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出事之後,伯特倫家和格蘭特家深受其害,彼此也疏遠了。在這種情況下,兩家人若是繼續做近鄰,那將是極其彆扭的。不過,格蘭特家故意把歸期推遲了幾個月,最後出於需要,至少由於切實可行,幸好永久搬走了。格蘭特博士通過一個幾乎不抱什麼希望的私人關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繼承了一個牧師職位。這既為離開曼斯菲爾德提供了理由,為住到倫敦提供了藉口,又增加了收入來支付這次變遷的費用,因而不管是要走的人,還是留下不走的人,都求之不得。
格蘭特太太生來容易愛上別人,也容易讓別人愛上自己,離開久已習慣的景物和人,自然會有幾分惆悵。不過,像她這樣的歡快性格,無論走到哪裡,來到什麼人中間,都會感到非常快樂。她又可以給瑪麗提供一個家了。瑪麗對自己的朋友感到厭倦了,對半年來的虛榮。野心、戀愛和失戀感到膩煩了,她需要姐姐的真正友愛,需要跟她一起過理智而平靜的生活。她們住在一起。等格蘭特博士由於一星期內參加了三次慈善機關的盛大宴會,導致中風而死之後,她們姐妹倆仍然住在一起。瑪麗決定不再愛上一個次子,而在那些貪圖她的美貌和兩萬英鎊財產的風流倜儻的國會議員或閒散成性的法定繼承人中間,她久久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滿足她在曼斯菲爾德養就的高雅情趣,沒有一個人的品格和教養符合她在曼斯菲爾德形成的對家庭幸福的憧憬,也無法讓她徹底忘掉埃德蒙·伯特倫。
在這方面,埃德蒙的情況比她有利得多。他不必等待,不必期盼,瑪麗·克勞福德給他留下的感情空缺,自會有合適的人來填補。他對失去瑪麗而感到的懊惱剛剛過去,他對范妮剛說過他再也不會碰到這樣的姑娘,心裡突然想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姑娘是否同樣可以,甚至還要好得多;范妮憑著她的微笑、她的表現,是否像瑪麗·克勞福德以前一樣,使他覺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重要;他是否可以告訴她,她對他那熱烈的、親密無間的情意足以構成婚愛的基礎。
這一次我有意不表明具體日期,由諸位隨意去裁奪吧,因為大家都知道,要醫治難以克服的激情,轉移矢志不渝的痴情,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是大不相同的。我只請求各位相信:就在那最恰當的時候,一個星期也不早,埃德蒙不再眷戀克勞福德小姐,而是急切地想和范妮結婚,這也正是范妮所期望的。
他長期以來一直很關心范妮,這種關心是建立在她那天真無邪、孤苦無靠的基礎上,後來隨著她越來越可愛,他對她也就越來越關心。因此,現在出現這種變化不是再自然不過了嗎?從她十歲那年起,他就愛她,指導她,保護她,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關心下形成的,她的安適取決於他的關愛。他對她特別關心,她覺得在曼斯菲爾德,他比任何人都更重要,比任何人都更親。現在只需要說明一點:他必須放棄那閃閃發光的黑色眼睛,來喜歡這柔和的淡色眼睛。由於總是和她在一起,總是和她一起談心,加上由於最近的失意心態出現了有利的轉機,沒過多久,這雙柔和的淺色眼睛便在他心中贏得了突出的地位。
一旦邁出了第一步,一旦覺得自己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再也不用謹小慎微地半途而廢,或者放慢前進的步伐。他無須懷疑她的人品,無須擔心情趣對立,無須操心如何克服不同的性情來獲得幸福。她的思想、氣質、見解和習慣,他看得一目了然,現在不會受到蒙蔽,將來也不需他來費心改進。即使在他不久前神魂顛倒地熱戀著克勞福德小姐的時候,他也承認范妮在心智上更勝一籌。那他現在該怎麼想呢?她當然是好得他配不上。不過,誰也不反對要得到自己配不上的東西,因此他便堅定不移地追求這份幸福,而對方也不會長久地不給以鼓勵。范妮雖說羞怯,多慮,易起疑心,但是她的柔弱性格有時也會抱著堅定不移的成功希望,只不過她要在稍後一個時候,再把那整個令人驚喜的真情告訴他。埃德蒙得知自己被這樣一顆心愛了這麼久之後,他那幸福的心情用什麼語言形容都不會過分。那該是多麼令人欣喜若狂的幸福啊!不過,在另一顆心裡也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幸福。一個年輕女人,在聽到一個她求之不得的男人向她表白衷情的時候,她的那種心情,我們誰也不要自不量力地想去形容。
說明了他們的心意之後,餘下的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既無貧困之憂,也無父母從中作梗。托馬斯爵士甚至早就有了這個意願。他已經厭倦了貪圖權勢和錢財的婚姻,越來越看重道德和性情,尤其渴望用最堅固的紐帶來締結家庭的幸福。他早就在得意地盤算,這兩個新近失意的年輕人完全可能相互從對方那裡得到安慰。埃德蒙一提出來,他便歡歡喜喜地答應了。他同意范妮做自己的兒媳婦,那個興奮勁兒猶如獲得了無價之寶似的,和當初接受那可憐的小姑娘時相比。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時間總要在人們的打算與結果之間創造出一些花樣,既可教育當事人自己,也好讓鄰居為之開心。
范妮真是他所需要的那種兒媳。他當年所發的善心為他孕育了最大的安慰。他的慷慨行為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好心好意地對待她,也應該受到這樣的報答。他本來可以使她的童年過得更快活一些,不過,那只是由於她判斷錯誤,覺得他看上去很嚴厲,因此早年未能愛他。現在,彼此之間真正了解了,相互之間的感情也變得很深了。他把她安置在桑頓萊西,無微不至地關懷她的安適,幾乎每天都來看望她,或者來把她接走。
長久以來,伯特倫夫人從自身的利益考慮,一直待范妮很親,因此她可不願意放她走。不管是為了兒子的幸福,還是為了外甥女的幸福,她都不希望他們結婚。不過,她現在離得開她了,因為蘇珊還在,可以頂替她的位置。蘇珊成了家中的常駐外甥女——她還就樂意這樣做呢!而且她和范妮一樣適合,范妮是因為性情溫柔,有強烈的知恩圖報之心,她則因為思想敏捷,樂意多做事情。家裡是絕對缺不了蘇珊的。她給安置在曼斯菲爾德,第一能讓范妮快樂,第二能輔助范妮,第三能做范妮的替身,種種跡象表明,她會同樣長久地住在這裡。她膽子比較大,性情比較開朗,因而覺得這裡一切都很適意。對於需要與之打交道的人,她很快便摸透了他們的脾氣,加上她生來不會羞羞答答,有什麼要求從不壓在心裡,於是大家個個都喜歡她,她對人人也都有用處。范妮走後,她自然而然地承擔了時刻照顧姨媽的任務,漸漸變得也許比范妮更招姨媽喜愛。她的勤快,范妮的賢良,威廉繼續表現突出,名譽蒸蒸日上,家裡其他人個個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一切相互促進,對托馬斯爵士起著支持作用,因此他覺得他為大家做了這一切之後,就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永遠有充分的理由,為之感到高興,並且要認識到:小時候吃點苦,管敦嚴一些,知道生下來就是要奮鬥,要吃苦,乃是大有好處的。
有這麼多真實的好品質,有這麼多真實的愛,既不缺錢花,也不缺朋友,這一對表兄妹看來婚後過得十分幸福,真是世上少有。他們生來都同樣喜歡家庭生活,同樣陶醉于田園樂趣,他們的家是一個恩愛的家,安樂的家。他們婚後到了一定的時候,剛開始覺得需要增加一點收入,覺得離父母家過遠不便的時候,格蘭特博士去世了,埃德蒙便繼承了曼斯菲爾德的牧師俸祿。這可謂是錦上添花了。
格蘭特太太生來容易愛上別人,也容易讓別人愛上自己,離開久已習慣的景物和人,自然會有幾分惆悵。不過,像她這樣的歡快性格,無論走到哪裡,來到什麼人中間,都會感到非常快樂。她又可以給瑪麗提供一個家了。瑪麗對自己的朋友感到厭倦了,對半年來的虛榮。野心、戀愛和失戀感到膩煩了,她需要姐姐的真正友愛,需要跟她一起過理智而平靜的生活。她們住在一起。等格蘭特博士由於一星期內參加了三次慈善機關的盛大宴會,導致中風而死之後,她們姐妹倆仍然住在一起。瑪麗決定不再愛上一個次子,而在那些貪圖她的美貌和兩萬英鎊財產的風流倜儻的國會議員或閒散成性的法定繼承人中間,她久久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滿足她在曼斯菲爾德養就的高雅情趣,沒有一個人的品格和教養符合她在曼斯菲爾德形成的對家庭幸福的憧憬,也無法讓她徹底忘掉埃德蒙·伯特倫。
在這方面,埃德蒙的情況比她有利得多。他不必等待,不必期盼,瑪麗·克勞福德給他留下的感情空缺,自會有合適的人來填補。他對失去瑪麗而感到的懊惱剛剛過去,他對范妮剛說過他再也不會碰到這樣的姑娘,心裡突然想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姑娘是否同樣可以,甚至還要好得多;范妮憑著她的微笑、她的表現,是否像瑪麗·克勞福德以前一樣,使他覺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重要;他是否可以告訴她,她對他那熱烈的、親密無間的情意足以構成婚愛的基礎。
這一次我有意不表明具體日期,由諸位隨意去裁奪吧,因為大家都知道,要醫治難以克服的激情,轉移矢志不渝的痴情,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是大不相同的。我只請求各位相信:就在那最恰當的時候,一個星期也不早,埃德蒙不再眷戀克勞福德小姐,而是急切地想和范妮結婚,這也正是范妮所期望的。
他長期以來一直很關心范妮,這種關心是建立在她那天真無邪、孤苦無靠的基礎上,後來隨著她越來越可愛,他對她也就越來越關心。因此,現在出現這種變化不是再自然不過了嗎?從她十歲那年起,他就愛她,指導她,保護她,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關心下形成的,她的安適取決於他的關愛。他對她特別關心,她覺得在曼斯菲爾德,他比任何人都更重要,比任何人都更親。現在只需要說明一點:他必須放棄那閃閃發光的黑色眼睛,來喜歡這柔和的淡色眼睛。由於總是和她在一起,總是和她一起談心,加上由於最近的失意心態出現了有利的轉機,沒過多久,這雙柔和的淺色眼睛便在他心中贏得了突出的地位。
一旦邁出了第一步,一旦覺得自己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再也不用謹小慎微地半途而廢,或者放慢前進的步伐。他無須懷疑她的人品,無須擔心情趣對立,無須操心如何克服不同的性情來獲得幸福。她的思想、氣質、見解和習慣,他看得一目了然,現在不會受到蒙蔽,將來也不需他來費心改進。即使在他不久前神魂顛倒地熱戀著克勞福德小姐的時候,他也承認范妮在心智上更勝一籌。那他現在該怎麼想呢?她當然是好得他配不上。不過,誰也不反對要得到自己配不上的東西,因此他便堅定不移地追求這份幸福,而對方也不會長久地不給以鼓勵。范妮雖說羞怯,多慮,易起疑心,但是她的柔弱性格有時也會抱著堅定不移的成功希望,只不過她要在稍後一個時候,再把那整個令人驚喜的真情告訴他。埃德蒙得知自己被這樣一顆心愛了這麼久之後,他那幸福的心情用什麼語言形容都不會過分。那該是多麼令人欣喜若狂的幸福啊!不過,在另一顆心裡也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幸福。一個年輕女人,在聽到一個她求之不得的男人向她表白衷情的時候,她的那種心情,我們誰也不要自不量力地想去形容。
說明了他們的心意之後,餘下的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既無貧困之憂,也無父母從中作梗。托馬斯爵士甚至早就有了這個意願。他已經厭倦了貪圖權勢和錢財的婚姻,越來越看重道德和性情,尤其渴望用最堅固的紐帶來締結家庭的幸福。他早就在得意地盤算,這兩個新近失意的年輕人完全可能相互從對方那裡得到安慰。埃德蒙一提出來,他便歡歡喜喜地答應了。他同意范妮做自己的兒媳婦,那個興奮勁兒猶如獲得了無價之寶似的,和當初接受那可憐的小姑娘時相比。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時間總要在人們的打算與結果之間創造出一些花樣,既可教育當事人自己,也好讓鄰居為之開心。
范妮真是他所需要的那種兒媳。他當年所發的善心為他孕育了最大的安慰。他的慷慨行為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好心好意地對待她,也應該受到這樣的報答。他本來可以使她的童年過得更快活一些,不過,那只是由於她判斷錯誤,覺得他看上去很嚴厲,因此早年未能愛他。現在,彼此之間真正了解了,相互之間的感情也變得很深了。他把她安置在桑頓萊西,無微不至地關懷她的安適,幾乎每天都來看望她,或者來把她接走。
長久以來,伯特倫夫人從自身的利益考慮,一直待范妮很親,因此她可不願意放她走。不管是為了兒子的幸福,還是為了外甥女的幸福,她都不希望他們結婚。不過,她現在離得開她了,因為蘇珊還在,可以頂替她的位置。蘇珊成了家中的常駐外甥女——她還就樂意這樣做呢!而且她和范妮一樣適合,范妮是因為性情溫柔,有強烈的知恩圖報之心,她則因為思想敏捷,樂意多做事情。家裡是絕對缺不了蘇珊的。她給安置在曼斯菲爾德,第一能讓范妮快樂,第二能輔助范妮,第三能做范妮的替身,種種跡象表明,她會同樣長久地住在這裡。她膽子比較大,性情比較開朗,因而覺得這裡一切都很適意。對於需要與之打交道的人,她很快便摸透了他們的脾氣,加上她生來不會羞羞答答,有什麼要求從不壓在心裡,於是大家個個都喜歡她,她對人人也都有用處。范妮走後,她自然而然地承擔了時刻照顧姨媽的任務,漸漸變得也許比范妮更招姨媽喜愛。她的勤快,范妮的賢良,威廉繼續表現突出,名譽蒸蒸日上,家裡其他人個個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一切相互促進,對托馬斯爵士起著支持作用,因此他覺得他為大家做了這一切之後,就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永遠有充分的理由,為之感到高興,並且要認識到:小時候吃點苦,管敦嚴一些,知道生下來就是要奮鬥,要吃苦,乃是大有好處的。
有這麼多真實的好品質,有這麼多真實的愛,既不缺錢花,也不缺朋友,這一對表兄妹看來婚後過得十分幸福,真是世上少有。他們生來都同樣喜歡家庭生活,同樣陶醉于田園樂趣,他們的家是一個恩愛的家,安樂的家。他們婚後到了一定的時候,剛開始覺得需要增加一點收入,覺得離父母家過遠不便的時候,格蘭特博士去世了,埃德蒙便繼承了曼斯菲爾德的牧師俸祿。這可謂是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