕氏看她還沒有落座,就向站在身後的jú兒道:“你搬個椅子,讓你小姐坐,我們有話細談呢。”
jú兒就過去把胡床拖過來,放在祝英台身後,輕輕拍了道:“小姐,請坐呀!”
祝英台看了一看,向jú兒點點頭,她依然沒有坐下。jú兒也靠了窗戶站定。
滕氏對她身上看了一看,便道:“窗子外有什麼好看嗎?你也站著看。”jú兒微笑。
滕氏道:“說正經話吧。離現在不久的時候,天氣就要轉涼。天氣一轉涼,馬家就要娶他兒媳進門。那個時候,我兒一雙空手,進他馬家門,恐怕有點兒不好意思。”
祝英台道:“我這裡不曉得什麼馬家。”
滕氏一擺頭道:“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到了那一天人家派了花車來娶的時候,你走,還是不走?”
祝英台將鼻子哼一聲道:“這有什麼可問的。我既不認得馬家,他們派花車來娶誰過門,我不管,當然與我無關。他們接不著人,自然會找主人的。”
滕氏聽了,不覺氣往上升,兩隻眼睛睜得圓圓的,看了祝英台。但是她究竟壓下這口氣。笑道:“是的,自然會找主人的。但是主人為一家之主,他也會使出主人的威風的,口裡發下命令,要你前去。”
祝英台將窗戶上的灰塵,用袖子輕輕的一拍,衝口而出道:“我不去!主人拿出家法要我死,我可以馬上就死,但是要我去馬家,就是皇帝發了聖旨,我還是不去!”
滕氏站了起來,指道:“這是你說的!”
祝英台道:“是孩兒說的。”
銀心在樓下,聽了說話聲音不對,馬上跑上樓來,遠遠的對jú兒使了一個眼色。兩人就跑了過來,把滕氏攔住。
銀心道:“安人息怒,小姐年紀輕,不會說話!”
滕氏望了祝英台很久,才道:“我不和你說,過兩天,你爹爹自然會找你說話,我去了。”說著,她帶著jú兒去了。
銀心看祝英台時,她姿態很自然,對窗子外天空,微微一笑。
十九、 忽然坐船可以走
滕氏一肚子的氣走向前院。她想把這些話,對祝公遠細細的一說,少不得又是一場是非。不如稍等一等,等著日期迫近,公遠要她預備,看她怎樣答覆。現在梁山伯已死,難道她還真能懸樑自盡不成。這樣一想,明的把這事放下不提。暗下就把家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囑咐一遍,小姐一人在什麼地方,多多留意。頭一兩天,祝英台並不放在心上,日子久了,英台自然知道。她不由得暗中好笑,我打算要自盡,家裡人豈能看守得住。因此馬家的事,堂前不提,英台也不提。
說話已到九月初邊,天氣已經轉涼。祝家為新娘子作嫁時衣,為新娘子採辦零用東西,一天比一天忙。但是祝英台只當沒有看見。
這日時間,已交正午,祝公遠走進滕氏屋裡,因看見滕氏拿幾尺紅綾,為祝英台製衣,便道:“我有好幾天,不看到英台了。大概喜期已近,英台不願出來。”
滕氏道:“大概是為了這個緣故吧?”
祝公遠道:“你我選擇的衣服,英台還相當滿意吧?”
滕氏這才把手上拿的紅綾一丟,走到祝公遠面前道:“英台兒的脾氣,我們越慣越壞,這些衣服式樣,雖然都極為時髦,英台卻一件未曾看過。”
祝公遠道:“這為什麼?”
滕氏道:“她對馬家的婚事,十分不滿意。我曾為此,著實勸過她,她絲毫不為我說的話所動。”
祝公遠道:“那她打算怎樣?”
滕氏道:“誰知道呢?她說的話真夠厲害,她說就是皇帝下的聖旨,她也不嫁。”
祝公遠將腳一頓道:“這真是叫豈有此理,她說這話,多少時候了?”
滕氏道:“兩個多月了。”
祝公遠道:“這兩個多月,她都執著不合理的見解嗎?”
滕氏道:“大概是吧?”
祝公遠將手一指道:“這真叫豈有此理,快點叫她來,我要痛罵她一頓。”
滕氏道:“你這樣做法,只有越做越糟。叫得她來,和顏悅色和她說,她雖然嘴硬,總不能以死來拚。”
祝英台道:“安葬在什麼地方呢?”
四九道:“自然是胡橋鎮。”
祝英台聽了這話,心房又是一動。把衣服牽了一牽,問道:“這胡橋鎮買地還容易嗎?”
四九道:“我們有幾位親戚在那邊,一托人就行了。”
祝英台站起來,手扶桌子沿道:“鎮上的哪一邊?”
四九將手一指道:“東北角啊!這裡有個小地名,叫清道源九龍墟。”(註:清康熙《鄞縣誌》,梁死,叮囑家人葬清道源九龍墟。現在九龍墟,有冢有廟。)
祝英台道:“九龍墟,是不是靠甬江的地方呢?”
四九道:“正是。墓地西北兩邊,都通甬江,我們在墳地里說話,船上人都聽見。”
祝英台坐下道:“我知道了。還有什麼話沒有?”
四九道:“我家老相公,也去了墳地,看見安葬好了,帶了家裡人回了家,就命我大轉彎地來到府上,向二相公報告一聲。”
祝英台把四九的話,凝神想了一想,便道:“好!我已經十分明白。跟銀心去用飯,飯後,回家去吧。”
四九告辭下樓。祝英台走到樓邊,推窗東望,只見白雲四起,綠樹低垂,那梁相公墳地,就在那裡。她心想,他打開墓道大門,等人來敲打,他等著誰呢?祝英台靜靜的想。會心樓上也沒人來打攪,讓她想吧。
這是夏天,日子很長,滕氏想到祝英台輕易不大出來,心想她除了看書,還作些什麼?聽說,總是靠窗閒望。秋天一到,馬家恐怕就要娶他兒媳,倒要看看作了預備沒有?於是帶了小jú兒向會心樓上來。只見祝英台沒作女紅,也沒讀書,一人靜悄悄地推開窗子四野呆望。
滕氏道:“你這樣野望,望什麼東西?”
祝英台這才曉得母親上樓來了,因道:“母親來了,沒有什麼可望的呀! 我因為天氣炎熱,心裡煩躁,推開窗子來,涼快涼快。”
滕氏也靠近窗戶坐下,向四處望望,真是太陽白光下照,暑氣上升,人都藏在家裡。便道:“天氣炎熱,你不看書也罷了。也當習點女紅。”
祝英台道:“習女紅嗎?也怕熱呀。”說著她嘻嘻地笑了。將衣服牽扯了一下道:“我的手工都夠了。”
滕氏道:“我知道你的心事,總是紀念三年同硯的梁山伯。可是兩個月以來,梁山伯作古了,你要去祭奠他,也讓你去祭奠了,你應該丟了他才是。”
祝英台還沒有坐著,人斜靠了窗台,便道:“不能吧?他雖然死了,然而他的硯友,還沒有死,山高水長,永遠著綿長的呢。”
滕氏看她還沒有落座,就向站在身後的jú兒道:“你搬個椅子,讓你小姐坐,我們有話細談呢。”
jú兒就過去把胡床拖過來,放在祝英台身後,輕輕拍了道:“小姐,請坐呀!”
祝英台看了一看,向jú兒點點頭,她依然沒有坐下。jú兒也靠了窗戶站定。
滕氏對她身上看了一看,便道:“窗子外有什麼好看嗎?你也站著看。”jú兒微笑。
滕氏道:“說正經話吧。離現在不久的時候,天氣就要轉涼。天氣一轉涼,馬家就要娶他兒媳進門。那個時候,我兒一雙空手,進他馬家門,恐怕有點兒不好意思。”
祝英台道:“我這裡不曉得什麼馬家。”
滕氏一擺頭道:“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到了那一天人家派了花車來娶的時候,你走,還是不走?”
祝英台將鼻子哼一聲道:“這有什麼可問的。我既不認得馬家,他們派花車來娶誰過門,我不管,當然與我無關。他們接不著人,自然會找主人的。”
滕氏聽了,不覺氣往上升,兩隻眼睛睜得圓圓的,看了祝英台。但是她究竟壓下這口氣。笑道:“是的,自然會找主人的。但是主人為一家之主,他也會使出主人的威風的,口裡發下命令,要你前去。”
祝英台將窗戶上的灰塵,用袖子輕輕的一拍,衝口而出道:“我不去!主人拿出家法要我死,我可以馬上就死,但是要我去馬家,就是皇帝發了聖旨,我還是不去!”
滕氏站了起來,指道:“這是你說的!”
祝英台道:“是孩兒說的。”
銀心在樓下,聽了說話聲音不對,馬上跑上樓來,遠遠的對jú兒使了一個眼色。兩人就跑了過來,把滕氏攔住。
銀心道:“安人息怒,小姐年紀輕,不會說話!”
滕氏望了祝英台很久,才道:“我不和你說,過兩天,你爹爹自然會找你說話,我去了。”說著,她帶著jú兒去了。
銀心看祝英台時,她姿態很自然,對窗子外天空,微微一笑。
十九、 忽然坐船可以走
滕氏一肚子的氣走向前院。她想把這些話,對祝公遠細細的一說,少不得又是一場是非。不如稍等一等,等著日期迫近,公遠要她預備,看她怎樣答覆。現在梁山伯已死,難道她還真能懸樑自盡不成。這樣一想,明的把這事放下不提。暗下就把家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囑咐一遍,小姐一人在什麼地方,多多留意。頭一兩天,祝英台並不放在心上,日子久了,英台自然知道。她不由得暗中好笑,我打算要自盡,家裡人豈能看守得住。因此馬家的事,堂前不提,英台也不提。
說話已到九月初邊,天氣已經轉涼。祝家為新娘子作嫁時衣,為新娘子採辦零用東西,一天比一天忙。但是祝英台只當沒有看見。
這日時間,已交正午,祝公遠走進滕氏屋裡,因看見滕氏拿幾尺紅綾,為祝英台製衣,便道:“我有好幾天,不看到英台了。大概喜期已近,英台不願出來。”
滕氏道:“大概是為了這個緣故吧?”
祝公遠道:“你我選擇的衣服,英台還相當滿意吧?”
滕氏這才把手上拿的紅綾一丟,走到祝公遠面前道:“英台兒的脾氣,我們越慣越壞,這些衣服式樣,雖然都極為時髦,英台卻一件未曾看過。”
祝公遠道:“這為什麼?”
滕氏道:“她對馬家的婚事,十分不滿意。我曾為此,著實勸過她,她絲毫不為我說的話所動。”
祝公遠道:“那她打算怎樣?”
滕氏道:“誰知道呢?她說的話真夠厲害,她說就是皇帝下的聖旨,她也不嫁。”
祝公遠將腳一頓道:“這真是叫豈有此理,她說這話,多少時候了?”
滕氏道:“兩個多月了。”
祝公遠道:“這兩個多月,她都執著不合理的見解嗎?”
滕氏道:“大概是吧?”
祝公遠將手一指道:“這真叫豈有此理,快點叫她來,我要痛罵她一頓。”
滕氏道:“你這樣做法,只有越做越糟。叫得她來,和顏悅色和她說,她雖然嘴硬,總不能以死來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