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上都屬於“別人出”的範疇。

  至於“自己選”,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自由的。然而實際上也不盡然,有時候也要“代聖人立言”。就是你自己選定的題目,話卻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自己的話也不一定能盡情吐露。於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八股”,只准說一定的話,話只准說到一定的程度。中外歷史都證明,只有在真正“百家爭鳴”的時代,學術才真能發展。

  特別是有一種傾向危害最大。年紀大一點的學術研究者都不會忘記,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有某一些人大刀闊斧地批判“從雜誌縫裡找文章”的做法。這些人大概從來不看學術雜誌,從來也寫不出有新見解的文章,只能奉命唯謹,代聖人立言。

  稍懂學術研究的人都會知道,學術上的新見解總是最先發表在雜誌上刊登的論文,進入學術專著,多半是比較晚的事情了。每一位學者都必須儘量多地儘量及時地閱讀中外有關的雜誌。在閱讀中,認為觀點正確,則心領神會。認為不正確,則自己必有自己的想法。閱讀既多,則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見解,發而為文,對自己這一門學問會有所推動。這就是從雜誌縫裡找文章。我現在發現,有頗為不少的“學者”從來不或至少很少閱讀中外學術雜誌。他們不知道自己這一門學問發展的新動向,也得不到創新的靈感,抱殘守缺,鼠目寸光,抱著幾十年的老皇曆不放,在這樣的情況下,焉能寫出好文章!我們應當經常不斷地閱讀中外雜誌,結合隨時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一心一意地從雜誌縫裡找文章。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光彩的文明

  最近幾年來,我提倡一種“送去主義”,意思是,我們祖先發明的許多好東西,比如造紙、印刷、火藥、羅盤等等,早被外國人“拿去”了。今天我們仍然有許多好東西。但是,西方人自產業革命以後以“天之驕子”自居,受過我們的恩惠一事,他們早已忘到九霄雲外去了,認為我們什麼都不行,這些好東西他們也不來拿。中國的飯菜,他們覺得味道還不錯,忙不迭地拿去了。我們的文學作品,特別是現當代的,他們卻不大肯垂青。我個人覺得,這現象並不正常。外國文學作品譯為漢文,幫助了我們新文學的成長與發展,我們的文學進入了“世界文學”的範圍,與國際接上了軌。今天我們的文學也能幫助國外文學的繁榮與發展,投桃報李,他們不來拿,我們只有“送去”,這就是我的“送去主義”。

  幸而外國的文藝界不全是“排華派”。他們出於不盡相同的考慮與動機,有時候也重視一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作品,認為優秀的,也授予文學獎。現在這一套叢書就是中國作家獲得外國文學獎作品的集成。這些作家可以說是為我們偉大祖國增了光,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促進中外人民的理解與友誼立了大功。我們由衷地對他們表示敬佩,並誠摯希望中國有更多的作家能夠獲得外國的獎,多多益善。

  外國給中國作家頒獎這一事實,按照我上面的說法,可以說是外國的“拿來主義”。而在中國方面來說,則是“送去主義”。總之,可以說是“拿來”與“送去”相結合的行動。我也希望這樣的行動能夠繼續不斷,多多益善。

  我在這裡想作一個重要的補充說明。獲得外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是優秀的,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談過,不必再贅述。那些沒有獲得外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和作品怎樣呢?這些作家的數目大大地超過前者,在這些作家中有魯迅、茅盾、沈從文、老舍、曹禺等等。誰能說這些作家的作品不優秀呢?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外國文學獎意義有多麼重大,它僅僅是對一個中國作家進行評論時的參照系,不能是主要的標準,更不能是唯一的標準。這一點,我想大家是能夠同意的。至於赫赫有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國內有很多的膜拜者。但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刊登在《外語教學與研究》雜誌上,讀者如有興趣,請參閱。我認為,對中國文藝界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只能起到一個反面教員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於一些原因,我們的潛力還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如今之計,我國人民,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們的作家,應當自強不息,建立信心,不排外,也不崇外,埋頭苦幹,爭分奪秒,我們的國家總會強盛起來的。外國某一些領導人和老百姓,既患了紅眼病,又患了白眼病。紅眼的就讓他們紅下去吧,白眼的終會垂下青來的。至於我們作家在下一個世紀能起什麼作用,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煉。”只要我們努力不輟,我們文學的光彩終會照亮全世界的。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拿來和送去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大國中,古代典籍傳留下來在質和量的方面都獨占鰲頭的,只有中國一國。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事實,毫無誇大之處。典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古代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對世界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

  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的統治者也曾用大力整理過,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親自過問,遴選了幾位大學士,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學者,用上幾年的時間,編選了一部有名的《四庫全書》,沒有刻版印行,只命人繕寫了七部,分貯全國一些地方。乾隆的用心或者動機並不是善良的,他想消滅一些書或者消滅一些書的有忌諱的部分。但是效果應該說還是好的,《四庫全書》保全了一些書免遭毀滅的厄運。

  在解放前,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了一大批古籍,編為《四部叢刊》。上海中華書局排印了一套《四部備要》,兩套叢書都是皇皇巨著,異曲同工,起到了傳播與保存古籍的雙重作用,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動機與效果完全統一。

  最近若干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又有一些有識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編纂優秀古籍。在群峰並峙的形勢中,《傳世藏書》以其獨特的編選方式,投入巨大的資金,邀集眾多的學者,橫排,簡體字,所有入選的古籍都加上標號,窮數年之力,採用最好的紙張,使用最高的印刷技術,實行嚴格的審校制度,反覆核校,最後出之以最美的裝幀。這樣細緻審慎的操作規程,稱之為前無古人,恐怕亦非過分誇大。好在全書一百二十三巨冊已經出齊,明眼人自能衡量其價值,徒託空言,不足為憑。

  關於此書的意義與價值,我想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最近幾年,我在很多文章和發言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國家與國家間、人民與人民間的文化交流,今天人類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簡直無法想像。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流是東西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表現在哲學思想上是“天人合一”。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方文化自希臘羅馬起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分析的思維模式,表現在行動上是“征服自然”。在中國漢唐時期,主宰世界的是東方文化。西方自文藝復興,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征服自然,成績彪炳。到了今天,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創造與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