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姐姐妹妹都怪我老把圓圓抱著攙著,護得孩子失去了機靈。這點我完全承認。我和圓圓走在路上,一定攙著手;上了電車,總讓她坐在我身上。圓圓已三四歲了,總說沒坐過電車,我以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電車,坐下了,我說:“這不是電車嗎?”她坐在我身上,勾著我脖子在我耳邊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貼身坐在車座上,那樣才是坐電車。我這才明白她為什麼從沒坐過電車。
圓圓在蘇州的一樁樁表現,都帶三分呆氣,都不像我而像鍾書。
圓圓這次離開蘇州回到上海,就沒有再見外公。我爸爸於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在蘇州去世,抗日戰爭尚未結束。
這時期,鍾書經常來往的朋友,同輩有陳麟瑞(石華父)、陳西禾、李健吾、柯靈、傅雷、親如兄長的徐燕謀、詩友冒效魯等。老一輩賞識他的有徐森玉(鴻寶)、李拔可(宣龔)、鄭振鐸、李玄伯等,比他年輕的朋友有鄭朝宗、王辛迪、宋悌芬、許國璋等。李拔可、鄭振鐸、傅雷、宋悌芬、王辛迪幾位,經常在家裡宴請朋友相聚。那時候,和朋友相聚吃飯不僅是賞心樂事,也是口體的享受。
貧與病總是相連的。鍾書在這段時期,每年生一場病。圓圓上學一個月,就休學幾個月,小學共六年,她從未上足一個學期的課。勝利之後,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節腫大,查出是骨結核。當時還沒有對症的藥。這種病,中醫稱“流住”或“穿骨流住”,據醫書載:“發在骨節或骨空處,難痊。”大夫和我談病情,圓圓都聽懂了,回家掛著一滴小眼淚說:“我要害死你們了。”我忙安慰她說:“你挑了好時候,現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補養,就會好的。”大夫固定了指頭的幾個骨節,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維生素A、D,吃補養的食品。十個月後,病完全好了。大夫對我說,這是運氣。孩子得了這種病,往往轉到腳部,又轉到頭部,孩子就夭折了。圓圓病癒,胖大了一圈。我睡里夢裡都壓在心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發低燒,每月體重減一磅,查不出病因。鍾書很焦慮。一九四九年我們接受清華聘約時,他說:“換換空氣吧,也許換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華一年之後,低燒就沒有了。
(九)
一九四八年夏,鍾書的爺爺百歲冥壽,分散各地的一家人,都回無錫老家聚會。這時鐘書、圓圓都不生病了,我心情愉快,隨上海錢家人一起回到七尺場老家。
我結婚後只在那裡住過十天上下。這次再去,那間房子堆滿了爛東西,都走不進人了。我房間裡原先的家具:大床、鏡台、書桌等,早給人全部賣掉了。我們夫婦和女兒在七尺場錢家只住了一夜,住在小叔叔新蓋的樓上。
這次家人相聚,我公公意外發現了他從未放在心上的“女孫健汝”,得意非凡。
他偶在一間廂房裡的床上睡著了(他睡覺向來不分日夜)。醒來看見一個女孩子在他腳頭,為他掖掖夾被,蓋上腳,然後坐著看書。滿地都是書。院子裡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鬧鬧地玩。這女孩子卻在靜靜地看書。我公公就問她是誰。圓圓自報了名字。她在錢家是健汝,但我們仍叫她阿圓,我不知她是怎樣報名的。她那時候十一周歲,已讀過《西遊記》《水滸》等小說,正在爸爸的引誘、媽媽的教導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她和鍾書有同樣的習性,到哪裡,就找書看。她找到一小櫃《少年》。這種雜誌她讀來已嫌不夠味兒,所以一本本都翻遍了,滿地是書。
我公公考問了她讀的《少年》,又考考她別方面的學問,大為驚奇,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認定她是“吾家讀書種子也”!從此健汝躍居心上第一位。他曾對鍾書的二弟、三弟說:他們的這個那個兒子,資質屬某等某等,“吾家讀書種子,惟健汝一人耳”。爹爹說話,從不理會對方是否悅耳。這是他說話、寫信、作文的一貫作風。
自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鍾書辭去了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的幾個小時課,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纂,編《書林季刊》,後又兼任暨南大學教授,又兼英國文化委員會顧問。《圍城》出版後,朋友中又增添了《圍城》愛好者。我們的交遊面擴大了,社交活動也很頻繁。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鍾書曾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先輩語:“子弟二十不狂沒出息,三十猶狂沒出息”;也是“夫子自道”。
勝利後我們接觸到各式各等的人。每次宴會歸來,我們總有許多研究,種種探索,我們把所見所聞,剖析琢磨,“讀通”許多人,許多事,長了不少學問。
朱家驊曾是中央庚款留英公費考試的考官,很賞識錢鍾書,常邀請鍾書到他家便飯——沒有外客的便飯。一次朱家驊許他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的什麼職位,鍾書立即辭謝了。我問鍾書:“聯合國的職位為什麼不要?”他說:“那是胡蘿蔔!”當時我不懂“胡蘿蔔”與“大棒”相連。壓根兒不吃“胡蘿蔔”,就不受大棒驅使。
鍾書每月要到南京匯報工作,早車去,晚上老晚回家。一次他老早就回來了,我喜出望外。他說:“今天晚宴,要和‘極峰’(蔣介石)握手,我趁早溜回來了。”
勝利的歡欣很短暫,接下是普遍的失望,接下是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
鍾書的第一個拜門弟子常請老師為他買書。不論什麼書,全由老師選擇。其實,這是無限止地供老師肆意買書。書上都有鍾書寫的“借痴齋藏書”並蓋有“借痴齋”圖章;因為學生並不讀,專供老師借閱的,不是“借痴”嗎!鍾書蟄居上海期間,買書是他的莫大享受。新書、舊書他買了不少。“文化大革命”中書籍流散,曾有人買到“借痴齋”的書,寄還給鍾書,也許上海舊書攤上,還會發現“借痴齋藏書”。藏書中,也包括寫蘇聯鐵幕後面的書。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
鄭振鐸先生、吳晗同志,都曾勸我們安心等待解放,共產黨是重視知識分子的。但我們也明白,對國家有用的是科學家,我們卻是沒用的知識分子。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圓圓在蘇州的一樁樁表現,都帶三分呆氣,都不像我而像鍾書。
圓圓這次離開蘇州回到上海,就沒有再見外公。我爸爸於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在蘇州去世,抗日戰爭尚未結束。
這時期,鍾書經常來往的朋友,同輩有陳麟瑞(石華父)、陳西禾、李健吾、柯靈、傅雷、親如兄長的徐燕謀、詩友冒效魯等。老一輩賞識他的有徐森玉(鴻寶)、李拔可(宣龔)、鄭振鐸、李玄伯等,比他年輕的朋友有鄭朝宗、王辛迪、宋悌芬、許國璋等。李拔可、鄭振鐸、傅雷、宋悌芬、王辛迪幾位,經常在家裡宴請朋友相聚。那時候,和朋友相聚吃飯不僅是賞心樂事,也是口體的享受。
貧與病總是相連的。鍾書在這段時期,每年生一場病。圓圓上學一個月,就休學幾個月,小學共六年,她從未上足一個學期的課。勝利之後,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節腫大,查出是骨結核。當時還沒有對症的藥。這種病,中醫稱“流住”或“穿骨流住”,據醫書載:“發在骨節或骨空處,難痊。”大夫和我談病情,圓圓都聽懂了,回家掛著一滴小眼淚說:“我要害死你們了。”我忙安慰她說:“你挑了好時候,現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補養,就會好的。”大夫固定了指頭的幾個骨節,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維生素A、D,吃補養的食品。十個月後,病完全好了。大夫對我說,這是運氣。孩子得了這種病,往往轉到腳部,又轉到頭部,孩子就夭折了。圓圓病癒,胖大了一圈。我睡里夢裡都壓在心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發低燒,每月體重減一磅,查不出病因。鍾書很焦慮。一九四九年我們接受清華聘約時,他說:“換換空氣吧,也許換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華一年之後,低燒就沒有了。
(九)
一九四八年夏,鍾書的爺爺百歲冥壽,分散各地的一家人,都回無錫老家聚會。這時鐘書、圓圓都不生病了,我心情愉快,隨上海錢家人一起回到七尺場老家。
我結婚後只在那裡住過十天上下。這次再去,那間房子堆滿了爛東西,都走不進人了。我房間裡原先的家具:大床、鏡台、書桌等,早給人全部賣掉了。我們夫婦和女兒在七尺場錢家只住了一夜,住在小叔叔新蓋的樓上。
這次家人相聚,我公公意外發現了他從未放在心上的“女孫健汝”,得意非凡。
他偶在一間廂房裡的床上睡著了(他睡覺向來不分日夜)。醒來看見一個女孩子在他腳頭,為他掖掖夾被,蓋上腳,然後坐著看書。滿地都是書。院子裡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鬧鬧地玩。這女孩子卻在靜靜地看書。我公公就問她是誰。圓圓自報了名字。她在錢家是健汝,但我們仍叫她阿圓,我不知她是怎樣報名的。她那時候十一周歲,已讀過《西遊記》《水滸》等小說,正在爸爸的引誘、媽媽的教導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她和鍾書有同樣的習性,到哪裡,就找書看。她找到一小櫃《少年》。這種雜誌她讀來已嫌不夠味兒,所以一本本都翻遍了,滿地是書。
我公公考問了她讀的《少年》,又考考她別方面的學問,大為驚奇,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認定她是“吾家讀書種子也”!從此健汝躍居心上第一位。他曾對鍾書的二弟、三弟說:他們的這個那個兒子,資質屬某等某等,“吾家讀書種子,惟健汝一人耳”。爹爹說話,從不理會對方是否悅耳。這是他說話、寫信、作文的一貫作風。
自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鍾書辭去了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的幾個小時課,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纂,編《書林季刊》,後又兼任暨南大學教授,又兼英國文化委員會顧問。《圍城》出版後,朋友中又增添了《圍城》愛好者。我們的交遊面擴大了,社交活動也很頻繁。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鍾書曾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先輩語:“子弟二十不狂沒出息,三十猶狂沒出息”;也是“夫子自道”。
勝利後我們接觸到各式各等的人。每次宴會歸來,我們總有許多研究,種種探索,我們把所見所聞,剖析琢磨,“讀通”許多人,許多事,長了不少學問。
朱家驊曾是中央庚款留英公費考試的考官,很賞識錢鍾書,常邀請鍾書到他家便飯——沒有外客的便飯。一次朱家驊許他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的什麼職位,鍾書立即辭謝了。我問鍾書:“聯合國的職位為什麼不要?”他說:“那是胡蘿蔔!”當時我不懂“胡蘿蔔”與“大棒”相連。壓根兒不吃“胡蘿蔔”,就不受大棒驅使。
鍾書每月要到南京匯報工作,早車去,晚上老晚回家。一次他老早就回來了,我喜出望外。他說:“今天晚宴,要和‘極峰’(蔣介石)握手,我趁早溜回來了。”
勝利的歡欣很短暫,接下是普遍的失望,接下是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
鍾書的第一個拜門弟子常請老師為他買書。不論什麼書,全由老師選擇。其實,這是無限止地供老師肆意買書。書上都有鍾書寫的“借痴齋藏書”並蓋有“借痴齋”圖章;因為學生並不讀,專供老師借閱的,不是“借痴”嗎!鍾書蟄居上海期間,買書是他的莫大享受。新書、舊書他買了不少。“文化大革命”中書籍流散,曾有人買到“借痴齋”的書,寄還給鍾書,也許上海舊書攤上,還會發現“借痴齋藏書”。藏書中,也包括寫蘇聯鐵幕後面的書。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
鄭振鐸先生、吳晗同志,都曾勸我們安心等待解放,共產黨是重視知識分子的。但我們也明白,對國家有用的是科學家,我們卻是沒用的知識分子。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