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Q自己也很開心。他很少有煩惱。就算有,也能解脫。即便挨了打,在“拍拍的響了之後,於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鬆些”。就連被殺頭時也很泰然,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唯未能在看見吳媽時唱幾句戲文,甚覺遺憾。好在後來喊了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博得眾人叫好,面子還是保住了。所以阿

  Q始終快活。如果說幸福即快活,則我

  們還要說阿

  Q活得很幸福,怎麼會窩囊?

  可惜,不會有人想要阿

  Q這份“幸福”。

  阿

  Q的“幸福”怎麼就不是幸福呢?

  我們不能認同阿

  Q的生活態度、生存方式或他的“幸福”,是因為我們多少還有點自我意識,能夠反省自己。這才有幸福不幸福,或窩囊不窩囊的判斷。阿Q卻是從來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輸過無數次錢,還是要去賭;剛剛挨過王胡的打,又去招惹假洋鬼子。結果自然是再把銅錢輸個精光,或再挨次痛打。如此不知反省,也就無所謂幸福不幸福,窩囊不窩囊,只不過麻木而已。

  阿

  Q不但不知反省,就連眼前的事他都記不住。吳媽尋死覓活地鬧將起來時,他居然覺得有趣好玩,心想“這小狐媚不知道鬧著什麼玩意兒了”,還要去看熱鬧,去打聽,全然想不到這事因他而起,而且他為此還剛剛挨了趙秀才一頓好打。

  這樣的人,你說還有什麼救?

  其實,阿

  Q也不是一點記性都沒有。他記得自己姓趙,記得自己比趙秀才大二輩,記得先前闊的多了,也記得自己進過城,看過殺革命黨,知道城裡人煎魚放蔥絲。總之,但凡體面、榮耀、光彩的事都記得,反之則都不記得,也不許別人提,比如癲頭瘡。一旦被提起,則要將其轉化為光榮,比如說“你還不配”。

  阿

  Q不但“記吃不記打”,也“怨人不怨己”——他總是把帳算到別人頭上,而且並不管這種算法離不離譜:挨了王胡的打,是因為“皇帝已經停了考,不要秀才和舉人了”;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則是因為後來看見了小尼姑,“我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這樣晦氣,原來就因為見了你!”倘若無人可以替罪,阿Q也有說法:

  “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反正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沒什麼錯。

  不知反省,沒有記性,凡事都賴到別人頭上,所以阿Q便總也沒有長進。他

  總是停留在此刻,在當下,沒有歷史,也沒有未來。就連做“革命”夢,也沒什麼創意。他的“革命”綱領,不過“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他的“革命”方案,則是把秀才娘子的寧式床搬進土谷祠。“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

  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連自己搬進秀才家去住都想不到。

  甚至還“沒有想得十分停當”,便“已經發了鼾聲”。總之,他永遠是渾渾噩噩,永遠是沒頭沒腦,不知道自己是誰,身在何方,該幹什麼,為什麼話著,直到稀里糊塗地被拉出去槍斃。

  這能說是像人一樣活著,或活得像一個人嗎?頂多也就是“人模狗樣”而已,——自以為是“人模”,其實是“狗樣”。但哪怕一條狗,在挨過多次打以後,也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阿

  Q卻不知道。這可是連“做狗”都做不好的,

  還說什麼“做人”?

  實際上,阿

  Q從來就沒有想過做人的問題。他做工(割麥、春米、撐船),甚至偷東西、做強盜,只因為沒飯吃;他喝酒、賭錢、打架、看熱鬧、和人口角,只因為沒事幹。他要和吳媽“睏覺”,也只因為想女人。而且,打架和想女人,還都是因為別人招惹或撩撥了他。總之,他只會因當下生理需求或外部環境刺激而有所動作,決不會因為理想、信念、人的尊嚴,哪怕是為了像模像樣做一個人而行動。我相信,只要能保證他的溫飽(最好順便解決性慾問題),便是要他做狗,他都可以做得比做人還快活。

  的確,沒有什麼事是阿

  Q自己(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要做的。對於阿Q

  來說,只有“要我做’"(或“不要我做”),沒有“我要做”(或“我不要做,')。

  總之,阿

  Q沒有自由意志,沒有自由選擇,也就沒有好歹,沒有是非,當然也沒有什麼是不能接受不可容忍或必須堅持的。趙太爺不准他姓趙,就不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就不革;把總老爺要砍他的腦袋,就隨他砍去!反正阿Q從來就

  沒想過為自己做人,甚至根本就沒打算做人。

  所以,阿

  Q就不是活得窩囊,而是根本就不像一個人。我們不願意像阿Q

  那樣活得窩囊或不像個人,也不願意像祥林嫂那樣死得悲慘或生不如死,因此我們不能不借這兩個人物來思考做人的問題。表面上看,祥林嫂是太想“做人”,阿

  Q則是太把自己“當人”(自以為是個人物)。其實“做人”的背後是“不做人”

  ,

  “當人”的背後是“不當人”。

  共同之處,就是“為別人做人”(如果阿

  Q也想做人的話)。只不過,在祥林

  嫂是身不由己,在阿

  Q是沒有自覺。但沒有自我意識,則是一樣的。

  十三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

  自我意識是做人的關鍵。

  所謂“自我意識”,並不簡單的只是“知道自己”,更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種人其實沒有自我意識)。實際上,它指的是那種能夠把自我當做對象來看待的心理能力。把自我當做對象,才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考察和研究,這就是“自我認識”;也才能對自己進行現實的加工改造和審美的觀照體驗,這就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賞”。不能改造自己,就不能“做”;不能認識自己,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不能自我欣賞,就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做人,就是以“自我認識”

  為前提,由“自我欣賞”來確證,通過不斷“自我改造”而達到“自我完善”,把自己“做”成一個人的過程。在這裡,反省顯然是必須的和必要的。所謂“反省”,就是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考察和研究,看看自己究竟有沒有毛病,有什麼毛病,該如何治療,就像醫生看病一樣。這就要能夠把自我當做對象來看待。所以,不能反省,即證明沒有自我意識。

  阿

  Q不知反省,所以他總是“對”的。祥林嫂不能反省,所以她總是“錯”

  的。其實阿

  Q的“對”並不對,祥林嫂的“錯”也並不錯。於是想做人的做不成,很當人的不當人。顯然,沒有自己的反省,我們就會變成阿Q;沒有全民的反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