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第一種境界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語出蘇東坡《蝶戀花》)
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語出辛棄疾《賀新郎》)
第三種境界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語出于謙《詠石灰》)
真正覺有情的菩薩,全是多情的種子,他們在無情的業障人世之中,因煩惱生起菩提之心。然後體會到一切有情都會被無情所惱,思有以解脫,心性與眼界大開,看到世間的美與苦難是並存的,正如青山與我並無分別。最後寧可再躍入有情的洪爐,不畏任何障礙,為了留一點清白在人間。
一個人格境界的確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滾、提煉,終至永保明
覺,觀照世間,那時才知道什麼叫做“驀然回首”了。唯有清明的心,才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與絕美呀!
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語出辛棄疾《賀新郎》)
第三種境界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語出于謙《詠石灰》)
真正覺有情的菩薩,全是多情的種子,他們在無情的業障人世之中,因煩惱生起菩提之心。然後體會到一切有情都會被無情所惱,思有以解脫,心性與眼界大開,看到世間的美與苦難是並存的,正如青山與我並無分別。最後寧可再躍入有情的洪爐,不畏任何障礙,為了留一點清白在人間。
一個人格境界的確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滾、提煉,終至永保明
覺,觀照世間,那時才知道什麼叫做“驀然回首”了。唯有清明的心,才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與絕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