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兩河文明也把由商業推動的數學、天文學成果曲曲折折地留給了世界,但在本地,正如不少歷史學家評價亞述的窮兵麟武時指出的,戰爭首先摧毀對方的高層文化,然後又剝奪雙方最勇敢、最健康的生命,結果總是留下一大堆失去文化的萎弱軀體,去承受種種荒唐。為此,我們站在修復得嶄新的巴比倫遺址前,感到一種難言的荒涼。希伯來文明崇高而充滿優傷、堅韌而缺少空間。它從一開始就處於動盪不安的流浪之中,因此把宗教當作了自己的疆土。
這種長期缺少實際疆上的文明終究難於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大格局,可以滲透廣遠卻又處處受掣,永遠處於自衛圖存的緊張之中。
然而也正因為長期缺少實際疆土,它也不容易像其他文明一樣土崩瓦解,而總是進退盈縮、悠悠不絕、前景難測。這也就是為什麼,耶路撒冷總讓人一言難盡,簡直成了我們這次旅程中一個小小的思維陷阱。
波斯文明是另一種類型,幾乎是依靠著兩個偉大君主的個人魅力才巍然立世。如果沒有居魯士和大流士,它可有創良斕濟身幾大古文明之中。
我在波塞波里斯的廢墟中停留最久,遙想著這兩位古代亞洲巨人是如何把他們知道的世界逐一納人朝貢者名單的,但也不能不在夕陽殘柱間感慨:這畢竟只是夭才們的私人霸業,才昆准繼承和延續。
他們身後,已是一派充滿脂粉氣的無能,更.不待說今天那裡早已是外來文明的天下,很少有人記得占代波斯的赫赫雄風。
至於印度河一恆河文明的衰落,我看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輕視生命、厭棄人世、不負責任,最後甚至連腐朽、惡濁和奴役都能容忍,這就大大降低了文明自身的力度,以至良秀不分。
當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也終於被剝蝕之後,它就白然地淪為被奴役者。外來勢力的殘暴使底層社會的苟且生態愈加蔓延,即使時時爆發民族自尊,卻也已喪失文明的尊嚴。
兩千年前的幾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衰落得合乎邏輯,卻畢竟讓人驚心。我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梳理這些感受,很想說得婉轉一點,卻終於未能如願。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加德滿都,夜宿Everest 旅館
遠征和失序
從加德滿都向西北方向走二百公里山路,便到了美不勝收的博克拉(Fokhara )。據訪幼反多西方老者願意在這個山高路險的小地方了此殘生,韓素音女士寫過的那座還年輕的山,也在這裡。
喜馬拉雅山為它擋住了北方的寒流,讓天下的花樹盡在南坡的陽光下燦爛。但是,依傍著雪山它又不可能炎熱,剛剛融化的雪水使這裡的水道成為南方一切大河的上游。
我們乘坐一種拉纜浮筏渡過了清澈寬闊的雪水河,住進了山腳下的一家叫做魚尾山屋(Fisht 蒯lodge )的旅館。夥伴們被這兒的美景所吸引,各自走散了,我則在山屋附近漫步,繼續析雙里我一路的感受。
此處已經有點冷,現在我在火爐邊拿起了筆。
昨天勾畫了幾大文明衰落的各自原因,但是,總應該還有一些共同規律吧?找出了這些共同規律,實際上也就找到了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原因,只不過兩者正好相反罷了。
我們看到的每一個文明發祥地,在地理位置上幾乎都被荒昧之地凱概和包圍。文明的重大發端都是奇蹟,而奇蹟總是孤獨。它突然地高於周邊生態,這是它的強大,也是它的脆弱。文明以自己的繁榮使野蠻勢力眼紅,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蠻勢力自卑,因川」纖蠻遲早會向文明動手,而一旦動於,文明很容易破碎。因此我們看到了,任何文明都要為自己築造那麼多城堡。
當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淚教訓,也會主動出擊,開始是想以野蠻的手段阻擋野蠻,久而久之,遠距離征戰漸漸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它們一時變得強健而雄壯,但歷史最終記下了一個結論:任何軍事遠征,都是文化自殺。
這是因為,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體量定位,沒有邊界的文化就像沒有皮膚的肌體,豈能生存?這一點,不僅埃及、波斯有過教訓,連“泛希臘化”的遠征也沒有對希臘文化帶來好處。
征戰一日_勝利一定伴隨著文化奴役,這對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這我們在埃及、耶路撒冷、巴比倫、伊朗、印度都看到了。但是另一方面,勝利者的文化也未必勝利,因為它突然成了奴役別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須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內容,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得出這個結論後我再一次感到欣喜,因為我們中國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歡遠征別國。當然這與他們自以為天下中心的觀念有關,但這種觀念本來也有可能成為進攻別人的理由。
中華文明從根子上主張和平自守,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杜甫的那幾句詩,很能概括這種代代相傳的觀念:“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荀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由此,我也找到了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敗亡的重要原因。我曾在幾萬里奔馳間反覆思忖:你看在中國商代,埃及已經遠征了西亞;在孔子時代,波斯遠征了巴比倫,又遠征了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的時代,希臘的亞歷山大還在遠征埃及和巴比倫;而且無論是波斯還是希臘,都已抵達印度 。
總之,在我們這次尋訪的非洲、歐洲、亞洲之間的江闊土地上,幾大文明古國早已打得昏天黑地,來回穿梭,沒有遺落。說有遺落,只有我們中國。中國也打,大多只是內部爭權,或掃掃周邊的匈奴之類,與.人家一比簡直是徹底的本分。
中華先祖選擇這種態勢也許是不自覺的。因為從地理方位說,中華文明的西部、北部邊緣是茫茫戈壁,西南邊緣是世界屋脊,客觀上使遠征的軍隊無法出入;從文明類型上說,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耕文明,而不是航海文明和遊牧文明,農耕文明的基本生態是聚族而居、春種秋收、男耕女織,在本性上不謀求萬里之外的領土統治。中華民族的第一圖像是長城,那也只是自己的籬笆和護牆而已。開始修築時只是為了防範,但在裡邊住了千百年,也就漸漸養成了群體自理。消極的.是太封閉,積極的,是不遠征。
這次沿路看了那麼多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遠征軍的城堡、戰壕後便想,等這次旅行到達終點,我要向長城敬個禮,因為我終於明白它的基本含義是安分守己。如此龐大的文明一直採取這個態勢,實在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幸事。
除戰爭之外,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失序。戰爭對文明的破壞,首先從破壞秩序開始。這種破壞也包括侵略者在動員和組織戰爭時對本國文明進行軍事化的優捍。
即使沒有戰爭,文明自身也無法抵拒失序趨向。多數文化行為在自我伸發的時候,往往無法協調自己與別種文化行為的關係,結果造成大量高智能的紛爭。有時,這些高智能紛爭還需要低智能的勢力來進行粗魯調解,這種可嘆可笑的現象在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充分證明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文明也能直接導致失序。
那麼,如果讓文明擁有權力,會怎麼樣呢?許多盛世由此出現,但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抵悟。兩方面力量越強,抵悟也越嚴重,而嚴重抵梧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世界上多數古文明的發祥地在社會秩序上反而遠遠比不上其他地區。
這種長期缺少實際疆上的文明終究難於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大格局,可以滲透廣遠卻又處處受掣,永遠處於自衛圖存的緊張之中。
然而也正因為長期缺少實際疆土,它也不容易像其他文明一樣土崩瓦解,而總是進退盈縮、悠悠不絕、前景難測。這也就是為什麼,耶路撒冷總讓人一言難盡,簡直成了我們這次旅程中一個小小的思維陷阱。
波斯文明是另一種類型,幾乎是依靠著兩個偉大君主的個人魅力才巍然立世。如果沒有居魯士和大流士,它可有創良斕濟身幾大古文明之中。
我在波塞波里斯的廢墟中停留最久,遙想著這兩位古代亞洲巨人是如何把他們知道的世界逐一納人朝貢者名單的,但也不能不在夕陽殘柱間感慨:這畢竟只是夭才們的私人霸業,才昆准繼承和延續。
他們身後,已是一派充滿脂粉氣的無能,更.不待說今天那裡早已是外來文明的天下,很少有人記得占代波斯的赫赫雄風。
至於印度河一恆河文明的衰落,我看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輕視生命、厭棄人世、不負責任,最後甚至連腐朽、惡濁和奴役都能容忍,這就大大降低了文明自身的力度,以至良秀不分。
當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也終於被剝蝕之後,它就白然地淪為被奴役者。外來勢力的殘暴使底層社會的苟且生態愈加蔓延,即使時時爆發民族自尊,卻也已喪失文明的尊嚴。
兩千年前的幾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衰落得合乎邏輯,卻畢竟讓人驚心。我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梳理這些感受,很想說得婉轉一點,卻終於未能如願。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加德滿都,夜宿Everest 旅館
遠征和失序
從加德滿都向西北方向走二百公里山路,便到了美不勝收的博克拉(Fokhara )。據訪幼反多西方老者願意在這個山高路險的小地方了此殘生,韓素音女士寫過的那座還年輕的山,也在這裡。
喜馬拉雅山為它擋住了北方的寒流,讓天下的花樹盡在南坡的陽光下燦爛。但是,依傍著雪山它又不可能炎熱,剛剛融化的雪水使這裡的水道成為南方一切大河的上游。
我們乘坐一種拉纜浮筏渡過了清澈寬闊的雪水河,住進了山腳下的一家叫做魚尾山屋(Fisht 蒯lodge )的旅館。夥伴們被這兒的美景所吸引,各自走散了,我則在山屋附近漫步,繼續析雙里我一路的感受。
此處已經有點冷,現在我在火爐邊拿起了筆。
昨天勾畫了幾大文明衰落的各自原因,但是,總應該還有一些共同規律吧?找出了這些共同規律,實際上也就找到了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原因,只不過兩者正好相反罷了。
我們看到的每一個文明發祥地,在地理位置上幾乎都被荒昧之地凱概和包圍。文明的重大發端都是奇蹟,而奇蹟總是孤獨。它突然地高於周邊生態,這是它的強大,也是它的脆弱。文明以自己的繁榮使野蠻勢力眼紅,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蠻勢力自卑,因川」纖蠻遲早會向文明動手,而一旦動於,文明很容易破碎。因此我們看到了,任何文明都要為自己築造那麼多城堡。
當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淚教訓,也會主動出擊,開始是想以野蠻的手段阻擋野蠻,久而久之,遠距離征戰漸漸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它們一時變得強健而雄壯,但歷史最終記下了一個結論:任何軍事遠征,都是文化自殺。
這是因為,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體量定位,沒有邊界的文化就像沒有皮膚的肌體,豈能生存?這一點,不僅埃及、波斯有過教訓,連“泛希臘化”的遠征也沒有對希臘文化帶來好處。
征戰一日_勝利一定伴隨著文化奴役,這對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這我們在埃及、耶路撒冷、巴比倫、伊朗、印度都看到了。但是另一方面,勝利者的文化也未必勝利,因為它突然成了奴役別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須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內容,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得出這個結論後我再一次感到欣喜,因為我們中國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歡遠征別國。當然這與他們自以為天下中心的觀念有關,但這種觀念本來也有可能成為進攻別人的理由。
中華文明從根子上主張和平自守,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杜甫的那幾句詩,很能概括這種代代相傳的觀念:“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荀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由此,我也找到了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敗亡的重要原因。我曾在幾萬里奔馳間反覆思忖:你看在中國商代,埃及已經遠征了西亞;在孔子時代,波斯遠征了巴比倫,又遠征了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的時代,希臘的亞歷山大還在遠征埃及和巴比倫;而且無論是波斯還是希臘,都已抵達印度 。
總之,在我們這次尋訪的非洲、歐洲、亞洲之間的江闊土地上,幾大文明古國早已打得昏天黑地,來回穿梭,沒有遺落。說有遺落,只有我們中國。中國也打,大多只是內部爭權,或掃掃周邊的匈奴之類,與.人家一比簡直是徹底的本分。
中華先祖選擇這種態勢也許是不自覺的。因為從地理方位說,中華文明的西部、北部邊緣是茫茫戈壁,西南邊緣是世界屋脊,客觀上使遠征的軍隊無法出入;從文明類型上說,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耕文明,而不是航海文明和遊牧文明,農耕文明的基本生態是聚族而居、春種秋收、男耕女織,在本性上不謀求萬里之外的領土統治。中華民族的第一圖像是長城,那也只是自己的籬笆和護牆而已。開始修築時只是為了防範,但在裡邊住了千百年,也就漸漸養成了群體自理。消極的.是太封閉,積極的,是不遠征。
這次沿路看了那麼多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遠征軍的城堡、戰壕後便想,等這次旅行到達終點,我要向長城敬個禮,因為我終於明白它的基本含義是安分守己。如此龐大的文明一直採取這個態勢,實在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幸事。
除戰爭之外,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失序。戰爭對文明的破壞,首先從破壞秩序開始。這種破壞也包括侵略者在動員和組織戰爭時對本國文明進行軍事化的優捍。
即使沒有戰爭,文明自身也無法抵拒失序趨向。多數文化行為在自我伸發的時候,往往無法協調自己與別種文化行為的關係,結果造成大量高智能的紛爭。有時,這些高智能紛爭還需要低智能的勢力來進行粗魯調解,這種可嘆可笑的現象在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充分證明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文明也能直接導致失序。
那麼,如果讓文明擁有權力,會怎麼樣呢?許多盛世由此出現,但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抵悟。兩方面力量越強,抵悟也越嚴重,而嚴重抵梧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世界上多數古文明的發祥地在社會秩序上反而遠遠比不上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