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同學:周老師您好,我知道所有的哲學家都在不停地思考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推進真理。但是,尼采也說,生命就像一個美女,我們不能拿解剖刀去解剖她,我們要迷戀她的美麗的外表。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點矛盾,我無法理解,請您解答一下。
周:哲學家都是矛盾的(笑聲),不過,這個矛盾不是哲學家生造出來的,而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尼采提出酒神和日神兩個概念,就是想要解決這個矛盾。他認為,人有兩種衝動,它們都是有道理的。一種衝動是要探究生命背後的本質,他稱之為酒神衝動。另一種衝動是要停留在生命的表面,不去探究生命背後的東西,要美化生命,這是日神衝動。其實,正因為人留戀生命,而生命是短暫的,人想要讓生命長久和永恆,所以才會去探究生命的本質。可是,探究的結果是發現生命的背後是深淵,是虛無,你會悲觀,所以又要強調停留在生命的表面,你不要去探究,因為你已經知道背後什麼也沒有了。這很無奈,我相信尼采自己也是這樣,人只好在兩者之間搖擺。
同學:我對您剛才講的關於尼采對於學術的批判特別感興趣,但是我覺得,尼采批判的東西恰恰是我們今天要努力達到的,否則的話就會在今天的現實當中寸步難行。請問您怎麼理解尼采哲學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我們按照尼采所贊同的去做,我們是不是註定會失敗?謝謝。(掌聲)
周:我認為不會。如果要從我今天講的尼采對學術的批判中得出一個積極的結論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搞學術。並不是說不要搞學術,問題是怎麼搞。如果用尼采所描述的學者的方式去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死摳字句和概念,我認為也搞不出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成績。按照尼采的看法,應該用一種健康的方式,有一個哲學思考的背景,真正從生命的意義出發,把學術研究與對人生和對時代的思考聯繫起來,這樣才有精神的深度,對人類才有價值。對於成功和失敗,我們應該站得高一些來看,看得遠一些。你說的那個失敗,屬於尼采說的謀生的範疇,今天的學者只把學術當作謀生的手段,有各種量化指標,你不按體制里的規則做,就可能暫時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我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付出的。不過,關鍵是你是否真正有底氣和勇氣,說到底,特立獨行的道路是為優秀者準備的。
同學:我想問鄧教授一個問題。我覺得尼采的批判永遠比不上康德的一個成就,就是康德通過批判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礎平台。在批判別人的學術的時候,只有建立了一種新的體系,這樣才能說服別人。我想問的是,我們要在批判的同時建立一個新的體系,如何架起這個橋樑?
鄧:最主要的客人是周先生,如果強行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當然也願意,只要不掃大家的興。關於批判和建構的問題,這只是在分析的意義上,這兩個詞在真正的實踐當中沒有什麼意義,是非常模糊的。康德的所有成就首先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之上,他不去從事那些批判就不可能有他後來的成就。在涉及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時,不要以為我們做出了某種建設性的東西就是成就。那只是因為那是康德,而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想冒充康德,根本就沒有對歷史上學術的傳統進行過認真的梳理、認真的分析和認真的批判,就妄圖去建構一種東西,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學術界裡,到處都是沒有根據的所謂建構。我講的批判是學術層面上的批判,但是我的思想不會停在這裡。(掌聲)這個問題不算數。(笑聲)
同學:周老師,現在您著作等身也很有名望,很多人非常喜歡你,那您現在會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在生活呢?您現在最喜歡的還是看書和思考嗎?您回顧您還算比較悠久的歷史,回顧起來您人生的哪個階段是最令您滿意的?您現在還有什麼追求嗎?(笑聲)
周:聽起來像是在批評我(笑聲),認為我現在胸無大志了(笑聲)。我根本談不上著作等身,我寫的作品不多,你們看到我出了很多書,其實內容大部分是重複的,許多是出版社選編的本子,或者是以前這個出版社合同到期了,另一個出版社接著出。我寫東西很慢,比較低產,比鄧先生少多了。不過我不在乎,倒不在於我認為自己功成名就,可以胸無大志了,可以過養老的生活了。我現在的確不是那種充滿激情的狀態,要去追求什麼東西,現在讀書寫作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很喜歡這種狀態。回想起來,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我考研究生回到北京,那個時期是充滿激情的,我也很喜歡那種狀態。但是,人生是有季節的,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狀態,我樂意順其自然。真正說起來,我這個人的確是胸無大志的,現在我對人生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能靠這個養活自己,二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讓他們也感到快樂,這兩條我基本做到了,夫復何求。(掌聲)
同學:尼采談到了虛無,我想知道尼采指出虛無的出路在哪裡?在您的散文中,我可以感受到,您對於生活有一種節奏的把握,它慢得非常舒服,我想知道面對虛無您是怎麼樣掌握您的節奏的?
周:虛無和慢節奏屬於不同的問題。當然,如果一定要說有聯繫,也可以說,當你以虛無或者永恆為背景的時候,你會覺得人世間的匆忙毫無意義,在無限的時空里,你只爭朝夕是可笑的。尼采講的虛無主義,簡單地說,就是上帝死了,人類沒有信仰了,原來一直用來賦予人生以意義的東西不存在了,這時候突然發現人類是站在一片荒原上,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了。尼采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我在《尼采與形上學》做了詳細解說,最基本的是兩條。第一條,虛無主義不就是沒有信仰了嗎,那你就不要冒充有信仰,不要裝出還有信仰的樣子,你要誠實。你寧可作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勇敢地在虛無的荒原上跋涉,你連虛無都能承受,這一點恰恰證明了人的偉大。這叫做積極的虛無主義。你不要因為發現了人生沒有意義就垮掉了,或者去找個安慰,這些都是軟弱的表現。當然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還要往前走,所以,第二條就是重估一切價值。虛無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以前追求意義的方式錯了,是虛構了一個本體世界作為意義的源泉,結果卻是否定了現實世界,我們的生命也屬於這個現實世界。世界本無意義,意義是人創造和解釋出來的,現在應該改變方式,立足於生命,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場上重新解釋世界。尼采早期的酒神精神,後期的權力意志,實際上都是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場上對世界的做出的新解釋。
同學:周老師,很高興第二次聽您講座。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名學生了,在一個郊區中學做語文教師,今天想問的是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問題。您有一篇文章叫《永遠未完成》,節選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課改的中學語文課本里,是選在七年級。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不知道如何把您的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專家經常說淺文深教,深文淺教,長文短教,說得非常好,但是讓我這個剛走出高校的畢業生摸不著頭緒,很想聽到您的指點。
周:哲學家都是矛盾的(笑聲),不過,這個矛盾不是哲學家生造出來的,而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尼采提出酒神和日神兩個概念,就是想要解決這個矛盾。他認為,人有兩種衝動,它們都是有道理的。一種衝動是要探究生命背後的本質,他稱之為酒神衝動。另一種衝動是要停留在生命的表面,不去探究生命背後的東西,要美化生命,這是日神衝動。其實,正因為人留戀生命,而生命是短暫的,人想要讓生命長久和永恆,所以才會去探究生命的本質。可是,探究的結果是發現生命的背後是深淵,是虛無,你會悲觀,所以又要強調停留在生命的表面,你不要去探究,因為你已經知道背後什麼也沒有了。這很無奈,我相信尼采自己也是這樣,人只好在兩者之間搖擺。
同學:我對您剛才講的關於尼采對於學術的批判特別感興趣,但是我覺得,尼采批判的東西恰恰是我們今天要努力達到的,否則的話就會在今天的現實當中寸步難行。請問您怎麼理解尼采哲學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我們按照尼采所贊同的去做,我們是不是註定會失敗?謝謝。(掌聲)
周:我認為不會。如果要從我今天講的尼采對學術的批判中得出一個積極的結論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搞學術。並不是說不要搞學術,問題是怎麼搞。如果用尼采所描述的學者的方式去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死摳字句和概念,我認為也搞不出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成績。按照尼采的看法,應該用一種健康的方式,有一個哲學思考的背景,真正從生命的意義出發,把學術研究與對人生和對時代的思考聯繫起來,這樣才有精神的深度,對人類才有價值。對於成功和失敗,我們應該站得高一些來看,看得遠一些。你說的那個失敗,屬於尼采說的謀生的範疇,今天的學者只把學術當作謀生的手段,有各種量化指標,你不按體制里的規則做,就可能暫時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我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付出的。不過,關鍵是你是否真正有底氣和勇氣,說到底,特立獨行的道路是為優秀者準備的。
同學:我想問鄧教授一個問題。我覺得尼采的批判永遠比不上康德的一個成就,就是康德通過批判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礎平台。在批判別人的學術的時候,只有建立了一種新的體系,這樣才能說服別人。我想問的是,我們要在批判的同時建立一個新的體系,如何架起這個橋樑?
鄧:最主要的客人是周先生,如果強行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當然也願意,只要不掃大家的興。關於批判和建構的問題,這只是在分析的意義上,這兩個詞在真正的實踐當中沒有什麼意義,是非常模糊的。康德的所有成就首先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之上,他不去從事那些批判就不可能有他後來的成就。在涉及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時,不要以為我們做出了某種建設性的東西就是成就。那只是因為那是康德,而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想冒充康德,根本就沒有對歷史上學術的傳統進行過認真的梳理、認真的分析和認真的批判,就妄圖去建構一種東西,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學術界裡,到處都是沒有根據的所謂建構。我講的批判是學術層面上的批判,但是我的思想不會停在這裡。(掌聲)這個問題不算數。(笑聲)
同學:周老師,現在您著作等身也很有名望,很多人非常喜歡你,那您現在會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在生活呢?您現在最喜歡的還是看書和思考嗎?您回顧您還算比較悠久的歷史,回顧起來您人生的哪個階段是最令您滿意的?您現在還有什麼追求嗎?(笑聲)
周:聽起來像是在批評我(笑聲),認為我現在胸無大志了(笑聲)。我根本談不上著作等身,我寫的作品不多,你們看到我出了很多書,其實內容大部分是重複的,許多是出版社選編的本子,或者是以前這個出版社合同到期了,另一個出版社接著出。我寫東西很慢,比較低產,比鄧先生少多了。不過我不在乎,倒不在於我認為自己功成名就,可以胸無大志了,可以過養老的生活了。我現在的確不是那種充滿激情的狀態,要去追求什麼東西,現在讀書寫作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很喜歡這種狀態。回想起來,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我考研究生回到北京,那個時期是充滿激情的,我也很喜歡那種狀態。但是,人生是有季節的,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狀態,我樂意順其自然。真正說起來,我這個人的確是胸無大志的,現在我對人生只有兩個要求,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能靠這個養活自己,二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讓他們也感到快樂,這兩條我基本做到了,夫復何求。(掌聲)
同學:尼采談到了虛無,我想知道尼采指出虛無的出路在哪裡?在您的散文中,我可以感受到,您對於生活有一種節奏的把握,它慢得非常舒服,我想知道面對虛無您是怎麼樣掌握您的節奏的?
周:虛無和慢節奏屬於不同的問題。當然,如果一定要說有聯繫,也可以說,當你以虛無或者永恆為背景的時候,你會覺得人世間的匆忙毫無意義,在無限的時空里,你只爭朝夕是可笑的。尼采講的虛無主義,簡單地說,就是上帝死了,人類沒有信仰了,原來一直用來賦予人生以意義的東西不存在了,這時候突然發現人類是站在一片荒原上,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了。尼采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我在《尼采與形上學》做了詳細解說,最基本的是兩條。第一條,虛無主義不就是沒有信仰了嗎,那你就不要冒充有信仰,不要裝出還有信仰的樣子,你要誠實。你寧可作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勇敢地在虛無的荒原上跋涉,你連虛無都能承受,這一點恰恰證明了人的偉大。這叫做積極的虛無主義。你不要因為發現了人生沒有意義就垮掉了,或者去找個安慰,這些都是軟弱的表現。當然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還要往前走,所以,第二條就是重估一切價值。虛無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以前追求意義的方式錯了,是虛構了一個本體世界作為意義的源泉,結果卻是否定了現實世界,我們的生命也屬於這個現實世界。世界本無意義,意義是人創造和解釋出來的,現在應該改變方式,立足於生命,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場上重新解釋世界。尼采早期的酒神精神,後期的權力意志,實際上都是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場上對世界的做出的新解釋。
同學:周老師,很高興第二次聽您講座。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名學生了,在一個郊區中學做語文教師,今天想問的是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問題。您有一篇文章叫《永遠未完成》,節選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課改的中學語文課本里,是選在七年級。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不知道如何把您的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專家經常說淺文深教,深文淺教,長文短教,說得非常好,但是讓我這個剛走出高校的畢業生摸不著頭緒,很想聽到您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