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著加州牛肉麵的連鎖店在中國陸續消失,我們知道了,面對面的交往越多,彼此的誤讀就越少。

  最後我想說,四十年前,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的時候,他的那句“I have a dream”傳遍了全世界。但是,一定要知道,這句話不僅僅有英文版。在遙遠的東方,在歷史延續幾千年的中國,也有一個夢想。

  它不是宏大的口號,不只屬於政府,它屬於每一個非常普通的中國人。而它用中文寫成:我有一個夢想。

  2009年 耶魯大學

  自己的讀後感

  我並沒有想過在耶魯的這次交流獲得了那麼大的反響。

  這本是在製作《岩松看美國》時,推不掉正在耶魯工作的前同事之邀,一次“路過”性質的交流,甚至差點兒因未“提前上報”、不符合外事紀律而挨“處分”。

  但溝通結束,它就像一個孩子,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生長曆程,而後更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由於被高層領導看見並首肯,最後這次溝通變成文字,居然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光明日報》上全文刊登。這也開了一個純民間交流的先河吧!

  我不會為此昏頭,認為自己講得好。我想這可能是對一種與世界交流方式的肯定與期待—不是口號,是故事;不是嚴肅緊張,而是輕鬆活潑;不是分成你我,而是活生生的人。我願意是因這些原因而被認同,並讓未來改變。

  其實,時任國務委員的戴秉國,有一場在美國的演講也該被更多地傳播。

  當時,世界上有越來越大的聲音,認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自然要承擔很多中國還無法承擔的義務。

  要說服美國人,怎麼辦?

  在慶祝中美建交三十周年的一次演講中,戴秉國讓美國人看了自己一張初中時的同學合影,五十多人中有一半已不在人世。說這話時的戴秉國不過才六十七歲,他的六個兄弟姐妹,在農村的三個都已離世。原因不複雜,戴秉國出生並成長於經濟並不發達的貴州。生活條件的艱苦,是悲劇的原因。

  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呢?

  現場的淚光、沉默與之後的掌聲肯定著戴秉國的演講。

  看樣,不管多大的政治或多小的交流,講故事,將心比心,以人與人面對面的方式走進心靈,都是真正有效果的。

  但願我們不僅感動,也都能有所感悟。

  說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代後記)

  白岩松/文

  這是一本演講集嗎?可能很多人問。我要回答:不是。

  因為,我一不會手舞足蹈地演,二不會義正辭嚴地講。我只會說話或者與你聊天。

  這是一本自傳嗎?不會有人這樣問。可我還是想搶著回答:好像是。

  因為在整理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現,一路上與人聊天的話語,其實比寫在紙上的履歷更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內心裡走過的路。

  接下來,這樣的聊天可能還少不了,那麼,還想說一些什麼?

  前幾天,又翻開“東西聯大”二期畢業生給我的留言冊,其中一頁上有這樣幾行字:老白,您還欠我一次課。有次我們的展示是“一個字概括你的未來”,我選的字是“公”,講了“天下為公”和“公務員”。您說,應該加上一個“公民”,找時間講講“公民”這一課,我可一直期待著呢……

  我想起來了,是說過,可能後來又忘了。其實,又沒忘。帶學生的過程中,每堂課都會或多或少地講到這個內容,只不過,沒專門用到“公民課”這個題目而已。這麼想,是欠了同學的,那就欠一個人的還給一群人吧!在未來的每一個時間,與“公民”有關的溝通不會過時,我們都該試著講一講,認真地聽一聽。

  我還想好好說說中國的AB面。

  當下的中國,希望在A面,失望在B面;東部在A面,西部在B面……這樣的AB面中國還有很多。

  為什麼一個民族,一方面說著“好死不如賴活”,另一方面又說“士為知己者死”;這邊“大公無私”“天下為公”,那邊又“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們為何如此分裂?

  在信仰上,一方面,過年時讓廟裡香火繚繞;另一方面,卻又是臨時抱佛腳,人與佛成了互惠互利的商業關係。我們到底是信還是不信?

  在公開的場合,我們常常主義、真理、禮義廉恥;可下了台家門一關,又是另一套語言邏輯。哪些是真話?哪些又是假話?

  好事來了,人群中你爭我奪,互黑互害互搶;可災難來了,卻又馬上犧牲小我同呼吸共命運。一會兒讓人瞧不起,一會兒又讓人肅然起敬。

  哪一面才是我們的面孔?我們是繼續AB面分裂著,還是慢慢會有清晰的面容?

  我們一起想,有空聊聊。

  還想說說自由,這是一個總與我的職業連在一起的詞語。如果說新聞的絕對自由,我沒有;但人格與心靈上的自由,我有。

  自由,不該只是字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深處。沒有內心真正的自由,就不會有獨立而大寫的中國人。因此,自由,並不僅僅是個被“政治化”的詞彙,還該有它更可愛的面目。

  當然,不都是這些大而空的選題,還有更多有趣的。比如,我很想講一次古典音樂,我自己選出交響樂中最喜愛的第一樂章、第二、三、四樂章,它們各有魔力,有著不同的情感衝擊。選出它們,不是為了構成一個新的交響曲,而是一個讓人開心的遊戲。通過這樣的遊戲,讓更多人走進音樂的世界,滋養過我的,也該屬於你。

  在我帶學生的課堂上,有一堂課,是講“達明一派與香港問題的由來”,這是校園裡不會有的課。哪一天,又可以講回到校園裡?

  還有很多很多……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問了:題目千差萬別,你其實是在說一些什麼?在即將合上這本書時,我知道,無論說的是什麼,都不過是在說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現實也許還有很多的無奈與失望,能支撐我們前行的依然是明天。說的時候,總覺得那更好的未來能靠我們更近一些。

  在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里,或許可以篡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

  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015年8月 北京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