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唐先生又說:“人要回復小孩子的心境,第一是要少憂慮。第二是要從容。”
我想,人要修行也是如此,太憂慮和太焦慮的人是難以修行的。
正如禪師說的:“快樂無憂是佛!”
說得那麼好,孩子是快樂無憂的,看到孩子我們也應該生起佛想。
單純之不易
讀趙州從諗禪師的公案,有幾個非常有名:
一、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云:“吃粥也未?”
僧云:“吃粥也。”
師云:“洗缽去。”
其僧忽然醒悟。
二、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
師召院主,院主應“喏!”
師曰:“吃茶去!”
三、問僧:“一日看多少經?”
曰:“或七八或十卷。”
師云:“ 黎不會看經。”
曰:“和尚一日看多少?”
師云:“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從前不太能體會這些公案,今天忽有所悟,原來趙州的教化是在說“單純”兩字。禪者的首要在單純,想那麼多幹什麼,只要自心秦然,了了見之,則單純地生活著就夠了。正如有人問他說二十四小時是如何用心,他說:“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你被二十四小時所轉動,我卻轉動二十四小時)他還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
多麼好!不雜用心不正是單純嗎?
關於這一點,黃檗希遷禪師說得很好!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不可得,復何求哉?。。。。。。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所以,歷代祖師都是單純的人,我們要入菩提,要先直心,先成為一個單純的人。
及時
近人陳建民居士有一首詩《悼老丐》,我非常喜歡:
老丐吹簫博小資,
年來氣力已難支,
忽傳餓斃松林里,
始悔從前未博施。
寫的是他聽見了路旁老乞丐因飢餓死在松林里,懊悔自已從前沒有好好布施這位乞丐。這首詞意簡潔的詩,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就是做什麼事都應該“及時”,此時此地有意義的事,到彼時彼地可能就成糞土了,因此,此生此世應為之事,也不應寄望到來生來世。
世人只知道要及時行樂,但不知一切行為都應及時,“及時”的精神就是“當下”的精神,也正是“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精神。
陳居士的另外有一首詩:
蟻蟲原是阿彌陀,
敢謗彌陀別有多;
供罷紅糖何所見?
黃金為地在娑婆。
勸勉淨土行者應該對待一隻蟻蟲的慈悲猶如崇敬阿彌陀佛的心情,如果不能在最細微處有慈悲,就很難與阿彌陀佛相應。最令人動容的是後面兩句,當我們為蟻蟲供養了紅糖,蟻蟲所見的世界就如同是黃金遍地的佛國了。
對蟻蟲而言,紅糖鋪地就它的淨土,因而淨土究在何處?自然是在心地,一個人心地“及時”在光明里、在慈悲中、在覺醒處,當時當刻,就在淨土裡了。能常常及時淨土,就更有機會進入佛菩薩真實的淨土了。
當我們起了善念慈悲時,不要隱忍走過,而要及時實踐,因為說不定一走過去,明天就聽到老丐餓死在松林的消息。
“及時”說的不只是心念,而是實踐!
被箭射中
古代戰場上,一個兵被敵人的箭射中了,他的同伴趕過去救他,發現這個被箭射中的兵不但沒死,也沒有受傷,甚至不痛也不流血,大家把他身上的箭拔起,他原來串的在別處的病反而被治好了。
後來又有一個兵這樣。
後來又有許多的兵是這樣。
有一些比較敏感的兵留心到這種現象,加以研究,就發展成針灸,傳說這已經是公元二千六百年前的事了。
我喜歡關於這個針灸來源的傳說,在我們的生命的過程里也是這樣。有時我們會被箭射中,但是箭不一定能射傷我們,反倒可能激發我們新的力量,治療我們舊的傷痕。
我還喜歡針灸對人體全然的觀點,倒如針灸麻醉,進行眼睛手術,針是插在耳朵後面;進行頸部手術時,針是插在手上和腳下;進行卵巢手術時,針是插在鼻樑兩端。。。。。。身體各部分都有神秘的關聯,精神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此,我們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應有一個全然的觀點。
純粹的法門
在西藏有一則故事,是說有一位噶當派的祖師有一天比平時賣力地打掃佛堂,因為他知道有位大功德主即將來訪,而他心裡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掃得更乾淨,這位施主一定會捐贈更多的金錢。”於是,他花了許多時間把佛堂打掃得煥然一新。
我想,人要修行也是如此,太憂慮和太焦慮的人是難以修行的。
正如禪師說的:“快樂無憂是佛!”
說得那麼好,孩子是快樂無憂的,看到孩子我們也應該生起佛想。
單純之不易
讀趙州從諗禪師的公案,有幾個非常有名:
一、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云:“吃粥也未?”
僧云:“吃粥也。”
師云:“洗缽去。”
其僧忽然醒悟。
二、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
師召院主,院主應“喏!”
師曰:“吃茶去!”
三、問僧:“一日看多少經?”
曰:“或七八或十卷。”
師云:“ 黎不會看經。”
曰:“和尚一日看多少?”
師云:“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從前不太能體會這些公案,今天忽有所悟,原來趙州的教化是在說“單純”兩字。禪者的首要在單純,想那麼多幹什麼,只要自心秦然,了了見之,則單純地生活著就夠了。正如有人問他說二十四小時是如何用心,他說:“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你被二十四小時所轉動,我卻轉動二十四小時)他還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
多麼好!不雜用心不正是單純嗎?
關於這一點,黃檗希遷禪師說得很好!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不可得,復何求哉?。。。。。。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所以,歷代祖師都是單純的人,我們要入菩提,要先直心,先成為一個單純的人。
及時
近人陳建民居士有一首詩《悼老丐》,我非常喜歡:
老丐吹簫博小資,
年來氣力已難支,
忽傳餓斃松林里,
始悔從前未博施。
寫的是他聽見了路旁老乞丐因飢餓死在松林里,懊悔自已從前沒有好好布施這位乞丐。這首詞意簡潔的詩,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就是做什麼事都應該“及時”,此時此地有意義的事,到彼時彼地可能就成糞土了,因此,此生此世應為之事,也不應寄望到來生來世。
世人只知道要及時行樂,但不知一切行為都應及時,“及時”的精神就是“當下”的精神,也正是“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精神。
陳居士的另外有一首詩:
蟻蟲原是阿彌陀,
敢謗彌陀別有多;
供罷紅糖何所見?
黃金為地在娑婆。
勸勉淨土行者應該對待一隻蟻蟲的慈悲猶如崇敬阿彌陀佛的心情,如果不能在最細微處有慈悲,就很難與阿彌陀佛相應。最令人動容的是後面兩句,當我們為蟻蟲供養了紅糖,蟻蟲所見的世界就如同是黃金遍地的佛國了。
對蟻蟲而言,紅糖鋪地就它的淨土,因而淨土究在何處?自然是在心地,一個人心地“及時”在光明里、在慈悲中、在覺醒處,當時當刻,就在淨土裡了。能常常及時淨土,就更有機會進入佛菩薩真實的淨土了。
當我們起了善念慈悲時,不要隱忍走過,而要及時實踐,因為說不定一走過去,明天就聽到老丐餓死在松林的消息。
“及時”說的不只是心念,而是實踐!
被箭射中
古代戰場上,一個兵被敵人的箭射中了,他的同伴趕過去救他,發現這個被箭射中的兵不但沒死,也沒有受傷,甚至不痛也不流血,大家把他身上的箭拔起,他原來串的在別處的病反而被治好了。
後來又有一個兵這樣。
後來又有許多的兵是這樣。
有一些比較敏感的兵留心到這種現象,加以研究,就發展成針灸,傳說這已經是公元二千六百年前的事了。
我喜歡關於這個針灸來源的傳說,在我們的生命的過程里也是這樣。有時我們會被箭射中,但是箭不一定能射傷我們,反倒可能激發我們新的力量,治療我們舊的傷痕。
我還喜歡針灸對人體全然的觀點,倒如針灸麻醉,進行眼睛手術,針是插在耳朵後面;進行頸部手術時,針是插在手上和腳下;進行卵巢手術時,針是插在鼻樑兩端。。。。。。身體各部分都有神秘的關聯,精神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此,我們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應有一個全然的觀點。
純粹的法門
在西藏有一則故事,是說有一位噶當派的祖師有一天比平時賣力地打掃佛堂,因為他知道有位大功德主即將來訪,而他心裡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掃得更乾淨,這位施主一定會捐贈更多的金錢。”於是,他花了許多時間把佛堂打掃得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