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揣著這一面鏡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20世紀呢?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我的一生呢?嗚呼,慨難言矣!慨難言矣!“卻道天涼好個秋”。我效法這一句詞,說上一句:天涼好個冬!

  只有一點我是有信心的: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現在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臭氧被破壞,糧食生產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隻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後信念。

  1993年2月17日

  後記——季羨林散文之美

  季羨林先生今年已95高齡了。作為曾多年受惠於先生道德文章恩澤的我來說,替先生高興之餘,總想為先生做點什麼。這一想法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們在徵得季羨林先生的首肯與李玉傑女士的支持以後,委託莊偉女士到天津與我商談該書的策劃方案,並由我來完成此事。我感到榮幸與激動並欣然應允。在我六十甲子之年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滿意足又如願以償了。

  出版社的編輯思想是希望採取分章編輯的方式,將季羨林先生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為名,匯集整理成書,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今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在通讀了季先生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之後,我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對先生的這些文字進行了編排,感到其中表現出博大精深的知識領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養等,都堪稱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為失范等現象的一種反撥,也是對現在有些年輕人惡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等的一種鞭笞和撻伐。閱讀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種如大旱雲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頂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里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著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鬆,又令人愛不釋手。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蘊涵的散文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里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於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他以自身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由於他的學者經歷,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正如《牛棚雜憶》封面上所寫的:“這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將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文革”後他否極泰來,獲得身心的雙重解放。八十多歲的耆老之人回味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季先生以充分的自覺、自察和自省精神,將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世人。他無意將自己刻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正人君子”,一個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的“聖人”,而是以生活的原生態寫出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的現實中人。在《牛棚雜憶》“自序”中他寫道:“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絕不是的。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復,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復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別,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這種誠實和坦蕩,使得他的散文無不充滿學者的理性判斷和正義感。散文中的這種生活真實並不以暴露隱私為代價,也不為犧牲自我而譁眾取寵,那是一種學者要為表現生命價值追求、一種對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所進行的靈魂考問,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特徵在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季先生描寫自己個人化生活境遇的過程中,有許多記憶碎片是寫受屈辱受迫害情景的,但人們看到的不是個人的悲戚與哀怒,而是國家和人民遭受的不幸與恥辱。因此,當他從容不迫追尋往事時,他已處於另一更高層的生命境界中,有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占位高度,這是一種超越了個人視野與社會場景的敘述,已具有了人類普遍意義的追尋。季先生在《牛棚雜憶》“自序”中明白、透徹地寫道:“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從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將來氣候一旦適合,還會有人發瘋,干出同樣殘暴的蠢事。”這是何等的明智、何等的高瞻遠矚啊這種寫作理念無疑更多地屬於像季先生一類學者型的散文家所特有。他們對於社會現實和世界未來的憂慮和覺悟,也使他們自身完成了一場自我的“煉獄”,形成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義憤填膺式的敘述表達,這也是季先生最閃光的敘述之一。

  《我的人生感悟》中的散文,不僅表達了季先生學者型散文家的思想探索,也反映出一個智者那種寄情明志的磊落,那種以史為鑑的達觀。散文中含蓄深邃的哲理思辨、無窮的韻味,都使人感到一種睿智的生命律動和歷史滄桑所引起的感動。它來自散文中那些豐富人生感受所給人的啟迪與開悟,來自個人傳奇性的曲折生命史與人民苦難史重合的驚訝,更來自面對逆境、直面人生的那種浹於骨髓的精神高度與人格魅力。季先生不需要英雄的評價,但深入分析考察他的散文,其思想品格和文化立場異常鮮明,透過柔弱的表象凸顯的是智者的堅定。其生命意識由於雜糅了民族的基因而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韌性,其思維方式也因為融入了智慧而形成一種對生命追求的執著,他的散文寫作不會缺少睿智的思考。

  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散文集《二月蘭》中,就不乏睿智思考和悟性所得。《夾竹桃》一文從對夾竹桃婉美動人的回憶,到塗上一層絢麗奪目的中緬人民友誼的色彩,使作者愛得更合情合理。《懷念西府海棠》從十年浩劫中被砍伐的西府海棠聯想到“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樣,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了”。西府海棠被賦予了人的生命,而和作者惺惺相惜。《二月蘭》一文由作者對燕園裡的二月蘭的關注之情、欣賞之意,發展到“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識到,原來這種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這樣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點吃驚了”。身為目前中國學術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大師,季先生對自己仍然有清醒的認識。在《新年抒懷》中自我解剖說:“自己絕非什麼天才,我自己評估是一個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還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那就是,自己是勤奮的,這一點差堪自慰。”多麼理智的判斷,多麼明智的表述,其中既無矯情,也無虛偽,令人感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