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經過一九五二年的“院系調整”,兩人都調任文學研究所外文組的研究員。文學研究所編制暫屬新北大,工作由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文研所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正式成立。
一九五二年院系調整後限期搬家。這年的十月十六日,我家就從清華大學搬入新北大的中關園。搬家的時候,鍾書和阿瑗都在城裡。我一個人搬了一個家。東西都搬了,沒顧及我們的寶貝貓兒。鍾書和阿瑗周末陪我同回舊居,捉了貓兒,裝在一隻又大又深的布袋裡。我背著,他們兩個一路撫慰著貓兒。我只覺貓兒在袋裡瑟瑟地抖。到了新居,它還是逃跑了。我們都很傷心。
毛選翻譯委員會的工作於一九五四年底告一段落。鍾書回所工作。
鄭振鐸先生是文研所的正所長,兼古典文學組組長。鄭先生知道外文組已經人滿,鍾書擠不進了。他對我說:“默存回來,借調我們古典組,選注宋詩。”
鍾書很委屈。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大學裡學的是外國文學,教的是外國文學。他由清華大學調入文研所,也屬外文組。放棄外國文學研究而選注宋詩,他並不願意。不過他了解鄭先生的用意,也讚許他的明智。鍾書肯委屈,能忍耐,他就借調在古典文學組裡,從此沒能回外文組。
“三反”是舊知識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運動,對我們是“觸及靈魂的”。我們閉塞頑固,以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們驚愕地發現,“發動起來的群眾”,就像通了電的機器人,都隨著按鈕統一行動,都不是個人了。人都變了。就連“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變:有的是變不透,有的要變又變不過來,也許還有一部分是偷偷兒不變。
我有一個明顯的變,我從此不怕鬼了。不過我的變,一點不合規格。
(十一)
我們免得犯錯誤、惹是非,就離群索居。我們日常在家裡工作,每月匯報工作進程。我們常挪用工作時間偷偷出去玩,因為周末女兒回家,而假日公園的遊客多。頤和園後山的松堂,遊人稀少,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後山。那裡的松樹千姿百態,我們和一棵棵松樹都認識了。
動物園也是我們喜愛的地方。一九三四年春,我在清華讀書,鍾書北來,我曾帶他同游。園內最幽靜的一隅有幾間小屋,窗前有一棵松樹,一灣流水。鍾書很看中這幾間小屋,願得以為家。十餘年後重來,這幾間房屋,連同松樹和那一灣流水,都不知去向了。
我們很欣賞動物園裡的一對小熊貓。它們安靜地並坐窗口,同看遊人,不像別的小動物在籠中來回來去地跑。熊很聰明,喝水用爪子掬水喝,近似人的喝法。更聰明的是聰明不外露的大象。有公母兩頭大象隔著半片牆分別由鐵鏈拴住。公象只耐心地搖晃著身軀,搖晃著腦袋,站定原地運動,拴就拴,反正一步不挪。母象會用鼻子把拴住前腳的鐵圈脫下,然後把長鼻子靠在圍欄上,滿臉得意地笑。飼養員發現它脫下鐵圈,就再給套上。它並不反抗,但一會兒又脫下了,好像故意在逗飼養員呢。我們最佩服這兩頭大象。犀牛厭遊客,會向遊客射尿,尿很臭而且射得很遠,遊客只好迴避。河馬最丑,半天也不肯浮出水面。孔雀在春天常肯開屏。鍾書“格物致知”,發現孔雀開屏並不是炫耀它那金碧輝煌的彩屏,不過是掀起尾巴,向雌孔雀露出後部。看來最可憐的是囚在鳥籠內不能展翅的大鳥。大熊貓顯然最舒服,住的房子也最講究,門前最擁擠。我們並不羨慕大熊貓。猴子最快樂,可是我們對猴子興趣不大。
看動物吃東西很有趣。獅子餵肉之前,得把同籠的分開,因為獅子見了肉就不顧夫妻情分。豬類動物吃花生,連皮帶殼;熊吐出殼兒帶皮吃;猴子剝了殼還捻去皮。可是大象食腸粗,飼養員餵大象,大團的糧食、整隻的蘋果、整條的蘿蔔、連皮的香蕉,都一口吞之。可是它自己進食卻很精細,吃稻草,先從大捆稻草中拈出一小束,拍打幹淨,築築整齊,才送入口中。我們斷不定最聰明的是靈活的猴子還是笨重的大象。我們愛大象。
有時候我們帶阿瑗一同出遊,但是她身體弱,不如我們走路輕健。游山或遊動物園都得走很多路,來回乘車要排隊,要擠,都費勁。她到了頤和園高處,從後山下來,覺得步步艱險,都不敢跨步。我覺得鍾書遊園是受了我的鼓動,他陪同玩,練出了腳勁。阿瑗體力無多,我捨不得勉強她。
阿瑗每周末回家,從不肯把髒衣服和被單子帶回家讓阿姨洗,她學著自己洗。同學都說她不像獨養女兒。這種乖孩子,當然會評上“三好學生”,老師就叫她回家和媽媽談談感想。我問:“哪三好?”因為她身體明明不好。她笑著說:“榮譽是黨給的。”果然,她的身體畢竟不好,讀了三個學期,大有舊病復發之嫌。幸虧她非常聽話,聽從大夫的建議,休學一年,從一九五三年春季休養到一九五四年春季。鍾書一九五四年底才由城裡回北大。阿瑗休學只和媽媽作伴。
她在新北大(即舊燕京)到處尋找相當於清華灰樓的音樂室。她問校內的工人,答“說不好”。她央求說:“不用說得好,隨便說就行。”工人們聽了大笑,乾脆告訴她“沒有”。她很失望。
中關園新建,還沒有一點綠色。阿瑗陪我到鄰近的果園去買了五棵柳樹種在門前。溫德先生送給我們許多花卉,種在院子裡。蔣恩鈿夫婦送來一個屏風,從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間書房。他們還送來一個擺飾的曲屏和幾盆蘭花、檐葡海棠等花和草。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四年詩,有《容安室休沐雜詠》十二首,就是他周末歸來的生活寫實。這間小書房就是他的“容安室”或“容安館”。由商務掃描出版的《容安館日札》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容安館”聽來很神氣,其實整座住宅的面積才七十五平方米。由屏風隔出來的“容安館”僅僅“容膝易安”而已。
阿瑗常陪我到老燕京圖書館借書,然後又幫我裁書。因為那時許多書是老式裝訂,整張大紙摺疊著訂,書頁不裁開;有些書雖經借閱,往往只裁開了一部分。
阿瑗閒來無事,就讀我案上的書。我對她絕對放任。她愛彈琴,迷戀著清華灰樓的音樂室,但燕京沒有音樂室。我後來為她買了鋼琴,她復學後卻沒工夫彈琴了。她當時只好讀書,讀了大量的英文小說、傳記、書信集等等,所以她改習俄語後,英語沒有忘記。
一九五四年春阿瑗復學。她休學一年,就相當於留一級。她原先的一級,外語學英語;下面的一級,從初中一年起,外語學俄語。阿瑗欠修四年半的俄語。我當初沒意識到這點麻煩。
清華有一位白俄教授,中國名字稱葛邦福,院系調整後歸屬新北大。我於阿瑗開學前四個月,聘請他的夫人教阿瑗俄語。阿瑗每天到她家上課。葛夫人對這個學生喜歡得逢人必夸,阿瑗和她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我留有她用英文記的《我的俄語教師》一文。文章是經鍾書改過的,沒找到草稿。但所記是實情,很生動。
一九五二年院系調整後限期搬家。這年的十月十六日,我家就從清華大學搬入新北大的中關園。搬家的時候,鍾書和阿瑗都在城裡。我一個人搬了一個家。東西都搬了,沒顧及我們的寶貝貓兒。鍾書和阿瑗周末陪我同回舊居,捉了貓兒,裝在一隻又大又深的布袋裡。我背著,他們兩個一路撫慰著貓兒。我只覺貓兒在袋裡瑟瑟地抖。到了新居,它還是逃跑了。我們都很傷心。
毛選翻譯委員會的工作於一九五四年底告一段落。鍾書回所工作。
鄭振鐸先生是文研所的正所長,兼古典文學組組長。鄭先生知道外文組已經人滿,鍾書擠不進了。他對我說:“默存回來,借調我們古典組,選注宋詩。”
鍾書很委屈。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大學裡學的是外國文學,教的是外國文學。他由清華大學調入文研所,也屬外文組。放棄外國文學研究而選注宋詩,他並不願意。不過他了解鄭先生的用意,也讚許他的明智。鍾書肯委屈,能忍耐,他就借調在古典文學組裡,從此沒能回外文組。
“三反”是舊知識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運動,對我們是“觸及靈魂的”。我們閉塞頑固,以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們驚愕地發現,“發動起來的群眾”,就像通了電的機器人,都隨著按鈕統一行動,都不是個人了。人都變了。就連“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變:有的是變不透,有的要變又變不過來,也許還有一部分是偷偷兒不變。
我有一個明顯的變,我從此不怕鬼了。不過我的變,一點不合規格。
(十一)
我們免得犯錯誤、惹是非,就離群索居。我們日常在家裡工作,每月匯報工作進程。我們常挪用工作時間偷偷出去玩,因為周末女兒回家,而假日公園的遊客多。頤和園後山的松堂,遊人稀少,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後山。那裡的松樹千姿百態,我們和一棵棵松樹都認識了。
動物園也是我們喜愛的地方。一九三四年春,我在清華讀書,鍾書北來,我曾帶他同游。園內最幽靜的一隅有幾間小屋,窗前有一棵松樹,一灣流水。鍾書很看中這幾間小屋,願得以為家。十餘年後重來,這幾間房屋,連同松樹和那一灣流水,都不知去向了。
我們很欣賞動物園裡的一對小熊貓。它們安靜地並坐窗口,同看遊人,不像別的小動物在籠中來回來去地跑。熊很聰明,喝水用爪子掬水喝,近似人的喝法。更聰明的是聰明不外露的大象。有公母兩頭大象隔著半片牆分別由鐵鏈拴住。公象只耐心地搖晃著身軀,搖晃著腦袋,站定原地運動,拴就拴,反正一步不挪。母象會用鼻子把拴住前腳的鐵圈脫下,然後把長鼻子靠在圍欄上,滿臉得意地笑。飼養員發現它脫下鐵圈,就再給套上。它並不反抗,但一會兒又脫下了,好像故意在逗飼養員呢。我們最佩服這兩頭大象。犀牛厭遊客,會向遊客射尿,尿很臭而且射得很遠,遊客只好迴避。河馬最丑,半天也不肯浮出水面。孔雀在春天常肯開屏。鍾書“格物致知”,發現孔雀開屏並不是炫耀它那金碧輝煌的彩屏,不過是掀起尾巴,向雌孔雀露出後部。看來最可憐的是囚在鳥籠內不能展翅的大鳥。大熊貓顯然最舒服,住的房子也最講究,門前最擁擠。我們並不羨慕大熊貓。猴子最快樂,可是我們對猴子興趣不大。
看動物吃東西很有趣。獅子餵肉之前,得把同籠的分開,因為獅子見了肉就不顧夫妻情分。豬類動物吃花生,連皮帶殼;熊吐出殼兒帶皮吃;猴子剝了殼還捻去皮。可是大象食腸粗,飼養員餵大象,大團的糧食、整隻的蘋果、整條的蘿蔔、連皮的香蕉,都一口吞之。可是它自己進食卻很精細,吃稻草,先從大捆稻草中拈出一小束,拍打幹淨,築築整齊,才送入口中。我們斷不定最聰明的是靈活的猴子還是笨重的大象。我們愛大象。
有時候我們帶阿瑗一同出遊,但是她身體弱,不如我們走路輕健。游山或遊動物園都得走很多路,來回乘車要排隊,要擠,都費勁。她到了頤和園高處,從後山下來,覺得步步艱險,都不敢跨步。我覺得鍾書遊園是受了我的鼓動,他陪同玩,練出了腳勁。阿瑗體力無多,我捨不得勉強她。
阿瑗每周末回家,從不肯把髒衣服和被單子帶回家讓阿姨洗,她學著自己洗。同學都說她不像獨養女兒。這種乖孩子,當然會評上“三好學生”,老師就叫她回家和媽媽談談感想。我問:“哪三好?”因為她身體明明不好。她笑著說:“榮譽是黨給的。”果然,她的身體畢竟不好,讀了三個學期,大有舊病復發之嫌。幸虧她非常聽話,聽從大夫的建議,休學一年,從一九五三年春季休養到一九五四年春季。鍾書一九五四年底才由城裡回北大。阿瑗休學只和媽媽作伴。
她在新北大(即舊燕京)到處尋找相當於清華灰樓的音樂室。她問校內的工人,答“說不好”。她央求說:“不用說得好,隨便說就行。”工人們聽了大笑,乾脆告訴她“沒有”。她很失望。
中關園新建,還沒有一點綠色。阿瑗陪我到鄰近的果園去買了五棵柳樹種在門前。溫德先生送給我們許多花卉,種在院子裡。蔣恩鈿夫婦送來一個屏風,從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間書房。他們還送來一個擺飾的曲屏和幾盆蘭花、檐葡海棠等花和草。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四年詩,有《容安室休沐雜詠》十二首,就是他周末歸來的生活寫實。這間小書房就是他的“容安室”或“容安館”。由商務掃描出版的《容安館日札》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容安館”聽來很神氣,其實整座住宅的面積才七十五平方米。由屏風隔出來的“容安館”僅僅“容膝易安”而已。
阿瑗常陪我到老燕京圖書館借書,然後又幫我裁書。因為那時許多書是老式裝訂,整張大紙摺疊著訂,書頁不裁開;有些書雖經借閱,往往只裁開了一部分。
阿瑗閒來無事,就讀我案上的書。我對她絕對放任。她愛彈琴,迷戀著清華灰樓的音樂室,但燕京沒有音樂室。我後來為她買了鋼琴,她復學後卻沒工夫彈琴了。她當時只好讀書,讀了大量的英文小說、傳記、書信集等等,所以她改習俄語後,英語沒有忘記。
一九五四年春阿瑗復學。她休學一年,就相當於留一級。她原先的一級,外語學英語;下面的一級,從初中一年起,外語學俄語。阿瑗欠修四年半的俄語。我當初沒意識到這點麻煩。
清華有一位白俄教授,中國名字稱葛邦福,院系調整後歸屬新北大。我於阿瑗開學前四個月,聘請他的夫人教阿瑗俄語。阿瑗每天到她家上課。葛夫人對這個學生喜歡得逢人必夸,阿瑗和她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我留有她用英文記的《我的俄語教師》一文。文章是經鍾書改過的,沒找到草稿。但所記是實情,很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