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好些日子未嘗雜煮粥了,”昭君自疑地問:“我不知道味道是不是還會跟從前一樣?也許粥仍舊是那樣的粥,只不過我們的口舌變過了。”
“二姊,”韓文答說:“口舌也不會變的!心尚且不變,口舌之欲是嘗慣了的,怎麼會變?”
“是的!”昭君深深點頭:“心是不會變的,也不應該變的!”
“這是就我們姊妹來說。別人就不一定這樣子了。”
“三妹!”昭君突然眼睛發亮,很有興味地問:“這一路來,陳將軍對你的態度沒有變吧?”
聽她這一問,韓文的臉頰耳根都紅了。昭君越覺有趣,不由得就笑了,而越是如此,越使得一向善於詞令的韓文無法開口。
“說啊!”昭君催問著。
“我不知道。”韓文將臉扭了過去。
“這樣看來,越發證明我的推測不錯了!”
幸好雜煮粥解了韓文的圍,連秀春、逸秋在內,人手一盂熱粥,啜吸有聲,形狀不雅,而滋味卻以各人都加進了懷念長安與掖庭的因素在內,覺得格外醇厚。這樣口無二用,只顧吃粥。無法講話,將陳湯就擱起來了。
韓文一面吃粥,一面思量自己,覺得自己是大錯而特錯了,此行與陳湯相共,既是勤勞王事,又是成全姊妹,極其光明正大的一件事,而況一路發乎情、止乎禮,不欺暗室,可質鬼神,何以昭君一提到,羞得那樣子不可開交,倒像作下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非自己作賤自己?
悔恨之餘,自然要設法彌補,唯一的辦法是儘量公開,處之泰然。因此,吃完粥反是她先談陳湯。
“陳壽——”剛說了這兩個字。自己便覺好笑。“陳將軍路上改名叫陳壽,叫慣了竟不易改口。”
“怎麼?”昭君問道:“你一路都叫他陳壽?”
“不!在別人面前我稱他——”韓文硬一硬頭皮,不帶表情地說:“‘我家陳壽’。”
“喔,你們扮的是夫妻。”昭君笑著問道:“當了面呢?”
“那還不是窮家小戶的習慣,只叫聲,“喂!’他自會馬上轉臉來答應。”
這些見得陳湯是時時刻刻關注在韓文身上,聽到這一點,林采也感興趣了,“三妹!”她問:“那麼,他管你叫什麼呢?”
韓文撇一撇嘴,“好肉麻!”她說:“叫‘娘子!’”
“想來叫得很親熱?”昭君插嘴問說。
“不親熱也不行。”韓文索性裝得毫不在乎地:“不然就不像了。”
“這樣說,總還是親親熱熱的情形?”
“有的!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一到了臥室里,就沒有什麼話說了。”
“這樣說,你們正好跟俗語所說的相反。”林采說道,“是‘上床君子,下床夫妻’。”
“‘君子’亦不見得連話都不說。”昭君率直說道:“我就不能想像,兩個人一燈相對,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話都沒有!”
“話當然有的。”韓文想了一下,態度又一變,是真正姊妹談“悄悄話”的模樣了:“他倒是總想跟我說話,一雙眼睛,亦跟著我轉,臉上是隨時預備擺出笑容來的神氣。”
昭君與林采相視而笑。只是昭君的笑容一直不消,而林采卻忽然變得憂鬱了。
“怎麼啦?”昭君突然發覺,不安地問:“大姊,你想到了什麼?”
她是一時的感觸,昭君一出塞,像這樣姊妹歡樂的日子,是再不會有了。由此一念又想到趙美,死別生離的滋味,都嘗到了。
韓文亦是關切地催問,要知道她是何心事?林采無奈,只好這樣答說:“我是忽然想起四妹。”
這一說,將昭君與韓文亦帶來了抑鬱不歡。林采大為懊悔,但無從彌補。不過,趙美去世已久,悲痛已為時間沖淡,所以沉默了一會,各人皆能自我排遣,以淡淡的落寞的心情,又追憶起掖庭的舊事。
就這樣一直到曙色初現,方始覺察到時光過得好快。“真要睡了,今天還有好多事。”昭君將在打瞌睡的秀春、逸秋喚來吩咐:“午前必得把我叫醒了,別忘記!”
到此時候,林采才得有機會將藏在心裡已經半夜的一句話,趁韓文不在眼前,悄悄問昭君:“二妹,仍舊是你出塞,三妹復回長安這件事,你該告訴她了。”
“我自有道理。此刻告訴她,徒然引起爭辯,無補於事。”
“喔!”林采問說:“你是要召陳將軍宣示了懿旨,再告訴三妹?”
“也可以這麼說。”昭君神秘地一笑:“事實上,宣懿旨時,三妹也不妨在場。”
“這與她什麼相干?莫非懿旨中也提到了她?”
“到時自知。”昭君笑道:“大姊快睡去吧!回頭有得熱鬧呢!”
午前被喚醒來的昭君,第一件事便是派秀春傳話出去,請匡衡去約陳湯來,聽宣懿旨。
“這可是怪事了。”陳湯大惑不解:“怎麼還有懿旨?匡公你可知道是什麼事?”
“不知道!我也在納悶不過,由長公主帶一道懿旨來,這件事不能算意外。”
“匡公!”陳湯大搖其頭:“我可不去,拜託轉陳長公主,為將在外,怎麼樣也談不上跟皇太后有何關涉。我可以不必聽宣了。”
“好罷,”匡衡想了一下說:“其實不會有什麼緊要的話,無非叮囑你善為保護長公主而已。”
“正就是為此,我不能聽宣懿旨,因為我保護的是韓文,不是長公主!匡公,你想,我不知道猶可說,知道了,而所保護的不是長公主,豈非變成違旨了?”
“這,”匡衡一時無法分辨是非:“這也不致於那麼嚴重。”
“這樣吧!”陳湯說道:“請匡公先去見長公主,問明究竟。如果與我無關,我就不去聽宣了。”
“那也好!”
說著匡衡起身而去。行館都集中在一處,相距甚近,去不多時,匡衡復又迴轉,臉上的神色,頗為嚴肅。
“長公主說:是關於出塞的大事。又說:皇太后面諭:倘或陳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話違抗懿旨,要給他知道:君命固可不受,並沒有準他太后的話亦可不聽。在邊關固奈何他不得,回到長安,問他可畏廷尉衙門的辦法?”
陳湯伸一伸舌頭,“好厲害!”他說:“既是出塞之事,我就去聽聽。”
於是相偕來到行館,只見院子裡已擺設了香案,代州的地方官亦在伺候。一看匡、陳二人已到,隨即通報,請長公主宣旨。
不久,裡面抬出來一架胡床,上面擺著一個錦袱,供在香案後面,全副盛裝的昭君,步履穩重地踏了出來。面容肅穆地親手解開錦袱。內中的簡冊,用封泥封固,擊碎封泥,取第一塊簡冊在手中,高聲說道:“聽宣懿旨!”
“二姊,”韓文答說:“口舌也不會變的!心尚且不變,口舌之欲是嘗慣了的,怎麼會變?”
“是的!”昭君深深點頭:“心是不會變的,也不應該變的!”
“這是就我們姊妹來說。別人就不一定這樣子了。”
“三妹!”昭君突然眼睛發亮,很有興味地問:“這一路來,陳將軍對你的態度沒有變吧?”
聽她這一問,韓文的臉頰耳根都紅了。昭君越覺有趣,不由得就笑了,而越是如此,越使得一向善於詞令的韓文無法開口。
“說啊!”昭君催問著。
“我不知道。”韓文將臉扭了過去。
“這樣看來,越發證明我的推測不錯了!”
幸好雜煮粥解了韓文的圍,連秀春、逸秋在內,人手一盂熱粥,啜吸有聲,形狀不雅,而滋味卻以各人都加進了懷念長安與掖庭的因素在內,覺得格外醇厚。這樣口無二用,只顧吃粥。無法講話,將陳湯就擱起來了。
韓文一面吃粥,一面思量自己,覺得自己是大錯而特錯了,此行與陳湯相共,既是勤勞王事,又是成全姊妹,極其光明正大的一件事,而況一路發乎情、止乎禮,不欺暗室,可質鬼神,何以昭君一提到,羞得那樣子不可開交,倒像作下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非自己作賤自己?
悔恨之餘,自然要設法彌補,唯一的辦法是儘量公開,處之泰然。因此,吃完粥反是她先談陳湯。
“陳壽——”剛說了這兩個字。自己便覺好笑。“陳將軍路上改名叫陳壽,叫慣了竟不易改口。”
“怎麼?”昭君問道:“你一路都叫他陳壽?”
“不!在別人面前我稱他——”韓文硬一硬頭皮,不帶表情地說:“‘我家陳壽’。”
“喔,你們扮的是夫妻。”昭君笑著問道:“當了面呢?”
“那還不是窮家小戶的習慣,只叫聲,“喂!’他自會馬上轉臉來答應。”
這些見得陳湯是時時刻刻關注在韓文身上,聽到這一點,林采也感興趣了,“三妹!”她問:“那麼,他管你叫什麼呢?”
韓文撇一撇嘴,“好肉麻!”她說:“叫‘娘子!’”
“想來叫得很親熱?”昭君插嘴問說。
“不親熱也不行。”韓文索性裝得毫不在乎地:“不然就不像了。”
“這樣說,總還是親親熱熱的情形?”
“有的!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一到了臥室里,就沒有什麼話說了。”
“這樣說,你們正好跟俗語所說的相反。”林采說道,“是‘上床君子,下床夫妻’。”
“‘君子’亦不見得連話都不說。”昭君率直說道:“我就不能想像,兩個人一燈相對,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話都沒有!”
“話當然有的。”韓文想了一下,態度又一變,是真正姊妹談“悄悄話”的模樣了:“他倒是總想跟我說話,一雙眼睛,亦跟著我轉,臉上是隨時預備擺出笑容來的神氣。”
昭君與林采相視而笑。只是昭君的笑容一直不消,而林采卻忽然變得憂鬱了。
“怎麼啦?”昭君突然發覺,不安地問:“大姊,你想到了什麼?”
她是一時的感觸,昭君一出塞,像這樣姊妹歡樂的日子,是再不會有了。由此一念又想到趙美,死別生離的滋味,都嘗到了。
韓文亦是關切地催問,要知道她是何心事?林采無奈,只好這樣答說:“我是忽然想起四妹。”
這一說,將昭君與韓文亦帶來了抑鬱不歡。林采大為懊悔,但無從彌補。不過,趙美去世已久,悲痛已為時間沖淡,所以沉默了一會,各人皆能自我排遣,以淡淡的落寞的心情,又追憶起掖庭的舊事。
就這樣一直到曙色初現,方始覺察到時光過得好快。“真要睡了,今天還有好多事。”昭君將在打瞌睡的秀春、逸秋喚來吩咐:“午前必得把我叫醒了,別忘記!”
到此時候,林采才得有機會將藏在心裡已經半夜的一句話,趁韓文不在眼前,悄悄問昭君:“二妹,仍舊是你出塞,三妹復回長安這件事,你該告訴她了。”
“我自有道理。此刻告訴她,徒然引起爭辯,無補於事。”
“喔!”林采問說:“你是要召陳將軍宣示了懿旨,再告訴三妹?”
“也可以這麼說。”昭君神秘地一笑:“事實上,宣懿旨時,三妹也不妨在場。”
“這與她什麼相干?莫非懿旨中也提到了她?”
“到時自知。”昭君笑道:“大姊快睡去吧!回頭有得熱鬧呢!”
午前被喚醒來的昭君,第一件事便是派秀春傳話出去,請匡衡去約陳湯來,聽宣懿旨。
“這可是怪事了。”陳湯大惑不解:“怎麼還有懿旨?匡公你可知道是什麼事?”
“不知道!我也在納悶不過,由長公主帶一道懿旨來,這件事不能算意外。”
“匡公!”陳湯大搖其頭:“我可不去,拜託轉陳長公主,為將在外,怎麼樣也談不上跟皇太后有何關涉。我可以不必聽宣了。”
“好罷,”匡衡想了一下說:“其實不會有什麼緊要的話,無非叮囑你善為保護長公主而已。”
“正就是為此,我不能聽宣懿旨,因為我保護的是韓文,不是長公主!匡公,你想,我不知道猶可說,知道了,而所保護的不是長公主,豈非變成違旨了?”
“這,”匡衡一時無法分辨是非:“這也不致於那麼嚴重。”
“這樣吧!”陳湯說道:“請匡公先去見長公主,問明究竟。如果與我無關,我就不去聽宣了。”
“那也好!”
說著匡衡起身而去。行館都集中在一處,相距甚近,去不多時,匡衡復又迴轉,臉上的神色,頗為嚴肅。
“長公主說:是關於出塞的大事。又說:皇太后面諭:倘或陳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話違抗懿旨,要給他知道:君命固可不受,並沒有準他太后的話亦可不聽。在邊關固奈何他不得,回到長安,問他可畏廷尉衙門的辦法?”
陳湯伸一伸舌頭,“好厲害!”他說:“既是出塞之事,我就去聽聽。”
於是相偕來到行館,只見院子裡已擺設了香案,代州的地方官亦在伺候。一看匡、陳二人已到,隨即通報,請長公主宣旨。
不久,裡面抬出來一架胡床,上面擺著一個錦袱,供在香案後面,全副盛裝的昭君,步履穩重地踏了出來。面容肅穆地親手解開錦袱。內中的簡冊,用封泥封固,擊碎封泥,取第一塊簡冊在手中,高聲說道:“聽宣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