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當然,我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保存、注釋、講解、評論,而是指從現代意義上的重新大規模地尋找、選擇、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裡的某個人種曾經有過的美學尊嚴,而這種美學尊嚴又恰恰可以塑造未來。這種現代闡釋反對無根的創造,卻也拒絕國粹派的墨守成規,闡釋的主要方式不是疲塌的講稿,而是驚人的創建,闡述者不是幾個個體,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一個熾熱的時代。這麼說,還是很難用簡潔的語言來定義這裡所說的現代闡釋,我心中想到的範例是十八世紀德國啟蒙運動中寫《古代藝術史》的溫克爾曼、寫《拉奧孔》的萊辛這些人。他們沉醉於古希臘藝術,細作考證、悉心研究,從中伸發出震動整個歐洲的現代理解和個人情懷,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美學格局並直接呼喚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貝多芬。在他們之前,德國是如此落後,在他們之後,德國文明光耀百世;而他們所做的,正是為古典藝術提供現代闡釋。
另一個例證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一九六八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獲獎演講,竟然是慢悠悠地講了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的幾位日本詩僧。這個演講當時連翻譯都很困難,聽眾也頗感陌生,但川端康成的感覺基點是現代國際,因此人們還是找到了接受這種陌生的台階和扶手。終於,從這個奇特的演講,國際文學界從根子上了解了日本和川端康成。
相比之下,對傳統文化和古典藝術,無論是作一般意義上的批判或頌揚,還是作就事論事的考證和研究,或者作大而無當的空論和概括,都是一些外圍工作,而在主體工程開始前的外圍工作,大多是一種沒有坐標的零散行為。參與者都會把自己的行為誇張成至關重要,其實呢,肯定誰也不會重要,因為主體工程根本還沒有起來。
現代闡釋是一種生命對生命的遠距離貼近,是現代人對古典藝術家提供一種誠懇的理解,一種嚴格的取捨,一種小心翼翼的艱難談判,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判斷,結果使古典藝術有可能真正楔入現代,也使現代有可能不再晃蕩,而是從那些經得住時間沖刷的遠年風姿中,領悟自身的淵源和未來。
我與城北兄年歲相仿。那天在海邊,我們都說,海是真好,可惜我們已經不再有年輕時的體力和豪情,游不到山那邊了,但既然已經辛辛苦苦地走到了海邊,那就跳下去游一陣吧。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自己已經不能做什麼。但是,我們也可以把自己想做又沒有能力做的事情告訴別人,看看有誰能做。依我看,在中國,那麼久遠的傳統要獲得現代生命,不能依靠學術討論,而要等待作品。我國在學術討論上的習慣、功力、怪圈,以及人們對學術討論的成見,使得一切重要事情都要以避免討論開頭,而都會以一些切實的成果了結。什麼時候,能讓我們看到幾部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真正精髓,而又能深深感動世界上其它文化族群的佳作呢?我想現代闡釋,就是在那裡完成的。
——讀《梅蘭芳百年祭》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傾聽祖先
"傾聽我們祖先的腳步聲",我很偶然地從俞大綱先生生前寫的一篇文章中讀到這句漂亮的話,不禁怦然心動。這句話,是俞先生從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那兒聽來的,時間是一九七四年九月,地點是台北國父紀念館,擔任翻譯的是葛蘭姆的學生、當時還只有二十餘歲的年輕小伙子林懷民。我看到了那張照片,年逾八旬的葛蘭姆老太太一身銀袍,氣度不凡,像一位聖潔的希臘祭司,林懷民則白衣玄褲,一副純中國打扮,恭敬地站在邊上。
其實林懷民早就領悟了,他已在此前成立了一個現代舞蹈團叫雲門舞集,"雲門"是記載中黃帝時代的舞蹈,什麼樣子早已杏無線索,但這兩個字實在是既縹緲又莊嚴,把我們先民達到過的藝術境界渲染到了極致。林懷民用了它,這兩個字也就成了一種藝術宣言,從此,一群黑髮黃膚的現代舞者祈禱般地抬起頭來,在森遠的雲天中尋找祖先的腳步聲了。
雲門在藝術上特別令人振奮之處是大踏步跨過層層疊疊的傳統程式,用最質樸、最強烈的現代方式交付給祖先真切的形體和靈魂。這是一次藝術上的"渡海",彼岸就是貫通古今的真人。雲門拒絕對祖先的外層摹仿,相信只有舞者活生生的生命才能體驗和復原祖先的生命。雲門更不屑借祖先之口來述說現代觀念,相信在藝術上搭建哪怕是最新銳的觀念也是一種瑣碎的行為。雲門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在古代話題下的生命釋放,一種把祖先和我們混成一體的文化力度。外國人固然也會為某種優美的東方傳統藝術叫好,但與他們對雲門的由衷歡呼相比,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我認為,雲門的道路為下世紀東方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發。
如果說,就上海文化藝術界而言,今年秋天一件真正的大事是雲門的演出,那麼就我個人而言,今年秋天一件真正的大事是結識了林懷民先生。很多年了,我不斷從港台朋友和外國藝術家口中聽到他的名字,而他和他的舞員們又都讀過我的幾乎全部散文,因此真可謂一見如故了。我們這次談得很多,但我想最深的交往還是作品本身。感謝他如此堂皇地表達了我隱潛心底的藝術理想,使我能夠再一次從身邊煩囂中騰身而出,跟著他去傾聽祖先的腳步聲。
瘦瘦的林懷民憂鬱地坐在我的面前,巨大的國際聲譽沒有在他臉上留下一絲一毫得意的痕跡。他和他的舞員們始終過著一種清苦的生活,而一到舞台上卻充分呈現了東方人從精神到形體的強勁和富足。我想,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踏出第一個高貴的舞步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吧?
——讀《雲門舞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從對抗到對話
一九九六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成立了一個現代藝術工作室,以挪威奧斯陸海涅——昂斯塔德藝術中心主任米丘先生的名字命名。其實米丘先生是地道的上海人,上海以這樣的方式歡迎自己的海外遊子介人,正是這座城市原有的秉性。據當代著名國際文化活動家培爾·霍伍得拿克先生論斷:"米丘先生是中國第一代完全了解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家。"那麼,只說一個米丘,也可證明我們與國際現代藝術重新接通了血脈。
但是,我們歡迎米直,意義不止於此。米丘帶來了現代藝術,更帶來了一種文化態度,這種文化態度,即使對現代藝術領域之外的人們也有廣泛的啟示作用。
我認為,米直的文化態度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從對抗走向對話。
一切惡性對抗並非來自某些人本性的好鬥,而是來自於某些人的自我粘滯、自我限制、自我固守。過去有不少論者總是強調現代藝術的反叛性和對抗性,把一切現代藝術家看成是金剛怒目式的狂悖者,實在是一種誤會。實際上,倒是那些極端保守而又貌似斯文的圈子粘滯過甚,最後成為惡性對抗的策源地。這些年來的事實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年輕的現代藝術家們雖然衣履不整、髮式怪異,卻大多相安無事地各自勞作著,而那些刺耳的爭吵聲,大多出自某個喜歡拿著自己的規範去命令別人的陳舊群落。由粘滯而偏激,以偏激求粘滯,是這個群落的思想行為特徵,看似十分矛盾,實則互為表里。
另一個例證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一九六八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獲獎演講,竟然是慢悠悠地講了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的幾位日本詩僧。這個演講當時連翻譯都很困難,聽眾也頗感陌生,但川端康成的感覺基點是現代國際,因此人們還是找到了接受這種陌生的台階和扶手。終於,從這個奇特的演講,國際文學界從根子上了解了日本和川端康成。
相比之下,對傳統文化和古典藝術,無論是作一般意義上的批判或頌揚,還是作就事論事的考證和研究,或者作大而無當的空論和概括,都是一些外圍工作,而在主體工程開始前的外圍工作,大多是一種沒有坐標的零散行為。參與者都會把自己的行為誇張成至關重要,其實呢,肯定誰也不會重要,因為主體工程根本還沒有起來。
現代闡釋是一種生命對生命的遠距離貼近,是現代人對古典藝術家提供一種誠懇的理解,一種嚴格的取捨,一種小心翼翼的艱難談判,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判斷,結果使古典藝術有可能真正楔入現代,也使現代有可能不再晃蕩,而是從那些經得住時間沖刷的遠年風姿中,領悟自身的淵源和未來。
我與城北兄年歲相仿。那天在海邊,我們都說,海是真好,可惜我們已經不再有年輕時的體力和豪情,游不到山那邊了,但既然已經辛辛苦苦地走到了海邊,那就跳下去游一陣吧。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自己已經不能做什麼。但是,我們也可以把自己想做又沒有能力做的事情告訴別人,看看有誰能做。依我看,在中國,那麼久遠的傳統要獲得現代生命,不能依靠學術討論,而要等待作品。我國在學術討論上的習慣、功力、怪圈,以及人們對學術討論的成見,使得一切重要事情都要以避免討論開頭,而都會以一些切實的成果了結。什麼時候,能讓我們看到幾部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真正精髓,而又能深深感動世界上其它文化族群的佳作呢?我想現代闡釋,就是在那裡完成的。
——讀《梅蘭芳百年祭》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傾聽祖先
"傾聽我們祖先的腳步聲",我很偶然地從俞大綱先生生前寫的一篇文章中讀到這句漂亮的話,不禁怦然心動。這句話,是俞先生從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那兒聽來的,時間是一九七四年九月,地點是台北國父紀念館,擔任翻譯的是葛蘭姆的學生、當時還只有二十餘歲的年輕小伙子林懷民。我看到了那張照片,年逾八旬的葛蘭姆老太太一身銀袍,氣度不凡,像一位聖潔的希臘祭司,林懷民則白衣玄褲,一副純中國打扮,恭敬地站在邊上。
其實林懷民早就領悟了,他已在此前成立了一個現代舞蹈團叫雲門舞集,"雲門"是記載中黃帝時代的舞蹈,什麼樣子早已杏無線索,但這兩個字實在是既縹緲又莊嚴,把我們先民達到過的藝術境界渲染到了極致。林懷民用了它,這兩個字也就成了一種藝術宣言,從此,一群黑髮黃膚的現代舞者祈禱般地抬起頭來,在森遠的雲天中尋找祖先的腳步聲了。
雲門在藝術上特別令人振奮之處是大踏步跨過層層疊疊的傳統程式,用最質樸、最強烈的現代方式交付給祖先真切的形體和靈魂。這是一次藝術上的"渡海",彼岸就是貫通古今的真人。雲門拒絕對祖先的外層摹仿,相信只有舞者活生生的生命才能體驗和復原祖先的生命。雲門更不屑借祖先之口來述說現代觀念,相信在藝術上搭建哪怕是最新銳的觀念也是一種瑣碎的行為。雲門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在古代話題下的生命釋放,一種把祖先和我們混成一體的文化力度。外國人固然也會為某種優美的東方傳統藝術叫好,但與他們對雲門的由衷歡呼相比,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我認為,雲門的道路為下世紀東方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發。
如果說,就上海文化藝術界而言,今年秋天一件真正的大事是雲門的演出,那麼就我個人而言,今年秋天一件真正的大事是結識了林懷民先生。很多年了,我不斷從港台朋友和外國藝術家口中聽到他的名字,而他和他的舞員們又都讀過我的幾乎全部散文,因此真可謂一見如故了。我們這次談得很多,但我想最深的交往還是作品本身。感謝他如此堂皇地表達了我隱潛心底的藝術理想,使我能夠再一次從身邊煩囂中騰身而出,跟著他去傾聽祖先的腳步聲。
瘦瘦的林懷民憂鬱地坐在我的面前,巨大的國際聲譽沒有在他臉上留下一絲一毫得意的痕跡。他和他的舞員們始終過著一種清苦的生活,而一到舞台上卻充分呈現了東方人從精神到形體的強勁和富足。我想,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踏出第一個高貴的舞步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吧?
——讀《雲門舞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從對抗到對話
一九九六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成立了一個現代藝術工作室,以挪威奧斯陸海涅——昂斯塔德藝術中心主任米丘先生的名字命名。其實米丘先生是地道的上海人,上海以這樣的方式歡迎自己的海外遊子介人,正是這座城市原有的秉性。據當代著名國際文化活動家培爾·霍伍得拿克先生論斷:"米丘先生是中國第一代完全了解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家。"那麼,只說一個米丘,也可證明我們與國際現代藝術重新接通了血脈。
但是,我們歡迎米直,意義不止於此。米丘帶來了現代藝術,更帶來了一種文化態度,這種文化態度,即使對現代藝術領域之外的人們也有廣泛的啟示作用。
我認為,米直的文化態度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從對抗走向對話。
一切惡性對抗並非來自某些人本性的好鬥,而是來自於某些人的自我粘滯、自我限制、自我固守。過去有不少論者總是強調現代藝術的反叛性和對抗性,把一切現代藝術家看成是金剛怒目式的狂悖者,實在是一種誤會。實際上,倒是那些極端保守而又貌似斯文的圈子粘滯過甚,最後成為惡性對抗的策源地。這些年來的事實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年輕的現代藝術家們雖然衣履不整、髮式怪異,卻大多相安無事地各自勞作著,而那些刺耳的爭吵聲,大多出自某個喜歡拿著自己的規範去命令別人的陳舊群落。由粘滯而偏激,以偏激求粘滯,是這個群落的思想行為特徵,看似十分矛盾,實則互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