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是好漢。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懂。
字諭紀鴻:爾學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則失其結構,有其開張則無其(扌完)搏。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過旬日,焉能眾美畢備,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余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於紙。今爾用功末清一月,遂欲遽躋神妙耶?
余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目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因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余所青爾之功課,並無多事,每日習字一百,閱《通鑑》五頁,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從前讀書即為熟書,總以能背誦為上,總直高聲朗誦)三八日作一文一詩。
此課極簡,每日不過兩個時辰,即可完畢,而看、讀。寫、作四者俱全,餘則聽爾自為主張可也。
爾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斷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與永豐河相似。余駐周家口亦非長局,決計全眷回湘。紀澤俟全行復元,二月初回金陵,余於初九日起程也。此囑。
諭諸兒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濟寧
·體弱只宜靜養,不宜妄施攻治,養生與
治天下,皆宜順其自然。輕棄其鄉,後必受累。
字諭紀澤紀鴻:接紀澤在清江浦、金陵所發之信,舟行甚速,病亦大愈為慰。
老年來,始知聖人教益武伯問孝一節之真切。爾雖體弱多病,然只宜清淨調養,不宜賓施攻治。莊生雲,“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熱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
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此義也。東坡游羅浮詩云,“小兒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志。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
余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服藥,自然日就壯健矣。
余以十九日至濟寧,即聞河南賊匪圖竄山東,暫駐此間,不遽赴豫。
賊於廿二日已入山東曹縣境,余調朱星檻三營來濟護衛,騰出潘軍赴曹攻剿,須俟賊出齊境,余乃移營西行也。
爾待母西行,宜作還里之計,不宜留連鄂中。仕宦之家,往往貪戀外省,輕棄其鄉,目前之快意甚少,將來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矯此弊。
諭諸兒 同治五年三十月四夜·濟寧
·不受禮物,但勿恃清介而傲慢。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澤。澤兒要“渾”,鴻兒要“勤”。
字諭紀澤、紀鴻:頃據深報,張逆業已回竄,似有返豫之意。其任、賴一股銳意來東,已過汴梁,頃探亦有改竄西路之意。如果齊省一律肅清,余仍當赴周家口,以踐前言。
雪琴之坐船已送到否?三月十七果成行否?沿途州縣有送迎者,除不受禮物酒席外,爾兄弟遇之,須有一種謙謹氣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
余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曾為澤兒言之,宜轉告與鴻兒。就中能體會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
澤兒天質聰穎,但嫌過於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工夫。鴻兒則從勤率上用些工夫。用工不可拘苦,須探討些趣味出來。
余身體平安,告爾母放心,此囑。
諭諸兒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濟寧
談纂修縣誌事。
字諭紀澤紀鴻:沅叔足疼全愈,深可喜慰,惟外毒遽廖,不知不生內疾否?
唐文李、孫二家,系指李翱、孫樵。“八家”始於唐荊川之文編,至茅鹿門而其名大定。至儲欣同人而添孫、李二家,御選《唐宋文醇》亦認儲而增為十家。以全唐皆尚駢儷之文,故韓、柳、李、孫四人之不駢者為可貴耳。
湘鄉修縣誌,舉爾纂修,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自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一則通縣公事,吾家為物望所歸,不得不竭力贊助;二則爾憚於作文,正可藉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爾篆韻鈔華,宜從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為恥;爾文更淺而亦獲虛名,尤不可也。吾友有山陽魯一同通父,所撰《邳州志》《清河縣誌》,即為近日誌書之最善者,此外再取有名之志為式,議定體例,俟余核過,乃可動手。
諭紀澤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周家口
·大家之作,自有特色。必與古人不同。方可稱大家。
字諭紀澤:爾讀李義山詩,於情韻既有所得,則將來於六朝文人詩文,亦必易於契合。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面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譬之書家,羲、獻、歐、虞、諸、李、顏、柳,一點一畫,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本朝張得天、何義門雖稱書家,而未能盡變古人之貌,故必如劉石庵之貌異神異,乃可推為大家。
詩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通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渠既通絕群倫矣,而後人讀之,不能辨識其貌,領取其神,是讀者之見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
爾以後讀古文古詩,誰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目能分別蹊徑。今人動指某人學某家,大抵多道聽途說,扣望把炮之類,不足信也。君子貴於自知,不必隨眾口附和也。
余病已大愈,尚難用心,日內當奏請開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數首。唐鏡海先生歿時,其世兄求作墓誌,余已應允,久未動筆,並將節略失去,爾向唐家或賀世兄處索取行狀節略寄來。
羅山文集年譜未帶來營,亦向易藝生先生索一部付來,以便作碑,一償夙諾。
紀鴻初六日自黃安起程,日內應可到此。
諭紀鴻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周家口
·決計不復作官。不居大位車大名,或可免
大禍大謗。須時時作罷官衰替之想。
字諭紀鴻:余定於正初北上,頃已附片復奏。屆時鴻兒隨行,二月回豫,鴻兒三月可還湘也。
余決計此後不復作官,亦不作回籍安逸之想,但在營中照料雜事,維繫軍心。
字諭紀鴻:爾學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則失其結構,有其開張則無其(扌完)搏。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過旬日,焉能眾美畢備,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余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於紙。今爾用功末清一月,遂欲遽躋神妙耶?
余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目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因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余所青爾之功課,並無多事,每日習字一百,閱《通鑑》五頁,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從前讀書即為熟書,總以能背誦為上,總直高聲朗誦)三八日作一文一詩。
此課極簡,每日不過兩個時辰,即可完畢,而看、讀。寫、作四者俱全,餘則聽爾自為主張可也。
爾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斷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與永豐河相似。余駐周家口亦非長局,決計全眷回湘。紀澤俟全行復元,二月初回金陵,余於初九日起程也。此囑。
諭諸兒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濟寧
·體弱只宜靜養,不宜妄施攻治,養生與
治天下,皆宜順其自然。輕棄其鄉,後必受累。
字諭紀澤紀鴻:接紀澤在清江浦、金陵所發之信,舟行甚速,病亦大愈為慰。
老年來,始知聖人教益武伯問孝一節之真切。爾雖體弱多病,然只宜清淨調養,不宜賓施攻治。莊生雲,“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熱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
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此義也。東坡游羅浮詩云,“小兒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志。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
余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服藥,自然日就壯健矣。
余以十九日至濟寧,即聞河南賊匪圖竄山東,暫駐此間,不遽赴豫。
賊於廿二日已入山東曹縣境,余調朱星檻三營來濟護衛,騰出潘軍赴曹攻剿,須俟賊出齊境,余乃移營西行也。
爾待母西行,宜作還里之計,不宜留連鄂中。仕宦之家,往往貪戀外省,輕棄其鄉,目前之快意甚少,將來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矯此弊。
諭諸兒 同治五年三十月四夜·濟寧
·不受禮物,但勿恃清介而傲慢。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澤。澤兒要“渾”,鴻兒要“勤”。
字諭紀澤、紀鴻:頃據深報,張逆業已回竄,似有返豫之意。其任、賴一股銳意來東,已過汴梁,頃探亦有改竄西路之意。如果齊省一律肅清,余仍當赴周家口,以踐前言。
雪琴之坐船已送到否?三月十七果成行否?沿途州縣有送迎者,除不受禮物酒席外,爾兄弟遇之,須有一種謙謹氣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
余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曾為澤兒言之,宜轉告與鴻兒。就中能體會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
澤兒天質聰穎,但嫌過於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工夫。鴻兒則從勤率上用些工夫。用工不可拘苦,須探討些趣味出來。
余身體平安,告爾母放心,此囑。
諭諸兒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濟寧
談纂修縣誌事。
字諭紀澤紀鴻:沅叔足疼全愈,深可喜慰,惟外毒遽廖,不知不生內疾否?
唐文李、孫二家,系指李翱、孫樵。“八家”始於唐荊川之文編,至茅鹿門而其名大定。至儲欣同人而添孫、李二家,御選《唐宋文醇》亦認儲而增為十家。以全唐皆尚駢儷之文,故韓、柳、李、孫四人之不駢者為可貴耳。
湘鄉修縣誌,舉爾纂修,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自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一則通縣公事,吾家為物望所歸,不得不竭力贊助;二則爾憚於作文,正可藉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爾篆韻鈔華,宜從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為恥;爾文更淺而亦獲虛名,尤不可也。吾友有山陽魯一同通父,所撰《邳州志》《清河縣誌》,即為近日誌書之最善者,此外再取有名之志為式,議定體例,俟余核過,乃可動手。
諭紀澤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周家口
·大家之作,自有特色。必與古人不同。方可稱大家。
字諭紀澤:爾讀李義山詩,於情韻既有所得,則將來於六朝文人詩文,亦必易於契合。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面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譬之書家,羲、獻、歐、虞、諸、李、顏、柳,一點一畫,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本朝張得天、何義門雖稱書家,而未能盡變古人之貌,故必如劉石庵之貌異神異,乃可推為大家。
詩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通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渠既通絕群倫矣,而後人讀之,不能辨識其貌,領取其神,是讀者之見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
爾以後讀古文古詩,誰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目能分別蹊徑。今人動指某人學某家,大抵多道聽途說,扣望把炮之類,不足信也。君子貴於自知,不必隨眾口附和也。
余病已大愈,尚難用心,日內當奏請開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數首。唐鏡海先生歿時,其世兄求作墓誌,余已應允,久未動筆,並將節略失去,爾向唐家或賀世兄處索取行狀節略寄來。
羅山文集年譜未帶來營,亦向易藝生先生索一部付來,以便作碑,一償夙諾。
紀鴻初六日自黃安起程,日內應可到此。
諭紀鴻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周家口
·決計不復作官。不居大位車大名,或可免
大禍大謗。須時時作罷官衰替之想。
字諭紀鴻:余定於正初北上,頃已附片復奏。屆時鴻兒隨行,二月回豫,鴻兒三月可還湘也。
余決計此後不復作官,亦不作回籍安逸之想,但在營中照料雜事,維繫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