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真正的潑墨揮灑,需要什麼樣的心呢?唐代大畫師張有八個字,叫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什麼是造化?天地山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為造化。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都是老師,向外以它們為師。但是更關鍵的一點叫做“中得心源”,就是自己的內心要有一個活水的源頭。有心源的滋養,再把外在的點化,那你就會永遠進步,你就能對世界保持那種新鮮的、敏銳的、亮澤的感受能力。石濤畫畫時說:“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他畫的是什麼?是他心中的花開怒放啊!
我們今天的世界,當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無限延伸的時候,有一種悲哀,就是我們少了人的主觀能力,越來越少了內心的那種自信、豪奢和優遊。其實我想說,從古人的身上,從閱讀中,我們應該學到這樣一種方式,用莊子的話說,叫做“乘物以游心”,也就是說,我們把人世間的萬物穿越,穿越之後達到心游萬仞。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穿越的。
《菜根譚》有一句說得很好,它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什麼意思呢?
“風來疏竹”,竹林一陣清風吹過,從中間很疏朗地穿過去了。“風過而竹不留聲”,竹子不是錄音機,風過聲音自然就穿過去了。“雁渡寒潭”,大雁在寒潭上飛過時,留下了影子。“雁去而潭不留影”,當大雁遠去,那個潭谷也不是照相機,重新歸於空寂。“君子事來而心始現”,這是什麼?是我們的職業化態度。一事當前,比如說一筆生意要你做,一個課題要你完成,任何一個職業的使命擺在眼前的時候,好好地把它做好,這就叫“事來心始現”,需要你去做的事情你就把它完成好。但後一句說“事去而心隨空”,事情是事情,終究可以過得去,不要事情過完了,還礙於心,久久不去。怎麼樣才能達到“乘物以游心”,達到穿越呢?人的職業怎樣和自己的心靈結合呢?就是“職業化”,把事情做好,做好就完了。
人永遠活在當下,指向未來。當下是我們生命的時間坐標,是最重要的一個時刻,因為所有的過往都是可以慢慢地去回味和緬懷的,所有的未來都是可以悠悠地去憧憬和夢想的,但所有的當下都是倉惶流失的,充滿遺憾與迷惑。人在當下如果能做到“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那就完成了一種穿越,完成了“乘物以游心”。
有個佛家的小故事說得很有意思,其實說的就是我們內心的在乎。
有個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師傅出去化緣。一路上,小和尚覺得師傅處處說得對,處處做得好,對他敬仰有加,內心無比敬畏。他們到了河邊,看見一個姑娘想過河,試試探探老過不去,老和尚就問她,你是不是想過河?我背你過去。老和尚背起姑娘就走,到河對岸,把姑娘放下,接著往前走。小和尚瞠目結舌,覺得不合適,又不敢問,就這樣在心裡嘀咕了十里地,嘀咕到了二十里,還不知道怎麼開口,嘀咕到了三十里,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說:“師傅,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得道高僧,怎麼能抱女人過河呢?”師傅對他說:“你看,我把她抱過河,馬上就放下了,你比我多抱了三十里地,到現在還放不下。”
讓心靈去曠野旅行(2)
其實我們大家想一想,人這一生做過的事多事少,和我們的心重心輕不成正比。有些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但一生籠罩於心;也有人一生千山萬水,衝擊而過,心無礙。所以禪宗有一句偈子說得很好,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什麼意思呢?說我們的一顆心在乎與不在乎的區別,如果在乎,心似千江水,天上只有一輪月亮,但是千江有水千江印月,處處皆有這一個月亮。一旦放開了,心似萬里晴天,不掛一絲雲彩,也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其實,生命的流光都一樣長短,我們的一生,容量能不能大,心思能不能寬,就看我們能不能完成“乘物以游心”,能不能完成一場豪奢的逍遙遊。
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1)
道家有一個觀點,叫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個世界上,言者不智,智者不言,真正的道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天地大美”,自己的心在穿越中的體悟。所以,多一點非功利之心,多一點生命悠閒的時光,讓自己在空靈之境流動起來,也許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大的款待。
蘇東坡說陶淵明一句話,“以無事唯得此生,一日無事便得一日之生”。說像我們這樣“終日碌碌者,豈非失此生也?”他說我們每天都忙碌,這一生就好像沒過一樣,因為是“無事得此生”嘛。所以,無事無心做出來的是天下最好的東西。
讀陶淵明的詩,元好問說:“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真寫胸中天。”陶淵明寫的詩的題目都難嗎?不是《歸園田居》,就是《飲酒》,一本陶集拿出來,就是飲酒、歸田,所以說“此翁豈作詩”,你以為這老頭兒作的是詩麼?“真寫胸中天”,他是在抒寫他胸中的一片天地。
其實文學不是技巧,它是一種氣概;人生不是一段閱歷,它是一種胸懷。我們的態度永遠會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內心永遠會決定我們的世界。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或者文學著作中的這些人物,以他們的詩詞,以他們的書籍,以他們各式各樣的方式,終會匯成我們生命中一個溫暖的朋友,一種篤定的生活方式,會成為我們內心的一份自信,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想起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會給我們一種氣概、一種勇氣。我也希望我們每個人,真正能夠在古往今來的人生裡面都找到一個生命的參照坐標,讓我們有一份真正的驕傲。這種驕傲不為外在的物質所役使,也不為他人的標準所動搖。
《莊子》里有一段話說得好,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舉世譽之”,當全世界都誇獎你、褒揚你、讚賞你的時候,說你都已經這麼輝煌了,再走一步,你會得到更高的職位、更好的薪水、更輝煌的名譽,往前再走一步吧。而這個時候,我自己“不加勸”,我適可而止吧,不再往前走了,這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但是我們還會遇到無端加之以辱啊!比如說全世界都在責難你,都在怪你不是,這叫“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非難都激不起內心一絲漣漪,生命從容坦蕩、快樂光明,毫無沮喪,這容易做到嗎?
做到這些的前提叫做“定乎內外之分”,就是知道有外在的一萬個聲音,十萬個聲音,它也只是一種“外在”而已。內心只有一個聲音,但也是一種,就是你的內心。你的內心篤定與外在有一個“分辨”,就可以“辨乎榮辱之境”,寵辱不驚,“斯已矣”,生命到這般境界,大概也就可以了。
我們今天的世界,當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無限延伸的時候,有一種悲哀,就是我們少了人的主觀能力,越來越少了內心的那種自信、豪奢和優遊。其實我想說,從古人的身上,從閱讀中,我們應該學到這樣一種方式,用莊子的話說,叫做“乘物以游心”,也就是說,我們把人世間的萬物穿越,穿越之後達到心游萬仞。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穿越的。
《菜根譚》有一句說得很好,它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什麼意思呢?
“風來疏竹”,竹林一陣清風吹過,從中間很疏朗地穿過去了。“風過而竹不留聲”,竹子不是錄音機,風過聲音自然就穿過去了。“雁渡寒潭”,大雁在寒潭上飛過時,留下了影子。“雁去而潭不留影”,當大雁遠去,那個潭谷也不是照相機,重新歸於空寂。“君子事來而心始現”,這是什麼?是我們的職業化態度。一事當前,比如說一筆生意要你做,一個課題要你完成,任何一個職業的使命擺在眼前的時候,好好地把它做好,這就叫“事來心始現”,需要你去做的事情你就把它完成好。但後一句說“事去而心隨空”,事情是事情,終究可以過得去,不要事情過完了,還礙於心,久久不去。怎麼樣才能達到“乘物以游心”,達到穿越呢?人的職業怎樣和自己的心靈結合呢?就是“職業化”,把事情做好,做好就完了。
人永遠活在當下,指向未來。當下是我們生命的時間坐標,是最重要的一個時刻,因為所有的過往都是可以慢慢地去回味和緬懷的,所有的未來都是可以悠悠地去憧憬和夢想的,但所有的當下都是倉惶流失的,充滿遺憾與迷惑。人在當下如果能做到“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那就完成了一種穿越,完成了“乘物以游心”。
有個佛家的小故事說得很有意思,其實說的就是我們內心的在乎。
有個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師傅出去化緣。一路上,小和尚覺得師傅處處說得對,處處做得好,對他敬仰有加,內心無比敬畏。他們到了河邊,看見一個姑娘想過河,試試探探老過不去,老和尚就問她,你是不是想過河?我背你過去。老和尚背起姑娘就走,到河對岸,把姑娘放下,接著往前走。小和尚瞠目結舌,覺得不合適,又不敢問,就這樣在心裡嘀咕了十里地,嘀咕到了二十里,還不知道怎麼開口,嘀咕到了三十里,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說:“師傅,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得道高僧,怎麼能抱女人過河呢?”師傅對他說:“你看,我把她抱過河,馬上就放下了,你比我多抱了三十里地,到現在還放不下。”
讓心靈去曠野旅行(2)
其實我們大家想一想,人這一生做過的事多事少,和我們的心重心輕不成正比。有些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但一生籠罩於心;也有人一生千山萬水,衝擊而過,心無礙。所以禪宗有一句偈子說得很好,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什麼意思呢?說我們的一顆心在乎與不在乎的區別,如果在乎,心似千江水,天上只有一輪月亮,但是千江有水千江印月,處處皆有這一個月亮。一旦放開了,心似萬里晴天,不掛一絲雲彩,也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其實,生命的流光都一樣長短,我們的一生,容量能不能大,心思能不能寬,就看我們能不能完成“乘物以游心”,能不能完成一場豪奢的逍遙遊。
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1)
道家有一個觀點,叫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個世界上,言者不智,智者不言,真正的道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天地大美”,自己的心在穿越中的體悟。所以,多一點非功利之心,多一點生命悠閒的時光,讓自己在空靈之境流動起來,也許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大的款待。
蘇東坡說陶淵明一句話,“以無事唯得此生,一日無事便得一日之生”。說像我們這樣“終日碌碌者,豈非失此生也?”他說我們每天都忙碌,這一生就好像沒過一樣,因為是“無事得此生”嘛。所以,無事無心做出來的是天下最好的東西。
讀陶淵明的詩,元好問說:“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真寫胸中天。”陶淵明寫的詩的題目都難嗎?不是《歸園田居》,就是《飲酒》,一本陶集拿出來,就是飲酒、歸田,所以說“此翁豈作詩”,你以為這老頭兒作的是詩麼?“真寫胸中天”,他是在抒寫他胸中的一片天地。
其實文學不是技巧,它是一種氣概;人生不是一段閱歷,它是一種胸懷。我們的態度永遠會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內心永遠會決定我們的世界。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或者文學著作中的這些人物,以他們的詩詞,以他們的書籍,以他們各式各樣的方式,終會匯成我們生命中一個溫暖的朋友,一種篤定的生活方式,會成為我們內心的一份自信,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想起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會給我們一種氣概、一種勇氣。我也希望我們每個人,真正能夠在古往今來的人生裡面都找到一個生命的參照坐標,讓我們有一份真正的驕傲。這種驕傲不為外在的物質所役使,也不為他人的標準所動搖。
《莊子》里有一段話說得好,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舉世譽之”,當全世界都誇獎你、褒揚你、讚賞你的時候,說你都已經這麼輝煌了,再走一步,你會得到更高的職位、更好的薪水、更輝煌的名譽,往前再走一步吧。而這個時候,我自己“不加勸”,我適可而止吧,不再往前走了,這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但是我們還會遇到無端加之以辱啊!比如說全世界都在責難你,都在怪你不是,這叫“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非難都激不起內心一絲漣漪,生命從容坦蕩、快樂光明,毫無沮喪,這容易做到嗎?
做到這些的前提叫做“定乎內外之分”,就是知道有外在的一萬個聲音,十萬個聲音,它也只是一種“外在”而已。內心只有一個聲音,但也是一種,就是你的內心。你的內心篤定與外在有一個“分辨”,就可以“辨乎榮辱之境”,寵辱不驚,“斯已矣”,生命到這般境界,大概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