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就像古代的法庭中都設有“庭丁”,庭丁一向是選擇好人家的孩子,也就是“身家清白”的人擔任,專門做鞭笞刑求犯人的工作。這些人一開始聽到犯人慘號,沒有不驚傷慘戚的,但打的人多了,鞭人如擊土石,一點也沒有悲憫之心。到後來或談笑刑求,或心中充滿恨意,或小罪給予大刑。到最後,就殺人如割草了。淨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說到常懷悲憫心,可以使我們免於習氣薰染的墮落,他說:“一芒觸而膚栗,片發拔而色變,己之身人之身疾痛疴癢寧有二乎?”
我們只要想到一枝芒刺觸到皮膚都會使我們顫抖,一根頭髮被拔都會痛得變色,再想到別人所受的痛苦有什麼不同呢?眾生與我們一樣,同有母子、同有血氣、同有知覺,它們會覺痛、覺癢、覺生、覺死,我們有什麼權利為了“好玩”就處決眾生,就使眾生掙扎、悲哀、恐怖的死去呢?
有沒有人願意想一想,我們因為無知的好玩,自以為歡樂,卻造成眾生的悲歌呢?
沿著海岸步行,我告訴孩子應如何疼惜與我們居住於同一個地球的眾生,走遠了,偶爾回頭,看見剛剛跑走的真理街“文化國小”的孩子又回到海邊,握著紅紅綠綠的網子,使我的心又為之刺痛起來。
“爸爸,他們怎麼不知道魚也會痛呢?”我的孩子問說。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默然了。
記得有一位住在花蓮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在海邊散步時也常看到無辜被“處死”的小魚,但那不是兒童,而是撈鰻苗或虱目魚苗的成人,撈網起來發現不是自己要的魚苗,就隨意倒在海邊任其掙扎曝曬至死,朋友這樣悲傷地問:
“為什麼?為什麼不能輕移幾步,把它們重新放回海上呢?”
可見,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不論在城市或鄉村,有許多人因為無知地輕忽製造著無數眾生的痛苦以及自己的惡業,大人的習染已深,我執難改,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可是,我們應該如何來啟發孩子的悲懷,使他們不致因為無知而墮落呢?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由於悲懷的失去,我們在鄉村的孩子失去了純樸,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則失去同情,日漸奸巧。在茫茫的世界,我們的社會將要走去那裡呢?
“人是大自然的癌細胞,走到那裡,死亡就到那裡。”我心裡浮起這樣的聲音。
原來是要帶孩子來看夕陽的,但在太陽還沒有下山前,我們就離開淡水了,坐渡輪再返回八里去,在八里碼頭,不知何時冒出一個小販,拉住我,要我買他的“孔雀貝”,一斤十元,十一斤一百元。
我看著那些長得像孔雀尾羽的美麗蛤類,不禁感嘆:“人不吃這些東西,難道就活不下去了嗎?”
我牽著孩子,沉重地走過碼頭小巷,雖無心於夕陽,卻感覺夕陽在心頭緩緩沉落。
人如果不能無私的、感同身受的知覺到眾生的苦樂,那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只不過是虛空飄過的風,不能落實到生活,不能有益於生命呀!
文明是因智慧而創發,但文化則是建立於人文的悲憫。
菩提道是以空性為究竟,但真理則以眾生的平等與尊重起步。
“文化國小”在真理街上。
文化大國則在夕陽里,一點一點地失去光芒,在山背間沉落下去!
河的感覺 1 秋天的河畔,菅芒花開始飛揚了,每當風來的時候,它們就唱一種潔白之歌,芒花的歌雖是靜默的,在視覺里卻非常喧鬧,有時會見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種子,突然爆起,向八方飛去,那時就好像聽見一陣高音,譁然。
與白色的歌相應和的,還有牽牛花的紫色之歌,牽牛花瓣的感覺是那樣柔軟,似乎吹彈得破,但沒有一朵牽牛花被秋風吹破。
這牽牛花整株都是柔軟,與芒花的柔軟互相配合,給我們的感覺是,雖然大地已經逐漸冷肅了,山河仍是如此清朗,特別是有陽光的秋天清晨,柔情而溫暖。
在河的兩岸,從被刷洗得幾乎僅剩礫石的河灘,雖然有各種植物,卻以芒花和牽牛花爭吵得最厲害,它們都以無限的謙卑匍匐前進。偶爾會見到幾株還開著絨黃色碎花的相思樹,它們的根在沙石上暴露,有如強悍的爪子抓入土層的深處,比起牽牛花,相思樹高大得像巨人一樣,抗衡著沿河流下來的冷。
河,則十分沉靜,秋日的河水淺淺的、清澈的在卵石中穿梭,有時流到較深的洞,仿佛平靜如湖。
我喜歡秋天的時候到礫石堆中撿石頭,因為夏日在河岸嬉遊的人群已經完全隱去,河水的安靜使四周的景物歷歷。
河岸的卵石,有一種難以言喻之美。它們長久在河裡接受刷洗,比較軟弱的石頭已經化成泥水往下游流去,堅硬者則完全洗淨外表的雜質,在河裡的感覺就像寶石一樣。被匠心磨去了稜角的卵石,在深層結構里的紋理,就會像珍珠一樣顯露出來。
我溯河而上,把撿到的卵石放在河邊有如基座的巨石上接受秋日陽光的曝曬,準備回來的時候帶回家。
連我自己都不能確知,為什麼那樣的愛撿石頭,這裡面一定有什麼原因還沒有被探觸到。有時我在撿石頭突然遇到陌生人,會令我覺得羞怯,他們總用質疑的眼光看著我這異於常人的舉動。或者當我把石頭拾回,在庭院前品察,並為之分類的時候,熟識的鄉人也會以一種似笑非笑的眼光看我,一個人到了中年還有點像孩子似的撿石頭,連我自己也感到迷思。
我們只要想到一枝芒刺觸到皮膚都會使我們顫抖,一根頭髮被拔都會痛得變色,再想到別人所受的痛苦有什麼不同呢?眾生與我們一樣,同有母子、同有血氣、同有知覺,它們會覺痛、覺癢、覺生、覺死,我們有什麼權利為了“好玩”就處決眾生,就使眾生掙扎、悲哀、恐怖的死去呢?
有沒有人願意想一想,我們因為無知的好玩,自以為歡樂,卻造成眾生的悲歌呢?
沿著海岸步行,我告訴孩子應如何疼惜與我們居住於同一個地球的眾生,走遠了,偶爾回頭,看見剛剛跑走的真理街“文化國小”的孩子又回到海邊,握著紅紅綠綠的網子,使我的心又為之刺痛起來。
“爸爸,他們怎麼不知道魚也會痛呢?”我的孩子問說。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默然了。
記得有一位住在花蓮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在海邊散步時也常看到無辜被“處死”的小魚,但那不是兒童,而是撈鰻苗或虱目魚苗的成人,撈網起來發現不是自己要的魚苗,就隨意倒在海邊任其掙扎曝曬至死,朋友這樣悲傷地問:
“為什麼?為什麼不能輕移幾步,把它們重新放回海上呢?”
可見,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不論在城市或鄉村,有許多人因為無知地輕忽製造著無數眾生的痛苦以及自己的惡業,大人的習染已深,我執難改,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可是,我們應該如何來啟發孩子的悲懷,使他們不致因為無知而墮落呢?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由於悲懷的失去,我們在鄉村的孩子失去了純樸,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則失去同情,日漸奸巧。在茫茫的世界,我們的社會將要走去那裡呢?
“人是大自然的癌細胞,走到那裡,死亡就到那裡。”我心裡浮起這樣的聲音。
原來是要帶孩子來看夕陽的,但在太陽還沒有下山前,我們就離開淡水了,坐渡輪再返回八里去,在八里碼頭,不知何時冒出一個小販,拉住我,要我買他的“孔雀貝”,一斤十元,十一斤一百元。
我看著那些長得像孔雀尾羽的美麗蛤類,不禁感嘆:“人不吃這些東西,難道就活不下去了嗎?”
我牽著孩子,沉重地走過碼頭小巷,雖無心於夕陽,卻感覺夕陽在心頭緩緩沉落。
人如果不能無私的、感同身受的知覺到眾生的苦樂,那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只不過是虛空飄過的風,不能落實到生活,不能有益於生命呀!
文明是因智慧而創發,但文化則是建立於人文的悲憫。
菩提道是以空性為究竟,但真理則以眾生的平等與尊重起步。
“文化國小”在真理街上。
文化大國則在夕陽里,一點一點地失去光芒,在山背間沉落下去!
河的感覺 1 秋天的河畔,菅芒花開始飛揚了,每當風來的時候,它們就唱一種潔白之歌,芒花的歌雖是靜默的,在視覺里卻非常喧鬧,有時會見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種子,突然爆起,向八方飛去,那時就好像聽見一陣高音,譁然。
與白色的歌相應和的,還有牽牛花的紫色之歌,牽牛花瓣的感覺是那樣柔軟,似乎吹彈得破,但沒有一朵牽牛花被秋風吹破。
這牽牛花整株都是柔軟,與芒花的柔軟互相配合,給我們的感覺是,雖然大地已經逐漸冷肅了,山河仍是如此清朗,特別是有陽光的秋天清晨,柔情而溫暖。
在河的兩岸,從被刷洗得幾乎僅剩礫石的河灘,雖然有各種植物,卻以芒花和牽牛花爭吵得最厲害,它們都以無限的謙卑匍匐前進。偶爾會見到幾株還開著絨黃色碎花的相思樹,它們的根在沙石上暴露,有如強悍的爪子抓入土層的深處,比起牽牛花,相思樹高大得像巨人一樣,抗衡著沿河流下來的冷。
河,則十分沉靜,秋日的河水淺淺的、清澈的在卵石中穿梭,有時流到較深的洞,仿佛平靜如湖。
我喜歡秋天的時候到礫石堆中撿石頭,因為夏日在河岸嬉遊的人群已經完全隱去,河水的安靜使四周的景物歷歷。
河岸的卵石,有一種難以言喻之美。它們長久在河裡接受刷洗,比較軟弱的石頭已經化成泥水往下游流去,堅硬者則完全洗淨外表的雜質,在河裡的感覺就像寶石一樣。被匠心磨去了稜角的卵石,在深層結構里的紋理,就會像珍珠一樣顯露出來。
我溯河而上,把撿到的卵石放在河邊有如基座的巨石上接受秋日陽光的曝曬,準備回來的時候帶回家。
連我自己都不能確知,為什麼那樣的愛撿石頭,這裡面一定有什麼原因還沒有被探觸到。有時我在撿石頭突然遇到陌生人,會令我覺得羞怯,他們總用質疑的眼光看著我這異於常人的舉動。或者當我把石頭拾回,在庭院前品察,並為之分類的時候,熟識的鄉人也會以一種似笑非笑的眼光看我,一個人到了中年還有點像孩子似的撿石頭,連我自己也感到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