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她的身體還是剛剛好。來道喜都是勉強,實在不能久待,回家休息去了。”梅雙修也知道她是愁病交加的人,當著許多人的面,不便明問。也就和何太太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不向下追問。這一餐喜酒,一直鬧到晚上八點鐘,方才了事。
何太太回得家去,卻沒有見李冬青來,倒怕她是真不舒服。這晚上,何劍塵報館事忙得很,也就沒有去過問。到了次日,何太太午餐預備了兩樣菜,等李冬青來吃午飯,等到了一點鐘,竟不曾來。何劍塵道:“不要等了,也許她又出城到杏園墓上去了。”何太太道:“前天去的呢。”何劍塵道:“她心裡記掛著那裡,就是一天去一趟,也不見多啊。我明天若是死了埋下地去,你就只看我一次嗎”?何太太道:“別胡說八道了,吃飯罷。”夫妻兩個人坐在堂屋裡吃飯,奶娘卻抱著小孩兒站在椅子上,在一邊逗笑。屋子外面,忽有女子聲音笑道:“趕午飯的來了。”
何太太道:“正預備了一點菜,請加入,請加入。’脫時,人走進來,乃是朱韻桐,後面跟著吳碧波。何劍塵笑道:“你二位現在是形影不離啊。”因回頭對何太太道:
“我們這個時候,過去好幾年了。”朱韻桐笑道:“何先生總喜歡開玩笑。”何劍塵道:“不是開玩笑。這是戀愛的過程,應該有的。”吳碧波彎腰看了一看桌上的菜,笑道:“不錯,我們坐下來吃罷。”於是說笑著,把一餐飯吃過了。吳碧波道:
“我們來是有用意的,要給李女士餞行哩。”何太太道:“我正發愁哩,昨日她搬到旅館裡,和她舅舅同住去了,現在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正議論時,外面聽差送了一封信來。何劍塵接過一看,是寫給夫人的信,認得那筆跡,是李冬青的字,便道:“李小姐來信了,什麼事呢?”何太太連忙接了過去,拆開一看,不由“哎呀”一聲。何劍塵道:“什麼事,她病發了嗎?”何太太道:“她走了。你看奇怪不奇怪?”吳碧波道:“哪裡去,回南去了嗎?”何太太道:“你們瞧這一封信,她劈頭一句,就是‘吾去矣’三個字,不是走了嗎?”大家聽了這話,心裡都有一陣驚慌。何太太知道大家急於要看那信,便把信攤在桌上,大家同看。那信道:
慕蓮吾姊愛鑒:吾去矣。吾人相交雖暫,相知尚深。今敢為最後一言,我非忘情之人,亦非矯情之人,乃多情之人也。惟其多情,則無往而不受情感之支配。既受情感之支配,顧甚愛惜其羽毛,又不肯隨波逐流,以了其患難餘生。因是我之一生,無日不徘徊於進世入世乏路。不但朋友難解,我亦無以自解也。生平以為能解我此事者惟杏園兄,有彼為我伴,則入世與避世,猶能於最後之五分鐘,決定取捨之道。今則伴我者去,將終身徘徊於歧路矣,能不悲哉!我既在歧路,則一切慶賀聚散之場合,皆宜力避,以免所見所聞,徒傷我心,而滋多事。故此次回南,所有友好,一律不為通知,以免祖餞之觴,臨歧之淚,又增無謂之傷心。且以青之身世,與夫今生不幸之遇合,友好相憐,無不為悲惋。若目睹我一弱女子,形容憔悴,行李蕭條,襟懷滿淚,千里孤征,當未有不腸斷者。我又何必多事,因自己之淒涼,而增人之不樂耶?是則我寧失於禮,不失於情也。
何劍塵道:“說得是多麼沉痛。就是舍其事而論其文,也讓人不堪卒讀了。我真不知道她不辭而別,原來還有這一番深意。”吳碧波等且不理,只向下看。那信道:
人世富貴國緣,自知與我無份,今復遭此次奇變,愈增感慨。淒涼舊事,本為池底之灰。惆悵前途,永作井中之水。自後化鶴歸來,閉門懺悔,養母而外,不作他事。天涯朋友,明知未免念我,但青百念都非,與人往還,亦不過添人愴惻。故知己之交,亦恕我將來之少通音問矣。數年筆硯之交,一朝永別,實為悽然。好在吾姊力求上進,又益之以好家庭,前途必佳。青亦不必多念,姊亦無須思我也。賦詩一律,另紙書呈,以見我志。此書可傳觀友好,以當告別,恕不一一走辭矣。百尺竿頭,諸維珍重。
李冬青臨別贈言
大家將信看了,又將那詩念了。何太太和朱韻桐都不懂詩的,何劍塵便將詩拿在手裡,一邊念著,一邊解釋給他們聽,都嘆惜的了不得。這兩對夫妻,四雙眼睛,彼此相望。何劍塵笑道:“在我們這種月圓花好的隊裡,她這一隻孤雁,也難怪她不堪了。不過這一首詩,倒可作為一種紀念,留起來罷。”於是他果然將那張詩箋裱好,放在鏡框子裡,懸在壁上,給楊杏園一生,添了一種紀念。那詩是:
人亡花落兩悽然,糙糙登場只二年。
身弱料難清孽債,途窮方始悟枯禪。
乾坤終有同體日,天海原無不了緣。
話柄從今收拾盡,江湖隱去債誰憐。
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
——代後記
張友鸞
一
張恨水(1895—1967)是我們同時代的一位章回小說大師。
他終身從事新聞工作,寫小說原是他的副業。由於他努力寫作,慘澹經營,他的小說為讀者所喜愛,自然而然地他成為小說專門家了。
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還沒有人把它整理出一個完整書目。字數遠遠超過干萬,也從來沒有人加以統計。
二十年代中期起,乃至整個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被大量印行。由於出版他的作品,有人爭取承受“版權”,特意因為他組織一個出版社。由於改編電影,有人爭取“攝製專有權”,大打官司。各個劇種,以及曲藝評彈,紛紛改編他的作品。在當時作家之中,這種情況是頗為突出的。
他的讀者遍及各個階層。作品的刻畫入微,描寫生動,文字淺顯,口語自然,達到“老嫗都解”的境界。內容主要在反對封建,反對軍閥、官僚的統治,反對一切社會不良現象;主張抗戰,主張戀愛真誠的婚姻自主。他的思想似乎是舊民主主義的,在當時卻自有他一定的進步意義。
我不知道我們的圖書館收藏他的作品有多少。在十年動亂中,這是被封存不供借閱的“禁書”。它被“否”了,說是黃色讀物。現在,更多的人說他是鴛鴦蝴蝶派,是禮拜六派。有的大學生很想研究一下“張恨水及其作品”,卻只是趑趄不前,他們害怕會被打成“小鴛鴦、小蝴蝶”。
現代文學史家對於這樣一位有影響的作家,全都避而不談。使人聯想到,“漢代也許沒有楊子云”這個歷史故事。他的作品好,你表揚;他的作品不好,你批判。
視而不見,不能不說是文學史家的失職。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國際聲譽。舉個例說: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里,收藏有他的小說近六十種。有些大學圖書館,也分別藏有三二十種。大學畢業生考博士《張恨水研究》是論文的專題。是不是應該告訴他們:“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快快停止你們的研究吧!”或者我們也來研究一下張恨水,重新作出適當的評價呢?
何太太回得家去,卻沒有見李冬青來,倒怕她是真不舒服。這晚上,何劍塵報館事忙得很,也就沒有去過問。到了次日,何太太午餐預備了兩樣菜,等李冬青來吃午飯,等到了一點鐘,竟不曾來。何劍塵道:“不要等了,也許她又出城到杏園墓上去了。”何太太道:“前天去的呢。”何劍塵道:“她心裡記掛著那裡,就是一天去一趟,也不見多啊。我明天若是死了埋下地去,你就只看我一次嗎”?何太太道:“別胡說八道了,吃飯罷。”夫妻兩個人坐在堂屋裡吃飯,奶娘卻抱著小孩兒站在椅子上,在一邊逗笑。屋子外面,忽有女子聲音笑道:“趕午飯的來了。”
何太太道:“正預備了一點菜,請加入,請加入。’脫時,人走進來,乃是朱韻桐,後面跟著吳碧波。何劍塵笑道:“你二位現在是形影不離啊。”因回頭對何太太道:
“我們這個時候,過去好幾年了。”朱韻桐笑道:“何先生總喜歡開玩笑。”何劍塵道:“不是開玩笑。這是戀愛的過程,應該有的。”吳碧波彎腰看了一看桌上的菜,笑道:“不錯,我們坐下來吃罷。”於是說笑著,把一餐飯吃過了。吳碧波道:
“我們來是有用意的,要給李女士餞行哩。”何太太道:“我正發愁哩,昨日她搬到旅館裡,和她舅舅同住去了,現在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正議論時,外面聽差送了一封信來。何劍塵接過一看,是寫給夫人的信,認得那筆跡,是李冬青的字,便道:“李小姐來信了,什麼事呢?”何太太連忙接了過去,拆開一看,不由“哎呀”一聲。何劍塵道:“什麼事,她病發了嗎?”何太太道:“她走了。你看奇怪不奇怪?”吳碧波道:“哪裡去,回南去了嗎?”何太太道:“你們瞧這一封信,她劈頭一句,就是‘吾去矣’三個字,不是走了嗎?”大家聽了這話,心裡都有一陣驚慌。何太太知道大家急於要看那信,便把信攤在桌上,大家同看。那信道:
慕蓮吾姊愛鑒:吾去矣。吾人相交雖暫,相知尚深。今敢為最後一言,我非忘情之人,亦非矯情之人,乃多情之人也。惟其多情,則無往而不受情感之支配。既受情感之支配,顧甚愛惜其羽毛,又不肯隨波逐流,以了其患難餘生。因是我之一生,無日不徘徊於進世入世乏路。不但朋友難解,我亦無以自解也。生平以為能解我此事者惟杏園兄,有彼為我伴,則入世與避世,猶能於最後之五分鐘,決定取捨之道。今則伴我者去,將終身徘徊於歧路矣,能不悲哉!我既在歧路,則一切慶賀聚散之場合,皆宜力避,以免所見所聞,徒傷我心,而滋多事。故此次回南,所有友好,一律不為通知,以免祖餞之觴,臨歧之淚,又增無謂之傷心。且以青之身世,與夫今生不幸之遇合,友好相憐,無不為悲惋。若目睹我一弱女子,形容憔悴,行李蕭條,襟懷滿淚,千里孤征,當未有不腸斷者。我又何必多事,因自己之淒涼,而增人之不樂耶?是則我寧失於禮,不失於情也。
何劍塵道:“說得是多麼沉痛。就是舍其事而論其文,也讓人不堪卒讀了。我真不知道她不辭而別,原來還有這一番深意。”吳碧波等且不理,只向下看。那信道:
人世富貴國緣,自知與我無份,今復遭此次奇變,愈增感慨。淒涼舊事,本為池底之灰。惆悵前途,永作井中之水。自後化鶴歸來,閉門懺悔,養母而外,不作他事。天涯朋友,明知未免念我,但青百念都非,與人往還,亦不過添人愴惻。故知己之交,亦恕我將來之少通音問矣。數年筆硯之交,一朝永別,實為悽然。好在吾姊力求上進,又益之以好家庭,前途必佳。青亦不必多念,姊亦無須思我也。賦詩一律,另紙書呈,以見我志。此書可傳觀友好,以當告別,恕不一一走辭矣。百尺竿頭,諸維珍重。
李冬青臨別贈言
大家將信看了,又將那詩念了。何太太和朱韻桐都不懂詩的,何劍塵便將詩拿在手裡,一邊念著,一邊解釋給他們聽,都嘆惜的了不得。這兩對夫妻,四雙眼睛,彼此相望。何劍塵笑道:“在我們這種月圓花好的隊裡,她這一隻孤雁,也難怪她不堪了。不過這一首詩,倒可作為一種紀念,留起來罷。”於是他果然將那張詩箋裱好,放在鏡框子裡,懸在壁上,給楊杏園一生,添了一種紀念。那詩是:
人亡花落兩悽然,糙糙登場只二年。
身弱料難清孽債,途窮方始悟枯禪。
乾坤終有同體日,天海原無不了緣。
話柄從今收拾盡,江湖隱去債誰憐。
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
——代後記
張友鸞
一
張恨水(1895—1967)是我們同時代的一位章回小說大師。
他終身從事新聞工作,寫小說原是他的副業。由於他努力寫作,慘澹經營,他的小說為讀者所喜愛,自然而然地他成為小說專門家了。
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還沒有人把它整理出一個完整書目。字數遠遠超過干萬,也從來沒有人加以統計。
二十年代中期起,乃至整個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被大量印行。由於出版他的作品,有人爭取承受“版權”,特意因為他組織一個出版社。由於改編電影,有人爭取“攝製專有權”,大打官司。各個劇種,以及曲藝評彈,紛紛改編他的作品。在當時作家之中,這種情況是頗為突出的。
他的讀者遍及各個階層。作品的刻畫入微,描寫生動,文字淺顯,口語自然,達到“老嫗都解”的境界。內容主要在反對封建,反對軍閥、官僚的統治,反對一切社會不良現象;主張抗戰,主張戀愛真誠的婚姻自主。他的思想似乎是舊民主主義的,在當時卻自有他一定的進步意義。
我不知道我們的圖書館收藏他的作品有多少。在十年動亂中,這是被封存不供借閱的“禁書”。它被“否”了,說是黃色讀物。現在,更多的人說他是鴛鴦蝴蝶派,是禮拜六派。有的大學生很想研究一下“張恨水及其作品”,卻只是趑趄不前,他們害怕會被打成“小鴛鴦、小蝴蝶”。
現代文學史家對於這樣一位有影響的作家,全都避而不談。使人聯想到,“漢代也許沒有楊子云”這個歷史故事。他的作品好,你表揚;他的作品不好,你批判。
視而不見,不能不說是文學史家的失職。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國際聲譽。舉個例說: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里,收藏有他的小說近六十種。有些大學圖書館,也分別藏有三二十種。大學畢業生考博士《張恨水研究》是論文的專題。是不是應該告訴他們:“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快快停止你們的研究吧!”或者我們也來研究一下張恨水,重新作出適當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