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劉啟於是又派遣田叔和呂季主去梁國辦案,田叔等不停地催問梁國的國相、內史等二千石的官吏。梁國國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沒有辦法,都哭著求梁王交人:“主辱臣死,大王身邊沒有良臣,所以搞得現在這麼亂,如果大王不交出羊勝、公孫詭,希望大王將我們賜死。”
梁王煩躁地抓頭:“天哪,事情怎麼會弄到這種地步?”
韓安國道:“大王自認和皇帝的親密程度,與太上皇和高皇帝,以及皇帝和臨江王的親密程度相比如何?”
梁王道:“當然不如。”
韓安國道:“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臨江王都是親密的父子,血肉相連,然而高皇帝說:‘持三尺劍奪得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終身不能掌權,只能孤獨地住在櫟陽;臨江王曾經是皇帝的嫡長太子,因為一句話的過錯,被廢黜於臨江;又因為侵奪了一點宮垣地的小事,自殺在中尉府。為什麼呢?因為治理天下,永遠不可能因私廢公。諺語裡說:‘雖有親父,怎知他不是老虎?雖有親兄,怎知他不是豺狼?’現在大王名列諸侯,因為邪臣的教唆,違背法律,天子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對大王採取法律措施,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改正錯誤,大王卻終究不肯覺悟。假如太后立刻宮車晏駕,大王還能依靠誰呢?”
這番話情理交融,很能打動人心。梁孝王聽著也哭了,向韓安國道歉道:“我立即交出他們。”隨後命令公孫詭和羊勝自殺,把屍體交給漢朝使者田叔。
劉啟本想嚴刑拷問羊勝和公孫詭,查出更多的造反事實,要兩具屍體有什麼用?他氣得發昏,但礙於老媽的面子,不敢大肆發火,但梁王也開始害怕了,派遣自己的謀臣鄒陽去長安想辦法為自己緩解。
鄒陽,齊國人,是個文學家,寫得一手好文章、好辭賦,早年投靠過吳王劉濞,後來發現劉濞想造反,就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勸劉濞不要那麼做,但是劉濞嗤之以鼻。鄒陽怕將來受到連累,轉而投靠梁孝王;沒想到發現梁孝王也想造反,簡直啼笑皆非。他想走,又捨不得梁王府中的優厚待遇,於是也拼命勸諫,卻遭到羊勝、公孫詭的憎厭,梁王也因此惱怒,竟將他下獄,準備殺掉。他在獄中又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獄中上樑王書》,說自己以前的勸諫也是因為一片忠心,您不採納就算了,何必要殺掉我。他的文辭極為優美,梁孝王是個文藝男,讀得很陶醉,很感動,就把他放了,落實政策,恢復待遇。像鄒陽這種人,擅長舞文弄墨,說服人顯然會有一套,所以關鍵時候,梁孝王想到了他。
鄒陽心裡也沒有底,他帶著梁孝王給他的重金,首先回了一趟家鄉,找到了自己的老鄉王先生,向他討教。齊國是當時的智力庫,到處是能人。王先生當時八十多歲,以善出奇計而聞名,但是聽了鄒陽說的這件事,面露難色:“難啊!主子心中積蘊了私怨憤怒,想殺某個人,實在很難勸解。以太后之尊,骨肉之親,都無計可施,何況我們這些小癟三呢?當年秦始皇對太后心懷怨恨,群臣為此勸諫而死了十多個人,最後因為茅焦的話才感悟,這還不是因為茅焦的話有多大道理,而是因為沒有辦法,茅焦當年其實和死亡是擦肩而過,這麼難的活,你都敢接,簡直瘋了。”
王先生舉的茅焦那個例子,的確很典型。當年秦始皇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嫪毐私通,生了兩個私生子,而且意欲發動政變,差點把自己害了,非常生氣,殺了嫪毐和兩個假弟弟之後,猶不解恨,還把母親也趕到外地。秦國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不懂禮儀,而且崇尚殺人為樂,群臣本來覺得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就不大好,如果國君再干出這種大不孝的事,一定會被視為流氓國家,人人喊打,於是紛紛勸諫。秦始皇不聽,連殺了十來個勸諫的。後來茅焦勸道:“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把兩個弟弟裝在布袋裡摔死,有不慈之名;把母親遷到外地,有不孝之行,希望陛下慎重考慮自己的形象。”秦始皇只好聽從勸諫,把母親迎了回來。人類的道德法則既然豎立,對任何人都有束縛作用。暴虐如秦始皇,何等無法無天,可是仍舊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顯然,秦始皇並不是打心眼裡覺得茅焦的話多麼有理,只是懾於悠悠眾口,無可奈何罷了。
鄒陽看王先生沒有辦法,就說:“鄒魯地方的人喜歡讀經,齊楚地方的人擅長辯論,有智慧。韓魏地方的人有過人的節義,我一個個去問問看罷。”
王先生說:“好吧,去長安之前,再來見我一次。”
鄒陽滿地亂轉,跑了一個多月,見了一批批的名人,結果沒有一個給出有效的辦法,只好灰溜溜回來重見王先生,說:“臣將去長安了,可是心中一點沒譜,到底怎麼辦啊。”
王先生笑道:“當初你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打算說出我的想法,只是擔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怕耽誤了你獲得更好計策的機會。現在既然如此,我就發發自己的一得之愚罷。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去長安,一定要首先拜見王長君,這個人很牛逼,一定可以解決你的難題。”
鄒陽是個聰明人,聽王先生這麼一點撥,當即恍然大悟。其實先前王先生給鄒陽講茅焦的事,就已經在點撥鄒陽。要辦好這件棘手的事,只能充分利用大人物們的弱點。秦始皇因為怕被人罵不孝,所以雖然恨母親,也只有假裝大度的樣子,把母親接回來。劉啟自以為是明君,當然更會在意母親竇太后的看法。要殺梁王,竇太后不高興,他就不敢殺。所以只要從竇太后可能的反應來考慮,就可以解決問題。
王長君就是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後來封為蓋侯的。鄒陽火速奔往長安,去拜見王信。開始王信身邊都有人,鄒陽沒有機會說話,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私下的機會,鄒陽趕緊說:“臣來見長君,不是因為長君身邊缺少僕役,臣其實是為了長君的安危來的啊。”
王信趕忙長跪道:“幸甚!請先生明示。”
鄒陽道:“臣竊聞長君的妹妹得到皇帝陛下寵幸,天下無比,而長君您所做的事卻多有一些不合法律的地方。如今袁盎被殺的事馬上就要結案,梁王也許會判死罪,一旦如此,太后必定憂憤泣血,不找個人來發泄鬱悶誓不罷休。皇帝殺了她的親兒子,她也要殺皇帝的一個寵臣來報復。長君的妹妹有幸皇帝,長君自己也是皇帝的貴臣,臣認為長君的處境危如累卵,很快會成為太后報復泄憤的對象啊。臣因此偷偷為長君感到憂慮。”
王信也嚇得滿頭大汗:“那先生說怎麼辦?”
鄒陽道:“長君如果能夠在皇帝面前勸諫,不要再追究梁王的案件,太后一定會感謝長君,深入骨髓。而長君的妹妹也會因為太后的喜歡,而永遠受到皇帝寵愛。至於長君自己,當然更會因為這件事博取聲名,留名天下,希望長君好好考慮。
王信喜道:“好是好,不過我用什麼理由去說呢?皇帝會聽我的嗎?”
梁王煩躁地抓頭:“天哪,事情怎麼會弄到這種地步?”
韓安國道:“大王自認和皇帝的親密程度,與太上皇和高皇帝,以及皇帝和臨江王的親密程度相比如何?”
梁王道:“當然不如。”
韓安國道:“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臨江王都是親密的父子,血肉相連,然而高皇帝說:‘持三尺劍奪得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終身不能掌權,只能孤獨地住在櫟陽;臨江王曾經是皇帝的嫡長太子,因為一句話的過錯,被廢黜於臨江;又因為侵奪了一點宮垣地的小事,自殺在中尉府。為什麼呢?因為治理天下,永遠不可能因私廢公。諺語裡說:‘雖有親父,怎知他不是老虎?雖有親兄,怎知他不是豺狼?’現在大王名列諸侯,因為邪臣的教唆,違背法律,天子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對大王採取法律措施,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改正錯誤,大王卻終究不肯覺悟。假如太后立刻宮車晏駕,大王還能依靠誰呢?”
這番話情理交融,很能打動人心。梁孝王聽著也哭了,向韓安國道歉道:“我立即交出他們。”隨後命令公孫詭和羊勝自殺,把屍體交給漢朝使者田叔。
劉啟本想嚴刑拷問羊勝和公孫詭,查出更多的造反事實,要兩具屍體有什麼用?他氣得發昏,但礙於老媽的面子,不敢大肆發火,但梁王也開始害怕了,派遣自己的謀臣鄒陽去長安想辦法為自己緩解。
鄒陽,齊國人,是個文學家,寫得一手好文章、好辭賦,早年投靠過吳王劉濞,後來發現劉濞想造反,就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勸劉濞不要那麼做,但是劉濞嗤之以鼻。鄒陽怕將來受到連累,轉而投靠梁孝王;沒想到發現梁孝王也想造反,簡直啼笑皆非。他想走,又捨不得梁王府中的優厚待遇,於是也拼命勸諫,卻遭到羊勝、公孫詭的憎厭,梁王也因此惱怒,竟將他下獄,準備殺掉。他在獄中又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獄中上樑王書》,說自己以前的勸諫也是因為一片忠心,您不採納就算了,何必要殺掉我。他的文辭極為優美,梁孝王是個文藝男,讀得很陶醉,很感動,就把他放了,落實政策,恢復待遇。像鄒陽這種人,擅長舞文弄墨,說服人顯然會有一套,所以關鍵時候,梁孝王想到了他。
鄒陽心裡也沒有底,他帶著梁孝王給他的重金,首先回了一趟家鄉,找到了自己的老鄉王先生,向他討教。齊國是當時的智力庫,到處是能人。王先生當時八十多歲,以善出奇計而聞名,但是聽了鄒陽說的這件事,面露難色:“難啊!主子心中積蘊了私怨憤怒,想殺某個人,實在很難勸解。以太后之尊,骨肉之親,都無計可施,何況我們這些小癟三呢?當年秦始皇對太后心懷怨恨,群臣為此勸諫而死了十多個人,最後因為茅焦的話才感悟,這還不是因為茅焦的話有多大道理,而是因為沒有辦法,茅焦當年其實和死亡是擦肩而過,這麼難的活,你都敢接,簡直瘋了。”
王先生舉的茅焦那個例子,的確很典型。當年秦始皇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嫪毐私通,生了兩個私生子,而且意欲發動政變,差點把自己害了,非常生氣,殺了嫪毐和兩個假弟弟之後,猶不解恨,還把母親也趕到外地。秦國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不懂禮儀,而且崇尚殺人為樂,群臣本來覺得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就不大好,如果國君再干出這種大不孝的事,一定會被視為流氓國家,人人喊打,於是紛紛勸諫。秦始皇不聽,連殺了十來個勸諫的。後來茅焦勸道:“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把兩個弟弟裝在布袋裡摔死,有不慈之名;把母親遷到外地,有不孝之行,希望陛下慎重考慮自己的形象。”秦始皇只好聽從勸諫,把母親迎了回來。人類的道德法則既然豎立,對任何人都有束縛作用。暴虐如秦始皇,何等無法無天,可是仍舊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顯然,秦始皇並不是打心眼裡覺得茅焦的話多麼有理,只是懾於悠悠眾口,無可奈何罷了。
鄒陽看王先生沒有辦法,就說:“鄒魯地方的人喜歡讀經,齊楚地方的人擅長辯論,有智慧。韓魏地方的人有過人的節義,我一個個去問問看罷。”
王先生說:“好吧,去長安之前,再來見我一次。”
鄒陽滿地亂轉,跑了一個多月,見了一批批的名人,結果沒有一個給出有效的辦法,只好灰溜溜回來重見王先生,說:“臣將去長安了,可是心中一點沒譜,到底怎麼辦啊。”
王先生笑道:“當初你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打算說出我的想法,只是擔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怕耽誤了你獲得更好計策的機會。現在既然如此,我就發發自己的一得之愚罷。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去長安,一定要首先拜見王長君,這個人很牛逼,一定可以解決你的難題。”
鄒陽是個聰明人,聽王先生這麼一點撥,當即恍然大悟。其實先前王先生給鄒陽講茅焦的事,就已經在點撥鄒陽。要辦好這件棘手的事,只能充分利用大人物們的弱點。秦始皇因為怕被人罵不孝,所以雖然恨母親,也只有假裝大度的樣子,把母親接回來。劉啟自以為是明君,當然更會在意母親竇太后的看法。要殺梁王,竇太后不高興,他就不敢殺。所以只要從竇太后可能的反應來考慮,就可以解決問題。
王長君就是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後來封為蓋侯的。鄒陽火速奔往長安,去拜見王信。開始王信身邊都有人,鄒陽沒有機會說話,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私下的機會,鄒陽趕緊說:“臣來見長君,不是因為長君身邊缺少僕役,臣其實是為了長君的安危來的啊。”
王信趕忙長跪道:“幸甚!請先生明示。”
鄒陽道:“臣竊聞長君的妹妹得到皇帝陛下寵幸,天下無比,而長君您所做的事卻多有一些不合法律的地方。如今袁盎被殺的事馬上就要結案,梁王也許會判死罪,一旦如此,太后必定憂憤泣血,不找個人來發泄鬱悶誓不罷休。皇帝殺了她的親兒子,她也要殺皇帝的一個寵臣來報復。長君的妹妹有幸皇帝,長君自己也是皇帝的貴臣,臣認為長君的處境危如累卵,很快會成為太后報復泄憤的對象啊。臣因此偷偷為長君感到憂慮。”
王信也嚇得滿頭大汗:“那先生說怎麼辦?”
鄒陽道:“長君如果能夠在皇帝面前勸諫,不要再追究梁王的案件,太后一定會感謝長君,深入骨髓。而長君的妹妹也會因為太后的喜歡,而永遠受到皇帝寵愛。至於長君自己,當然更會因為這件事博取聲名,留名天下,希望長君好好考慮。
王信喜道:“好是好,不過我用什麼理由去說呢?皇帝會聽我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