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時代分析:虛無主義

  一個哲學家具有獨特而真誠的個性,他的著作很可能會得到久遠的流傳,但未必會對他的時代發生重大影響。尼采之所以對他之後的歐洲思想發生了重大影響,主要原因還在於他敏銳地把握了他的時代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他的個人精神中的病痛與時代精神中的病痛是高度一致的,而他的真誠使他能夠由直面自身的病痛進而直面時代的病痛,成為時代病痛的最熱情也最無情的揭露者。

  尼采診斷,時代所患的病叫虛無主義。他預言,一個虛無主義時代不可避免地會到來,歷時至少二百年。他給虛無主義下的定義是:最高價值喪失了價值,缺乏目標,缺乏對“為何”的答案。在虛無主義籠罩下,人類和個體的生存都失去了根據、目的、意義。這實際上就是信仰危機。“上帝死了”是他用來概括歐洲虛無主義的基本命題。對於歐洲人來說,對“上帝”的信仰至關重要,它擔保了靈魂亦即人的生命的不朽和神聖。因此,基督教信仰崩潰的後果極其嚴重:一方面,人的生命失去了永恆性,死成為了不可挽救的死,於是人們必須面對叔本華提出的問題:生命究竟有一種意義嗎?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失去了神聖性,整個歐洲道德是建立在生命神聖性的信念上的,必然隨之崩潰,於是出現“一切皆虛妄,一切皆允許”的局面。尼采形容說,歐洲人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就好像地球失去了太陽一樣,從此陷入了無邊的黑暗。

  不過,尼采認為,在他的時代,虛無主義還只是站在門前,作為一個時代尚未完全到來,作為一種病還剛呈現徵兆。事實上,人們還在用虛假的基督教信仰和淺薄的科學樂觀主義掩蓋自己的沒有信仰。但是,虛無主義這種病已經在用“成百種徵兆”說話了。他舉出的徵兆,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方面。第一,在信仰問題上,人們往往抱無所謂的態度。他憤怒地指出:真正的虛偽也極其罕見,虛偽屬於有強大信仰的時代,人們在被迫接受新信仰時內心不放棄舊的信仰,現在人們卻輕鬆地放棄和接受,而且依然是誠實的。左右逢源而毫無罪惡感,撒謊而心安理得,是典型的現代特徵。第二,在生活方式上,典型的特徵是匆忙。他形容說:現代生活就像一道急流,人們拿著表思考,吃飯時看著報紙,行色匆匆地穿過鬧市;人們不復沉思,也害怕沉思,不再有內心生活,羞於寧靜,一旦靜下來幾乎要起良心的責備。勤勞——也就是拼命掙錢和花錢——成了唯一的美德。“現代那種喧囂的、耗盡時間的、愚蠢地自鳴得意的勤勞,比任何別的東西更加使人變得‘沒有信仰’。”現代人“只是帶著一種遲鈍的驚訝表情把他的存在在世上注了冊”。第三,在文化上,這是一個“大平庸的時代”。一方面,由於內在的貧困,缺乏創造力,現代人是“永遠的飢餓者”,急於填補亦即占有,帶著“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徒勞地模仿一切偉大創造的時代,搜集昔日文化的無數碎片以裝飾自己,現代文化就像是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彩衣”。(令人想起今日的“包裝”文化。)另一方面,商業成了“文化的靈魂”,記者取代天才,報刊支配社會。人們只求當下性,不再關心永恆。(令人想起今日的“快餐”文化。)尼采特別討厭劇場,認為那是為大眾準備的,在劇場裡,人不再是個人,而成了大眾、畜群。“劇場迷信”表明了人們的精神空虛和無個性,因此他稱劇場是“趣味上的公共廁所”。(令人想起今日的“電視迷信”。)

  第30章 講演輯錄(7)

  針對虛無主義的時代病症,尼采提倡真誠意識和徹底的虛無主義。真誠意識就是在信仰問題上真誠。真就是認真,不苟且,也不是無所謂。用他的話說:“置身於生存整個奇特的不可靠性和多義性之中而不發問是可鄙的。”誠就是誠實,不作假,不冒充有信仰,也不人為製造虛假的信仰。所謂徹底的虛無主義,就是不僅僅不相信某一種信仰了,比如說不相信上帝了,而是所有的信仰都不相信了。“對真理的信仰以懷疑一切迄今為止所信仰的真理為起點。”如果思考的結果仍然是什麼也不相信,那就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結論,正視失去一切信仰的現實,承擔起無信仰、無意義的後果,“在無神的荒漠上跋涉”。尼采就是這樣,所以他自稱是“歐洲第一個虛無主義者”。

  四、對傳統形上學的批判

  尼采揭示了時代的虛無主義病症,並且要求人們正視它,但是,他沒有就此止步,他的目的是要救治這個病症。為此他對歐洲虛無主義的由來作了追根溯源的探究,他得出結論:其根源在於歐洲的傳統形上學,也就是柏拉圖奠基的世界二分模式。這一模式把世界分為兩個世界,即變動不居的現象界和不變的本體界,而認定前者是“虛假的世界”,後者才是“真正的世界”。尼采認為,那個所謂的“真正的世界”是用邏輯手段虛構的道德化本體。一方面,它是用邏輯手段虛構的。邏輯的產生原是出於對事物簡單處理的需要,使之可認識和可操作。例如,同一律假定有完全相同的事態,事實上並沒有,因果律假定一切作用背後都有一個作用者,事實上也並沒有。傳統形上學所虛構的那個本體界,既超越於現象界之一切變化而永遠自我同一,又是現象界的終極原因,在此虛構中起作用的正是同一律和因果律。另一方面,世界二分模式是建立在某種道德判斷的基礎上的。它把生成看作惡,所以要虛構一個不變的本體界,而把生成變化的現象界判為“虛假的世界”。可見否定生成是虛構“真正的世界”的道德動機。根據以上分析,尼采認為,傳統形上學用虛構的世界否定唯一的現實世界,用道德審判生命,實質上已是虛無主義。這種隱蔽的虛無主義在基督教中發展到了頂點,必然暴露出來並走向反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