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捲可平矣。惟河東必死之寇(北漢),不可以恩信誘,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後圖,俟天下既平,然後伺間一舉可擒也。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後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當然,周世宗自有主見,不是完全接受王朴之議先進南唐,而是命大將率兵西進,先擊後蜀,立收秦(甘肅秦安)、鳳(陝西鳳凰)、成(甘肅成縣)、階(甘肅武都)四州,"蜀人震恐".當時的後蜀"皇帝"是孟昶,大懼之下,"致書請和",由於來信中孟昶自稱"大蜀皇帝","帝(柴榮)
怒其抗禮,不答。"孟昶"愈恐,聚兵糧於劍門、白帝,為守御之備。"幸虧當時周世宗不以蜀地為意,讓孟昶這個"土皇帝"苟延殘喘數年。後來孟昶得知周世宗擊破南唐,又遣使想"進一步發展兩國友好關係",周世宗仍舊不答理,孟昶也惱,憤憤說:"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孟昶的"天子",其實只是一個小盆地的天子罷了。
下一個大目標,就是南唐。周世宗用了近三年時間,三次御駕親征,終於使南唐李璟稱臣,盡收長江以北土地。
言起南唐,當時是大詞人李璟當政,看見李璟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笑了,肯定知道這個"文學家"打不過柴榮那個"政治家".在此,順便簡單交待一下南唐的歷史。唐朝末期,軍閥楊行密占有江淮地區,後為吳國;軍閥錢鏐占有兩浙地區,即吳越。吳越始終末稱帝。楊行密的發跡,得益於唐朝節度使高駢軍中的內亂。這位楊爺是廬州合肥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最早是通信兵出身,史載其一晝夜可行三百華里,真可稱"神行太保"了。楊行密以救高駢為名,步步為營,殺掉當時橫行江淮的軍閥孫儒。朱溫凱覦江淮,楊行密不服,老朱打了半天得不到便宜,奈何老楊不得。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楊行密病死,其子楊偓襲位,但大權掌握在徐溫和張顥手中。上下猜忌,徐張二人先下手為強,殺掉楊偓,推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為帝。不久,張、徐二人又生齷齪,徐溫殺掉張顥。徐溫稟政後,學孫權立吳國,推楊渥為吳國王,不再以唐朝藩王自居。徐渥死後,其義子徐知誥執政,更進一步,推楊隆演為"皇帝".沒過多久,徐知誥索性推倒吳帝楊隆演,自己做皇帝,並假稱是李唐後代(尊太宗李世民兒子吳王李恪為遠祖),改國號為唐,自己改名叫李昇。其實,這位爺既不姓李也不姓徐,原本姓潘,平頭百姓一個,戰亂時期,父母相繼餓死,得由徐溫養而為子。李昇稱帝後,休養生息,勤儉治國,輕徭薄賦,為政還算不錯。公元943年,李昇因服食"仙丹"中毒去世(這死法倒是像極了正宗李氏唐朝皇帝)。老哥們活得不像唐朝皇裔,死得倒百分百相似。李昇死後,其子李璟即位,在位十九年,南唐在他手裡"由盛而衰".
李璟早期,先進攻福建的閩國,有得有失,消耗了大量國力。當時,恰巧中原的後晉滅亡,殺伐大亂,如果南唐沒有把力量全部陷在福建,大可北伐占據中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沙陀人劉知遠搶先,建立了後漢。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南唐趁"老鄰居"楚國馬氏家族內亂,發兵直指,竟然也滅掉了"十國"中重要的割據政權"楚國".福兮禍兮,沒過多久發生軍變,南唐又失湖南大部分土地。看看描繪當時南唐宰臣韓熙載的《韓熙載夜宴圖》,就可以想像到南唐"文怡武嬉"的時政。"唐主(李璟)性柔和,好文章,而喜人侫已,由是謅諛之臣多進用,政事日亂。"周世宗征南唐,正是在這種時局下開始。
周世宗顯德二年春,下詔親征:"蠢爾淮甸,敢拒大邦,盜據一方,僭稱偽號。晉、漢之代,寰海未寧,而乃招納叛亡,朋助凶逆。金全之據安陸,守貞之叛河中,大起師徒,來為應援。迫奪閩、越,塗炭湘、潭,至於應接慕容,憑陵徐部,沭陽之役,曲直可知。勾誘契丹,入為邊患,結連並壘,實我世仇。罪惡難名,人神共憤。"周世宗在近三年多的時間裡,聯合吳越錢氏家族的兵力,屢戰屢勝,最終占領光、壽、廬、舒、濠、泗、泰、通等十四州六十個縣,共二十多萬戶,長江以北,盡為中原王朝所有。至此,大一統的曙光,重新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李璟被迫放棄帝號,改稱"國主",並進獻犒軍銀十萬雨、絹十萬匹、錢十五萬貫、茶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尊后周為正朔,敬受後周"曆日一軸",完全以藩臣自居了。過了三年,李璟鬱郁而死,其子大詞人李煜繼位。茲錄李璟詞二首,可以想見這位成功大詞人和失敗小帝王的"風采":其一: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淥波三峽暮,接天流。
攤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其二: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紗(一作浣紗溪、小庭花)
李璟向周世宗稱臣後,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個"荊南"(南平)國王高保融很乖巧,覺得上貢稱臣還不夠,"謂器械金帛,皆土地常產,不足以效誠節,乃遣其弟(高)保紳來朝",見南平王送其弟入朝為"人質",周世宗大喜,賞賜高保融不少金銀財寶。"荊南地狹兵弱,介於吳楚,為小國".南平的"開國主"高季興本是僮僕出身,為後梁太祖朱溫所喜,養以為子,當時叫"朱友讓".朱溫死後,領兵於荊南的高季興興起割據之意。後唐滅後梁,高季興懼而入朝唐莊宗,並向莊宗"獻計"滅前蜀。後唐莊宗大悅,"以手拊其脊".老高很會討好人,在袍子上讓人用金線繡了個"金手印",四處炫耀。同時,他也怕唐莊宗殺了他,在歸途中連夜斬關而去。後唐滅亡時,先前滅蜀的後唐軍從蜀地搜刮有金帛四十多萬,"自峽而下",老高皆全部劫取。
高季興死後,其子高從誨襲位,仍被後晉封為南平王,子襲父業,德性也一樣。後梁時,南漢、閩、楚三國皆向梁朝貢,路過荊南時,往往財物貢品被劫奪財物。"諸道以書責誚,或發兵加討,(高從誨)即復還之而無愧。"後來,南漢、閩、蜀皆稱帝,高從誨換個向這些鄰國"稱臣",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目的是為了獲取賞物,當時人稱高氏父子為"高賴子"――"俚俗語謂奪攘苟得無愧恥者為賴子,猶言無賴也。"向周世宗大獻殷勤的高保融,正是高從誨之子。待高保融之子高繼沖時,懾於宋朝皇威,率將吏宗族五百多人入朝,結局非常不錯。人雖賴,下場不賴。
怒其抗禮,不答。"孟昶"愈恐,聚兵糧於劍門、白帝,為守御之備。"幸虧當時周世宗不以蜀地為意,讓孟昶這個"土皇帝"苟延殘喘數年。後來孟昶得知周世宗擊破南唐,又遣使想"進一步發展兩國友好關係",周世宗仍舊不答理,孟昶也惱,憤憤說:"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孟昶的"天子",其實只是一個小盆地的天子罷了。
下一個大目標,就是南唐。周世宗用了近三年時間,三次御駕親征,終於使南唐李璟稱臣,盡收長江以北土地。
言起南唐,當時是大詞人李璟當政,看見李璟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笑了,肯定知道這個"文學家"打不過柴榮那個"政治家".在此,順便簡單交待一下南唐的歷史。唐朝末期,軍閥楊行密占有江淮地區,後為吳國;軍閥錢鏐占有兩浙地區,即吳越。吳越始終末稱帝。楊行密的發跡,得益於唐朝節度使高駢軍中的內亂。這位楊爺是廬州合肥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最早是通信兵出身,史載其一晝夜可行三百華里,真可稱"神行太保"了。楊行密以救高駢為名,步步為營,殺掉當時橫行江淮的軍閥孫儒。朱溫凱覦江淮,楊行密不服,老朱打了半天得不到便宜,奈何老楊不得。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楊行密病死,其子楊偓襲位,但大權掌握在徐溫和張顥手中。上下猜忌,徐張二人先下手為強,殺掉楊偓,推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為帝。不久,張、徐二人又生齷齪,徐溫殺掉張顥。徐溫稟政後,學孫權立吳國,推楊渥為吳國王,不再以唐朝藩王自居。徐渥死後,其義子徐知誥執政,更進一步,推楊隆演為"皇帝".沒過多久,徐知誥索性推倒吳帝楊隆演,自己做皇帝,並假稱是李唐後代(尊太宗李世民兒子吳王李恪為遠祖),改國號為唐,自己改名叫李昇。其實,這位爺既不姓李也不姓徐,原本姓潘,平頭百姓一個,戰亂時期,父母相繼餓死,得由徐溫養而為子。李昇稱帝後,休養生息,勤儉治國,輕徭薄賦,為政還算不錯。公元943年,李昇因服食"仙丹"中毒去世(這死法倒是像極了正宗李氏唐朝皇帝)。老哥們活得不像唐朝皇裔,死得倒百分百相似。李昇死後,其子李璟即位,在位十九年,南唐在他手裡"由盛而衰".
李璟早期,先進攻福建的閩國,有得有失,消耗了大量國力。當時,恰巧中原的後晉滅亡,殺伐大亂,如果南唐沒有把力量全部陷在福建,大可北伐占據中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沙陀人劉知遠搶先,建立了後漢。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南唐趁"老鄰居"楚國馬氏家族內亂,發兵直指,竟然也滅掉了"十國"中重要的割據政權"楚國".福兮禍兮,沒過多久發生軍變,南唐又失湖南大部分土地。看看描繪當時南唐宰臣韓熙載的《韓熙載夜宴圖》,就可以想像到南唐"文怡武嬉"的時政。"唐主(李璟)性柔和,好文章,而喜人侫已,由是謅諛之臣多進用,政事日亂。"周世宗征南唐,正是在這種時局下開始。
周世宗顯德二年春,下詔親征:"蠢爾淮甸,敢拒大邦,盜據一方,僭稱偽號。晉、漢之代,寰海未寧,而乃招納叛亡,朋助凶逆。金全之據安陸,守貞之叛河中,大起師徒,來為應援。迫奪閩、越,塗炭湘、潭,至於應接慕容,憑陵徐部,沭陽之役,曲直可知。勾誘契丹,入為邊患,結連並壘,實我世仇。罪惡難名,人神共憤。"周世宗在近三年多的時間裡,聯合吳越錢氏家族的兵力,屢戰屢勝,最終占領光、壽、廬、舒、濠、泗、泰、通等十四州六十個縣,共二十多萬戶,長江以北,盡為中原王朝所有。至此,大一統的曙光,重新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李璟被迫放棄帝號,改稱"國主",並進獻犒軍銀十萬雨、絹十萬匹、錢十五萬貫、茶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尊后周為正朔,敬受後周"曆日一軸",完全以藩臣自居了。過了三年,李璟鬱郁而死,其子大詞人李煜繼位。茲錄李璟詞二首,可以想見這位成功大詞人和失敗小帝王的"風采":其一: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淥波三峽暮,接天流。
攤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其二: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紗(一作浣紗溪、小庭花)
李璟向周世宗稱臣後,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個"荊南"(南平)國王高保融很乖巧,覺得上貢稱臣還不夠,"謂器械金帛,皆土地常產,不足以效誠節,乃遣其弟(高)保紳來朝",見南平王送其弟入朝為"人質",周世宗大喜,賞賜高保融不少金銀財寶。"荊南地狹兵弱,介於吳楚,為小國".南平的"開國主"高季興本是僮僕出身,為後梁太祖朱溫所喜,養以為子,當時叫"朱友讓".朱溫死後,領兵於荊南的高季興興起割據之意。後唐滅後梁,高季興懼而入朝唐莊宗,並向莊宗"獻計"滅前蜀。後唐莊宗大悅,"以手拊其脊".老高很會討好人,在袍子上讓人用金線繡了個"金手印",四處炫耀。同時,他也怕唐莊宗殺了他,在歸途中連夜斬關而去。後唐滅亡時,先前滅蜀的後唐軍從蜀地搜刮有金帛四十多萬,"自峽而下",老高皆全部劫取。
高季興死後,其子高從誨襲位,仍被後晉封為南平王,子襲父業,德性也一樣。後梁時,南漢、閩、楚三國皆向梁朝貢,路過荊南時,往往財物貢品被劫奪財物。"諸道以書責誚,或發兵加討,(高從誨)即復還之而無愧。"後來,南漢、閩、蜀皆稱帝,高從誨換個向這些鄰國"稱臣",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目的是為了獲取賞物,當時人稱高氏父子為"高賴子"――"俚俗語謂奪攘苟得無愧恥者為賴子,猶言無賴也。"向周世宗大獻殷勤的高保融,正是高從誨之子。待高保融之子高繼沖時,懾於宋朝皇威,率將吏宗族五百多人入朝,結局非常不錯。人雖賴,下場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