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一九七四年的一月十八日下午,我剛煮好一鍋粥,等阿瑗回來同吃晚飯。校內“批林批孔”,運動正值高潮。我聽到鍾書的呼嘯和平時不同,急促得快連續不上了。多虧兩家鄰居,叫我快把“爺爺”送醫院搶救。阿瑗恰好下班回來,急忙到醫院去找大夫,又找到了校內的司機。一個司機說,他正要送某教師到北醫三院去,答應帶我們去搶救病人。因為按學校的規則,校內汽車不為家屬服務。
我給鍾書穿好衣裳、棉鞋,戴上帽子圍巾,又把一鍋粥嚴嚴地裹在厚被裡,等汽車來帶我們。左等右等,汽車老也不來。我著急說:“汽車會不會在醫院門口等我們過去呀?”一位好鄰居冒著寒風,跑到醫院前面去找。汽車果然停在那呆等呢。鄰居招呼司機把車開往小紅樓。幾位鄰居架著扶著鍾書,把他推上汽車。我和阿瑗坐在他兩旁,另一位病人坐在前座。汽車開往北醫三院的一路上,我聽著鍾書急促的呼嘯隨時都會停止似的,急得我左眼球的微血管都滲出血來了——這是回校後發現的。
到了醫院,司機幫著把鍾書扶上輪椅,送入急診室。大夫給他打針又輸氧。將近四小時之後,鍾書的呼吸才緩過來。他的醫療關係不屬北醫三院,搶救得性命,醫院就不管了。鍾書只好在暖氣片的木蓋上躺著休息。
送我們的司機也真好。他對錢瑗說:他得送那位看病的教師回校,錢老師什麼時候叫他,他隨叫隨到。鍾書躺在寬僅容身的暖氣片蓋上休息,正是午夜十二點。阿瑗打電話請司機來接。司機沒有義務大冬天半夜三更,從床上起來開車接我們。他如果不來接,我們真不知怎麼回小紅樓。醫院又沒處可歇,我們三人都餓著肚子呢。
裹在被窩裡的一鍋粥還熱,我們三人一同吃了晚飯,鍾書這回不呼嘯了。
校醫室也真肯照顧,護士到我們家來為鍾書打針。經校醫室診治,鍾書漸漸好起來,能起床臥在躺椅里,能由我扶著自己到醫院去請護士打針。
我們和另兩家合住這一組房子,同用一個廚房,一間衛生間。一家姓熊,一家姓孟。平日大家都上班或上學。經常在家的,就剩我們夫婦、孟家一個五歲多的男孫、熊家奶奶和她的小孫子。三餐做飯的是老熊和孟家主婦(我稱她小常寶),還有我。我們三個談家常或交流烹調經驗,也互通有無,都很要好。孟家小弟成天在我們屋裡玩。熊家小弟當初只會在床上蹦,漸漸地能扶牆行走,走入我們屋裡來。
那時的鐘書頭髮長了不能出去理髮,滿面病容,是真正的“囚首垢面”。但是熊家小弟卻特別垂青,進門就對“爺爺”笑。鍾書上廁所,得經過他們家門口。小弟見了他,就伸出小手要爺爺抱。鍾書受寵若驚。熊家奶奶常安慰我說:“瞧!他盡對爺爺笑!爺爺的病一定好得快。”
可是熊家奶奶警覺地觀察到鍾書上廁所走過他家時,東倒西歪。房子小,過道窄,東倒西歪也摔不倒。熊家奶奶叫我注意著點兒。鍾書已經搶救過來,哮喘明顯地好了。但是我陪他到醫院去,他須我扶,把全身都靠在我身上,我漸漸地扶不動他了。他躺在椅里看書,也寫筆記,卻手不應心,字都歪歪斜斜地飛出格子。漸漸地,他舌頭也大了,話也說不清。我怕是他腦子裡長了什麼東西。校醫院的大夫說,當檢查。
我托親友走後門,在北京兩個大醫院裡都掛上了號。事先還費了好大心思,求附近的理髮店格外照顧;鍾書由常來看顧他的所內年輕人扶著去理了發。
鍾書到兩個醫院去看了病,做了腦電圖。診斷相同:他因哮喘,大腦皮層缺氧硬化,無法醫治,只能看休息一年後能否恢復。但大腦沒有損傷,也沒有什麼瘤子。
我放下半個心,懸著半個心。鍾書得休養一個時期。那時候,各單位的房子都很緊張。我在小紅樓已經住過寒冬,天氣已經回暖,我不能老占著人家的房子不還。我到學部向文學所的小戰士求得一間辦公室,又請老侯為我保駕,回家取了東西,把那間辦公室布置停當。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們告別了師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很多朋友,遷入學部七號樓西盡頭的辦公室。
(十四)
辦公室並不大,兼供吃、喝、拉、撒、睡。西盡頭的走廊是我們的廚房兼堆煤餅。鄰室都和我們差不多,一室一家;走廊是家家的廚房。女廁在鄰近,男廁在東盡頭。鍾書絕沒有本領走過那條堆滿雜物的長走廊。他只能“足不出戶”。
不過這間房間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文學所的圖書資料室就在我們前面的六號樓里。鍾書曾是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委員會主任,選書、買書是他的特長。中文的善本、孤本書籍,能買到的他都買。外文(包括英、法、德、意等)的經典作品以及現當代的主流作品,應有盡有。外賓來參觀,都驚詫文學所圖書資料的精當完美。而管理圖書資料的一位年輕人,又是鍾書流亡師大時經常來關心和幫忙的。外文所相離不遠。住在外文所的年輕人也都近在咫尺。
我們在師大,有阿瑗的許多朋友照顧;搬入學部七樓,又有文學所、外文所的許多年輕人照顧。所以我們在這間陋室里,也可以安居樂業。鍾書的“大舌頭”最早恢復正常,漸漸手能寫字,但兩腳還不能走路。他繼續寫他的《管錐編》,我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錢瑗在我們兩人都下放幹校期間,偶曾幫助過一位當時被紅衛兵迫使掃街的老太太,幫她解決了一些困難。老太太受過高等教育,精明能幹,是一位著名總工程師的夫人。她感激阿瑗,和她結識後,就看中她做自己的兒媳婦,哄阿瑗到她家去。阿瑗哄不動。老太太就等我們由幹校回京後,親自登門找我。她讓我和鍾書見到了她的兒子;要求讓她兒子和阿瑗交交朋友。我們都同意了。可是阿瑗對我說:“媽媽,我不結婚了,我陪著爸爸媽媽。”我們都不願勉強她。我只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人,我們放得下心嗎?”阿瑗是個孝順女兒,我們也不忍多用這種話對她施加壓力。可是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九七四年,我們搬入學部辦公室的同一個月里,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我們知道阿瑗有了一個美好的家,雖然身處陋室,心上也很安適。我的女婿還保留著鍾書和老太太之間的信札,我附在此文末尾的附錄二。
“斯是陋室”,但鍾書翻譯毛主席詩詞的工作,是在這間屋裡完成的。
一九七四年冬十一月,袁水拍同志來訪說:“江青同志說的,‘五人小組’並未解散,鍾書同志當把工作做完。”我至今不知“五人小組”是哪五人。我只知這項工作是一九六四年開始的。喬冠華同志常用他的汽車送鍾書回家,也常到我們家來坐坐,說說閒話。“文化大革命”中工作停頓,我們和喬冠華同志完全失去聯繫。葉君健先生是成員之一。另二人不知是誰。
我給鍾書穿好衣裳、棉鞋,戴上帽子圍巾,又把一鍋粥嚴嚴地裹在厚被裡,等汽車來帶我們。左等右等,汽車老也不來。我著急說:“汽車會不會在醫院門口等我們過去呀?”一位好鄰居冒著寒風,跑到醫院前面去找。汽車果然停在那呆等呢。鄰居招呼司機把車開往小紅樓。幾位鄰居架著扶著鍾書,把他推上汽車。我和阿瑗坐在他兩旁,另一位病人坐在前座。汽車開往北醫三院的一路上,我聽著鍾書急促的呼嘯隨時都會停止似的,急得我左眼球的微血管都滲出血來了——這是回校後發現的。
到了醫院,司機幫著把鍾書扶上輪椅,送入急診室。大夫給他打針又輸氧。將近四小時之後,鍾書的呼吸才緩過來。他的醫療關係不屬北醫三院,搶救得性命,醫院就不管了。鍾書只好在暖氣片的木蓋上躺著休息。
送我們的司機也真好。他對錢瑗說:他得送那位看病的教師回校,錢老師什麼時候叫他,他隨叫隨到。鍾書躺在寬僅容身的暖氣片蓋上休息,正是午夜十二點。阿瑗打電話請司機來接。司機沒有義務大冬天半夜三更,從床上起來開車接我們。他如果不來接,我們真不知怎麼回小紅樓。醫院又沒處可歇,我們三人都餓著肚子呢。
裹在被窩裡的一鍋粥還熱,我們三人一同吃了晚飯,鍾書這回不呼嘯了。
校醫室也真肯照顧,護士到我們家來為鍾書打針。經校醫室診治,鍾書漸漸好起來,能起床臥在躺椅里,能由我扶著自己到醫院去請護士打針。
我們和另兩家合住這一組房子,同用一個廚房,一間衛生間。一家姓熊,一家姓孟。平日大家都上班或上學。經常在家的,就剩我們夫婦、孟家一個五歲多的男孫、熊家奶奶和她的小孫子。三餐做飯的是老熊和孟家主婦(我稱她小常寶),還有我。我們三個談家常或交流烹調經驗,也互通有無,都很要好。孟家小弟成天在我們屋裡玩。熊家小弟當初只會在床上蹦,漸漸地能扶牆行走,走入我們屋裡來。
那時的鐘書頭髮長了不能出去理髮,滿面病容,是真正的“囚首垢面”。但是熊家小弟卻特別垂青,進門就對“爺爺”笑。鍾書上廁所,得經過他們家門口。小弟見了他,就伸出小手要爺爺抱。鍾書受寵若驚。熊家奶奶常安慰我說:“瞧!他盡對爺爺笑!爺爺的病一定好得快。”
可是熊家奶奶警覺地觀察到鍾書上廁所走過他家時,東倒西歪。房子小,過道窄,東倒西歪也摔不倒。熊家奶奶叫我注意著點兒。鍾書已經搶救過來,哮喘明顯地好了。但是我陪他到醫院去,他須我扶,把全身都靠在我身上,我漸漸地扶不動他了。他躺在椅里看書,也寫筆記,卻手不應心,字都歪歪斜斜地飛出格子。漸漸地,他舌頭也大了,話也說不清。我怕是他腦子裡長了什麼東西。校醫院的大夫說,當檢查。
我托親友走後門,在北京兩個大醫院裡都掛上了號。事先還費了好大心思,求附近的理髮店格外照顧;鍾書由常來看顧他的所內年輕人扶著去理了發。
鍾書到兩個醫院去看了病,做了腦電圖。診斷相同:他因哮喘,大腦皮層缺氧硬化,無法醫治,只能看休息一年後能否恢復。但大腦沒有損傷,也沒有什麼瘤子。
我放下半個心,懸著半個心。鍾書得休養一個時期。那時候,各單位的房子都很緊張。我在小紅樓已經住過寒冬,天氣已經回暖,我不能老占著人家的房子不還。我到學部向文學所的小戰士求得一間辦公室,又請老侯為我保駕,回家取了東西,把那間辦公室布置停當。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們告別了師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很多朋友,遷入學部七號樓西盡頭的辦公室。
(十四)
辦公室並不大,兼供吃、喝、拉、撒、睡。西盡頭的走廊是我們的廚房兼堆煤餅。鄰室都和我們差不多,一室一家;走廊是家家的廚房。女廁在鄰近,男廁在東盡頭。鍾書絕沒有本領走過那條堆滿雜物的長走廊。他只能“足不出戶”。
不過這間房間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文學所的圖書資料室就在我們前面的六號樓里。鍾書曾是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委員會主任,選書、買書是他的特長。中文的善本、孤本書籍,能買到的他都買。外文(包括英、法、德、意等)的經典作品以及現當代的主流作品,應有盡有。外賓來參觀,都驚詫文學所圖書資料的精當完美。而管理圖書資料的一位年輕人,又是鍾書流亡師大時經常來關心和幫忙的。外文所相離不遠。住在外文所的年輕人也都近在咫尺。
我們在師大,有阿瑗的許多朋友照顧;搬入學部七樓,又有文學所、外文所的許多年輕人照顧。所以我們在這間陋室里,也可以安居樂業。鍾書的“大舌頭”最早恢復正常,漸漸手能寫字,但兩腳還不能走路。他繼續寫他的《管錐編》,我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錢瑗在我們兩人都下放幹校期間,偶曾幫助過一位當時被紅衛兵迫使掃街的老太太,幫她解決了一些困難。老太太受過高等教育,精明能幹,是一位著名總工程師的夫人。她感激阿瑗,和她結識後,就看中她做自己的兒媳婦,哄阿瑗到她家去。阿瑗哄不動。老太太就等我們由幹校回京後,親自登門找我。她讓我和鍾書見到了她的兒子;要求讓她兒子和阿瑗交交朋友。我們都同意了。可是阿瑗對我說:“媽媽,我不結婚了,我陪著爸爸媽媽。”我們都不願勉強她。我只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人,我們放得下心嗎?”阿瑗是個孝順女兒,我們也不忍多用這種話對她施加壓力。可是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九七四年,我們搬入學部辦公室的同一個月里,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我們知道阿瑗有了一個美好的家,雖然身處陋室,心上也很安適。我的女婿還保留著鍾書和老太太之間的信札,我附在此文末尾的附錄二。
“斯是陋室”,但鍾書翻譯毛主席詩詞的工作,是在這間屋裡完成的。
一九七四年冬十一月,袁水拍同志來訪說:“江青同志說的,‘五人小組’並未解散,鍾書同志當把工作做完。”我至今不知“五人小組”是哪五人。我只知這項工作是一九六四年開始的。喬冠華同志常用他的汽車送鍾書回家,也常到我們家來坐坐,說說閒話。“文化大革命”中工作停頓,我們和喬冠華同志完全失去聯繫。葉君健先生是成員之一。另二人不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