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遠遠越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麼那麼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麼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麼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來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像,光影相照,使我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眾生在生活里的事物就像雲水一樣,雲水如此,只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狀。保有幸福不是什麼神通,只看人能不能千眼頓開,有一個截然的面對。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我們若想得到心靈真實的歸依處,使幸福有如電燈開關,隨時打開,就非時時把品味的絲線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間的困厄橫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橫逆困厄之際,沒有自處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開關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世界的困境牢籠不光為我一個人打造,人人皆然,為什麼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實在值得深思。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有一天,我約他去吃番薯稀飯,他斷然拒絕了。
他說:“我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在北上的火車上我對天發誓:這一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我聽了怔在當地。就這樣,他二十年沒有吃過一口番薯,也許是這樣決絕的志氣與誓願,使他步步高升,成為許多人欣羨的成功者。不過,他的回答真是令我驚心,因為在貧困歲月撫養我們成長的番薯是無罪的呀!
當天夜裡,我獨自去吃番薯稀飯,覺得這被目為卑賤象徵的地瓜,仍然滋味無窮,我也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但不管何時何地吃它,總覺得很好,充滿了感恩與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聽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遠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谷之中,我知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
只是,空谷足音,誰願意駐足聆聽呢?
水晶石與白蓮花
在花蓮鹽寮海邊,有一種石頭是白色的,溫潤含光,即使在最深沉的黑暗中,它還給人一種純淨的光明的感覺。把燈打開,它的美就碰然一響,撫慰人的眼目。把它泡在水裡,透明純粹一如琉璃,不像是人間之石。
聽孟東籬談到這樣的石頭,我們在夜晚就去到了鹽寮海邊,在去的路上他說:“這種石頭被日本人搜購了很多,現在可能找不到了。”等我們到了鹽寮,他一一敲開鄰居的大門,雖然在夜裡九點,海濱鄉間的居民都已經就寢了。聽我們說明來意,孟東籬的第一個鄰居把家裡珍藏的水晶石用雙手捧著出來說:“只有這些了。”
數一數,他的手裡只有八顆石頭。
幸好找到第二個鄰居,她用布袋提出一袋來,放在磅秤上說:“十公斤,就這麼多了。”
然後她把水晶石倒在鋪了花布的地板上,嘩啦一聲,一地的琉璃,我們的驚嘆比石頭滾地的聲音還要譁然。
我一向非常喜歡石頭,撿過的石頭少說也有數千顆,不過,這水晶石使我有一種低回喟嘆的感受,在雄山大水的花蓮竟然孕育出這許多透明渾圓、沒有缺憾的石子,真是令人顫動的呀!
婦人說,從前的海邊到處都是這種石頭,一天可以撿好幾公斤,現在在海邊走了一天,只能拾到一兩粒,它變得如此稀有,是不可思議的。
疑似水晶的石頭原不產在海里,它是花蓮深山的蘊藏,在某一個世代,山地崩裂,石塊滾落海岸,海浪不斷地磨洗、侵蝕、沖刷,使其成為圓而晶明的面目。
疑似水晶的石頭比水晶更美,因為它有天然的樸素的風格,它沒有鑿痕,是鍾靈毓秀的孕生,又受過海浪永不休止的試煉。
疑似水晶的石頭使人想起白蓮花,白蓮花是穿過了污泥染著的試探,把至美至香至純淨的花朵高高標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滾過了高高的山頂、深深的海底,把至圓至白至堅固的質地輕輕地滑到了海濱。
天地間可驚讚的事物不少,水晶石與白蓮花都是;人世里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蓮的證嚴法師就是。
第一次見到證嚴法師,就有一種沉靜透明如琉璃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必言語就能給人一種力量,那種力量雖然難以形容,卻不難感受。證嚴法師的力量來自於她的慈悲,還有她的澄澈,佛經里說慈悲是一種“力”,清淨也是一種“力”,證嚴法師是語默動靜都展現著這種非凡的力量。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麼那麼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麼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麼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來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像,光影相照,使我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眾生在生活里的事物就像雲水一樣,雲水如此,只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狀。保有幸福不是什麼神通,只看人能不能千眼頓開,有一個截然的面對。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我們若想得到心靈真實的歸依處,使幸福有如電燈開關,隨時打開,就非時時把品味的絲線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間的困厄橫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橫逆困厄之際,沒有自處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開關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世界的困境牢籠不光為我一個人打造,人人皆然,為什麼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實在值得深思。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有一天,我約他去吃番薯稀飯,他斷然拒絕了。
他說:“我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在北上的火車上我對天發誓:這一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我聽了怔在當地。就這樣,他二十年沒有吃過一口番薯,也許是這樣決絕的志氣與誓願,使他步步高升,成為許多人欣羨的成功者。不過,他的回答真是令我驚心,因為在貧困歲月撫養我們成長的番薯是無罪的呀!
當天夜裡,我獨自去吃番薯稀飯,覺得這被目為卑賤象徵的地瓜,仍然滋味無窮,我也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但不管何時何地吃它,總覺得很好,充滿了感恩與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聽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遠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谷之中,我知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
只是,空谷足音,誰願意駐足聆聽呢?
水晶石與白蓮花
在花蓮鹽寮海邊,有一種石頭是白色的,溫潤含光,即使在最深沉的黑暗中,它還給人一種純淨的光明的感覺。把燈打開,它的美就碰然一響,撫慰人的眼目。把它泡在水裡,透明純粹一如琉璃,不像是人間之石。
聽孟東籬談到這樣的石頭,我們在夜晚就去到了鹽寮海邊,在去的路上他說:“這種石頭被日本人搜購了很多,現在可能找不到了。”等我們到了鹽寮,他一一敲開鄰居的大門,雖然在夜裡九點,海濱鄉間的居民都已經就寢了。聽我們說明來意,孟東籬的第一個鄰居把家裡珍藏的水晶石用雙手捧著出來說:“只有這些了。”
數一數,他的手裡只有八顆石頭。
幸好找到第二個鄰居,她用布袋提出一袋來,放在磅秤上說:“十公斤,就這麼多了。”
然後她把水晶石倒在鋪了花布的地板上,嘩啦一聲,一地的琉璃,我們的驚嘆比石頭滾地的聲音還要譁然。
我一向非常喜歡石頭,撿過的石頭少說也有數千顆,不過,這水晶石使我有一種低回喟嘆的感受,在雄山大水的花蓮竟然孕育出這許多透明渾圓、沒有缺憾的石子,真是令人顫動的呀!
婦人說,從前的海邊到處都是這種石頭,一天可以撿好幾公斤,現在在海邊走了一天,只能拾到一兩粒,它變得如此稀有,是不可思議的。
疑似水晶的石頭原不產在海里,它是花蓮深山的蘊藏,在某一個世代,山地崩裂,石塊滾落海岸,海浪不斷地磨洗、侵蝕、沖刷,使其成為圓而晶明的面目。
疑似水晶的石頭比水晶更美,因為它有天然的樸素的風格,它沒有鑿痕,是鍾靈毓秀的孕生,又受過海浪永不休止的試煉。
疑似水晶的石頭使人想起白蓮花,白蓮花是穿過了污泥染著的試探,把至美至香至純淨的花朵高高標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滾過了高高的山頂、深深的海底,把至圓至白至堅固的質地輕輕地滑到了海濱。
天地間可驚讚的事物不少,水晶石與白蓮花都是;人世里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蓮的證嚴法師就是。
第一次見到證嚴法師,就有一種沉靜透明如琉璃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必言語就能給人一種力量,那種力量雖然難以形容,卻不難感受。證嚴法師的力量來自於她的慈悲,還有她的澄澈,佛經里說慈悲是一種“力”,清淨也是一種“力”,證嚴法師是語默動靜都展現著這種非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