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在這趟旅行中,她交了阿藍這位大朋友.回到北京後,一天晚上,她接了一個電話,只聽見她說:"阿藍阿姨繕我聽出你的聲音了繕我給你打電話了,是一個男的接的,說你的電話改了繕我們幼兒園的飯也很好吃繕我們幼兒園也有許多玩具繕"後面兩句,估計是阿藍邀請她去吃飯和玩,而她禮貌地謝絕了.紅感慨地說,啾啾內心是很高傲的.
第二卷 天籟 小小語言學家(2)
早晨,啾啾醒來,在床上自言自語:"貝貝,小貝貝."我問:"小貝貝是誰?"她答:"一個人."我吃驚得不敢相信.接著,她看見我穿著針織內衣,而不是平時常穿的襯衫,指著說:"你怎麼穿上這個了."我更是吃驚得不敢相信.我一定是聽錯了吧?
這是一歲七個月的啾啾,一個袖珍娃娃的模樣,聲音還那麼稚嫩,卻會說出許多語義、語法、語氣都準確的句子,令人不能不生出奇異之感.
在啾啾生長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現常常引起我的驚奇,我記了大量筆記.我讀過皮亞傑研究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的專著,感到有兩點不滿足.其一,他的主要觀察對象是六歲及六歲以上的兒童,忽略了幼兒階段.事實上,從一歲半開始,幼兒的語言發展就進入了活躍期,也許正是在六歲前的階段里,兒童的語言具有區別於成人的最鮮明的特點.其二,他的注意力放在語言的功能研究上,據此把兒童語言區分為自我中心的語言和社會化的語言,而將前者斷為兒童語言的特徵.事實上,兒童語言是極為豐富的現象,與成人語言比較,除功能之外,還具有許多別的特徵,同樣值得注意.
我不是專家,本書的任務也不是做理論研究,我在這裡只是把所積累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或許可供相關專家參考.
從一歲半開始,幼兒的詞彙量迅速增加,對組詞造句發生了濃厚興趣.這個時候,父母如果多和孩子做問答遊戲和練習,能起有力的推動作用.
紅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常常聽見母女倆玩對口詞,啾啾對答如流:飯飯——吃的,燈燈——亮的,狗——汪汪繕紅還不失時機地向她提問.早晨,她沒有看見我,問:"爸爸呢?"紅說:"在工作."她問:"阿姨呢?"紅說:"在做飯."紅趁機問她:"媽媽呢?"她見媽媽在穿衣,回答:"在起床."問:"寶貝呢?"她答:"在這裡."然後,她自己總結道:"爸爸玩電腦,阿姨做飯飯,媽媽在起床,寶貝在這裡."她做造句練習非常主動.有一天,我們醒後在床上玩,紅說:"我們一家人都在床上."她聽見了,馬上說:"爸爸在床上,媽媽在床上,寶貝也在床上."這種造句練習同時也是思維訓練,包含著對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差異的理解.她樂此不疲,一直延續到兩歲多,所造的句子越來越具有認知的內涵.比如說,我上廁所,她在臥室里喊:"爸爸,你幹什麼呢?"我回答了,只聽見她接著發表議論:"媽媽是坐著尿,爸爸是站著尿,寶貝是把著尿."概括得十分準確.有一回,她對媽媽如此概括全家人的職責:"爸爸要工作,媽媽要上班,小燕要洗碗,我要背唐詩."其實她很少背唐詩,這麼說只是為了湊個整罷了.還有一回,媽媽喚她"心肝",她由這個詞發揮,說:"媽媽是心媽,爸爸是心爸,寶貝是心寶."通過造這類有節奏的排比句,她無疑感覺到了語言的*.
孩子一歲多時,有限的詞彙量尚不足以表達比較複雜的要求,觀察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找表達的方法,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早晨,啾啾醒來,在床上喝奶.一會兒,她說:"媽媽,喝奶."她已經在喝奶,媽媽不明白她的意思.她立刻把奶瓶舉給媽媽看,補充說:"媽媽幫忙喝奶."原來,奶瓶里的剩奶不多了,她要媽媽幫她把奶瓶豎一豎,以便能喝到.
第二卷 天籟 小小語言學家(3)
她穿著襪子站在地板上,我想給她穿鞋,她不讓,說:"寶貝穿."她從地板上撿起自己的一雙小皮鞋,走到一堵窄牆前,放下鞋子,鞋尖對準牆壁,整齊地擺好.然後,雙手扶著窄牆的兩側(我這才明白她為什麼要走到窄牆前),把一隻腳伸進一隻鞋裡.可是,腳後跟卡在鞋外了,於是,她拖著一隻鞋,手拿另一隻鞋,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幫忙."媽媽誤解了,要幫她穿另一隻鞋,她叫了起來:"寶貝自己幫忙!"我一直在旁觀察,知道她的意思,說:"是不是腳後跟在鞋子外面了?"她趕緊點頭,說:"媽媽幫忙."神情立刻輕鬆了下來.
在一家飯店吃飯,媽媽對她說:"你去讓那個阿姨把音樂打開."然後觀察她怎麼做.她跑到服務員面前,望著她,響亮地喊了一聲"阿姨",然後朝音響跑去,一邊說:"看看."用這個方法轉達了媽媽的要求.
滿兩歲後,一個顯著特點是能夠理解和表達比較複雜的語法了.
她站在那裡,自己突然說:"小兔說我是小兔."我估計是在轉述她看或聽的故事,發現這是練習人稱代詞的好機會,便問她:"那寶貝會怎麼說呢?"她答:"寶貝說我是寶貝."然後,問她爸爸、媽媽、姐姐會怎麼說,都正確.再問:"爸爸對寶貝會怎麼說?"答:"爸爸說你是寶貝."寶貝對爸爸呢?"寶貝說你是爸爸."爸爸對媽媽會怎麼說寶貝呢?太繞了,她聽不明白,我慢慢地重複一遍,她想了一會兒,答:"爸爸說她是寶貝."媽媽說:"啾啾是好孩子."她說:"不是的,是小壞蛋."媽媽問:"誰說啾啾是小壞蛋?"她答:"周音序說啾啾是小壞蛋."我在旁聽到,注意到她有意避免了"啾啾說啾啾"這樣彆扭的表達.
紅嘆息:"整天侍候你,整天折磨你!"她是故意把主語和賓語模糊掉了.啾啾十分警覺,立即追問:"誰侍候我,誰折磨你?"兩歲時語言表達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準確.
看電視裡的奧運會,她喜歡看跳水.我問她:"你會跳水嗎?"她答:"不會,我會下水."我笑了,可不,她不會游泳和跳水,但下過水,這個"下"字用得準確.
她用一根手指去勾一樣玩具,勾到手後,嘆道:"我終於釣起來了."這個"釣"字也用得準確.
小燕帶她去美美家,回來時,我想知道是否還帶她去戶外了,問她:"寶貝去美美家了還是去外面了?"她答:"從美美家去外面了."全面、準確而簡練.
朋友們在懷柔玩,住農家大炕,男女混住.紅說:"男女雜居."她跟著說:"男女雜繕"說不出來了.紅試圖替她換一個易懂的說法:"男的和女的繕"正琢磨用什麼詞,她接上了:"分不清."她善於選擇準確的詞.看見一種顏色,她說:"淡棕色."我從塑料紙上撕藥用膠布,她說:"很難揭."都是我一時想不出的.
我帶她在院子裡采野草,要給兔子吃.院子裡有許多人工種植的草,卻不易見到野草.她有點著急,問:"哪兒是野草,是自己長出來的草呀?"她說出了對"野草"這個詞的正確理解.
媽媽帶她在商場購物,買好了東西,她問:"交錢的地方在哪裡?"媽媽沒有回答,她又問:"款台在哪裡?"聞者皆吃驚而笑.
為了準確地表達一個意思,她常常自己造詞.
第二卷 天籟 小小語言學家(2)
早晨,啾啾醒來,在床上自言自語:"貝貝,小貝貝."我問:"小貝貝是誰?"她答:"一個人."我吃驚得不敢相信.接著,她看見我穿著針織內衣,而不是平時常穿的襯衫,指著說:"你怎麼穿上這個了."我更是吃驚得不敢相信.我一定是聽錯了吧?
這是一歲七個月的啾啾,一個袖珍娃娃的模樣,聲音還那麼稚嫩,卻會說出許多語義、語法、語氣都準確的句子,令人不能不生出奇異之感.
在啾啾生長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現常常引起我的驚奇,我記了大量筆記.我讀過皮亞傑研究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的專著,感到有兩點不滿足.其一,他的主要觀察對象是六歲及六歲以上的兒童,忽略了幼兒階段.事實上,從一歲半開始,幼兒的語言發展就進入了活躍期,也許正是在六歲前的階段里,兒童的語言具有區別於成人的最鮮明的特點.其二,他的注意力放在語言的功能研究上,據此把兒童語言區分為自我中心的語言和社會化的語言,而將前者斷為兒童語言的特徵.事實上,兒童語言是極為豐富的現象,與成人語言比較,除功能之外,還具有許多別的特徵,同樣值得注意.
我不是專家,本書的任務也不是做理論研究,我在這裡只是把所積累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或許可供相關專家參考.
從一歲半開始,幼兒的詞彙量迅速增加,對組詞造句發生了濃厚興趣.這個時候,父母如果多和孩子做問答遊戲和練習,能起有力的推動作用.
紅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常常聽見母女倆玩對口詞,啾啾對答如流:飯飯——吃的,燈燈——亮的,狗——汪汪繕紅還不失時機地向她提問.早晨,她沒有看見我,問:"爸爸呢?"紅說:"在工作."她問:"阿姨呢?"紅說:"在做飯."紅趁機問她:"媽媽呢?"她見媽媽在穿衣,回答:"在起床."問:"寶貝呢?"她答:"在這裡."然後,她自己總結道:"爸爸玩電腦,阿姨做飯飯,媽媽在起床,寶貝在這裡."她做造句練習非常主動.有一天,我們醒後在床上玩,紅說:"我們一家人都在床上."她聽見了,馬上說:"爸爸在床上,媽媽在床上,寶貝也在床上."這種造句練習同時也是思維訓練,包含著對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差異的理解.她樂此不疲,一直延續到兩歲多,所造的句子越來越具有認知的內涵.比如說,我上廁所,她在臥室里喊:"爸爸,你幹什麼呢?"我回答了,只聽見她接著發表議論:"媽媽是坐著尿,爸爸是站著尿,寶貝是把著尿."概括得十分準確.有一回,她對媽媽如此概括全家人的職責:"爸爸要工作,媽媽要上班,小燕要洗碗,我要背唐詩."其實她很少背唐詩,這麼說只是為了湊個整罷了.還有一回,媽媽喚她"心肝",她由這個詞發揮,說:"媽媽是心媽,爸爸是心爸,寶貝是心寶."通過造這類有節奏的排比句,她無疑感覺到了語言的*.
孩子一歲多時,有限的詞彙量尚不足以表達比較複雜的要求,觀察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找表達的方法,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早晨,啾啾醒來,在床上喝奶.一會兒,她說:"媽媽,喝奶."她已經在喝奶,媽媽不明白她的意思.她立刻把奶瓶舉給媽媽看,補充說:"媽媽幫忙喝奶."原來,奶瓶里的剩奶不多了,她要媽媽幫她把奶瓶豎一豎,以便能喝到.
第二卷 天籟 小小語言學家(3)
她穿著襪子站在地板上,我想給她穿鞋,她不讓,說:"寶貝穿."她從地板上撿起自己的一雙小皮鞋,走到一堵窄牆前,放下鞋子,鞋尖對準牆壁,整齊地擺好.然後,雙手扶著窄牆的兩側(我這才明白她為什麼要走到窄牆前),把一隻腳伸進一隻鞋裡.可是,腳後跟卡在鞋外了,於是,她拖著一隻鞋,手拿另一隻鞋,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幫忙."媽媽誤解了,要幫她穿另一隻鞋,她叫了起來:"寶貝自己幫忙!"我一直在旁觀察,知道她的意思,說:"是不是腳後跟在鞋子外面了?"她趕緊點頭,說:"媽媽幫忙."神情立刻輕鬆了下來.
在一家飯店吃飯,媽媽對她說:"你去讓那個阿姨把音樂打開."然後觀察她怎麼做.她跑到服務員面前,望著她,響亮地喊了一聲"阿姨",然後朝音響跑去,一邊說:"看看."用這個方法轉達了媽媽的要求.
滿兩歲後,一個顯著特點是能夠理解和表達比較複雜的語法了.
她站在那裡,自己突然說:"小兔說我是小兔."我估計是在轉述她看或聽的故事,發現這是練習人稱代詞的好機會,便問她:"那寶貝會怎麼說呢?"她答:"寶貝說我是寶貝."然後,問她爸爸、媽媽、姐姐會怎麼說,都正確.再問:"爸爸對寶貝會怎麼說?"答:"爸爸說你是寶貝."寶貝對爸爸呢?"寶貝說你是爸爸."爸爸對媽媽會怎麼說寶貝呢?太繞了,她聽不明白,我慢慢地重複一遍,她想了一會兒,答:"爸爸說她是寶貝."媽媽說:"啾啾是好孩子."她說:"不是的,是小壞蛋."媽媽問:"誰說啾啾是小壞蛋?"她答:"周音序說啾啾是小壞蛋."我在旁聽到,注意到她有意避免了"啾啾說啾啾"這樣彆扭的表達.
紅嘆息:"整天侍候你,整天折磨你!"她是故意把主語和賓語模糊掉了.啾啾十分警覺,立即追問:"誰侍候我,誰折磨你?"兩歲時語言表達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準確.
看電視裡的奧運會,她喜歡看跳水.我問她:"你會跳水嗎?"她答:"不會,我會下水."我笑了,可不,她不會游泳和跳水,但下過水,這個"下"字用得準確.
她用一根手指去勾一樣玩具,勾到手後,嘆道:"我終於釣起來了."這個"釣"字也用得準確.
小燕帶她去美美家,回來時,我想知道是否還帶她去戶外了,問她:"寶貝去美美家了還是去外面了?"她答:"從美美家去外面了."全面、準確而簡練.
朋友們在懷柔玩,住農家大炕,男女混住.紅說:"男女雜居."她跟著說:"男女雜繕"說不出來了.紅試圖替她換一個易懂的說法:"男的和女的繕"正琢磨用什麼詞,她接上了:"分不清."她善於選擇準確的詞.看見一種顏色,她說:"淡棕色."我從塑料紙上撕藥用膠布,她說:"很難揭."都是我一時想不出的.
我帶她在院子裡采野草,要給兔子吃.院子裡有許多人工種植的草,卻不易見到野草.她有點著急,問:"哪兒是野草,是自己長出來的草呀?"她說出了對"野草"這個詞的正確理解.
媽媽帶她在商場購物,買好了東西,她問:"交錢的地方在哪裡?"媽媽沒有回答,她又問:"款台在哪裡?"聞者皆吃驚而笑.
為了準確地表達一個意思,她常常自己造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