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這至少看起來“文明”得多。

  前有車,後有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後世的武將都紛紛效仿石守信,朝廷則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實在弄得太不像話,才敷衍了事地制止一下,結果自然是揚湯止沸。至於剋扣軍餉、虛報開銷、私役士兵之類,根本就管不了。

  將如此,兵如何?

  有的腐敗,有的悲慘,天差地別。

  情況不同是因為兵制複雜(見附表)。其中待遇最高的是禁軍,即正規部隊中的中央軍。他們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來的,可謂嫡系部隊。禁軍由林沖一類的教官訓練,配置精良,軍餉豐厚,收入高的可保一家老小衣食無憂。

  挑剩下的編入廂軍。此外,禁軍中的老弱病殘,荒年時的災民難民,刺配各州的罪犯囚徒,也都是廂軍兵源。廂軍不訓練,只服勞役,比如修築城池、製造兵器、搭橋鋪路和疏通河道等等,有的還充任長官的警衛員和勤務兵。[36]

  據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整理。

  這樣的廉價勞動力,當然不會被官員和將領放過。他們被大量投放到軍營產業,成為蓋樓架屋的工程兵,栽花種樹的園林兵,釀酒織布的技術兵,吹拉彈唱的文藝兵。在軍隊這個大作坊里,士兵們練就了服務市場的十八般武藝,就連刺繡也都會。可以說,除了上陣殺敵,無所不通。

  結果是什麼呢?同為軍人也苦樂不均。被當作苦力役使和盤剝的那些廂軍窮到了骨頭裡,通過經商先富起來的禁軍則驕奢yín逸,站崗放哨和領取口糧都要僱工扛槍背米。[37]

  但,沒有鬥志和士氣,是一樣的。

  實際上趙宋軍改的最大弊端,就是把軍人變得萎靡不振不像樣子。從此,當兵不再是光榮的事,先秦的血性和漢唐的雄風蕩然無存。好在兩宋的文臣還多少有點風骨。到明清之後,皇權進一步加強,軍政兩界便都只剩下了奴性。

  軍隊是保家衛國的力量,也是一個民族魂魄所系。軍隊強悍,則民族雄健;軍隊綿軟,則民族孱弱。兩宋文化柔媚雅致到一副娘娘腔,原因之一就在這裡。因此,趙宋官家的重文輕武,就不僅是自毀長城,也是民族精神的自宮。

  問題是,這樣的王朝,為什麼還能維持三百年之久呢?

  這是我們要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

  [29]見《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參看《舊五代史·安重榮傳》。

  [30]見(南宋)王銍《默記》。

  [31]見《宋史·仁宗本紀四》嘉祐元年八月條。

  [32]范仲淹事見《范文正公奏議》卷下,岳飛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四紹興十二年三月條。

  [33]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八三嘉祐元年八月條。

  [34]以上均據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所引諸文獻。

  [35]見《宋史·石守信傳》。

  [36]以上見《宋史》兵志各卷,解放軍出版社《中國歷代軍事制度》。

  [37]請參看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所引諸文獻。

  逼出來的開明

  北宋仁宗某年,開封府接到報案,某市民家新娶的兒媳婦過門才三天,就被人接走,失聯已經半個月。當時的知府叫范諷,跟包拯一樣也是龍圖閣直學士。人命關天,范龍圖不敢怠慢,馬上受理此案,並詢問原告。

  范諷問:你家兒媳婦是誰接走的?

  原告答:宮中。

  范諷倒吸一口冷氣。心想:這豈不是皇上搶親嗎?

  於是又問:你不是亂講吧?

  原告苦笑:這種事,小民豈敢妄言。

  范諷說:那好,你在這裡等著就行。

  說完,范諷立即進宮面聖。仁宗皇帝也不賴帳,承認聽皇后講,宮中新進一女,頗有姿色,只是還沒見過。

  范諷說:既然如此,請將此女交出。

  仁宗說:可以。

  范諷說:臣懇請此刻就在御前交割,以便帶回府衙當面還給原告。夜長夢多。萬一走漏風聲,街談巷議頓起,臣擔心那些誹謗不實之詞,有礙陛下“不好聲色”的美譽。

  仁宗也二話不說,馬上傳旨交人。

  此事無疑另有內幕。這個絕色女子是誰發現的?又是誰指使接進宮裡的?仁宗皇帝事先是知情還是不知?強搶民女的人受到處分沒有?都不清楚。但,如果真有這件事,仍然可以說:仁宗是講道理的皇帝,范諷是負責任的官。[38]

  更重要的是,這並非個案。

  實際上,宋代的民告官屢見不鮮,告狀的原因和方式也五花八門。比如,太宗的宰相李昉(讀如訪)就被一個名叫翟馬周的平民,以“不作為”的罪名告下了台;南宋某位副縣長,則被縣民以集體起訴的方式驅逐出境。最可笑的是詩人方回,由於做愛時動靜太大,竟被鄰居告上了法庭。[39]

  當然,後面這一例,嚴格地說不算民告官。因為此案發生在元初,方回也早已免職,住在杭州一家破敗不堪的小旅館裡。沒想到晚上的劇烈運動震塌了隔壁房間的牆泥,這才一不小心成為被告,最後以民事調解了結。

  可惜,此事真偽難辨,只能姑妄聽之。[40]

  不過,宋人愛打官司卻是真的。比如今天江西省浮梁縣的民眾,就曾創造每日遞交訴狀數百件,終於嚇跑知縣王越石的紀錄。其他諸如此類的記載,也史不絕書。[41]

  這其實是文明的表現。打官司總比打群架好,民眾告官也比官逼民反好。如果他們連皇帝都敢告,在皇帝面前都能主張權利,則當時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之寬鬆,就簡直嘆為觀止。這時,即便統治是專制主義的,那也是開明專制。

  那麼,宋代政治為什麼開明?

  逼出來的。

  看看地圖就知道,宋,是多個民族政權並立於中華大地的時代。北宋,有契丹的遼、西州回鶻和黑汗;南宋,有契丹的西遼,女真的金,蒙古、克烈諸部;兩宋還都有党項的西夏,白族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也就是說,這個王朝從來就不是漢唐那樣天下一統的多民族大帝國。

  宋,為什麼不能重振漢唐雄風?

  簡單而直接的原因是沒有足夠而像樣的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有沒有騎兵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馬鐙子發明以後更是如此。大唐是有騎兵的,這才能把一個農業民族的國家變成世界帝國,勢力範圍遠至中亞細亞。

  可惜,宋沒有這個優勢,因為沒有牧場。西北和東北牧場在安史之亂以後就不屬於中原王朝,華北牧場又被石敬瑭出賣,河套地區則歸了西夏。於是,馬成了稀缺資源。不信看看《清明上河圖》,那裡面是馬多還是驢多。

  契丹在這方面卻有著天然優勢。他們每個戰士配置三匹軍馬,兩匹用來行軍,一匹作戰。也就是說,契丹軍隊千里奔襲時,是兩匹馬輪換著騎的,速度當然快。到了戰場則換乘體力充沛的戰馬,戰鬥力當然強。這樣的軍隊,簡直就是糙原上展翅飛翔,隨時都能給予致命一擊的鷂子或鷹隼。[42]

  難怪契丹人稱騎兵為鐵鷂。[43]

  宋軍卻只能把自己變成豪豬。二次北伐失敗後,宋太宗就採納大臣建議,在華北地區深挖溝,多開塘,把江河湖泊連成網,構築了一條綿延四百五十公里的塘泊防線。他們又同時在邊境地區大量植樹造林,用水和樹築起新的長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