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畢業這麼多年了,和您相識相處時的一些情景,還經常在我腦海里閃現。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風給中國文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各地文化部門紛紛舉辦各種文化講座,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人們渴望知識,追求知識,恨不得將在“文革”中損失的時間,在一夜之間奪回來。這時候,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界也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一天,聽說上海戲劇學院來了一位老師,講戲劇理論。說實話,雖然當時我在市文化局工作,但由於大學時期學習的是音樂,所以對戲劇了解不多,也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似乎更喜歡聽一些古典文學方面的講座,所以對這次講座沒有抱太大的興趣。但正因為在文化局工作,出於工作的關係,領導讓我們年輕人有時間都去聽聽課,學習學習。聽講座的時候,才發現老師很年輕,大概三十多歲(在這以前開講座的老師一般都有五、六十歲,講古典文學的年紀更大一些)。但是這位年輕的老師,課卻上得這樣地有趣。我原以為戲劇理論深奧枯燥,比較難懂。卻不知戲劇理論課,可以講得如此生動有趣,如此魅力無窮。整個下午,我覺得就像在一個美麗的藝術宮殿裡自由地遨遊,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秋雨老師的講座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那天,聽課的人特別的多,連教室過道也坐滿了人,教室外面還站了許多人。儘管人很多,但是課堂秩序特別地好,完全沒有以往文藝界開會時的那種嘈雜。這次講座受到了空前的歡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幾乎一夜之間,成都市戲劇界都知道了余秋雨這個名字。從那次以後,余秋雨這個名字便印在了我的腦子裡。余秋雨這個名字也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文藝界開始傳開,越傳越響。以後,秋雨老師您到成都來講學,聽眾的層面也逐漸擴大。從文藝界擴大到一般的學生和市民,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那時起,我開始對戲劇有了全新的認識,有了極大的興趣,進而產生了報考戲劇理論研究生的想法。
1987年9月,我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戲劇歷史及理論專業研究生,成為了秋雨老師的學生。
回想起來,這段學生生活,真是使我獲益匪淺。在讀研期間,我記得余老師從不上小課,每次上課,總是在學院的小劇場上大課。您上課的消息總是不脛而走。聽課的,除了戲文系的學生,還有表演系、導演系、舞美系等系的學生,上海市文藝界許多人也丟下手上的工作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旁聽。您每次上課,小劇場裡都座無虛席,就像是文藝界的一次聚會。最讓我驚訝的是,您上課從不帶講稿,可是課卻總是講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您的課總是新鮮獨特,信息量總是那樣大。聽您的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就是一種理論上的升華,讓人感到充實和愜意。
記得一次到您的宿舍請教問題,見到您的書房裡,四壁皆是書。您自豪地告訴我,書架是您自己設計的。為了節約空間,您把書架設計得很高,從地上一直頂到屋頂。您的書門類十分齊全,從社科大的分類來看,就有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經濟、法律等等。讓我十分驚訝的是,這裡有很多的新書,這些新書都是本專業最前沿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這些書似乎您都讀過。我不明白的是,您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多如牛毛的新書中淘出您需要的書來,還要一一閱讀。因為我到書店淘書,常常是一天、兩天無功而返。即使淘到需要的書,買回來也常常是無暇顧及,束之高閣,只有到了寫東西需要時,才找出來閱讀。從您的宿舍出來,我終於知道了您講課成功的秘密,您平時知識的積累就像是一桶水,講課時只是從桶里舀出一小瓢,所以您講課是如此瀟灑,如此生動,在旁人見到的這種表面輕鬆的後面,其實蘊涵著您許多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秋雨老師,您好嗎?(雷兵)(2)
記得我剛到學院時,很多研究生都希望您能給我們開一個在校學習時的閱讀書目。您應我們的要求,也開了這樣一個戲劇理論的書目。但是您一再強調,不要拘泥於這個書目,要儘量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除了學習戲劇理論外,更要注意多讀劇本,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領悟理論家總結出來的理論。特別要重視自己的第一感受,相信自己的審美能力。您還說,讀研究生期間,首先應該將自己以前學習積累的知識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就如一間房子裡,滿地都是書,你要把它一本一本撿起來,分門別類地放到書架上。這樣你就會清楚地知道自己
擁有什麼,還缺些什麼。這種學習方法,使我在以後的學習中確實獲益匪淺。
記得我做畢業論文時,選擇了幾個題目,請教您哪一個題目更合適時,您說,首先,研究生的論文應該是選擇本專業的前沿課題,而不是僅僅著眼於自己所熟悉的領域;第二,理論要回答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迴避;第三,對戲劇改革以及出現的變化,一定要抱一種支持的態度,哪怕現在這種改革還不成熟,理論思考還不成熟,特別不能從維持舊的理論體系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做論文時,您不僅從觀念上,從理論上,而且還從寫作技巧上,從語感上,甚至具體的遣詞造句上都給了我許多切實的指導。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您給我改的一句話。在論文的一處,我的表述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您說這不是寫學術論文的語言,像是工作報告,像是社論。從這以後,我特別注意自己表述的角度和用詞的貼切。
記得研究生畢業時,得知我將到黨委宣傳部門從事文藝宣傳工作,您特意囑咐我,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門,是一個對當地文化事業發展有很大影響的部門。在那裡工作,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要尊重作者的勞動,特別注意不要將自己的喜好作為判斷作品好壞的標準,不要輕易地“槍斃”一個作品。這些對我以後的工作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回想讀研究生的日子,我真的感到非常幸運,十分愉悅。在這裡,我要再一次地說,謝謝您,秋雨老師!再一次說,謝謝您,我永遠尊敬的老師!
敬禮!
您的學生:雷兵
2003年12月3日
大哉師門 愧哉弟子(宋繼高)(1)
一、 復旦園遇秋雨師
余秋雨先生執教二十多年,足跡遍天下,講壇也設到了海內外。聽過他授課、講座的人不計其數,就廣義而言,他的學生可以數十萬計,在當代學人中只怕無人能出其右,堪稱桃李滿天下。
不過,就學院派對師生關係的嚴格定義而言,經余秋雨先生一手帶出的本科生大約也就數百人,而經他親手調教出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更少了,至今不過十餘人。三生有幸,我不僅成為這十幾個門生中的一員,還因緣際會,竟做了他的第一屆研究生。
其實,在進秋雨師門下之前,我就已經當了他半年學生了。1986年上半年,也是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生的最後半年,我所在的8211班開了一門選修課——戲劇美學,任課老師是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余秋雨先生。說來慚愧,當時我除了看過話劇《人生》、《天才與瘋子》,讀過莎士比亞、曹禺、郭沫若的幾個劇本外,對戲劇完全是個門外漢,甚至連秋雨先生的大名也沒聽說過。我對戲劇並無興趣,而吸引我的選修課又很多,我本來不打算選修戲劇美學的。同寢室的翟寶海同學讀過余先生的書,對秋雨師的生花妙筆讚不絕口,極力慫恿我去聽他的課。我將信將疑走進教室,吃了一驚,這是間能容百人的大教室,黑壓壓幾乎坐滿了人,我的同班同學有八十多人,幾乎“傾班而出”都選了戲劇美學這門課,破了我們班選修課的記錄。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風給中國文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各地文化部門紛紛舉辦各種文化講座,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人們渴望知識,追求知識,恨不得將在“文革”中損失的時間,在一夜之間奪回來。這時候,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界也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一天,聽說上海戲劇學院來了一位老師,講戲劇理論。說實話,雖然當時我在市文化局工作,但由於大學時期學習的是音樂,所以對戲劇了解不多,也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似乎更喜歡聽一些古典文學方面的講座,所以對這次講座沒有抱太大的興趣。但正因為在文化局工作,出於工作的關係,領導讓我們年輕人有時間都去聽聽課,學習學習。聽講座的時候,才發現老師很年輕,大概三十多歲(在這以前開講座的老師一般都有五、六十歲,講古典文學的年紀更大一些)。但是這位年輕的老師,課卻上得這樣地有趣。我原以為戲劇理論深奧枯燥,比較難懂。卻不知戲劇理論課,可以講得如此生動有趣,如此魅力無窮。整個下午,我覺得就像在一個美麗的藝術宮殿裡自由地遨遊,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秋雨老師的講座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那天,聽課的人特別的多,連教室過道也坐滿了人,教室外面還站了許多人。儘管人很多,但是課堂秩序特別地好,完全沒有以往文藝界開會時的那種嘈雜。這次講座受到了空前的歡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幾乎一夜之間,成都市戲劇界都知道了余秋雨這個名字。從那次以後,余秋雨這個名字便印在了我的腦子裡。余秋雨這個名字也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文藝界開始傳開,越傳越響。以後,秋雨老師您到成都來講學,聽眾的層面也逐漸擴大。從文藝界擴大到一般的學生和市民,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那時起,我開始對戲劇有了全新的認識,有了極大的興趣,進而產生了報考戲劇理論研究生的想法。
1987年9月,我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戲劇歷史及理論專業研究生,成為了秋雨老師的學生。
回想起來,這段學生生活,真是使我獲益匪淺。在讀研期間,我記得余老師從不上小課,每次上課,總是在學院的小劇場上大課。您上課的消息總是不脛而走。聽課的,除了戲文系的學生,還有表演系、導演系、舞美系等系的學生,上海市文藝界許多人也丟下手上的工作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旁聽。您每次上課,小劇場裡都座無虛席,就像是文藝界的一次聚會。最讓我驚訝的是,您上課從不帶講稿,可是課卻總是講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您的課總是新鮮獨特,信息量總是那樣大。聽您的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就是一種理論上的升華,讓人感到充實和愜意。
記得一次到您的宿舍請教問題,見到您的書房裡,四壁皆是書。您自豪地告訴我,書架是您自己設計的。為了節約空間,您把書架設計得很高,從地上一直頂到屋頂。您的書門類十分齊全,從社科大的分類來看,就有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經濟、法律等等。讓我十分驚訝的是,這裡有很多的新書,這些新書都是本專業最前沿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這些書似乎您都讀過。我不明白的是,您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多如牛毛的新書中淘出您需要的書來,還要一一閱讀。因為我到書店淘書,常常是一天、兩天無功而返。即使淘到需要的書,買回來也常常是無暇顧及,束之高閣,只有到了寫東西需要時,才找出來閱讀。從您的宿舍出來,我終於知道了您講課成功的秘密,您平時知識的積累就像是一桶水,講課時只是從桶里舀出一小瓢,所以您講課是如此瀟灑,如此生動,在旁人見到的這種表面輕鬆的後面,其實蘊涵著您許多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秋雨老師,您好嗎?(雷兵)(2)
記得我剛到學院時,很多研究生都希望您能給我們開一個在校學習時的閱讀書目。您應我們的要求,也開了這樣一個戲劇理論的書目。但是您一再強調,不要拘泥於這個書目,要儘量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除了學習戲劇理論外,更要注意多讀劇本,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領悟理論家總結出來的理論。特別要重視自己的第一感受,相信自己的審美能力。您還說,讀研究生期間,首先應該將自己以前學習積累的知識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就如一間房子裡,滿地都是書,你要把它一本一本撿起來,分門別類地放到書架上。這樣你就會清楚地知道自己
擁有什麼,還缺些什麼。這種學習方法,使我在以後的學習中確實獲益匪淺。
記得我做畢業論文時,選擇了幾個題目,請教您哪一個題目更合適時,您說,首先,研究生的論文應該是選擇本專業的前沿課題,而不是僅僅著眼於自己所熟悉的領域;第二,理論要回答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迴避;第三,對戲劇改革以及出現的變化,一定要抱一種支持的態度,哪怕現在這種改革還不成熟,理論思考還不成熟,特別不能從維持舊的理論體系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做論文時,您不僅從觀念上,從理論上,而且還從寫作技巧上,從語感上,甚至具體的遣詞造句上都給了我許多切實的指導。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您給我改的一句話。在論文的一處,我的表述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您說這不是寫學術論文的語言,像是工作報告,像是社論。從這以後,我特別注意自己表述的角度和用詞的貼切。
記得研究生畢業時,得知我將到黨委宣傳部門從事文藝宣傳工作,您特意囑咐我,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門,是一個對當地文化事業發展有很大影響的部門。在那裡工作,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要尊重作者的勞動,特別注意不要將自己的喜好作為判斷作品好壞的標準,不要輕易地“槍斃”一個作品。這些對我以後的工作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回想讀研究生的日子,我真的感到非常幸運,十分愉悅。在這裡,我要再一次地說,謝謝您,秋雨老師!再一次說,謝謝您,我永遠尊敬的老師!
敬禮!
您的學生:雷兵
2003年12月3日
大哉師門 愧哉弟子(宋繼高)(1)
一、 復旦園遇秋雨師
余秋雨先生執教二十多年,足跡遍天下,講壇也設到了海內外。聽過他授課、講座的人不計其數,就廣義而言,他的學生可以數十萬計,在當代學人中只怕無人能出其右,堪稱桃李滿天下。
不過,就學院派對師生關係的嚴格定義而言,經余秋雨先生一手帶出的本科生大約也就數百人,而經他親手調教出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更少了,至今不過十餘人。三生有幸,我不僅成為這十幾個門生中的一員,還因緣際會,竟做了他的第一屆研究生。
其實,在進秋雨師門下之前,我就已經當了他半年學生了。1986年上半年,也是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生的最後半年,我所在的8211班開了一門選修課——戲劇美學,任課老師是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余秋雨先生。說來慚愧,當時我除了看過話劇《人生》、《天才與瘋子》,讀過莎士比亞、曹禺、郭沫若的幾個劇本外,對戲劇完全是個門外漢,甚至連秋雨先生的大名也沒聽說過。我對戲劇並無興趣,而吸引我的選修課又很多,我本來不打算選修戲劇美學的。同寢室的翟寶海同學讀過余先生的書,對秋雨師的生花妙筆讚不絕口,極力慫恿我去聽他的課。我將信將疑走進教室,吃了一驚,這是間能容百人的大教室,黑壓壓幾乎坐滿了人,我的同班同學有八十多人,幾乎“傾班而出”都選了戲劇美學這門課,破了我們班選修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