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什麼是仁呢?孔子曾經跟他的學生解釋過,有五者能行於天下,仁就算做到了,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

  他說,首先人要對世界保持由衷的恭敬,“恭則不侮”。也就是說,每個生命皆有尊嚴,這種恭敬態度是對所有人說的。

  第二個態度是“寬”,“寬則得眾”。一種寬和之心,心底無私,天地乃寬。這樣一種心態才能得到大眾的擁戴。

  接著是“信”,“信則人任焉”。一個用生命守住信譽的人,就會有人用你,你的職業生涯就會順風順水。

  第四點是“敏”,“敏則有功”。一個有敏銳之心的人就能建功立業。

  第五點是“惠”,“惠則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讓所有人可以分享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那你就足以使用別人。

  孔子說,“仁”只要恭、寬、信、敏、惠就可以做到了,其中並不強調級差。

  任何一個文化形態的誕生,一定是跟當時的文化環境和社會形態相關聯的。《論語》產生的時候,整個社會的行為規範是靠“綱常禮教”的,也就是大家用一種禮法來進行道德約束。在那個時候,“民可使由之”,有一種意旨讓大家知道怎樣做就夠了,在儒家的體系中,並不主張讓老百姓去了解很多的知識與道理。還有比這個說得更過分的,比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都是當時站在封建統治者的角度上所講的一種行為規範。

  我從來不主張“為賢者諱”。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挑剔經典中已經過時、不合時宜和沒落的思想,我們只能本著建設性思路,把對我們生命建設有用的東西從中提取出來。中確實有很多東西,在今天都已經過時。但我認為,寬容,也包括對古聖先賢的寬容。我們不是搞純學理的研究,無需揪著沒落的學理去死纏爛打。正如我們看一個半瓶子的,如果你看到已經空了半瓶子,那你就是悲觀主義者;如果你看到還有半瓶子酒,你就是樂觀主義者。

  給你的是情分,不給的是本分(2)

  我倒是覺得,年輕的朋友如果能摘掉有色眼鏡去重讀經典,從原初的闡發中得出自己的結論,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小時候,我們的教科書上對《莊子》的評價很糟糕,說《莊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思想,說它是消極的,是腐朽的,是阻礙社會前進的。如果你這樣去讀經典,那你永遠讀不懂,你得到的就永遠是本分,不會是情分。

  生命的“王道”

  在我個人的生命取向上,我非常痴迷於道家的精神境界,因為它說“夫列子御風而行”,生命真正的境界,是生命無待,自由飛揚,這個境界多好!但這些都需要把自己的心融進去後,才能解讀出來的,戴著有色眼鏡去讀,那只會鬧笑話。

  比如說,莊子的思想傾向於“無為”,那麼可能就有人會擔心,這種思想對年輕人來說是不是過於消極?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競爭性?

  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如何理解“無為”。“無為”,不要斷章取義,它真正厲害的叫做“無為無不為”,也就是說,“無為”是為了“達道而治”。“無為”是一種對生命境界的順應,它從來不矯情。莊子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結論,說伯樂是個殘酷的暴徒,說伯樂識馬,整治馬匹,把馬一會兒給烙,一會兒給剪,一會兒給訓練,馬已經死傷過半了,最後訓練出來的幾匹,他叫做“良馬”。這實際上是違背了物理天性的。

  其實,什麼叫做真正的無為、順應?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成長,在這種尊重中,讓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今天的外在社會,有時候修理了我們太多的天性。在這種狀況下,道家的積極意義就體現出來了。比如,一個生命長成什麼樣子才叫標準?惠子曾經去問莊子,說魏文王給了我一個葫蘆籽,後來我就種出一個大葫蘆,這葫蘆長得太大了,把它剖開當水瓢嗎?莊子就說,你真笨,長那麼大你就別把它當水瓢,把它綁在腰裡當個游泳圈多好。誰家能長出那麼大一個葫蘆?為何你要按照一般的功用去考慮它?然後惠子又跟他說,有棵大樹長得不規矩,長得太大了,“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匠人不顧”。木匠路過這棵樹時,都不想看它一下,說這個木頭長散了,沒有用了。莊子說,那麼大一棵樹為什麼非要做建材呢?你把它立於廣莫之野、無何有之鄉,讓所有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讓過往的人乘乘涼、聊聊天,二三十人在那開Party,這不是挺好的事?

  所以莊子有這樣的闡述,他說,一根木頭如果長到一圍粗,大家都說這個木頭好,是個標準規格;長到三四圍,是棟樑之材;如果長到七八圍,就非常昂貴,富人家可以做厚厚的棺材板;如果再長得大,長成十人合抱、二十人合抱,人們就說這木頭就沒用了,就長成了散木,木質流散,做什麼都不好用了。但是莊子說,如果真的長成那麼大,它就成了神木了,人們可以圍著它進行慶典。我在西藏林芝見過一棵二十人合抱的大樹。我住在那兒好幾天,經常看到人拎著青稞酒到樹下去,在那裡狂歡,大家都會圍繞著它。過去我們認為,生命規格小的時候,合乎標準,而生命氣象大了就超過我們的想像了。其實莊子就給了我們最大的境界,他讓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可以有像大鵬鳥與燕雀那麼大的區別。當你的生命蟄伏於水中,作為鯤的時候,是一種生命含蘊;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的時候,這就是生命的遼闊。可以遷徙的時候,升騰而起,不知幾萬里長空。這樣的生命境界不好嗎?這種無為之心不好嗎?什麼叫做無為?無為無不為。

  很多人都愛看,我自己從小就喜歡讀武俠。我看的時候,會注意到武俠小說的境界,像金庸寫的主要是俠而不是武,他講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歷練與修正。他會說,一個少俠初出道時,用天下無雙清風寶劍行走江湖,仗劍遠遊,這時候他仗的是力氣;等到十年過去,這個人年近中年,武功精進,他就會用一把不開刃的鈍劍,因為他用不著鋒芒了;然後再長十年,他可能成為了一個門派的掌門人,已經成為一個受尊重、內心博雅的人,這時候他不用金屬了,只用一根木棍;等他武功再精進,十年、二十年過去,他成為武林至尊的時候,連木棍也都拋棄了。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功力都已內化,他可以在不經意的地方出手,由於他身上無招,所以別人就無法破他。當別人用槌的時候,他揮拳就是槌;別人出劍的時候,他的雙指就能削出劍氣。當十八般武藝來的時候,一切都敗在他的手下,這個境界就是獨孤求敗的境界,但求一敗而無敵手。這是什麼境界?無為無不為。

  做最美的自己(1)

  我不久前聽說自己入選了一個“最美五十人”的評選,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以什麼標準選出來的。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被人家稱讚過漂亮,現在不懂為什麼就糊裡糊塗地進入了這樣一個評選。當時我開玩笑說,他們一定是把我跟孔子、莊子放在一起比的時候,覺得我是美女。後來我就覺得,如果一個女人要永遠保持美麗,那你要選擇一個比你老兩千多年的參照物,你就可以永遠美麗、永葆青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