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生活在風濤淚浪里的我們,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確是非常不易,那是因為我們在人我對應的生活中尋找依賴,另一方面則又在依賴中尋找自尊,偏偏,“依賴”與“自尊”又充滿了掙扎與矛盾,使我們不能徹底地有人格的統一。
我們時常在報紙的社會版上看到,或甚至在生活周遭的親朋中遇見,許多自虐、自殘、自殺的人,理由往往是:“我傷害自己,是為了讓他痛苦一輩子。”這個簡單的理由造成了許多人間的悲劇。然而更大的悲劇是,當我們自殘的時候,那個“他”還是活得很好,即使真能使他痛苦,他的痛苦也會在時空中撫平,反而我們自殘的傷痕一生一世也抹不掉。縱然情況完全合乎我們的預測,真使“他”一輩子痛苦,又於事何補呢?
可見,“我傷害我自己,是為了讓他痛苦一輩子。”是多麼天真無知的想法,因為別人的痛苦而自我傷害,往往不一定使別人痛苦,卻一定使自己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淵。反之,我的苦樂也應由我作主,若由別人主宰我的苦樂,那是蒙昧了心裡的鏡子,有如一個陀螺,因別人的繩索而轉,轉到力盡而止,如何對生命有智慧的觀照呢?
認識自我、回歸自我、反觀自我、主掌自我,就成為智慧開啟最重要的事。
小丑由於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於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於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向自已做主人的方法。
但自我的認識、回歸、反觀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獨尊,而應該有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包容的心是知道即使沒有我,世界一樣會繼續運行,時空也不會有一刻中斷,這樣可以讓人謙卑。從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緊張再迅速,也無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麼何不以從容的態度來面對世界呢?唯有從容的生活才能讓人自重。
佛教的經典與禪師的體悟,時常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或“明鏡”,這有甚深微妙之意,但“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庶幾近之,包容的心不是柔軟如心水、從容的生活不是清明如鏡嗎?
水,可以用任何狀態存在於世界,不管它被裝在任何容器,都會與容器處於和諧統一,但它不會因容器是方的就變成方的,它無須爭辯,卻永遠不損傷自己的本質,永遠可以回歸到無礙的狀態。心若能持平清淨如水,裝在圓的或方的容器,甚至在溪河大海之中,又有什麼損傷呢?
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
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溫暖的狀態才可起用,心若寒冷,則結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凍結世界。心若燥熱,則化成煙氣消逝,不能再覓,甚至燙傷自己,燃燒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清淨與平和的狀態才能有益,若化為大洪、巨瀑、狂浪,則會在洶湧中迷失自我,及至傷害世界。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以會遭遇苦痛,正是無法認識心的實相,無法恆久保持溫暖與平靜,我們被熾熱的情緒燃燒時,就化成貪婪、嗔恨、愚痴的煙氣,看不見自己的方向;我們被冷酷的情感凍結時,就凝成傲慢、懷疑、自憐的冰塊,不能用來洗滌受傷的創口了。
禪的偉大正在這裡,它不否定現實的一切冰凍、燃燒、澎湃,而是開啟我們的本質,教導我們認識心水的實相,心水的如如之狀,並保持這“第一義”的本質,不因現實的寒冷以、人生的惱、生活的波動,而忘失自我的溫暖與清淨。
鏡,也是一樣的。
一面清明的鏡子,不論是最美麗的玫瑰花或是醜陋的屎尿,都會顯出清楚明確的樣貌;不論是悠忽縹緲的白雲或平靜恆久的綠野,也都能自在扮演它的狀態。
可是,如果鏡子髒了,它照出的一切都是髒的,一旦鏡子破碎了,它就完全失去覺照的功能。骯髒的鏡子就好像品格低劣的人,所見到的世界都與他一樣卑劣;破碎的鏡子就如同心性狂亂的瘋子,他見到的世界因自己的分裂而無法起用了。
禪的偉大也在這裡,它並不教導我們把屎尿看成玫瑰花,而是教我們把屎尿看成屎尿,玫瑰看成玫瑰;它既不否定卑劣的人格,也不排拆狂亂的身心,而是教導卑劣者擦拭自我的塵埃,轉成清明,以及指引狂亂者回歸自我,有完整的觀照。
水與鏡子是相似的東西,平靜的水有鏡子的功能,清明的鏡子與水一樣晶瑩,水中之月與鏡中之月不是同樣的月之幻影嗎?
禪心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人間的一切喜樂我們要看清,生命的苦難我們也該承受,因為在終極之境,喜樂是映在鏡子中的微笑,苦難是水面偶爾飛過的鳥影。流過空中的鳥影令人悵然,鏡子裡的笑痕令人回味,卻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唐朝的光宅慧忠禪師,因為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肅宗迎入京都,待以師禮,朝野都尊敬為國師。
有一天,當朝的大臣魚朝恩來拜見國師,問曰:“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起?”
慧忠國師不客氣地說:“佛法衰相今現,奴也解問佛法!”(佛法快要衰敗了,像你這樣的人也懂得問佛法!)
魚朝恩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立刻勃然變色,正要發作,國師說:“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這就是蒙蔽心性的無明,心性的蒙蔽就是這樣開始的。)
我們時常在報紙的社會版上看到,或甚至在生活周遭的親朋中遇見,許多自虐、自殘、自殺的人,理由往往是:“我傷害自己,是為了讓他痛苦一輩子。”這個簡單的理由造成了許多人間的悲劇。然而更大的悲劇是,當我們自殘的時候,那個“他”還是活得很好,即使真能使他痛苦,他的痛苦也會在時空中撫平,反而我們自殘的傷痕一生一世也抹不掉。縱然情況完全合乎我們的預測,真使“他”一輩子痛苦,又於事何補呢?
可見,“我傷害我自己,是為了讓他痛苦一輩子。”是多麼天真無知的想法,因為別人的痛苦而自我傷害,往往不一定使別人痛苦,卻一定使自己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淵。反之,我的苦樂也應由我作主,若由別人主宰我的苦樂,那是蒙昧了心裡的鏡子,有如一個陀螺,因別人的繩索而轉,轉到力盡而止,如何對生命有智慧的觀照呢?
認識自我、回歸自我、反觀自我、主掌自我,就成為智慧開啟最重要的事。
小丑由於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於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於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向自已做主人的方法。
但自我的認識、回歸、反觀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獨尊,而應該有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包容的心是知道即使沒有我,世界一樣會繼續運行,時空也不會有一刻中斷,這樣可以讓人謙卑。從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緊張再迅速,也無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麼何不以從容的態度來面對世界呢?唯有從容的生活才能讓人自重。
佛教的經典與禪師的體悟,時常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或“明鏡”,這有甚深微妙之意,但“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庶幾近之,包容的心不是柔軟如心水、從容的生活不是清明如鏡嗎?
水,可以用任何狀態存在於世界,不管它被裝在任何容器,都會與容器處於和諧統一,但它不會因容器是方的就變成方的,它無須爭辯,卻永遠不損傷自己的本質,永遠可以回歸到無礙的狀態。心若能持平清淨如水,裝在圓的或方的容器,甚至在溪河大海之中,又有什麼損傷呢?
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
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溫暖的狀態才可起用,心若寒冷,則結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凍結世界。心若燥熱,則化成煙氣消逝,不能再覓,甚至燙傷自己,燃燒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清淨與平和的狀態才能有益,若化為大洪、巨瀑、狂浪,則會在洶湧中迷失自我,及至傷害世界。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以會遭遇苦痛,正是無法認識心的實相,無法恆久保持溫暖與平靜,我們被熾熱的情緒燃燒時,就化成貪婪、嗔恨、愚痴的煙氣,看不見自己的方向;我們被冷酷的情感凍結時,就凝成傲慢、懷疑、自憐的冰塊,不能用來洗滌受傷的創口了。
禪的偉大正在這裡,它不否定現實的一切冰凍、燃燒、澎湃,而是開啟我們的本質,教導我們認識心水的實相,心水的如如之狀,並保持這“第一義”的本質,不因現實的寒冷以、人生的惱、生活的波動,而忘失自我的溫暖與清淨。
鏡,也是一樣的。
一面清明的鏡子,不論是最美麗的玫瑰花或是醜陋的屎尿,都會顯出清楚明確的樣貌;不論是悠忽縹緲的白雲或平靜恆久的綠野,也都能自在扮演它的狀態。
可是,如果鏡子髒了,它照出的一切都是髒的,一旦鏡子破碎了,它就完全失去覺照的功能。骯髒的鏡子就好像品格低劣的人,所見到的世界都與他一樣卑劣;破碎的鏡子就如同心性狂亂的瘋子,他見到的世界因自己的分裂而無法起用了。
禪的偉大也在這裡,它並不教導我們把屎尿看成玫瑰花,而是教我們把屎尿看成屎尿,玫瑰看成玫瑰;它既不否定卑劣的人格,也不排拆狂亂的身心,而是教導卑劣者擦拭自我的塵埃,轉成清明,以及指引狂亂者回歸自我,有完整的觀照。
水與鏡子是相似的東西,平靜的水有鏡子的功能,清明的鏡子與水一樣晶瑩,水中之月與鏡中之月不是同樣的月之幻影嗎?
禪心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人間的一切喜樂我們要看清,生命的苦難我們也該承受,因為在終極之境,喜樂是映在鏡子中的微笑,苦難是水面偶爾飛過的鳥影。流過空中的鳥影令人悵然,鏡子裡的笑痕令人回味,卻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唐朝的光宅慧忠禪師,因為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肅宗迎入京都,待以師禮,朝野都尊敬為國師。
有一天,當朝的大臣魚朝恩來拜見國師,問曰:“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起?”
慧忠國師不客氣地說:“佛法衰相今現,奴也解問佛法!”(佛法快要衰敗了,像你這樣的人也懂得問佛法!)
魚朝恩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立刻勃然變色,正要發作,國師說:“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這就是蒙蔽心性的無明,心性的蒙蔽就是這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