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多麼沉痛的描述!實在讓人不忍卒讀。這是父親親身經歷的“人間慘境”!歷史是不能忘卻的,我之所以引用了較多的原文,正如書中南泉所說:“將來抗戰結束了,我們這些生活片斷,都可以寫出來去留給後人。一來讓後人知道我們受日本的欺侮太深了,二來也讓後人明白,戰爭總不是什麼好事。”
《巴山夜雨》在控訴、揭露日寇令人髮指的罪行時,更把筆鋒觸向了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讓讀者看到,戰爭不僅毀滅了人的肉體,而且撕裂著、吞齧著人的精神,扭曲著人性,污染著人的靈魂。小說通過主人公李南泉夫婦與鄰居奚敬平夫婦、石正山夫婦、袁四維夫婦四個家庭的20天的生活以及三對性變態男女的“桃色新聞”,深刻而犀利地暴露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心理變態。誠如書中所說:“要說生活艱苦,這些新聞不宜產生。若說不艱苦,很少人家是不吃平價米的。”當事人作了進一步解釋:“在這抗戰時期中,男女都有些心理變態。”就連一些自認為“還能保持一股天地正氣”的李南泉、吳春圃、甄子明等,也是夫妻吵嘴、煩惱、鬧彆扭。李南泉有段很精闢的議論:“在空襲的時候,個個都發生心理變態,除了恐怖,就是牢騷,這牢騷向誰發泄呢?向敵人發泄,不能夠。向政府發泄,無此理。向社會發泄,誰又不在躲警報?向自己家裡任何一人發泄,也不可能。
只有夫妻兩口子,你也牢騷,我也牢騷,臉色先有三分不正常。反正誰得罪了誰也沒關係。”戰爭就是戕害著人的心理,腐蝕著人的靈魂。
在《巴山夜雨》的眾多人物中,除了上述的李南泉的幾位鄰居外,還刻畫了京劇女藝人楊艷華,方院長公館方二小姐、劉副官等各種類型的人物,幾條線索的故事齊頭並進,各自成章,又互相交織融合,把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鄰里緋聞,娓娓道來,自然真切。山村中這些平凡百姓在戰爭中的掙扎、恐怖、愛恨就更加深深打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巴山夜雨》揭示出的國民劣根性,燭照燃犀地作了入微的描繪。小說對劉副官、黃副官、奚太太、
第54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4)
林茂然、方二小姐等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刻畫得淋漓盡致。那個魚肉鄉里,為霸一方的黃副官,聽到主子方院長叫他,“就覺得兩條腿彈琵琶似的抖顫,只走到院長的休息室門口,情不自禁,他就跪下了。”林茂然是個鄉村紳糧,所謂地方上的“頭面人物”,習慣於攀龍附鳳。在田副官叫他去見方院長時,戰戰兢兢、唯唯諾諾、手足無措地醜態百出,出得院長公館,則又大肆吹噓:“那不是吹,在社會上我總有個面子,無論到啥地方去,人家也得看我三分金面嘛。”還說:“別個完長(渝語,稱院為完,如醫完、完長等)那樣大的人物和我握手。”得意之極,不想被茶館上的佛香燙了手,麼師(茶房)要他擦萬金油,他說:“你拿啥子家私我擦?我告訴你,我這隻手,同完長都握過手的,你怕是種田做工的人,做粗活路的手,可以亂整一氣?”奚太太自負是“家庭校長”而又極其世俗的女人,聽到方二小姐要召見,居然半夜三更對著椅子鞠躬,背誦見方二小姐的“ 台詞”。這些形象鮮明而又著墨不多的描寫,把這些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父親在描繪這些人物時,並沒有把他們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而是芸芸眾生中的“ 凡夫俗子”,不過是國民劣根性的反映而已,在嘲弄中也含有某種憐憫。
小說在揭露控訴戰爭對人的肉體、精神及人格摧殘的同時,也刻畫了李南泉等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描述了他們在戰爭烈火中如何逐步熔鑄成熠熠生輝的“精鋼”的心路歷程。李南泉敢於揭露重慶政府的貪污腐化,以及商賈的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敢於面對面觸犯方二小姐的雌威,痛斥方公館“是人骨頭堆起來的”,方夫人的轎子是人骨頭做的,汽車是人血變的,說他們是“沒有靈魂”、“吃人肉”的“猛虎”。他痛恨戰爭,渴望和平,憧憬幸福而安寧的生活,他無限感慨地說:“好山,好水,好月亮,好的一切天籟,人為什麼不享受,而要用大炮飛機來毀滅?”“何必為了少數人的血去塗染它?”進一步指出:“若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不但戰爭是殘酷的,就是戰爭這個念頭都是殘酷的,好戰的英雄們,此念一起,就不知多少人要受害。”
但是李南泉並不是不分是非的非戰者,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民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被迫還擊,是正義的自衛。他說:“中國人若不能對日本人予以報復,這委屈實在太大了。”他還進一步指出:“發動侵略的國家,也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人民同樣是被害者。”他發人深省地說:“若是日本失敗了,這輩發動戰爭的人,他犧牲是活該。後一輩子的人,還得跟著犧牲,來還這筆侵略的債,豈不是冤上加冤?
”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心和對戰爭的深刻思考,使父親把鏡頭從“外侮”再推移到“內患”的深層次中。
他對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痛心疾首,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對那些在國難期間自負為知識分子的胡鬧和自私行為,更是發出了“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逭”的感嘆。在書的結尾前,李南泉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大聲疾呼:“天怒了,也許惱怒著日本人的侵略與屠殺。也許惱怒著囤積居奇、發國難財的人。往小地方說,也許惱怒著我們這村子裡先生太太們的囂張之氣。要不然,這雷怎麼老是在這附近響著呢?爆炸吧,把……”這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的語言,是當頭棒喝,而一連串的刪節號,又向人們擲出了一個大大的令人深思的問號。
《巴山夜雨》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父親有意一改往日的文風,進行全新的嘗試,用他的話就是“畫眉深淺入時無”,他之所以在40年的創作生涯中,永遠都是擁有讀者群最多的作家,他的書也永遠是最暢
第55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5)
銷的書,跟他不斷的革新有關吧。在本書中,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也不以他擅長的波瀾起伏的結構引人,而是圍繞著書中人物的性格發展來展開描述,側重於人物的思想衝突和心理活動,把情節推向高cháo。他以冷靜深沉而又理性的筆觸行文,越發使人覺得感情真摯而又親切。他還以詩人特有的氣質,運用優美恬淡的語言,展示了非凡的描摹能力,把這個川東山村寫得極富詩情畫意,因為故事發生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他用多層次,多側面地描寫了秋晨、秋夜、秋雨、秋月、秋林等景物,並使之交替更迭,讀起來有如身臨其境。且看父親描寫的秋夜:(李南泉)“ 悄悄打開了屋門,獨自走到廊上來。這時,的確是夜深了。皎月已經是落下去很久,天空里只有滿天的星點。排列地非常繁密,證明了上空沒有一點雲霧。想到明日,又是個足夠敵人轟炸的一個晴天。走出檐廊下,向山谷兩端看看,陰沉沉的沒一星燈火,便是南端劉副官家裡,也沉埋在月色中,沒有了響動。回想到上半夜那一陣狂歡,只是一場夢,蹤影都沒有了。附近人家,房層的輪廓,在星光下,還有個黑黑的影子。想到任何一家的主人,都已睡眠了好幾個小時了。雖然是夏季,到了這樣的深夜,暑氣都消失。站在露天下,穿著短袖汗衫,頗覺得兩隻手背涼津津的,隔著這乾涸的山溪,是一叢竹子,夜風吹進竹葉子裡,竹葉子颼颼有聲。他抬頭看著天,銀河的星雲是格外的明顯,跨越了山谷上的兩排巍峨的黑影。竹子響過了一陣,大的聲音都沒有了,糙里的蟲子,拉成了遍地叫著,或近或遠,或起或落。蟲的聲音,像遠處有人扣著五金樂器,也像人家深夜在紡織,也像陽關古道,遠遠地推著木輪車子。在巍峨的山影下,這渺小的蟲聲,是格外的有趣。四川的螢火蟲,春末就有,到了夏季反是收拾了。山fèng里沒有蟲子食物,螢火蟲更是稀落。但這時,偶然有兩三點綠火,在頭上飛略過去,立刻不見了,頗添著一種幽渺趣味。他情不自禁地叫了句:‘ 魂兮歸來’。”
《巴山夜雨》在控訴、揭露日寇令人髮指的罪行時,更把筆鋒觸向了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讓讀者看到,戰爭不僅毀滅了人的肉體,而且撕裂著、吞齧著人的精神,扭曲著人性,污染著人的靈魂。小說通過主人公李南泉夫婦與鄰居奚敬平夫婦、石正山夫婦、袁四維夫婦四個家庭的20天的生活以及三對性變態男女的“桃色新聞”,深刻而犀利地暴露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心理變態。誠如書中所說:“要說生活艱苦,這些新聞不宜產生。若說不艱苦,很少人家是不吃平價米的。”當事人作了進一步解釋:“在這抗戰時期中,男女都有些心理變態。”就連一些自認為“還能保持一股天地正氣”的李南泉、吳春圃、甄子明等,也是夫妻吵嘴、煩惱、鬧彆扭。李南泉有段很精闢的議論:“在空襲的時候,個個都發生心理變態,除了恐怖,就是牢騷,這牢騷向誰發泄呢?向敵人發泄,不能夠。向政府發泄,無此理。向社會發泄,誰又不在躲警報?向自己家裡任何一人發泄,也不可能。
只有夫妻兩口子,你也牢騷,我也牢騷,臉色先有三分不正常。反正誰得罪了誰也沒關係。”戰爭就是戕害著人的心理,腐蝕著人的靈魂。
在《巴山夜雨》的眾多人物中,除了上述的李南泉的幾位鄰居外,還刻畫了京劇女藝人楊艷華,方院長公館方二小姐、劉副官等各種類型的人物,幾條線索的故事齊頭並進,各自成章,又互相交織融合,把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鄰里緋聞,娓娓道來,自然真切。山村中這些平凡百姓在戰爭中的掙扎、恐怖、愛恨就更加深深打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巴山夜雨》揭示出的國民劣根性,燭照燃犀地作了入微的描繪。小說對劉副官、黃副官、奚太太、
第54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4)
林茂然、方二小姐等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刻畫得淋漓盡致。那個魚肉鄉里,為霸一方的黃副官,聽到主子方院長叫他,“就覺得兩條腿彈琵琶似的抖顫,只走到院長的休息室門口,情不自禁,他就跪下了。”林茂然是個鄉村紳糧,所謂地方上的“頭面人物”,習慣於攀龍附鳳。在田副官叫他去見方院長時,戰戰兢兢、唯唯諾諾、手足無措地醜態百出,出得院長公館,則又大肆吹噓:“那不是吹,在社會上我總有個面子,無論到啥地方去,人家也得看我三分金面嘛。”還說:“別個完長(渝語,稱院為完,如醫完、完長等)那樣大的人物和我握手。”得意之極,不想被茶館上的佛香燙了手,麼師(茶房)要他擦萬金油,他說:“你拿啥子家私我擦?我告訴你,我這隻手,同完長都握過手的,你怕是種田做工的人,做粗活路的手,可以亂整一氣?”奚太太自負是“家庭校長”而又極其世俗的女人,聽到方二小姐要召見,居然半夜三更對著椅子鞠躬,背誦見方二小姐的“ 台詞”。這些形象鮮明而又著墨不多的描寫,把這些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父親在描繪這些人物時,並沒有把他們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而是芸芸眾生中的“ 凡夫俗子”,不過是國民劣根性的反映而已,在嘲弄中也含有某種憐憫。
小說在揭露控訴戰爭對人的肉體、精神及人格摧殘的同時,也刻畫了李南泉等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描述了他們在戰爭烈火中如何逐步熔鑄成熠熠生輝的“精鋼”的心路歷程。李南泉敢於揭露重慶政府的貪污腐化,以及商賈的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敢於面對面觸犯方二小姐的雌威,痛斥方公館“是人骨頭堆起來的”,方夫人的轎子是人骨頭做的,汽車是人血變的,說他們是“沒有靈魂”、“吃人肉”的“猛虎”。他痛恨戰爭,渴望和平,憧憬幸福而安寧的生活,他無限感慨地說:“好山,好水,好月亮,好的一切天籟,人為什麼不享受,而要用大炮飛機來毀滅?”“何必為了少數人的血去塗染它?”進一步指出:“若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不但戰爭是殘酷的,就是戰爭這個念頭都是殘酷的,好戰的英雄們,此念一起,就不知多少人要受害。”
但是李南泉並不是不分是非的非戰者,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民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被迫還擊,是正義的自衛。他說:“中國人若不能對日本人予以報復,這委屈實在太大了。”他還進一步指出:“發動侵略的國家,也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人民同樣是被害者。”他發人深省地說:“若是日本失敗了,這輩發動戰爭的人,他犧牲是活該。後一輩子的人,還得跟著犧牲,來還這筆侵略的債,豈不是冤上加冤?
”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心和對戰爭的深刻思考,使父親把鏡頭從“外侮”再推移到“內患”的深層次中。
他對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痛心疾首,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對那些在國難期間自負為知識分子的胡鬧和自私行為,更是發出了“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逭”的感嘆。在書的結尾前,李南泉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大聲疾呼:“天怒了,也許惱怒著日本人的侵略與屠殺。也許惱怒著囤積居奇、發國難財的人。往小地方說,也許惱怒著我們這村子裡先生太太們的囂張之氣。要不然,這雷怎麼老是在這附近響著呢?爆炸吧,把……”這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的語言,是當頭棒喝,而一連串的刪節號,又向人們擲出了一個大大的令人深思的問號。
《巴山夜雨》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父親有意一改往日的文風,進行全新的嘗試,用他的話就是“畫眉深淺入時無”,他之所以在40年的創作生涯中,永遠都是擁有讀者群最多的作家,他的書也永遠是最暢
第55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5)
銷的書,跟他不斷的革新有關吧。在本書中,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也不以他擅長的波瀾起伏的結構引人,而是圍繞著書中人物的性格發展來展開描述,側重於人物的思想衝突和心理活動,把情節推向高cháo。他以冷靜深沉而又理性的筆觸行文,越發使人覺得感情真摯而又親切。他還以詩人特有的氣質,運用優美恬淡的語言,展示了非凡的描摹能力,把這個川東山村寫得極富詩情畫意,因為故事發生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他用多層次,多側面地描寫了秋晨、秋夜、秋雨、秋月、秋林等景物,並使之交替更迭,讀起來有如身臨其境。且看父親描寫的秋夜:(李南泉)“ 悄悄打開了屋門,獨自走到廊上來。這時,的確是夜深了。皎月已經是落下去很久,天空里只有滿天的星點。排列地非常繁密,證明了上空沒有一點雲霧。想到明日,又是個足夠敵人轟炸的一個晴天。走出檐廊下,向山谷兩端看看,陰沉沉的沒一星燈火,便是南端劉副官家裡,也沉埋在月色中,沒有了響動。回想到上半夜那一陣狂歡,只是一場夢,蹤影都沒有了。附近人家,房層的輪廓,在星光下,還有個黑黑的影子。想到任何一家的主人,都已睡眠了好幾個小時了。雖然是夏季,到了這樣的深夜,暑氣都消失。站在露天下,穿著短袖汗衫,頗覺得兩隻手背涼津津的,隔著這乾涸的山溪,是一叢竹子,夜風吹進竹葉子裡,竹葉子颼颼有聲。他抬頭看著天,銀河的星雲是格外的明顯,跨越了山谷上的兩排巍峨的黑影。竹子響過了一陣,大的聲音都沒有了,糙里的蟲子,拉成了遍地叫著,或近或遠,或起或落。蟲的聲音,像遠處有人扣著五金樂器,也像人家深夜在紡織,也像陽關古道,遠遠地推著木輪車子。在巍峨的山影下,這渺小的蟲聲,是格外的有趣。四川的螢火蟲,春末就有,到了夏季反是收拾了。山fèng里沒有蟲子食物,螢火蟲更是稀落。但這時,偶然有兩三點綠火,在頭上飛略過去,立刻不見了,頗添著一種幽渺趣味。他情不自禁地叫了句:‘ 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