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從前有一個人走過大池塘邊,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象黃金。 他立即跳入水裡要找年金子,他把水裡的泥土一捧一捧的撈起來,一直把整個的池塘根的混濁不堪,自己又累得要命,只好爬回岸邊去休息。過了一會,池水清澈之後,又看到那金色的影子。
他說:“這水底有真金,我明明看見的,可是撈了這麼久都沒有撈到,才弄得這麼疲憊。” 父親仔細地疑視水底真金的影子,立刻知道那金子是在岸邊的樹上,為什麼會知道呢?因為既然影子在水底,金子就不會在水底,影子乃是金子的投射。
後來,他聽了父親的話在樹上去找,果然就找到了真金,父親就說:“這可能是飛鳥銜金,掉落到樹上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百喻經》里講的“見水底金影喻”,是用來解釋無我的空性的,最後,佛陀說了一首偈:“凡夫愚痴人,無智亦如是。於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徒勞無所得。”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充滿了優美的比喻與聯想,我們因為執著於“我”,於是就拼命去追求,就好象一直攪動真實的淨水,而失去生命的真相。
當我們以水中的金影當成真實的時候,我們就會一再地跳入水中,到最會只剩一身的徒勞,什麼也得不到。
如果水中的金影到最後令我們發現了樹上的黃金,那還是好的,最怕的是看見了夕陽的倒影就跳入水中的人,找了半天一上岸,天已經黑了...... 我們如果常常反思人的欲望,會發現現代人的欲望比從前的人複雜強烈的多,生之意趣也變得貧乏的多。
為什麼呢?因為一來追求的事物多了,人人都變得忙碌不堪;二來生命的永不滿足,使人無法靜思;三來所掌握的東西,都是短暫虛幻不實的。 有很多的人認為現代人比古代人富有,其實不然,真正的富有是一種知足的生活態度,有錢而不知足的人並不富有,能夠安於生活的人才是富有。
於是,我們看到了,現代人住在三十坪的房子,覺得需要五十坪才夠。有汽車開了,還追求百萬的名車。吃飽了穿暖了,還要追逐聲色。到最後,還要一個有排場的葬禮,和一塊山明水秀的墓地。 於是,我們夜裡在庭圓里聊天的生活沒有了,我們在田園裡散步的興致沒有了,我們和家人安靜相聚的時間沒有了,我們坐下來反省的時間沒有了,到最後,連生命里的一點平安都沒有了。
從前在農村,年紀大的人都可以享受一段安靜的歲月,讓生命得到安頓。現在的老年人,非但不知道黃金在樹上,反而自己投身於水中金影的捕撈了,我們看到了全身癱瘓而不肯退休的人,看到了更改年齡以避免退休的人,看到了七八十歲的人還抓緊權利、名位而不肯輕放的人!老人不把靜思的智慧留給世界,還跳入水裡撈金,這是現代社會裡一種令人悲哀的局面。
我常常想,這個世界的人,錢越多越是賺個不停,人越老越是忙個不停,我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時間來善用自己所賺的錢,是不是肯停下來想想老的意義。
停下腳步,讓攪動的池水得以清淨吧! 抬頭看看,讓樹上的真金顯現面目吧!
寶瓶菩提序
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大樹下的酢槳草長得格外的肥美,草莖有兩尺長,淡紫色的花組織盛開,我輕輕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帶回家洗淨,放在白瓷盤中當早餐吃。
當我把這一盤酢槳草端到窗前,看到溫和的春日朝陽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聞到山間淒涼流動的露氣,然後我慢慢的咀嚼酢槳草,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覺到能嫻逸無事的吃著如此特別的早餐,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幸福。
我看著用來盛裝酢槳草的白瓷盤,它的造型和顏色都很特別,是平底的橢園形,滾著一圈極細的藍線;它不是純白色的,而是帶著古玉一樣的質感。我一直對陶瓷有一種偏愛,最精緻的瓷與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動。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盤,不是高級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來用;但它一點不粗俗,只是放著觀賞,也覺得它超越了實用的範圍。
如果要裝一些有顏色的東西,我也喜歡用瓷器,因為瓷器會把顏色反射出來,使我感受到人間的顏色是多麼的可貴。
白色的瓷盤不僅僅是用來裝食物,放上幾個在河邊小溪撿到的石頭,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頭,洗淨了自有動人之美,那種美,使我覺得隨手撿來的石頭也可以像寶石一樣,以莊嚴之姿來供養。
從手裡的白瓷盤,我覺得我們生在這個世界,應該學習更多更深刻的謙卑與感恩。 我們住的這個地方,不管任何季節走進樹林去,就會發現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陽光,努力的生長;花朵握緊拳頭,在風中奮鬥,然後伸展開放;蟬在地底長期的蟄伏,用幾年漫長的爬行,才能在枝頭短暫悠揚的歌。
不管是什麼生命,它們都有動人的顏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們懂得去欣賞,就會看見它們的顏色是多麼活潑。使我們感到生命的偉大力量。
抬起頭來,看到雲天浩淼,才感到我們住的地球是多麼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是多麼的渺若微塵,在白色、紅色、蘭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們行過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這世界有這麼豐富的顏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們雖渺小也是可以具足,雖卑微而不失莊嚴。
他說:“這水底有真金,我明明看見的,可是撈了這麼久都沒有撈到,才弄得這麼疲憊。” 父親仔細地疑視水底真金的影子,立刻知道那金子是在岸邊的樹上,為什麼會知道呢?因為既然影子在水底,金子就不會在水底,影子乃是金子的投射。
後來,他聽了父親的話在樹上去找,果然就找到了真金,父親就說:“這可能是飛鳥銜金,掉落到樹上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百喻經》里講的“見水底金影喻”,是用來解釋無我的空性的,最後,佛陀說了一首偈:“凡夫愚痴人,無智亦如是。於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徒勞無所得。”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充滿了優美的比喻與聯想,我們因為執著於“我”,於是就拼命去追求,就好象一直攪動真實的淨水,而失去生命的真相。
當我們以水中的金影當成真實的時候,我們就會一再地跳入水中,到最會只剩一身的徒勞,什麼也得不到。
如果水中的金影到最後令我們發現了樹上的黃金,那還是好的,最怕的是看見了夕陽的倒影就跳入水中的人,找了半天一上岸,天已經黑了...... 我們如果常常反思人的欲望,會發現現代人的欲望比從前的人複雜強烈的多,生之意趣也變得貧乏的多。
為什麼呢?因為一來追求的事物多了,人人都變得忙碌不堪;二來生命的永不滿足,使人無法靜思;三來所掌握的東西,都是短暫虛幻不實的。 有很多的人認為現代人比古代人富有,其實不然,真正的富有是一種知足的生活態度,有錢而不知足的人並不富有,能夠安於生活的人才是富有。
於是,我們看到了,現代人住在三十坪的房子,覺得需要五十坪才夠。有汽車開了,還追求百萬的名車。吃飽了穿暖了,還要追逐聲色。到最後,還要一個有排場的葬禮,和一塊山明水秀的墓地。 於是,我們夜裡在庭圓里聊天的生活沒有了,我們在田園裡散步的興致沒有了,我們和家人安靜相聚的時間沒有了,我們坐下來反省的時間沒有了,到最後,連生命里的一點平安都沒有了。
從前在農村,年紀大的人都可以享受一段安靜的歲月,讓生命得到安頓。現在的老年人,非但不知道黃金在樹上,反而自己投身於水中金影的捕撈了,我們看到了全身癱瘓而不肯退休的人,看到了更改年齡以避免退休的人,看到了七八十歲的人還抓緊權利、名位而不肯輕放的人!老人不把靜思的智慧留給世界,還跳入水裡撈金,這是現代社會裡一種令人悲哀的局面。
我常常想,這個世界的人,錢越多越是賺個不停,人越老越是忙個不停,我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時間來善用自己所賺的錢,是不是肯停下來想想老的意義。
停下腳步,讓攪動的池水得以清淨吧! 抬頭看看,讓樹上的真金顯現面目吧!
寶瓶菩提序
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大樹下的酢槳草長得格外的肥美,草莖有兩尺長,淡紫色的花組織盛開,我輕輕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帶回家洗淨,放在白瓷盤中當早餐吃。
當我把這一盤酢槳草端到窗前,看到溫和的春日朝陽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聞到山間淒涼流動的露氣,然後我慢慢的咀嚼酢槳草,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覺到能嫻逸無事的吃著如此特別的早餐,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幸福。
我看著用來盛裝酢槳草的白瓷盤,它的造型和顏色都很特別,是平底的橢園形,滾著一圈極細的藍線;它不是純白色的,而是帶著古玉一樣的質感。我一直對陶瓷有一種偏愛,最精緻的瓷與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動。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盤,不是高級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來用;但它一點不粗俗,只是放著觀賞,也覺得它超越了實用的範圍。
如果要裝一些有顏色的東西,我也喜歡用瓷器,因為瓷器會把顏色反射出來,使我感受到人間的顏色是多麼的可貴。
白色的瓷盤不僅僅是用來裝食物,放上幾個在河邊小溪撿到的石頭,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頭,洗淨了自有動人之美,那種美,使我覺得隨手撿來的石頭也可以像寶石一樣,以莊嚴之姿來供養。
從手裡的白瓷盤,我覺得我們生在這個世界,應該學習更多更深刻的謙卑與感恩。 我們住的這個地方,不管任何季節走進樹林去,就會發現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陽光,努力的生長;花朵握緊拳頭,在風中奮鬥,然後伸展開放;蟬在地底長期的蟄伏,用幾年漫長的爬行,才能在枝頭短暫悠揚的歌。
不管是什麼生命,它們都有動人的顏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們懂得去欣賞,就會看見它們的顏色是多麼活潑。使我們感到生命的偉大力量。
抬起頭來,看到雲天浩淼,才感到我們住的地球是多麼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是多麼的渺若微塵,在白色、紅色、蘭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們行過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這世界有這麼豐富的顏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們雖渺小也是可以具足,雖卑微而不失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