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2.請參看《後漢書·逸民列傳》。

  13.見諸葛亮《出師表》。

  14.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15.見《三國志·先主傳》。

  16.荊州七郡為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郡則廢置無定。

  17.以上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18.見《三國志·武帝紀》。

  19.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0.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1.孫吳立國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漢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魯肅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志·魯肅傳》。

  23.此事《三國志·魯肅傳》的說法是“得曹公欲東之問”,曹操的信則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關於此信的真偽,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4.見《三國志·周瑜傳》及《資治通鑑》卷六十五。

  25.《資治通鑑》將此事記在魯肅談話之前,是不對的,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6.以下對話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志·周瑜傳》。

  28.見《三國志·魯肅傳》。

  29.見《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下同。

  30.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據《三國志·周瑜傳》,非此傳者另注。

  32.曹軍染病一事,《三國志》之《周瑜傳》和《先主傳》均有記載,《郭嘉傳》則稱染病於巴丘。

  33.關於燒船問題,《三國志》之《先主傳》說:“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吳主傳》說:“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則稱事後曹操曾致函孫權,說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34.見《三國志·先主傳》。公安原名油江口,劉備更名為公安。

  35.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歷》。

  第四章

  1.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見《世說新語·容止》。

  3.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

  4.見《三國志·武帝紀》、《董昭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5.以上見《三國志·荀彧傳》。

  6.見《三國志·荀彧傳》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節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先主傳》。

  8.關於劉璋的小算盤,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9.見《三國志·龐統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見《三國志·劉璋傳》。

  11.見《三國志·龐統傳》。

  12.請參看清人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借荊州之非》。

  13.見《三國志·魯肅傳》。

  14.見《三國志·周瑜傳》。

  15.見《三國志·龐統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16.見《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17.見《三國志·魯肅傳》,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考異》則認為“恐操不至於是”。

  18.見《三國志·吳主傳》。

  19.見《三國志·魯肅傳》。

  20.見《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21.見《三國志·魯肅傳》。

  22.以上見《三國志·吳主傳》、《資治通鑑》卷六十七。

  23.見《三國志·魯肅傳》及裴松之注引《吳書》。

  24.見《三國志·吳主傳》。

  25.孫權嫁妹事散見《三國志》之《先主傳》、《法正傳》、《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孫權兄弟皆單名: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小妹亦當單名,不可能叫孫尚香。

  26.呂矇事見《三國志·呂蒙傳》。

  27.呂蒙提出武力奪取荊州當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請參看繆鉞《三國志選注》的考證。

  28.見《三國志·蔣濟傳》。

  29.見《三國志·董昭傳》。

  30.請參看《資治通鑑》卷六十八胡三省注。

  31.見《三國志·趙儼傳》。

  32.見《三國志》之《吳主傳》、《呂蒙傳》、《陸遜傳》。

  33.關於關羽之死,歷史上說法很多,請參看拙著《品三國》。曹操厚葬關羽,見《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吳歷》。呂蒙之死,見《三國志·呂蒙傳》。

  34.以上見《三國志·關羽傳》。

  35.呂思勉先生《秦漢史》有云:“羽之一敗塗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孫權,亦未必能豫計其敗若此之速也。”請參看。

  36.事實上,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追諡其為壯繆侯是後主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劉禪所為。

  37.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38.見《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

  39.見《三國志·黃權傳》。

  40.見《三國志·文帝紀》。

  41.關於本次戰爭,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陸遜傳》。

  42.見《三國志·陸遜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43.見《三國志·先主傳》。

  第五章

  1.見《三國志》之《龐統傳》、《法正傳》,《趙雲傳》更稱“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即只有法正死後有諡號。

  2.見《三國志·法正傳》。

  3.請參看王夫之《讀通鑑論》。

  4.見諸葛亮《出師表》。

  5.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敗退永安後,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去世後,南中地區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另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員羅開玉先生統計,從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到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益州土著豪強發動的大規模武裝叛亂竟達九次之多(《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6.對此話的理解學術界爭議很大,詳見拙著《品三國》。

  7.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8.諸葛亮後來曾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情:“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見《出師表》。

  9.《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稱:“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並不知諸葛亮為何人。《諸葛亮傳》稱:“南中諸郡,並皆叛亂。”《諸葛亮集》稱,劉備去世後,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都先後給諸葛亮寫過勸降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