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1)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終於說到了莊子我很高興。直到現在,我們討論的一些中國文化奠基者,大多偏重於哲學和政治學,離文字都有較大的距離。當代民眾由於古文化水平不高,一看到文言文就以為是文學,這是一種誤會。其實在諸子百家中,思維品質高的人很多,而文學品質最高的,好像,也就是莊子。
但是,我本人接觸莊子,卻與文學無關。記得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過,我二十歲那年遇到了一場叫做文化大革命的社會災難,爸爸被關,叔叔自殺,全家衣食無著,我自己又在學校里受到造反派的圍攻,真是走投無路,天天愁苦。這時有一位女同學告訴我,1957年,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九年之前,她爸爸被劃為“右派”,家裡也是一片痛苦,她爸爸就要全家讀《莊子》。聽了這個我本來並不熟悉的同學的話,我立即找了《莊子》來看。看了幾天我漸漸明白,對付災難,不能用災難語法。世上有另外一種語法,可以讓自己從精神上脫身而出,藐視災難,重新認識世界和人生,取得一種詩化的自由。這個閱讀經歷極為重要,對我今後的人生一直有很大的影響。你們知道我以後又經歷過大量磨難,卻能一直保持著達觀的心情,直到今天還能如此開心地與你們談莊子,這都與莊子有關。
‖王牧笛:秋雨先生的經歷讓我想起,莊子本身也遇到過很大的災難。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看他,發現莊子不但沒有哭泣反而在鼓盆而歌。惠施說:你不哭也就罷了,還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莊子說:她剛死的時候,難道我會沒有感慨嗎?但一想到人最初本來就沒有生命,不僅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元氣。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她都已經安息於大自然之間了,我為什麼還要哭泣?現在我每次想到莊子,都會聯想到兩句話,一是海德格爾說的“人,詩意地棲居”,還有一個是歌名——《白衣飄飄的年代》,都是一種美麗的生命狀態:達觀、逍遙。
‖何琳:前幾年網上流行一個“小雞為什麼過馬路”的思想遊戲,由網友代各位故去的思想家進行個性化的回答。比如,柏拉圖會說“為了尋找更高的善”,達爾文會說“為了尋找更好的進化坐標”,拿破崙的答案是“不想過馬路的小雞不是好雞”,孔子拒絕回答,曰“不知人,焉知雞”。面對“小雞為什麼過馬路”的困惑,我覺得
莊子一定會取消問題,鼓盆而歌:“那隻雞好快樂啊。”
‖王安安:可莊子是否真的快樂呢?當他在濮水釣魚的時候,楚國想重用他,派人來請。莊子說:“楚國有被祭祀的神龜,它是寧肯死了享受被祭祀的高貴的名聲呢,還是想活著游弋在泥塗中呢?”來人說當然活著快樂。莊子說:“我還是垂釣自由自在。”莊子寧可選擇做身上背著盔甲、活在泥潭裡的烏龜,可我總覺得這表明了他的一種痛苦,這是莊子作為一位哲人的孤獨感、寂寞感。他沒有一個可以真正對話的同時代人,在戰國紛爭的年代,他所謂的快樂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誰又能知道他堅硬的盔甲下面是怎樣一顆柔軟的心呢?
‖余秋雨:安安提出的問題很深刻。但是,莊子畢竟是莊子,比安安更加深刻。對他來說,不存在你所說的“真的快樂”“真的痛苦”,甚至,也沒有你所說的“孤獨感”“寂寞感”。儘管在我們看來,他必然是孤獨和寂寞的,但他對此已經無所“感”。對於自由與不自由,骯髒與乾淨,在他看來也是相對的。對於盔甲的堅硬和內心的柔軟,他也會有另外一種看法,例如,他會認為,當盔甲是柔軟的時候,內心就堅硬了,但是,柔軟的盔甲和堅硬的內心一樣,都是沒有意義的,否定自身存在的。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2)
2009年09月25日17:19
‖金子:聽秋雨老師一說,確實明白了莊子獨特的深刻性。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哲學家,對社會管理有什麼意義?在儒家看來,只有做官才能實施良好的社會管理。莊子是不想做官的,但在做官和個人自由之外有沒有另一個空間,可以讓民眾有一個更好的憩息場所?
‖余秋雨:莊子不在乎社會管理,只在乎精神管理。其實他對精神也不想管理,只不過客觀上能起到這種作用。
我們可能受儒家、法家的影響太深,習慣於質問每一種文化的政治功能。其實,文化有比政治更大、更高的職能。
硬要說社會管理,老子、莊子的哲學也能提供一種近似於“無為而治”的簡約管理,這在歷史上某些需要休養生息的歷史階段也很重要。例如漢代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這樣,馬王堆漢墓帛書中記述的政治理念,如“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等,很接近老莊哲學。唐朝的王室,也有類似的理念。由此可見,即使是偉大的漢唐文明的構建,也不完全出於儒家和法家思想。
總之,老莊哲學是想把人世拉回到本來狀態,結果反倒超過了別的管理方式。
‖叢治辰:我也覺得莊子哲學不在於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自我指向的,不怨天尤人,不在外部找原因,而是探討如何從自我突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莊子現在正在談戀愛,莊子不會找一個特別浪漫的環境,他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心中生發出一種非常浪漫的情調。
‖余秋雨:這個例子舉得不太精彩,但是我欣賞你在說莊子時用到“情調”這個概念。也就是說,他真正在意的,不是社會的結構秩序,而是生命的詩化情調。
莊子與老子有淵源關係,但又比老子講究詩化情調。這種特性,使他成為諸子百家中最具有文學性的一位。
莊子的詩化情調和文學素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想像力,二是寓言化。而且,他在這兩方面都達到了極致。
莊子在想像力和寓言化上都表現出對於一般真實的脫離,對於直接結論的脫離,因此是其他學派所不敢用的,因為其他學派免不了要在“可信性”、“真實性”上說服人。莊子沒有這種企圖,反而從大家擁擠著的理性講堂退回到感性花苑,放縱自己的感性來激發別人的感性。人們也許會誤會,以為理性比感性深刻,而莊子則輕鬆地證明,理性的最後救贖之地還是感性。想像力使莊子遨遊於南溟北海,又把自己設想為宇宙間似人非人的無限力量,這就使他的智慧獲得了真正的文學形態。請記住,離開了基於自由感性的巨大想像力,也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學。
想像力的凝象體就是寓言化。我多次論證,文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寓言。莊子的寓言與一般童話中的寓言不同,一上來就表現出一種仰天俯地的哲學規模。但這種規模畢竟由自由感性和想像力支撐著,因此在本質上還是文學,或者說是一種哲學化的文學。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終於說到了莊子我很高興。直到現在,我們討論的一些中國文化奠基者,大多偏重於哲學和政治學,離文字都有較大的距離。當代民眾由於古文化水平不高,一看到文言文就以為是文學,這是一種誤會。其實在諸子百家中,思維品質高的人很多,而文學品質最高的,好像,也就是莊子。
但是,我本人接觸莊子,卻與文學無關。記得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過,我二十歲那年遇到了一場叫做文化大革命的社會災難,爸爸被關,叔叔自殺,全家衣食無著,我自己又在學校里受到造反派的圍攻,真是走投無路,天天愁苦。這時有一位女同學告訴我,1957年,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九年之前,她爸爸被劃為“右派”,家裡也是一片痛苦,她爸爸就要全家讀《莊子》。聽了這個我本來並不熟悉的同學的話,我立即找了《莊子》來看。看了幾天我漸漸明白,對付災難,不能用災難語法。世上有另外一種語法,可以讓自己從精神上脫身而出,藐視災難,重新認識世界和人生,取得一種詩化的自由。這個閱讀經歷極為重要,對我今後的人生一直有很大的影響。你們知道我以後又經歷過大量磨難,卻能一直保持著達觀的心情,直到今天還能如此開心地與你們談莊子,這都與莊子有關。
‖王牧笛:秋雨先生的經歷讓我想起,莊子本身也遇到過很大的災難。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看他,發現莊子不但沒有哭泣反而在鼓盆而歌。惠施說:你不哭也就罷了,還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莊子說:她剛死的時候,難道我會沒有感慨嗎?但一想到人最初本來就沒有生命,不僅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元氣。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她都已經安息於大自然之間了,我為什麼還要哭泣?現在我每次想到莊子,都會聯想到兩句話,一是海德格爾說的“人,詩意地棲居”,還有一個是歌名——《白衣飄飄的年代》,都是一種美麗的生命狀態:達觀、逍遙。
‖何琳:前幾年網上流行一個“小雞為什麼過馬路”的思想遊戲,由網友代各位故去的思想家進行個性化的回答。比如,柏拉圖會說“為了尋找更高的善”,達爾文會說“為了尋找更好的進化坐標”,拿破崙的答案是“不想過馬路的小雞不是好雞”,孔子拒絕回答,曰“不知人,焉知雞”。面對“小雞為什麼過馬路”的困惑,我覺得
莊子一定會取消問題,鼓盆而歌:“那隻雞好快樂啊。”
‖王安安:可莊子是否真的快樂呢?當他在濮水釣魚的時候,楚國想重用他,派人來請。莊子說:“楚國有被祭祀的神龜,它是寧肯死了享受被祭祀的高貴的名聲呢,還是想活著游弋在泥塗中呢?”來人說當然活著快樂。莊子說:“我還是垂釣自由自在。”莊子寧可選擇做身上背著盔甲、活在泥潭裡的烏龜,可我總覺得這表明了他的一種痛苦,這是莊子作為一位哲人的孤獨感、寂寞感。他沒有一個可以真正對話的同時代人,在戰國紛爭的年代,他所謂的快樂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誰又能知道他堅硬的盔甲下面是怎樣一顆柔軟的心呢?
‖余秋雨:安安提出的問題很深刻。但是,莊子畢竟是莊子,比安安更加深刻。對他來說,不存在你所說的“真的快樂”“真的痛苦”,甚至,也沒有你所說的“孤獨感”“寂寞感”。儘管在我們看來,他必然是孤獨和寂寞的,但他對此已經無所“感”。對於自由與不自由,骯髒與乾淨,在他看來也是相對的。對於盔甲的堅硬和內心的柔軟,他也會有另外一種看法,例如,他會認為,當盔甲是柔軟的時候,內心就堅硬了,但是,柔軟的盔甲和堅硬的內心一樣,都是沒有意義的,否定自身存在的。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2)
2009年09月25日17:19
‖金子:聽秋雨老師一說,確實明白了莊子獨特的深刻性。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哲學家,對社會管理有什麼意義?在儒家看來,只有做官才能實施良好的社會管理。莊子是不想做官的,但在做官和個人自由之外有沒有另一個空間,可以讓民眾有一個更好的憩息場所?
‖余秋雨:莊子不在乎社會管理,只在乎精神管理。其實他對精神也不想管理,只不過客觀上能起到這種作用。
我們可能受儒家、法家的影響太深,習慣於質問每一種文化的政治功能。其實,文化有比政治更大、更高的職能。
硬要說社會管理,老子、莊子的哲學也能提供一種近似於“無為而治”的簡約管理,這在歷史上某些需要休養生息的歷史階段也很重要。例如漢代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這樣,馬王堆漢墓帛書中記述的政治理念,如“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等,很接近老莊哲學。唐朝的王室,也有類似的理念。由此可見,即使是偉大的漢唐文明的構建,也不完全出於儒家和法家思想。
總之,老莊哲學是想把人世拉回到本來狀態,結果反倒超過了別的管理方式。
‖叢治辰:我也覺得莊子哲學不在於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自我指向的,不怨天尤人,不在外部找原因,而是探討如何從自我突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莊子現在正在談戀愛,莊子不會找一個特別浪漫的環境,他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心中生發出一種非常浪漫的情調。
‖余秋雨:這個例子舉得不太精彩,但是我欣賞你在說莊子時用到“情調”這個概念。也就是說,他真正在意的,不是社會的結構秩序,而是生命的詩化情調。
莊子與老子有淵源關係,但又比老子講究詩化情調。這種特性,使他成為諸子百家中最具有文學性的一位。
莊子的詩化情調和文學素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想像力,二是寓言化。而且,他在這兩方面都達到了極致。
莊子在想像力和寓言化上都表現出對於一般真實的脫離,對於直接結論的脫離,因此是其他學派所不敢用的,因為其他學派免不了要在“可信性”、“真實性”上說服人。莊子沒有這種企圖,反而從大家擁擠著的理性講堂退回到感性花苑,放縱自己的感性來激發別人的感性。人們也許會誤會,以為理性比感性深刻,而莊子則輕鬆地證明,理性的最後救贖之地還是感性。想像力使莊子遨遊於南溟北海,又把自己設想為宇宙間似人非人的無限力量,這就使他的智慧獲得了真正的文學形態。請記住,離開了基於自由感性的巨大想像力,也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學。
想像力的凝象體就是寓言化。我多次論證,文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寓言。莊子的寓言與一般童話中的寓言不同,一上來就表現出一種仰天俯地的哲學規模。但這種規模畢竟由自由感性和想像力支撐著,因此在本質上還是文學,或者說是一種哲學化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