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那麼,漢武帝就沒有留下禍胎嗎?
當然有。
且看他都幹了些什麼。
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漢武帝是十六歲登基的,上天也給了他足夠長的壽命和時間:享年七十,在位五十四年。這兩項紀錄不但超過了他的所有前輩,而且很久以後才被打破。
這可真是天之驕子。
武帝也不負天恩。在他治下,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範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帝國。
文化方面同樣燦爛輝煌。哲學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音樂家李延年,探險家張騫,農學家趙過,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便都出在這個時代。
當然還有司馬遷。儘管漢武帝非常對不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也並不喜歡他的《史記》。
引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第95頁。
然而司馬遷卻如實地記錄了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封禪大典。那是十八萬騎兵,上千里旗幟,一萬八千里行程的大製作,也是漢武帝功成名就的象徵。
這一年,劉徹四十七歲。
實際上漢武的帝業基礎,十年前就已奠定。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衛青和霍去病兵至漠北,並以大將軍和驃騎將軍身份出任大司馬。
從此,漠南無匈奴,帝國有內朝。
這時,漢武帝登基才二十一年,實際執政十六年(前六年有太皇太后聽政),年齡三十七歲。開創並成就自己的帝國大業,他其實只用了半輩子。
此後的故事並無懸念:四十六歲滅南越和西南夷,四十七歲實行平準法和均輸法,四十八歲降滇王,四十九歲降朝鮮,五十一歲分天下為十三州部。
漢武的步伐,何其堅定!
步伐堅定,是因為目標明確,那就是天下一統,中央集權,皇權至上。這是秦始皇未竟之事業。
因此,漢武帝登基之後就頻頻出手:二十一歲置五經博士,二十三歲推行察舉,二十四歲始征匈奴,三十歲用推恩法削弱王國勢力,三十三歲任命公孫弘為丞相,衛青為大將軍,並為博士設弟子。
這一系列動作都在他三十五歲以前完成,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尊儒,則秦政變為漢政;推恩,則分權變為集權;舉賢,則貴族變為官僚;討伐匈奴,則夷狄變為華夏。夷夏之分,王霸之術,古今之變,盡在其中。
中華大帝國巍然屹立,漢武的事業風生水起。
不能說武帝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有了理論和制度的自覺。但他有政治天賦和帝王直覺,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鞏固政權,尤其是鞏固皇權。只要能實現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種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學,興儒術,開言路,薦人才,卻又留心俗務,重用酷吏,獎勵軍功。他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為他並不獨尊儒術,只獨尊自己。
那麼,漢武帝的手段又是什麼?
對外開邊,對內收權,一手抓官,一手抓錢。
代表著這一整套治術的,是衛青、公孫弘、張湯和桑弘羊。衛青是軍人也是外戚,公孫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張湯懂法,桑弘羊會理財,漢武帝得心應手。
是啊,有錢就能做事,有兵就能護家,懂法就能治國,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飾太平。結果,漢的版圖面積比秦大了一倍,統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漢興,原因就在這裡。
漢武的帝國,也就是這樣煉成的。
支撐帝國大廈的則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前兩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後一根卻是漢武帝所立。但,正是由於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變成了漢政和漢制,帝國制度也才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什麼叫“倫理治國”?
其實就是周人主張的德治和禮治,因此也可以說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對立的。周是邦國制(封建制),秦是帝國制(郡縣制);周政講王道,秦政講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禮治。
秦政是刑治和律治,號稱法治。
漢武帝卻在延續秦制的同時,也繼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兩周。因為德治和禮治的統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軍國主義和嚴刑峻法只能維持表面的太平,統一的思想和價值體系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要實行德治和禮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儘管武帝本人並不尊儒,宣帝更明確主張王霸雜用,但獨尊儒術卻仍是漢武以後的基本國策。
這個國策也為後世王朝所採納。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張的宗法制和禮樂制也照樣實行。這樣看,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實是該叫“百代皆行漢政治”的。
那麼,漢政治的核心又是什麼?
皇權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這與秦政無異。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漢則是官治與吏治並存,而且逐漸由吏治走向官治。這當然要拜獨尊儒術所賜。事實上,當官員們越來越儒化時,官僚政治就牢不可破了。
與此同時,儒學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實是不要思想的,官化的儒學也只要教化和灌輸,頂多再加對先王聖教的心得和註解。沒有思考,沒有質疑,沒有批判,沒有爭鳴,那才真是“毀人不倦”。
永為神州種禍胎,當作如是解。
把儒學變成官學,也該由漢武帝來負責。儘管在當時,儒學並沒有那麼重的官氣,反倒是一股清新氣息。
靠著漢政治,周文明的血脈延續了下來。在楚文明的基礎上將周秦文明融為一體,就是漢文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世界性文明,其深遠影響難以估量,而能夠與之媲美的則只有羅馬。
羅馬,與大漢會有關係嗎?
後記 漢武帝下詔罪己了嗎
撰寫《漢武的帝國》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他的“輪台罪己”。這事歷來被視為史實,而且評價甚高。因為以帝王之尊,漢武之雄,居然能下詔罪己,做自我批評,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但,此案可疑。
首先要問:漢武帝下詔了嗎?
下了。時間是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月份不詳,起因則是桑弘羊等人建議招募青壯不怕死的農民,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屯墾戍邊,被武帝否決。所以這份詔書又叫“輪台詔”。
那麼,“輪台詔”罪己了嗎?
沒有。此詔中最嚴重的話,是“朕之不明”,以及“悲痛常在朕心”。至於“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那是批評桑弘羊他們這建議的,不是自我批評。
因此,學術界比較嚴謹的學者,並不稱此詔為“罪己詔”,而稱之為“哀痛之詔”或“悔悟之詔”。其實就連這兩
個說法,都是受班固的影響。《漢書·西域傳》在記錄這份詔書時,班固是這樣表述的:“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
這就是“悔悟之詔”的來歷。
當然有。
且看他都幹了些什麼。
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漢武帝是十六歲登基的,上天也給了他足夠長的壽命和時間:享年七十,在位五十四年。這兩項紀錄不但超過了他的所有前輩,而且很久以後才被打破。
這可真是天之驕子。
武帝也不負天恩。在他治下,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範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帝國。
文化方面同樣燦爛輝煌。哲學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音樂家李延年,探險家張騫,農學家趙過,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便都出在這個時代。
當然還有司馬遷。儘管漢武帝非常對不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也並不喜歡他的《史記》。
引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第95頁。
然而司馬遷卻如實地記錄了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封禪大典。那是十八萬騎兵,上千里旗幟,一萬八千里行程的大製作,也是漢武帝功成名就的象徵。
這一年,劉徹四十七歲。
實際上漢武的帝業基礎,十年前就已奠定。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衛青和霍去病兵至漠北,並以大將軍和驃騎將軍身份出任大司馬。
從此,漠南無匈奴,帝國有內朝。
這時,漢武帝登基才二十一年,實際執政十六年(前六年有太皇太后聽政),年齡三十七歲。開創並成就自己的帝國大業,他其實只用了半輩子。
此後的故事並無懸念:四十六歲滅南越和西南夷,四十七歲實行平準法和均輸法,四十八歲降滇王,四十九歲降朝鮮,五十一歲分天下為十三州部。
漢武的步伐,何其堅定!
步伐堅定,是因為目標明確,那就是天下一統,中央集權,皇權至上。這是秦始皇未竟之事業。
因此,漢武帝登基之後就頻頻出手:二十一歲置五經博士,二十三歲推行察舉,二十四歲始征匈奴,三十歲用推恩法削弱王國勢力,三十三歲任命公孫弘為丞相,衛青為大將軍,並為博士設弟子。
這一系列動作都在他三十五歲以前完成,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尊儒,則秦政變為漢政;推恩,則分權變為集權;舉賢,則貴族變為官僚;討伐匈奴,則夷狄變為華夏。夷夏之分,王霸之術,古今之變,盡在其中。
中華大帝國巍然屹立,漢武的事業風生水起。
不能說武帝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有了理論和制度的自覺。但他有政治天賦和帝王直覺,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鞏固政權,尤其是鞏固皇權。只要能實現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種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學,興儒術,開言路,薦人才,卻又留心俗務,重用酷吏,獎勵軍功。他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為他並不獨尊儒術,只獨尊自己。
那麼,漢武帝的手段又是什麼?
對外開邊,對內收權,一手抓官,一手抓錢。
代表著這一整套治術的,是衛青、公孫弘、張湯和桑弘羊。衛青是軍人也是外戚,公孫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張湯懂法,桑弘羊會理財,漢武帝得心應手。
是啊,有錢就能做事,有兵就能護家,懂法就能治國,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飾太平。結果,漢的版圖面積比秦大了一倍,統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漢興,原因就在這裡。
漢武的帝國,也就是這樣煉成的。
支撐帝國大廈的則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前兩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後一根卻是漢武帝所立。但,正是由於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變成了漢政和漢制,帝國制度也才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什麼叫“倫理治國”?
其實就是周人主張的德治和禮治,因此也可以說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對立的。周是邦國制(封建制),秦是帝國制(郡縣制);周政講王道,秦政講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禮治。
秦政是刑治和律治,號稱法治。
漢武帝卻在延續秦制的同時,也繼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兩周。因為德治和禮治的統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軍國主義和嚴刑峻法只能維持表面的太平,統一的思想和價值體系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要實行德治和禮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儘管武帝本人並不尊儒,宣帝更明確主張王霸雜用,但獨尊儒術卻仍是漢武以後的基本國策。
這個國策也為後世王朝所採納。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張的宗法制和禮樂制也照樣實行。這樣看,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實是該叫“百代皆行漢政治”的。
那麼,漢政治的核心又是什麼?
皇權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這與秦政無異。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漢則是官治與吏治並存,而且逐漸由吏治走向官治。這當然要拜獨尊儒術所賜。事實上,當官員們越來越儒化時,官僚政治就牢不可破了。
與此同時,儒學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實是不要思想的,官化的儒學也只要教化和灌輸,頂多再加對先王聖教的心得和註解。沒有思考,沒有質疑,沒有批判,沒有爭鳴,那才真是“毀人不倦”。
永為神州種禍胎,當作如是解。
把儒學變成官學,也該由漢武帝來負責。儘管在當時,儒學並沒有那麼重的官氣,反倒是一股清新氣息。
靠著漢政治,周文明的血脈延續了下來。在楚文明的基礎上將周秦文明融為一體,就是漢文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世界性文明,其深遠影響難以估量,而能夠與之媲美的則只有羅馬。
羅馬,與大漢會有關係嗎?
後記 漢武帝下詔罪己了嗎
撰寫《漢武的帝國》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他的“輪台罪己”。這事歷來被視為史實,而且評價甚高。因為以帝王之尊,漢武之雄,居然能下詔罪己,做自我批評,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但,此案可疑。
首先要問:漢武帝下詔了嗎?
下了。時間是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月份不詳,起因則是桑弘羊等人建議招募青壯不怕死的農民,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屯墾戍邊,被武帝否決。所以這份詔書又叫“輪台詔”。
那麼,“輪台詔”罪己了嗎?
沒有。此詔中最嚴重的話,是“朕之不明”,以及“悲痛常在朕心”。至於“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那是批評桑弘羊他們這建議的,不是自我批評。
因此,學術界比較嚴謹的學者,並不稱此詔為“罪己詔”,而稱之為“哀痛之詔”或“悔悟之詔”。其實就連這兩
個說法,都是受班固的影響。《漢書·西域傳》在記錄這份詔書時,班固是這樣表述的:“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
這就是“悔悟之詔”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