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我的所謂形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數和字數,一是韻律。前者在中國文學史上發展的規律大體上是由少到多,單拿字數來講,總的趨向是由四言發展到五言,由五言發展到七言。其他字數不同的詩,也是有的,但只是偶一見之而已。為什麼沒有向九言發展?原因說簡就簡,說繁就繁,這裡暫且不談。
我個人覺得,形式中韻律更為重要,其目的在給人們的聽覺以美感享受。原始民族的歌唱,以及給搖籃中嬰兒唱的催眠曲,可以為證。這種聽覺享受是人類(還有動物?)的良能。世界所有的民族沒有沒有音樂的。詩當然不是音樂,但是部分可以具有音樂的功能,這就是詩歌的韻律是熔意義和樂聲於一爐的。
現在,我們的白話詩,缺乏的正是這種訴之於目的比較整齊的字數和訴之於耳的音樂性。作者雖然苦心孤詣製作一些迷離模糊的意象,可是至少對我來說是“只堪自怡悅”的,不能使我感動,更談不到什麼美感享受。
我不是什麼詩人,但喜歡讀詩,中外詩都讀過不少,至今雖已至垂暮之年,積習依然難除,快樂仍舊未減。因此才敢斗膽提出我對新詩的看法。簡短截說,我認為,白話詩這樣下去,前途是渺茫的。現在有人提倡新體舊詩,我看詩人們不妨試上一試。
詩韻是很重要的問題。近讀澳門林佐榆教授的《無悔集》,在“自序”中,林教授引程祥徽教授的一首七律:
詩家最忌十三元
戒律無端鎖藝魂
未死挺齋錄鬼語
狂生季立論人言
地分南北調常異
時隔古今音不渾
濠畔群賢修禊後
中原音韻出籠樊
總的意思是說,十三元這一類中包含著許多古代能叶韻而後來不能葉的字。詩中的“季立”是明代的陳第,他論音韻時說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這是非常正確的意見。這種例子,還不限於十三元,“台”和“回”,古代叶韻,現在就不葉。叶韻的目的是為了讀起來鏗鏘悅耳,韻不葉,則達不到這個目的。所以,我們今天寫新體舊詩,千萬不要再膠柱鼓瑟,死死抱住舊韻不放,一定要用今天的新韻,也就是通行全國甚至世界的普通話的韻。字數和行數,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均可,甚至還可以自創新形式,目的只在訴諸耳目,使讀者能得美感享受。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語言與文字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其道多端。人類先有了語言,後又有了文字,而禽獸則沒有,這是重要區別之一。現在國外有個別的語言學家在研究禽獸的語言,響應者不多。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先不討論。
我們每個人,除了啞巴以外,總要經常說話。認字的人還要經常使用文字,這和陽光和空氣一樣,和吃飯與睡覺一樣,是離不開的。
但是,有一個現象卻往往為非語言學家所忽略,這就是:語言和文字,只要還活著,也就是說還被人使用,就存在不停地變化。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鐘鼎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語言亦然,不必細說。為了更輕易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某一個時期內,由官方採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使文字統一和規範化,這是無可非議的,合情合理的。中外歷史上都不乏先例,秦始皇的“書同文”是一個最有名的例子。我們今天漢字規範化,是經過完備的法律程序通過的,我們全國人民責無旁貸,遵守是我們的義務,是奉公守法的表現。
但是,從長期來看,比如說二三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語言和文字都必須變化,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除非你把語言和文字都搞成化石。
世界上最關心自己語言“純潔化”的是法國。幾百年來,法蘭西學院不斷地作出努力,保持法語的“純潔”,然而法語,同其他語言一樣,不斷受到“污染”,變得不“純潔”起來。這件事是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
最近我收到一位X(我不知道他是老中青,姑以X代之)學者的來信。他是個有心人,一個有志之士,想努力保持漢語的規範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但是,他有點“食今不化”,不了解語言和文字都不會停滯不變的道理,想使我們今天的規範化字永垂不朽,變成化石。比如在今天的漢語詞典上,“朦矓”和“朦朧”確實分列為兩個詞兒,前者的解釋是“快要睡著或剛醒時,兩眼半開半閉,看東西模糊的樣子”。對後者的解釋是“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其實基本的含義就是“模糊”。如果說“朦矓”與眼有關,而“朦朧”與月色有關,那麼,對一個瞎子來說,他既無“朦矓”,又無“朦朧”。如果他寫文章(當然是用盲文),他應該用哪一個詞兒呢?魯迅先生的《三閒集》中有一篇文章《醉眼中的朦朧》,這確與眼睛有關,然而他卻寫作“朦朧”,而非“朦矓”。根據我的印象,“朦矓”這兩個字,現在很少有人用,它幾乎成為漢語詞彙中的盲腸。這位學者硬要勉強區分,“可憐無補費精神”。
這位學者還舉出了一些別的例子,限於篇幅,我就不舉了。他為了勘誤,“寫了幾百封信,連作者面也不得到(羨林按:此句措辭有問題,也應該‘勘一勘’的)……而大量的書一印再印,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冊,流向社會傳之後代,真是貽害無窮,簡直是踐踏我們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使大家都當上不孝之(羨林按:應作子)孫敗類。這大概不是各位弄學問的大家所心甘情願的吧?!”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令我渾身震撼。然而“五千年”中,我們的語言文字變了多少次了?我們全體漢族人民,加上我們的老祖宗,豈不都成了不肖子孫敗類了嗎?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文章的題目
文章是廣義的提法,細分起來,至少應該包括這樣幾項:論文、專著、專題報告等等。所有的這幾項都必須有一個題目,有了題目,才能下筆作文章,否則文章是無從寫起的。
題目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不出兩端,一個是別人出,一個是自己選。
過去一千多年的考試,我們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作文,都是老師或其他什麼人出題目,應試者或者學生來寫文章。封建社會的考試是代聖人立言,萬萬不能離題的,否則不但中不了秀才、舉人或進士,嚴重的還有殺頭的危險。至於學術研究,有的題目由國家領導部門出題目,你根據題目寫成研究報告。也有的部門制訂科研規劃,規劃上列出一些題目,供選者參考。一般說來,選擇的自由不大。50年代,我也曾參加過制訂社會科學規劃的工作,開了不知多少會,用了不知多少紙張,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規劃終於制訂出來了。但是,後來就沒有多少人過問,仿佛是“為規劃而規劃”。
我個人覺得,形式中韻律更為重要,其目的在給人們的聽覺以美感享受。原始民族的歌唱,以及給搖籃中嬰兒唱的催眠曲,可以為證。這種聽覺享受是人類(還有動物?)的良能。世界所有的民族沒有沒有音樂的。詩當然不是音樂,但是部分可以具有音樂的功能,這就是詩歌的韻律是熔意義和樂聲於一爐的。
現在,我們的白話詩,缺乏的正是這種訴之於目的比較整齊的字數和訴之於耳的音樂性。作者雖然苦心孤詣製作一些迷離模糊的意象,可是至少對我來說是“只堪自怡悅”的,不能使我感動,更談不到什麼美感享受。
我不是什麼詩人,但喜歡讀詩,中外詩都讀過不少,至今雖已至垂暮之年,積習依然難除,快樂仍舊未減。因此才敢斗膽提出我對新詩的看法。簡短截說,我認為,白話詩這樣下去,前途是渺茫的。現在有人提倡新體舊詩,我看詩人們不妨試上一試。
詩韻是很重要的問題。近讀澳門林佐榆教授的《無悔集》,在“自序”中,林教授引程祥徽教授的一首七律:
詩家最忌十三元
戒律無端鎖藝魂
未死挺齋錄鬼語
狂生季立論人言
地分南北調常異
時隔古今音不渾
濠畔群賢修禊後
中原音韻出籠樊
總的意思是說,十三元這一類中包含著許多古代能叶韻而後來不能葉的字。詩中的“季立”是明代的陳第,他論音韻時說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這是非常正確的意見。這種例子,還不限於十三元,“台”和“回”,古代叶韻,現在就不葉。叶韻的目的是為了讀起來鏗鏘悅耳,韻不葉,則達不到這個目的。所以,我們今天寫新體舊詩,千萬不要再膠柱鼓瑟,死死抱住舊韻不放,一定要用今天的新韻,也就是通行全國甚至世界的普通話的韻。字數和行數,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均可,甚至還可以自創新形式,目的只在訴諸耳目,使讀者能得美感享受。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語言與文字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其道多端。人類先有了語言,後又有了文字,而禽獸則沒有,這是重要區別之一。現在國外有個別的語言學家在研究禽獸的語言,響應者不多。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先不討論。
我們每個人,除了啞巴以外,總要經常說話。認字的人還要經常使用文字,這和陽光和空氣一樣,和吃飯與睡覺一樣,是離不開的。
但是,有一個現象卻往往為非語言學家所忽略,這就是:語言和文字,只要還活著,也就是說還被人使用,就存在不停地變化。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鐘鼎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語言亦然,不必細說。為了更輕易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某一個時期內,由官方採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使文字統一和規範化,這是無可非議的,合情合理的。中外歷史上都不乏先例,秦始皇的“書同文”是一個最有名的例子。我們今天漢字規範化,是經過完備的法律程序通過的,我們全國人民責無旁貸,遵守是我們的義務,是奉公守法的表現。
但是,從長期來看,比如說二三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語言和文字都必須變化,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除非你把語言和文字都搞成化石。
世界上最關心自己語言“純潔化”的是法國。幾百年來,法蘭西學院不斷地作出努力,保持法語的“純潔”,然而法語,同其他語言一樣,不斷受到“污染”,變得不“純潔”起來。這件事是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
最近我收到一位X(我不知道他是老中青,姑以X代之)學者的來信。他是個有心人,一個有志之士,想努力保持漢語的規範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但是,他有點“食今不化”,不了解語言和文字都不會停滯不變的道理,想使我們今天的規範化字永垂不朽,變成化石。比如在今天的漢語詞典上,“朦矓”和“朦朧”確實分列為兩個詞兒,前者的解釋是“快要睡著或剛醒時,兩眼半開半閉,看東西模糊的樣子”。對後者的解釋是“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其實基本的含義就是“模糊”。如果說“朦矓”與眼有關,而“朦朧”與月色有關,那麼,對一個瞎子來說,他既無“朦矓”,又無“朦朧”。如果他寫文章(當然是用盲文),他應該用哪一個詞兒呢?魯迅先生的《三閒集》中有一篇文章《醉眼中的朦朧》,這確與眼睛有關,然而他卻寫作“朦朧”,而非“朦矓”。根據我的印象,“朦矓”這兩個字,現在很少有人用,它幾乎成為漢語詞彙中的盲腸。這位學者硬要勉強區分,“可憐無補費精神”。
這位學者還舉出了一些別的例子,限於篇幅,我就不舉了。他為了勘誤,“寫了幾百封信,連作者面也不得到(羨林按:此句措辭有問題,也應該‘勘一勘’的)……而大量的書一印再印,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冊,流向社會傳之後代,真是貽害無窮,簡直是踐踏我們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使大家都當上不孝之(羨林按:應作子)孫敗類。這大概不是各位弄學問的大家所心甘情願的吧?!”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令我渾身震撼。然而“五千年”中,我們的語言文字變了多少次了?我們全體漢族人民,加上我們的老祖宗,豈不都成了不肖子孫敗類了嗎?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文章的題目
文章是廣義的提法,細分起來,至少應該包括這樣幾項:論文、專著、專題報告等等。所有的這幾項都必須有一個題目,有了題目,才能下筆作文章,否則文章是無從寫起的。
題目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不出兩端,一個是別人出,一個是自己選。
過去一千多年的考試,我們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作文,都是老師或其他什麼人出題目,應試者或者學生來寫文章。封建社會的考試是代聖人立言,萬萬不能離題的,否則不但中不了秀才、舉人或進士,嚴重的還有殺頭的危險。至於學術研究,有的題目由國家領導部門出題目,你根據題目寫成研究報告。也有的部門制訂科研規劃,規劃上列出一些題目,供選者參考。一般說來,選擇的自由不大。50年代,我也曾參加過制訂社會科學規劃的工作,開了不知多少會,用了不知多少紙張,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規劃終於制訂出來了。但是,後來就沒有多少人過問,仿佛是“為規劃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