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北京人"搗糨糊"的招數很多。一般地說有移花接木、掐頭去尾、顛三倒四、含沙she影好幾種,總的來講是怎麼好玩怎麼說,怎麼俏皮怎麼講,哪怕把話倒過來說。
比方說"爺"這個詞,原本是尊稱,可在新北京話當中,就未必了。許多被稱作"爺"的,其實不是"爺",也沒人當真把他們當"爺"。冒兒爺(土裡土氣、傻頭傻腦、沒見過世面的人)就不是,板兒爺(拉平板三輪車的)也不是,侃爺和倒爺,包爺(包攬訟事的人)和攬爺(招攬顧客住店的人),當然也不是。還有"捧爺",是專門給人捧場的,能算"爺"嗎?諸"爺"之中,也就"款爺"還對付。但他和這麼些"爺"們混雜在一起,就算是"爺"也不是"爺"了。事實上款爺們雖然一個個財大氣粗牛逼哄哄,北京人還真不會打心眼裡把他們當回事。不就是有倆錢嗎?拿去買兩根蠟燭三刀紙,愛上哪燒上哪燒去!
拉平板三輪車的是"爺",開的士的則叫"哥"(的哥)。同樣,成了"腕兒"的歌星影星各路明星也不能叫"爺",只能叫哥叫姐,暱稱"星哥兒"、"星姐兒",好像自己家裡人似的。其實"星兒"們即便是哥兒姐兒,那也是大哥大、大姐大。他們成不了咱的哥們姐們,就像冒兒爺永遠都不會被人當爺看一樣。這就叫"星星不是那個星星,月亮也不是那個月亮"。如果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還叫"搗糨糊"嗎?
其實北京人自己就是"爺"。正因為自己是"爺",因此拿誰都敢"開涮"。北京人損人的本事是沒得比的,講究的是罵人不吐核兒。比如臉上皺紋多,就說人家"一臉的雙眼皮兒"。雙眼皮是大家都喜歡的,一臉的雙眼皮就哭笑不得。更損的是說人家"一臉的舊社會"。所謂"一臉的舊社會",就是一臉苦相。但再苦,也不能把人家打發到舊社會去呀!
這也是北京人"搗糨糊"的招數之一,--用政治話語開涮。楊東平說得好:"政治是北京生活的鹽。沒有政治,北京生活就會變得寡淡無味。"(《城市季風》)同樣,沒有政治,北京話也會變得寡淡無味。所以,你常常會在新北京人的嘴裡聽到諸如反動、叛變、苦孩子、根正苗紅、水深火熱、向毛主席保證、不能幹階級敵人想干又幹不了的事情之類的政治術語甚至文革語言。但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在講政治,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是在給自己說的話撒點味精加點鹽。因此,當他們使用這些政治話語時,多半都是活用、曲用,甚至反用,比如"挖資本主義牆腳"。
這就不但是"搗糨糊",而且也是"倒江湖"了。事實上新北京話中也不乏江湖氣。匪、抂匪、不吝、渾不吝,在北京是"拔份兒"的。拔份兒有出風頭的意思,但和上海的"摜浪頭"不一樣。"摜浪頭"往往是虛張聲勢,"拔份兒"卻常常要動真格的,至少要真能豁得出去,"是條漢子"。上海是沒有什麼"漢子"的。趙無眠先生開玩笑說,魯迅在上海住了那麼多年,也才住出"四條漢子"來(《南人北人》)。不是"漢子",又要"摜浪頭",便難免有些"開大興"的味道。開大興,就是裝假、作偽、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說一些不能兌現的大話和空話。大興,即大興街,在上海南市小西門外,原來是專門加工非真金首飾的地方。首飾當然是真金的好,真金的貴。所以,大興貨便有便宜貨甚至假貨的意思。開大興,也就是廣州人所謂"大隻講"(說大話)了。
其實北京人也說大話的。"老子天下第一,誰敢叫板起膩?打噎就是煩你,只因身懷絕技",是不是大話?沒法子,北京是中國最大氣的城市,北京人是中國最大氣的市民,他們不說大話,誰說?所以,北京人即便是在"搗糨糊",我等也當以"倒江湖"視之。
四、活法與說法
的確,方言不僅涉及地域,更涉及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說得白一點,就是活法。有不同的活法(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說法(表達方式)。就算是"指桑罵槐",那"桑"也得因地制宜。比如北方有"狗腿",南方有"蟹腳";北方有"立馬";南方有"落篷"(收場)。"落篷"這話,北方人是不懂的,因為騎馬的北方人不知那"篷"為何物。
上海人當然懂得"落篷"的意思。他們祖上就有不少是坐烏篷船進上海的。不過到了上海,就不坐船了,坐車。上海有汽車、電車、黃包車。如果要省錢,也可以"開11路電車"。所謂"11路電車",其實就是人的兩條腿;開11路電車,就是步行。這是典型的"上海俏皮話",--拿現代化生活方式來說事。這話後來別的地方也跟著說,如果他們那裡也終於有了電車的話。沒有電車,有公共汽車也行。
上海俏皮話或上海流行語總是打著這個工商業城市的烙印,"商"味十足,工業味十足,世俗味十足。比如最近流行的套牢、解套、價位、到位,就原本是股市和商界的術語,覡在也用於社會生活。一個人如果被某事纏得死死的,就叫"套牢";而在餐桌上問人家"到位了嗎",則是問人家是否吃飽。又比如"立升",也是上海才有的說法。立升,原本指電冰箱的容量。容量大立升也大,當然售價也高;容量小立升也小,當然售價也低。於是上海人便用"立升"來指一個人的財勢。有立升,就是有財勢;立升牢大,就是財大氣粗。如此,則北京的"腕兒"或"款爺",在上海人眼裡就不過是一台特大的冰箱。
其實冰箱的檔次和價格並不一定和容量成正比,但如果價格相近檔次相當而容量較大,就顯得實惠。上海人是講實惠的。就連說話,也講究簡明快捷,不喜雙拖泥帶水。他們往往直筒筒地問人家"儂幾歲",根本不管對方是大爺,還是小姐。那語氣,就像是在商店裡問價。商店裡的營業員也缺少"人情味"。他們常常會直筒筒地問人家"儂買[口伐]",而不會像北京人那樣同"您瞧著哪件兒可心"。上海人的這種說話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的老年人不快。北京人問人年齡,是有很多講究的。問老年人得問"高壽";問中年人,得向"貴庚";問青少年,得問"十幾";只有對小娃娃,才問"幾歲"。饒這麼著,也得多說幾句:"小朋友,告訴爺爺,幾歲啦?"不興直筒筒問人家"儂幾歲"的。在北京人看來,這就叫禮數;而在上海人看來,這是囉嗦。
上海人不喜歡囉嗦。不是說上海人就不講閒話。上海人也講閒話的。而且,上梅人有時比北京人還囉嗦。一個中文名叫馬天明的美國小伙子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北京人聽了只有一句:"嘿,哥們,夠地道的啊!"上海人卻會發出一連串的感嘆:"啊呀呀,馬天明!你的中國話講得這麼好呀!你是在哪兒學的?學了幾年啦?了不起呀!"但不難看出,上海人雖然話多,卻沒有廢話。除表示驚嘆外,還提出了問題,表示了好奇。
比方說"爺"這個詞,原本是尊稱,可在新北京話當中,就未必了。許多被稱作"爺"的,其實不是"爺",也沒人當真把他們當"爺"。冒兒爺(土裡土氣、傻頭傻腦、沒見過世面的人)就不是,板兒爺(拉平板三輪車的)也不是,侃爺和倒爺,包爺(包攬訟事的人)和攬爺(招攬顧客住店的人),當然也不是。還有"捧爺",是專門給人捧場的,能算"爺"嗎?諸"爺"之中,也就"款爺"還對付。但他和這麼些"爺"們混雜在一起,就算是"爺"也不是"爺"了。事實上款爺們雖然一個個財大氣粗牛逼哄哄,北京人還真不會打心眼裡把他們當回事。不就是有倆錢嗎?拿去買兩根蠟燭三刀紙,愛上哪燒上哪燒去!
拉平板三輪車的是"爺",開的士的則叫"哥"(的哥)。同樣,成了"腕兒"的歌星影星各路明星也不能叫"爺",只能叫哥叫姐,暱稱"星哥兒"、"星姐兒",好像自己家裡人似的。其實"星兒"們即便是哥兒姐兒,那也是大哥大、大姐大。他們成不了咱的哥們姐們,就像冒兒爺永遠都不會被人當爺看一樣。這就叫"星星不是那個星星,月亮也不是那個月亮"。如果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還叫"搗糨糊"嗎?
其實北京人自己就是"爺"。正因為自己是"爺",因此拿誰都敢"開涮"。北京人損人的本事是沒得比的,講究的是罵人不吐核兒。比如臉上皺紋多,就說人家"一臉的雙眼皮兒"。雙眼皮是大家都喜歡的,一臉的雙眼皮就哭笑不得。更損的是說人家"一臉的舊社會"。所謂"一臉的舊社會",就是一臉苦相。但再苦,也不能把人家打發到舊社會去呀!
這也是北京人"搗糨糊"的招數之一,--用政治話語開涮。楊東平說得好:"政治是北京生活的鹽。沒有政治,北京生活就會變得寡淡無味。"(《城市季風》)同樣,沒有政治,北京話也會變得寡淡無味。所以,你常常會在新北京人的嘴裡聽到諸如反動、叛變、苦孩子、根正苗紅、水深火熱、向毛主席保證、不能幹階級敵人想干又幹不了的事情之類的政治術語甚至文革語言。但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在講政治,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是在給自己說的話撒點味精加點鹽。因此,當他們使用這些政治話語時,多半都是活用、曲用,甚至反用,比如"挖資本主義牆腳"。
這就不但是"搗糨糊",而且也是"倒江湖"了。事實上新北京話中也不乏江湖氣。匪、抂匪、不吝、渾不吝,在北京是"拔份兒"的。拔份兒有出風頭的意思,但和上海的"摜浪頭"不一樣。"摜浪頭"往往是虛張聲勢,"拔份兒"卻常常要動真格的,至少要真能豁得出去,"是條漢子"。上海是沒有什麼"漢子"的。趙無眠先生開玩笑說,魯迅在上海住了那麼多年,也才住出"四條漢子"來(《南人北人》)。不是"漢子",又要"摜浪頭",便難免有些"開大興"的味道。開大興,就是裝假、作偽、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說一些不能兌現的大話和空話。大興,即大興街,在上海南市小西門外,原來是專門加工非真金首飾的地方。首飾當然是真金的好,真金的貴。所以,大興貨便有便宜貨甚至假貨的意思。開大興,也就是廣州人所謂"大隻講"(說大話)了。
其實北京人也說大話的。"老子天下第一,誰敢叫板起膩?打噎就是煩你,只因身懷絕技",是不是大話?沒法子,北京是中國最大氣的城市,北京人是中國最大氣的市民,他們不說大話,誰說?所以,北京人即便是在"搗糨糊",我等也當以"倒江湖"視之。
四、活法與說法
的確,方言不僅涉及地域,更涉及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說得白一點,就是活法。有不同的活法(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說法(表達方式)。就算是"指桑罵槐",那"桑"也得因地制宜。比如北方有"狗腿",南方有"蟹腳";北方有"立馬";南方有"落篷"(收場)。"落篷"這話,北方人是不懂的,因為騎馬的北方人不知那"篷"為何物。
上海人當然懂得"落篷"的意思。他們祖上就有不少是坐烏篷船進上海的。不過到了上海,就不坐船了,坐車。上海有汽車、電車、黃包車。如果要省錢,也可以"開11路電車"。所謂"11路電車",其實就是人的兩條腿;開11路電車,就是步行。這是典型的"上海俏皮話",--拿現代化生活方式來說事。這話後來別的地方也跟著說,如果他們那裡也終於有了電車的話。沒有電車,有公共汽車也行。
上海俏皮話或上海流行語總是打著這個工商業城市的烙印,"商"味十足,工業味十足,世俗味十足。比如最近流行的套牢、解套、價位、到位,就原本是股市和商界的術語,覡在也用於社會生活。一個人如果被某事纏得死死的,就叫"套牢";而在餐桌上問人家"到位了嗎",則是問人家是否吃飽。又比如"立升",也是上海才有的說法。立升,原本指電冰箱的容量。容量大立升也大,當然售價也高;容量小立升也小,當然售價也低。於是上海人便用"立升"來指一個人的財勢。有立升,就是有財勢;立升牢大,就是財大氣粗。如此,則北京的"腕兒"或"款爺",在上海人眼裡就不過是一台特大的冰箱。
其實冰箱的檔次和價格並不一定和容量成正比,但如果價格相近檔次相當而容量較大,就顯得實惠。上海人是講實惠的。就連說話,也講究簡明快捷,不喜雙拖泥帶水。他們往往直筒筒地問人家"儂幾歲",根本不管對方是大爺,還是小姐。那語氣,就像是在商店裡問價。商店裡的營業員也缺少"人情味"。他們常常會直筒筒地問人家"儂買[口伐]",而不會像北京人那樣同"您瞧著哪件兒可心"。上海人的這種說話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的老年人不快。北京人問人年齡,是有很多講究的。問老年人得問"高壽";問中年人,得向"貴庚";問青少年,得問"十幾";只有對小娃娃,才問"幾歲"。饒這麼著,也得多說幾句:"小朋友,告訴爺爺,幾歲啦?"不興直筒筒問人家"儂幾歲"的。在北京人看來,這就叫禮數;而在上海人看來,這是囉嗦。
上海人不喜歡囉嗦。不是說上海人就不講閒話。上海人也講閒話的。而且,上梅人有時比北京人還囉嗦。一個中文名叫馬天明的美國小伙子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北京人聽了只有一句:"嘿,哥們,夠地道的啊!"上海人卻會發出一連串的感嘆:"啊呀呀,馬天明!你的中國話講得這麼好呀!你是在哪兒學的?學了幾年啦?了不起呀!"但不難看出,上海人雖然話多,卻沒有廢話。除表示驚嘆外,還提出了問題,表示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