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所以,老子和莊子都認為,我們千萬不能被現實的、世俗的東西所蒙蔽。那些東西,都是“小”,只有“道”,才是“大”。老子為什麼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慡”(《老子·第十二章》)?不但因其“欲”,而且因其“小”。繪畫、音樂、美味佳肴,就算再好,也比不上黃河吧?黃河之神尚且要“望洋興嘆”,那些東西又算什麼呢?要知道,只有“天地之美”、“道之美”,才是“大美”啊!
那麼,天地之美和道之美為什麼是“大美”?因為天地和道“無為”。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所以它“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老子也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老子·第四十一章》)。為什麼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呢?因為“晚”不是“無”,“免”才是。事實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寫的就是“大器免成”(高明先生編為第四十章)。這恐怕就是《老子》一書的原字。如此,則前面四句話就可以這樣翻譯:最美的音樂沒聲音,最美的繪畫沒形象,最方的東西沒稜角,最大的器物不用做。這應該是符合老子思想的。當然,說“大器晚成”,也通,即“後發制人”,但總不如“免成”徹底。
道家大氣,儒家實在,因為儒家取德。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現實精神。在儒家看來,侈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沒有用,保住“德的時代”,建設“小康社會”,才切實可行,也必須扎紮實實去做。方式,是要講究可操作性的。以德治國,更是需要操作。這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所以儒家務實。比如孔子,就很樸素、平實和溫潤。讀過《論語》的人,都不難有此體會。我們知道,先秦儒家三巨頭,風格是不一樣的。孔子平和,孟子霸氣,荀子嚴謹。但即便氣勢磅礴如孟子,辯才無礙如荀子,所論也都實實在在,沒有東拉西扯之說,不切實際之言。就算難免空想,也想得實在,可操作。比如孟子的理想社會,就不過“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孔子的藥方雖然治不了當時社會的病,卻在後世被當作了寶貝。為什麼呢?貼近生活,講求實際,多少管用。我的看法,儒家的藥,比如仁義道德,比如以德治國,就像黃芪、黨參、枸杞、茯苓,六味地黃丸。救不了命,但經常吃點兒,能補身體(比如補腎),也能防些不大不小的病(比如防感冒)。這就是“實在”所使然。
六 儒道再評價(4)
道家大氣,儒家實在,我們該學誰?我個人的態度,是欣賞道家,贊成儒家。或者說,做人學道家,做事學儒家。做人斤斤計較,就委瑣。做事好高騖遠,就虛浮。所以做人要大氣,做事要實在。大氣不是誇誇其談,而是豁達大度;實在也不是婆婆媽媽,而是腳踏實地。因此,我是主張儒道兼修的。就連墨家和法家,也都有可取之處。不過這也是後話。
現在說“天人之爭”。
天,就是自然。自然無為嗎?無為。自然界沒有自由意志,豈能有為?故天道無為。就連孔子,也說“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可惜人不是天,人道也不是天道。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會的存在物。“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人的社會性比自然性更本質也更重要。所以孔子認為,人不能無為,也不能只講天道,不講人道。甚至明知事不可為,他也主張去做。據《論語·憲問》,有一次,子路在魯城的外門(石門)睡了一宿(估計是沒能趕在關門前進城)。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可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差不多已是眾所周知。
對於孔子的這種精神,我是由衷地敬重。要知道,就連那些“可為之事”,某些人都是不屑一為的,何況原本就“不可為”?不是說孔子樣樣都對,但這種精神值得敬重。沒錯,孔子那個時代,確實是問題成堆,積重難返,正所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論語·微子》)。然而,正因為人心世道壞成這個樣子,才更需要有識之士挺身而出,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如果天下太平,世間有道,當然可以坐在家裡高談闊論,著書立說,或者在曠野上種棵大樹,“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但是,現在樹都快倒了,你還睡得著嗎?既然睡不著,那麼,即便明知以一己之軀扛不住這棵樹,也得去扛啊!
何況這個社會總要有人做事,不能都去做隱士。都去做隱士,人類社會就真成動物世界了。不要以為隱士就清高。有真隱士,有假隱士。真隱士真清高,假隱士假清高。區別真假的標準,就看他們說不說話。真隱士是不說話的,要說也是自己說,不強迫別人同意。對他們,我也敬重。最可鄙的是那些冒牌貨。自己不做事,還不讓別人做。誰要出來做點事情,他們就潑冷水,放冷槍,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百個不樂意,一百個不順眼。這種人,八成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或者站著說話腰不疼,要不就是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清高”。
社會既然總要有人做事,就得提倡做事的精神。而且,為了把話說透,說到底,還得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至少也要肯定、支持、敬重。因為只有當“不可而為”都受到敬重時,那些“可為之事”才會有人去做。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是何所為,何所不為。如果選擇的標準只是可與不可,那就只有功利沒有道德了。前面說過,道德是必須有超越性的。在這裡,人們需要超越的,便正是那個“可”字;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就恰恰具有這種道德的超越性。
六 儒道再評價(5)
這就是“德”了。何況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即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只重過程,不重結果。正如子路所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也就是說,他們並非不知道事不可為,或事已難為,甚至一開始就沒打算成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那又為什麼要去做呢?道義使然,責任使然(行其義也)。顯然,他們的“有為”,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由於道德本身的要求,只是為了實踐自己的道義和責任。因此,如果說他們有所求,那也是只求問心無愧。
那麼,天地之美和道之美為什麼是“大美”?因為天地和道“無為”。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所以它“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老子也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老子·第四十一章》)。為什麼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呢?因為“晚”不是“無”,“免”才是。事實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寫的就是“大器免成”(高明先生編為第四十章)。這恐怕就是《老子》一書的原字。如此,則前面四句話就可以這樣翻譯:最美的音樂沒聲音,最美的繪畫沒形象,最方的東西沒稜角,最大的器物不用做。這應該是符合老子思想的。當然,說“大器晚成”,也通,即“後發制人”,但總不如“免成”徹底。
道家大氣,儒家實在,因為儒家取德。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現實精神。在儒家看來,侈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沒有用,保住“德的時代”,建設“小康社會”,才切實可行,也必須扎紮實實去做。方式,是要講究可操作性的。以德治國,更是需要操作。這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所以儒家務實。比如孔子,就很樸素、平實和溫潤。讀過《論語》的人,都不難有此體會。我們知道,先秦儒家三巨頭,風格是不一樣的。孔子平和,孟子霸氣,荀子嚴謹。但即便氣勢磅礴如孟子,辯才無礙如荀子,所論也都實實在在,沒有東拉西扯之說,不切實際之言。就算難免空想,也想得實在,可操作。比如孟子的理想社會,就不過“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孔子的藥方雖然治不了當時社會的病,卻在後世被當作了寶貝。為什麼呢?貼近生活,講求實際,多少管用。我的看法,儒家的藥,比如仁義道德,比如以德治國,就像黃芪、黨參、枸杞、茯苓,六味地黃丸。救不了命,但經常吃點兒,能補身體(比如補腎),也能防些不大不小的病(比如防感冒)。這就是“實在”所使然。
六 儒道再評價(4)
道家大氣,儒家實在,我們該學誰?我個人的態度,是欣賞道家,贊成儒家。或者說,做人學道家,做事學儒家。做人斤斤計較,就委瑣。做事好高騖遠,就虛浮。所以做人要大氣,做事要實在。大氣不是誇誇其談,而是豁達大度;實在也不是婆婆媽媽,而是腳踏實地。因此,我是主張儒道兼修的。就連墨家和法家,也都有可取之處。不過這也是後話。
現在說“天人之爭”。
天,就是自然。自然無為嗎?無為。自然界沒有自由意志,豈能有為?故天道無為。就連孔子,也說“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可惜人不是天,人道也不是天道。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會的存在物。“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人的社會性比自然性更本質也更重要。所以孔子認為,人不能無為,也不能只講天道,不講人道。甚至明知事不可為,他也主張去做。據《論語·憲問》,有一次,子路在魯城的外門(石門)睡了一宿(估計是沒能趕在關門前進城)。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可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差不多已是眾所周知。
對於孔子的這種精神,我是由衷地敬重。要知道,就連那些“可為之事”,某些人都是不屑一為的,何況原本就“不可為”?不是說孔子樣樣都對,但這種精神值得敬重。沒錯,孔子那個時代,確實是問題成堆,積重難返,正所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論語·微子》)。然而,正因為人心世道壞成這個樣子,才更需要有識之士挺身而出,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如果天下太平,世間有道,當然可以坐在家裡高談闊論,著書立說,或者在曠野上種棵大樹,“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但是,現在樹都快倒了,你還睡得著嗎?既然睡不著,那麼,即便明知以一己之軀扛不住這棵樹,也得去扛啊!
何況這個社會總要有人做事,不能都去做隱士。都去做隱士,人類社會就真成動物世界了。不要以為隱士就清高。有真隱士,有假隱士。真隱士真清高,假隱士假清高。區別真假的標準,就看他們說不說話。真隱士是不說話的,要說也是自己說,不強迫別人同意。對他們,我也敬重。最可鄙的是那些冒牌貨。自己不做事,還不讓別人做。誰要出來做點事情,他們就潑冷水,放冷槍,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百個不樂意,一百個不順眼。這種人,八成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或者站著說話腰不疼,要不就是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清高”。
社會既然總要有人做事,就得提倡做事的精神。而且,為了把話說透,說到底,還得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至少也要肯定、支持、敬重。因為只有當“不可而為”都受到敬重時,那些“可為之事”才會有人去做。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是何所為,何所不為。如果選擇的標準只是可與不可,那就只有功利沒有道德了。前面說過,道德是必須有超越性的。在這裡,人們需要超越的,便正是那個“可”字;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就恰恰具有這種道德的超越性。
六 儒道再評價(5)
這就是“德”了。何況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即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只重過程,不重結果。正如子路所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也就是說,他們並非不知道事不可為,或事已難為,甚至一開始就沒打算成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那又為什麼要去做呢?道義使然,責任使然(行其義也)。顯然,他們的“有為”,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由於道德本身的要求,只是為了實踐自己的道義和責任。因此,如果說他們有所求,那也是只求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