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有人也許會問;從新文藝萌芽直到成熟、壯大,為什麼張恨水不用新體裁、新形式寫作,卻偏要和禮拜六派走同一的舊道路呢?關於這個問題,他有個明確答覆。
1944年,他五十歲生日,在重慶,許多朋友祝賀他創作生活三十年。事後,他寫了一篇《總答謝》,其中說道:
……新派小說,雖一切前進,而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能接受。正如雅頌之詩,高則高矣,美則美矣,而匹夫匹婦對之莫名其妙。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一班人;也無法把西洋文法組織的文字,硬灌入這一批人的腦袋。竊不自量,我願為這班人工作。有人說,中國舊章回小說,浩如煙海,盡夠這班人享受了,何勞你再去多事?但這個有個問題,那浩如煙海的東西,它不是現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點寫現代事物的小說,他們從何見取呢?大家若都鄙棄章回小說而不為,讓這班人永遠去看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狀元、佳人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故事,拿筆桿的人,似乎要負一點責任。我非大言不慚,能負這個責任,可是不妨拋磚引玉,來試一試。
這是他的抱負。一些作家薄章回小說而不為,市民層文化生活十分貧乏,他撿起了這個武器,被人指斥為“異端”而不辭。他擁有廣大讀者。從他創作的動機和取得的效果而言,應該被承認是一致的。有位很了不起的大作家,他的老母親就愛看張恨水的小說,他不止一次用高價去買張恨水的作品。老母親說:“你為什麼不寫張恨水”這樣的小說給我看看呢?”這是文藝界流傳的很有趣的故事。難道說那位大作家的作品不如張恨水嗎?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引出這個故事意在說明,進步作品的新體裁、新形式,在當時只能適合於知識分子,而為市民層所不能接受。所以1930年“左聯”成立時,就有“創作革命的大眾文藝”的號召。魯迅說:“應該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家,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人家能懂愛看。”馮雪峰(洛揚)說:“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利用這種大眾文藝的舊形式,創造大眾文藝。”
瞿秋白(史鐵兒)說:“所以普洛文藝所要寫的東西,應當是舊式體裁的故事小說……”儘管張恨水對於這些要求還有距離,但我們卻可以了解到,用舊體裁、舊形式寫的章回小說,沒有非列為禮拜六派不可的必要。
評論一位作家之屬於某一流派,不能只講作品形式,更重要的,還在於作品的精神實質,在於作品的思想內容。從這方面看,張恨水的作品究竟如何呢?周總理說,他是“用小說體裁揭露黑暗勢力”,是“同反動派作鬥爭”。真是“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雖然當時是針對《八十一夢》而言,事實上他每一部小說,都是在“同反動派作鬥爭”,只因寫作時期有先後,矛頭主要指向有所不同罷了。比如四部代表作:《春明外史》指向整個封建社會,《金粉世家》指向貴族官僚,《啼笑因緣》指向北洋軍閥,《八十一夢》指向國民黨反動派。很明確的,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富有鬥爭性的,是進步的。為了祝賀張恨水五十生日,1944年5月16日,重慶《新華日報》負責人潘梓年,在重慶《新民報》上發表了題為《精進不已》的文章,就曾指出,張恨水的作品,有“明確的進步立場”。同日,重慶《新華日報》
發表一篇短評,其中說道:
恨水先生的作品,雖然還不離章回小說的範疇,但我們可以看到和舊型的章國體小說之間顯然有一個分水界,那就是他的現實主義的道路,在主題上儘管迂迴而曲折,而題材卻是最接近於現實的;由於恨水先生的正義感與豐富的熱情,他的作品也無不以同情弱小,反抗強暴為主要的“母題”。正由於此,他的作品,得到廣大的讀者所歡迎;也正由於此,恨水先生的正義的道路更把他引向現實主義。
也正由於此,可以肯定說,張恨水不屬於禮拜六派,因為禮拜六派沒有向反動派進行鬥爭,不具有進步立場,更不可能是走向現實主義的道路的。
以上意在說明:張恨水的作品,不但不是黃色小說,也不是什麼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他自成一家。憑他的百來部小說,實在要列為流派,看來就叫做“張恨水派”,倒未嘗不可。張恨水的作品,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他是自由職業者:終身從事寫作,多年的新聞記者。他有強烈的正義感,一生嚮往自由民主,愛國從不後人。對於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非常厭惡。然而,他信守資產階級新聞記者的“信條”,極端“自由主義”,所謂“中立”的政治立場,這就導致他只能成為改良主義或民主主義作家,而不是革命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讀者自會發現,他贊成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在許多地方,我們今天不能表示同意。這是由於,他的作品寫作於二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雖然僅僅半個世紀左右,好像去今未遠,只因這個時期以內,我們經過翻天覆地的變革,飛躍進入社會主義,誰的思想也不會停留在二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了。我們今天對於事物的看法,和當時張恨水的看法,不可能不保持一定的距離,時代的局限性就是這麼嚴峻!不過從總的方面說來,他的作品,究竟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應該予以肯定的。尤其是,以作品創作數量之多,發行方面之廣,影響範圍之大,無論如何,章回小說大師的地位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他是占有現代小說史上應有的篇幅的。最公正最權威的裁判屬於廣大的讀者,希望能夠看到全面分析研究張恨水的作品的文章!
1981.9.12於北京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1944年,他五十歲生日,在重慶,許多朋友祝賀他創作生活三十年。事後,他寫了一篇《總答謝》,其中說道:
……新派小說,雖一切前進,而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能接受。正如雅頌之詩,高則高矣,美則美矣,而匹夫匹婦對之莫名其妙。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一班人;也無法把西洋文法組織的文字,硬灌入這一批人的腦袋。竊不自量,我願為這班人工作。有人說,中國舊章回小說,浩如煙海,盡夠這班人享受了,何勞你再去多事?但這個有個問題,那浩如煙海的東西,它不是現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點寫現代事物的小說,他們從何見取呢?大家若都鄙棄章回小說而不為,讓這班人永遠去看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狀元、佳人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故事,拿筆桿的人,似乎要負一點責任。我非大言不慚,能負這個責任,可是不妨拋磚引玉,來試一試。
這是他的抱負。一些作家薄章回小說而不為,市民層文化生活十分貧乏,他撿起了這個武器,被人指斥為“異端”而不辭。他擁有廣大讀者。從他創作的動機和取得的效果而言,應該被承認是一致的。有位很了不起的大作家,他的老母親就愛看張恨水的小說,他不止一次用高價去買張恨水的作品。老母親說:“你為什麼不寫張恨水”這樣的小說給我看看呢?”這是文藝界流傳的很有趣的故事。難道說那位大作家的作品不如張恨水嗎?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引出這個故事意在說明,進步作品的新體裁、新形式,在當時只能適合於知識分子,而為市民層所不能接受。所以1930年“左聯”成立時,就有“創作革命的大眾文藝”的號召。魯迅說:“應該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家,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人家能懂愛看。”馮雪峰(洛揚)說:“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利用這種大眾文藝的舊形式,創造大眾文藝。”
瞿秋白(史鐵兒)說:“所以普洛文藝所要寫的東西,應當是舊式體裁的故事小說……”儘管張恨水對於這些要求還有距離,但我們卻可以了解到,用舊體裁、舊形式寫的章回小說,沒有非列為禮拜六派不可的必要。
評論一位作家之屬於某一流派,不能只講作品形式,更重要的,還在於作品的精神實質,在於作品的思想內容。從這方面看,張恨水的作品究竟如何呢?周總理說,他是“用小說體裁揭露黑暗勢力”,是“同反動派作鬥爭”。真是“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雖然當時是針對《八十一夢》而言,事實上他每一部小說,都是在“同反動派作鬥爭”,只因寫作時期有先後,矛頭主要指向有所不同罷了。比如四部代表作:《春明外史》指向整個封建社會,《金粉世家》指向貴族官僚,《啼笑因緣》指向北洋軍閥,《八十一夢》指向國民黨反動派。很明確的,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富有鬥爭性的,是進步的。為了祝賀張恨水五十生日,1944年5月16日,重慶《新華日報》負責人潘梓年,在重慶《新民報》上發表了題為《精進不已》的文章,就曾指出,張恨水的作品,有“明確的進步立場”。同日,重慶《新華日報》
發表一篇短評,其中說道:
恨水先生的作品,雖然還不離章回小說的範疇,但我們可以看到和舊型的章國體小說之間顯然有一個分水界,那就是他的現實主義的道路,在主題上儘管迂迴而曲折,而題材卻是最接近於現實的;由於恨水先生的正義感與豐富的熱情,他的作品也無不以同情弱小,反抗強暴為主要的“母題”。正由於此,他的作品,得到廣大的讀者所歡迎;也正由於此,恨水先生的正義的道路更把他引向現實主義。
也正由於此,可以肯定說,張恨水不屬於禮拜六派,因為禮拜六派沒有向反動派進行鬥爭,不具有進步立場,更不可能是走向現實主義的道路的。
以上意在說明:張恨水的作品,不但不是黃色小說,也不是什麼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他自成一家。憑他的百來部小說,實在要列為流派,看來就叫做“張恨水派”,倒未嘗不可。張恨水的作品,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他是自由職業者:終身從事寫作,多年的新聞記者。他有強烈的正義感,一生嚮往自由民主,愛國從不後人。對於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非常厭惡。然而,他信守資產階級新聞記者的“信條”,極端“自由主義”,所謂“中立”的政治立場,這就導致他只能成為改良主義或民主主義作家,而不是革命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讀者自會發現,他贊成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在許多地方,我們今天不能表示同意。這是由於,他的作品寫作於二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雖然僅僅半個世紀左右,好像去今未遠,只因這個時期以內,我們經過翻天覆地的變革,飛躍進入社會主義,誰的思想也不會停留在二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了。我們今天對於事物的看法,和當時張恨水的看法,不可能不保持一定的距離,時代的局限性就是這麼嚴峻!不過從總的方面說來,他的作品,究竟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應該予以肯定的。尤其是,以作品創作數量之多,發行方面之廣,影響範圍之大,無論如何,章回小說大師的地位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他是占有現代小說史上應有的篇幅的。最公正最權威的裁判屬於廣大的讀者,希望能夠看到全面分析研究張恨水的作品的文章!
1981.9.12於北京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