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我不知道節選的是哪一段?是講弗魯斯特的第三段嗎?前兩段是愛情未完成,還有什麼未完成,我忘記了。

  同學:涉及到愛情的那段刪掉了。(笑聲)

  周:這篇文章怎麼教,說實話,我不知道,真讓我去教我也不會。一般來說,在語文教學中,我反對拿一篇文章讓學生去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涵義,並且有標準答案,我認為這種辦法是荒謬的。如果我教語文,我就讓學生看真正的好作品,看了以後不要出題目(笑聲),就讓他們隨意寫自己的感想,可以是對作品本身的理解,也可以是看作品產生的聯想,自由地寫,從中最能看出一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的能力,而語文課要培養的不外乎就這兩種能力。命題作文要少,我自己寫文章,如果是報社、雜誌社命題約稿,我往往也寫不好,要鼓勵學生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經常寫,不命題,寫周記、日記。如果說我現在算有點語文水平的話,完全是通過讀好書和寫日記這兩個習慣培養的,我不知道別的作家怎麼樣,反正我是這樣,可以說我的寫作能力和語文教育完全無關,都是課外學來的。(掌聲)

  鄧:我相信聽了尼采的故事,不僅僅我們會有同感,我們的上一輩人、再上一輩人也會有同感。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同感的層面上,我們要問問題,為什麼尼采做了這麼有力的批判和分析,這一百多年來人類依舊往這個方向在前進?只用野蠻、麻木、虛無那些簡單的詞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是我們需要認真應對的。尼采批評當時的學術都是關於文化的知識,其實尼采的哲學和論述很可能是關於文化的知識的知識,這在更深的層面上很可能是一種詬病。又為什麼他沒有去真正地分析知識本身的邏輯和穩定性,這也是尼采無力的地方。尼采這麼偉大,但是相信諸位回去以後,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會不知道把尼采放到哪兒了。為什麼?人的生命當中可能還有一些東西是需要我們認真去應對的,不只是那些超越的精神追求,不只是簡單的生命意志的本能,可能還有一些東西。謝謝大家。(掌聲)

  第81章 文化就是命運嗎?

  2012年11月27日,騰訊網舉辦2012年度思享沙龍,其中一個板塊是“文化中國策·年代碰撞”,題目為“文化就是命運嗎?”。我之前有4人發言,分別代表50後、60後、70後、80後,我被派作40後的代表,最後一個發言。騰訊網發布了實錄,這裡載錄我的發言以及和我的發言有關的發言。

  主持人胡泳:一開始邵夷貝就提了一個尖銳的命題:傳統文化對這一代人是沒有吸引力的。周老師聽到這種論點時震驚嗎?同意嗎?是什麼樣的評價?

  周國平:我剛才才知道讓我代表40後,我代表不了。我想起崔健的一句話:別跟我說什麼70後、80後,我們所面對的是同一個中國環境。我覺得他說得很到位。

  文化就是命運嗎?我記得1994和1995年期間,李光耀和金大中圍繞這個話題發生過爭論。李光耀認為東亞的文化傳統決定了東亞今天的命運,美國民主那一套東西在東亞無法運作。金大中寫了一篇文章反駁它,題目就是《文化就是命運嗎?》,認為東亞的文化傳統並不妨礙接受西方文化中的普世價值。這個話題如果要有意義的話,可以討論兩個問題。一是西方文化傳統所體現的價值觀中,到底有沒有人類共通的普世價值?二是如果有的話,中國文化傳統的特殊性是不是構成了接納這些普世價值的一個不可克服的困難,我們拒絕接受它的一個充足的理由。我認為這樣討論問題比較有意義,這兩個問題正是我們共同要面對的。

  主持人說80後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問我有什麼看法。我覺得不應該簡單地不感興趣,你不喜歡傳統文化里的什麼東西,要說出理由。

  我是學西方哲學的,我認為西方哲學有兩個東西是好東西,而在中國文化里是缺少的。一個是形上學,就是對宇宙終極真理和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問。這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在基督教和德國哲學中得到了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重視靈魂生活的信仰文化。另一個是個人主義,就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這是從古羅馬開始的,在英國哲學中得到了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以保護個人自由為最高原則的法治文化。這兩個東西是西方哲學裡最好的東西。西方社會上面有信仰,下面有法治,靠這兩個東西治國,社會就有了一種高質量的穩定。

  前面袁偉時老師說到了中國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是信仰文化,也不是法治文化,而是道德文化,就是一種宗法倫理,靠宗法倫理治國,終極目標是社會的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這是中國的悠久傳統,為了穩定,上面不要靈魂的追求,下面不要個人的自由,結果是維持了社會的一種低質量的穩定。這個問題現在很突出,因為沒有法治文化和信仰文化,中國社會的轉型遭遇了巨大的困難。

  法治文化尊重個人自由,信仰文化重視靈魂生活,這兩個東西是不是普世價值?當然是的,因為它們的根據不是某個民族特殊的民族性,而是人性。大家想一想,作為一個人,你願意作為一個不自由的人、一個沒有靈魂的東西活著嗎?你是一個中國人就願意了嗎?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人,就應該承認普世價值,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努力在中國實現這些普世價值。現在一些人一面拼命地反對普世價值,一面拼命地要移民到實現了這些普世價值的國家去。(掌聲)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的特殊文化條件使得中國無法實現這些普世價值。有些人老是拿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說事,好像文化很複雜,其實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還原到價值觀的層面上,事情就很清楚了。你們現在反對的不是西方的特殊文化,而是人類的普遍價值。文化好像很難改變,但是價值觀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有主動權,可以做出選擇。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來,投生在哪個國家完全是偶然的,那你為什麼一定把自己困在某一個文化傳統里想問題呢?為什麼不能跳出來,作為一個人想一想你的生命和靈魂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尼采有一個觀點:“評價就是創造”。我認為這個命題正好消解了“文化就是命運”的命題,你改變了價值觀,你也就改變了文化,改變了命運。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老是喜歡在東西文化問題上做文章。按照我的看法,東方文化是好東西,西方文化也是好東西,就東西文化不是東西。道理很簡單:文化不分東西,只要合乎人性,表達人性,就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普世價值的道理一點都不複雜,我們需要的只是常識和良知。今天中國最缺的是什麼?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普通的常識;不是高超的信仰,而是基本的良知。如果大家都回歸到常識和良知,只說自己心裡的真實想法,不跟著別人胡說八道,也不口是心非,我們這個民族就有救了。

  主持人:我發現台上沒有特別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唱讚歌的,或者對傳統文化評價很高的嘉賓。剛才我注意到大屏幕,秋風先生來到了現場,我希望秋風先生可以就這個話題闡述一下你的觀點,你的時間很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