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孔老頭遛彎後這幾天,家裡又是陣陣蟬鳴。三天後,聲音漸漸減弱。孔老頭提著籠子走到客廳角落的盆栽旁,不知對葉子還是對籠子,說:“葉蔽蟬,蟬養葉。心不正,人化蟬。誰讓你心術不正呢!”
說完將籠子打開,一隻蟬被倒在了盆栽里。撲騰了幾下,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鳴了幾聲,聲音漸漸由響亮變為低沉,最後竟是呻吟。
蟬慢慢陷入泥土,蟬鳴隨之消失。
食客物語
歡喜霸王臉
文/周浩暉
“初打春雷第一聲,雨後春筍玉淋淋。買來配燒花豬頭,不問廚娘問老僧。”
我不是一個喜愛詩詞歌賦的人,我能記住揚州八怪之一羅聘寫的這首七絕,完全是因為美味的燒豬頭。
淮揚傳統“三頭宴”的第一款大菜就是“扒燒整豬頭”。這道菜相傳是清代法海寺的僧人所創。最初做的並不是整豬頭,用的烹飪器具也很特別。當時的僧人將豬頭肉切成像“東坡肉”那樣一寸見方的肉塊,塞進未曾用過的尿壺裡,加進各種佐料和適量的水,用木塞將壺口塞緊,然後用鐵絲將尿壺吊在點燃的蠟燭上慢慢燜制。這樣一來,即使有人看見,也會以為他們是在烤去尿壺中的騷味,決不會想到竟然是在烹製美味的豬頭肉。
後來乾隆皇帝南巡經過法海寺,聞見肉香,暗暗查訪,發現了和尚們偷制豬頭肉的秘密。乾隆爺大為震怒,指斥僧人們不守清規戒律。大家都很惶恐,只有一個和尚從容答道,他們烹製的豬頭肉,自己並不食用,而是賣給附近居民,從而籌集為佛像裱金的錢款。乾隆爺息怒後,也忍不住嘗了嘗那些豬頭肉,果然味道香郁,令人讚不絕口。於是乾隆爺就特許法海寺的和尚公開制賣豬頭肉,後來這豬頭肉就成了法海寺的一道名菜,脫離了尿壺之後,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的“扒燒整豬頭”。
知道這個典故,我們才能明白羅聘七絕中“不問廚娘問老僧”的含義。
三月新春,乍暖尤寒,正是品嘗燒豬頭的最佳時節。
我,作為揚州城最資深的食客之一,自然不會辜負這天賜的美味。
我居住在城東的陽午巷中。年頭上,巷口新開了一家館子,門臉雖小,但做出的“扒燒整豬頭”味道確實不壞。最近這一陣,我常在下班後踱步過去,約上兩個朋友,點上一隻燒豬頭,再來一瓶老酒,享用一個暖烘烘、香噴噴的早春夜晚。
這天工作上有些拖延,折騰到八九點鐘還沒吃晚飯。好容易消停下來,早已是飢腸轆轆,當下二話不說,我直奔那小店而去。
頭撥客人已散去,像這樣的小店,差不多該關門打烊了。因為是熟客,老闆還是熱情地招呼了我。不勞我多說,他已扯起嗓子向著後廚方向大喝了一聲:“燒豬頭一隻,抓緊……”
不多時,一隻棗紅油亮的燒豬頭已擺放在我的面前。未及下箸,香味已迫不及待地四下飄散。
我悠哉地自斟了一杯老酒,正待舉杯輕酌,忽聽得門口處腳步聲響,抬眼看去,只見一個男子負著雙手走進店來。
這男子大約五十歲,身形雖瘦小,但腰杆卻挺得筆直,行走間也透著一股精幹的氣質。他微微仰起臉,雙眼半閉半合,鼻子反倒挺得老高。
這是一隻令人過目難忘的鼻子,它不僅大,而且鼻翼兩翕正在不停地微微顫動。看那情形,似乎此人竟是靠這鼻子一路聞到了此處。
老闆早已笑吟吟地上前:“您是新客吧?來點什麼?”
“燒豬頭。”男子說的雖然是揚州話,但口音卻不很純正。
“喲,真是不巧,今天的豬頭都賣完了。”老闆面露難色,往我桌上指了指,“那就是最後一隻。”
“聞起來倒是不壞。賣完了?可惜可惜……”男子搖頭嘆息。
我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見他如此,忍不住開口相邀:“這位先生,如果不嫌棄,不如來我這邊同坐。這隻大豬頭,我一個人吃也費勁。”
男子說了句:“好!”上前兩步在我對面坐下,微睜的雙眼顧不上看我,便已直勾勾地盯上了那隻豬頭。
我擺好杯子,想給他也斟上老酒,他卻一擺手拒絕了:“酒壞味蕾。您自用。”
我呵呵笑了兩聲:“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勉強。不過美食無酒,未免少了很多樂趣。對了,還沒請教先生高姓?”
“孫。”男子心不在焉地答了一句,他的注意力顯然全在那隻豬頭上。
既然同為饕餮之徒,我也不再多說別的:“來,孫兄請用吧。”
男子拿起筷子,輕輕伸向豬頭的腮部,夾下一小塊肉來。
我心中一動,此人倒也是個行家!
要知道凡世間可食之活物,最鮮嫩、口感最好的部位便是其周身活動最多的部位。如雞之翅膀、魚之腹肚、牛狗之尾根等。而豬一生貪吃,頭部肉質便以兩腮處最為活嫩。男子直奔此處而去,自然是深諳此道。
只見他把那塊腮肉送入口中,然後閉上眼睛,慢慢咀嚼起來。他的神情是如此專注,全身上下除了唇齒之外,竟都紋絲不動,似乎所有的感官都已集中在了那一片小小的味蕾上。
良久之後,他微微睜開眼睛,說道:“過甜微腥,多了半分糖,缺了兩塊瓦片。”
“哦?”我聽了這番評價,也夾起一塊豬頭肉細細品嘗。果然如他所言,存在著一些缺憾,不過這缺憾實在太過細微,若不是修煉成精的食客,決計無法品出其中的差別。
“孫兄味覺犀利,佩服!”我由衷地讚嘆了一句,又問道,“不過糖多了可以理解,這‘缺了兩塊瓦片’是什麼意思呢?”
“你也能嘗出這道菜略過甜腥?”男子抬起頭,終於看了我一眼,目光中頗有些驚訝,然後他放下筷子,反問我,“這豬頭最初是法海寺的和尚用尿壺燒出來的,你應該知道吧?”
我點點頭:“當然。”
卻聽男子又道:“法海寺的和尚使用尿壺,原本是為了掩人耳目,沒想到卻誤打誤撞,做出了絕世的美味,這其中的道理,只怕你未必明白。”
“難道這尿壺裡有什麼講究?”我被勾起了興趣,好奇地追問。
“這豬頭肉烹製過程中很關鍵的一點,就要除去豬頭中的圈腥氣。”男子解釋說,“而古時尿壺是用陶土製成,烹製過程中就像一個細密的砂濾斗,可將豬頭中的圈腥氣吸附其中。”
“哦。”我有些明白了,“這瓦片也是陶土製成……”
男子點頭:“燜燒豬頭時如果用兩片大陶瓦墊底,就可以起到當初尿壺的去腥作用。”
我拍手稱妙,一仰脖自飲了一杯:“妙!妙!孫兄不要光顧說了,這豬頭雖然略有微瑕,但仍不失為人間妙味,來,繼續吃,繼續吃!”
男子卻搖搖頭:“一塊已經足夠。吃多了,反而壞了味感。”然後他揮手招呼老闆,“給我上一碗米飯,再弄點清淡的素菜,一併打包帶走。”
我不解地看著他:“你剛才專要點燒豬頭,現在卻只吃一塊?”
男子沒有回答我的話,卻轉頭看向忙著準備飯菜的老闆,一本正經地問道:“老闆,現在揚州城裡,哪一家的豬頭燒得最好?”
“我怎敢評價同行?”老闆嘿嘿一笑,把皮球踢給了我,“這位段先生是揚州城遠近聞名的美食家,你該問他才對。”
男子沖我抬手一揖:“請先生指教!”
我連忙還了個禮:“不敢不敢。揚州城裡燒豬頭做得最好的,其實眾所周知,當然是城北的百年老字號‘同樂居’。那裡的凌二老板,說起來還是我的好朋友呢。”
“同樂居,凌二……好!好!”男子眼中突然精光閃現,不過瞬間又收了回去,略頓片刻後,他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去吃‘同樂居’的豬頭呢?”
“凌二的豬頭雖然做得好,但他有個規矩,一天只做十個。所以要吃他做的豬頭,必須趕早排隊才行。”店老闆在一旁插話說,“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這些小店哪還有生意呀。”
“好,好。”男子口中說好,臉上卻沒有任何愉悅的表情,他冷冷地哼了一聲,“連那老頭的臭脾氣他都學去了。”
我一愣,不明白他這話什麼意思,正想問問時,那男子卻從口袋裡摸出一封信來,對我說道:“我正要找凌二有事。既然你們是朋友,這封信就麻煩你轉交一下吧。”
說完,他把信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也不管我答應與否,起身與老闆結清了飯菜錢,竟自顧自地走了。
“真是個怪人。”老闆看著男子的背影,喃喃說道,“為什麼我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很不舒服呢?”
是的,我也和店老闆有同樣的感覺,而且我知道其中的原因。
從進店到最後離開,這男子從來就沒有笑過。他身上有一種奇怪的氣質,似乎天生註定就是一個不開心的人。
我到達“同樂居”的時候,凌二正愜意地蹲在板凳上,圍著一方象棋盤和街坊殺得正酣。
每天只做十個燒豬頭,其他的時間要用來享受生活。這就是凌二的人生態度。
和以往一樣,一來到凌二身邊,我就被他那歡快的情緒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湊到他身邊當起了“糙頭軍師”。
和他燒豬頭的技術相比,凌二的棋力可差了太遠,再加上有我在一旁瞎摻和,很快就敗下陣來。
凌二一邊笑哈哈地自我解嘲,一邊從我手中接過那封信,打開讀了起來。片刻後,他用手撓了撓頭,臉上出現尷尬的神色:“怎麼……是孫大……他回來了?”
“孫大?是什麼人?”
“是我的師兄。十年前,師父把‘同樂居’主廚的位置傳給了我,師兄一生氣,就離開了揚州。從此我們再也沒有聯繫過。”一向嘻哈無束的凌二此時也凝起了神色,應該是陷入了回憶中。
“那他又回來幹什麼?”我得知了這段典故,頓時心癢難搔,情不自禁地去窺看信上的內容。
“哎,拿去拿去。”凌二注意到我的異常,大大咧咧地把信甩給了我,“脖子快伸成長頸鹿了!”
信上只有簡短的一句話:
說完將籠子打開,一隻蟬被倒在了盆栽里。撲騰了幾下,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鳴了幾聲,聲音漸漸由響亮變為低沉,最後竟是呻吟。
蟬慢慢陷入泥土,蟬鳴隨之消失。
食客物語
歡喜霸王臉
文/周浩暉
“初打春雷第一聲,雨後春筍玉淋淋。買來配燒花豬頭,不問廚娘問老僧。”
我不是一個喜愛詩詞歌賦的人,我能記住揚州八怪之一羅聘寫的這首七絕,完全是因為美味的燒豬頭。
淮揚傳統“三頭宴”的第一款大菜就是“扒燒整豬頭”。這道菜相傳是清代法海寺的僧人所創。最初做的並不是整豬頭,用的烹飪器具也很特別。當時的僧人將豬頭肉切成像“東坡肉”那樣一寸見方的肉塊,塞進未曾用過的尿壺裡,加進各種佐料和適量的水,用木塞將壺口塞緊,然後用鐵絲將尿壺吊在點燃的蠟燭上慢慢燜制。這樣一來,即使有人看見,也會以為他們是在烤去尿壺中的騷味,決不會想到竟然是在烹製美味的豬頭肉。
後來乾隆皇帝南巡經過法海寺,聞見肉香,暗暗查訪,發現了和尚們偷制豬頭肉的秘密。乾隆爺大為震怒,指斥僧人們不守清規戒律。大家都很惶恐,只有一個和尚從容答道,他們烹製的豬頭肉,自己並不食用,而是賣給附近居民,從而籌集為佛像裱金的錢款。乾隆爺息怒後,也忍不住嘗了嘗那些豬頭肉,果然味道香郁,令人讚不絕口。於是乾隆爺就特許法海寺的和尚公開制賣豬頭肉,後來這豬頭肉就成了法海寺的一道名菜,脫離了尿壺之後,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的“扒燒整豬頭”。
知道這個典故,我們才能明白羅聘七絕中“不問廚娘問老僧”的含義。
三月新春,乍暖尤寒,正是品嘗燒豬頭的最佳時節。
我,作為揚州城最資深的食客之一,自然不會辜負這天賜的美味。
我居住在城東的陽午巷中。年頭上,巷口新開了一家館子,門臉雖小,但做出的“扒燒整豬頭”味道確實不壞。最近這一陣,我常在下班後踱步過去,約上兩個朋友,點上一隻燒豬頭,再來一瓶老酒,享用一個暖烘烘、香噴噴的早春夜晚。
這天工作上有些拖延,折騰到八九點鐘還沒吃晚飯。好容易消停下來,早已是飢腸轆轆,當下二話不說,我直奔那小店而去。
頭撥客人已散去,像這樣的小店,差不多該關門打烊了。因為是熟客,老闆還是熱情地招呼了我。不勞我多說,他已扯起嗓子向著後廚方向大喝了一聲:“燒豬頭一隻,抓緊……”
不多時,一隻棗紅油亮的燒豬頭已擺放在我的面前。未及下箸,香味已迫不及待地四下飄散。
我悠哉地自斟了一杯老酒,正待舉杯輕酌,忽聽得門口處腳步聲響,抬眼看去,只見一個男子負著雙手走進店來。
這男子大約五十歲,身形雖瘦小,但腰杆卻挺得筆直,行走間也透著一股精幹的氣質。他微微仰起臉,雙眼半閉半合,鼻子反倒挺得老高。
這是一隻令人過目難忘的鼻子,它不僅大,而且鼻翼兩翕正在不停地微微顫動。看那情形,似乎此人竟是靠這鼻子一路聞到了此處。
老闆早已笑吟吟地上前:“您是新客吧?來點什麼?”
“燒豬頭。”男子說的雖然是揚州話,但口音卻不很純正。
“喲,真是不巧,今天的豬頭都賣完了。”老闆面露難色,往我桌上指了指,“那就是最後一隻。”
“聞起來倒是不壞。賣完了?可惜可惜……”男子搖頭嘆息。
我是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見他如此,忍不住開口相邀:“這位先生,如果不嫌棄,不如來我這邊同坐。這隻大豬頭,我一個人吃也費勁。”
男子說了句:“好!”上前兩步在我對面坐下,微睜的雙眼顧不上看我,便已直勾勾地盯上了那隻豬頭。
我擺好杯子,想給他也斟上老酒,他卻一擺手拒絕了:“酒壞味蕾。您自用。”
我呵呵笑了兩聲:“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勉強。不過美食無酒,未免少了很多樂趣。對了,還沒請教先生高姓?”
“孫。”男子心不在焉地答了一句,他的注意力顯然全在那隻豬頭上。
既然同為饕餮之徒,我也不再多說別的:“來,孫兄請用吧。”
男子拿起筷子,輕輕伸向豬頭的腮部,夾下一小塊肉來。
我心中一動,此人倒也是個行家!
要知道凡世間可食之活物,最鮮嫩、口感最好的部位便是其周身活動最多的部位。如雞之翅膀、魚之腹肚、牛狗之尾根等。而豬一生貪吃,頭部肉質便以兩腮處最為活嫩。男子直奔此處而去,自然是深諳此道。
只見他把那塊腮肉送入口中,然後閉上眼睛,慢慢咀嚼起來。他的神情是如此專注,全身上下除了唇齒之外,竟都紋絲不動,似乎所有的感官都已集中在了那一片小小的味蕾上。
良久之後,他微微睜開眼睛,說道:“過甜微腥,多了半分糖,缺了兩塊瓦片。”
“哦?”我聽了這番評價,也夾起一塊豬頭肉細細品嘗。果然如他所言,存在著一些缺憾,不過這缺憾實在太過細微,若不是修煉成精的食客,決計無法品出其中的差別。
“孫兄味覺犀利,佩服!”我由衷地讚嘆了一句,又問道,“不過糖多了可以理解,這‘缺了兩塊瓦片’是什麼意思呢?”
“你也能嘗出這道菜略過甜腥?”男子抬起頭,終於看了我一眼,目光中頗有些驚訝,然後他放下筷子,反問我,“這豬頭最初是法海寺的和尚用尿壺燒出來的,你應該知道吧?”
我點點頭:“當然。”
卻聽男子又道:“法海寺的和尚使用尿壺,原本是為了掩人耳目,沒想到卻誤打誤撞,做出了絕世的美味,這其中的道理,只怕你未必明白。”
“難道這尿壺裡有什麼講究?”我被勾起了興趣,好奇地追問。
“這豬頭肉烹製過程中很關鍵的一點,就要除去豬頭中的圈腥氣。”男子解釋說,“而古時尿壺是用陶土製成,烹製過程中就像一個細密的砂濾斗,可將豬頭中的圈腥氣吸附其中。”
“哦。”我有些明白了,“這瓦片也是陶土製成……”
男子點頭:“燜燒豬頭時如果用兩片大陶瓦墊底,就可以起到當初尿壺的去腥作用。”
我拍手稱妙,一仰脖自飲了一杯:“妙!妙!孫兄不要光顧說了,這豬頭雖然略有微瑕,但仍不失為人間妙味,來,繼續吃,繼續吃!”
男子卻搖搖頭:“一塊已經足夠。吃多了,反而壞了味感。”然後他揮手招呼老闆,“給我上一碗米飯,再弄點清淡的素菜,一併打包帶走。”
我不解地看著他:“你剛才專要點燒豬頭,現在卻只吃一塊?”
男子沒有回答我的話,卻轉頭看向忙著準備飯菜的老闆,一本正經地問道:“老闆,現在揚州城裡,哪一家的豬頭燒得最好?”
“我怎敢評價同行?”老闆嘿嘿一笑,把皮球踢給了我,“這位段先生是揚州城遠近聞名的美食家,你該問他才對。”
男子沖我抬手一揖:“請先生指教!”
我連忙還了個禮:“不敢不敢。揚州城裡燒豬頭做得最好的,其實眾所周知,當然是城北的百年老字號‘同樂居’。那裡的凌二老板,說起來還是我的好朋友呢。”
“同樂居,凌二……好!好!”男子眼中突然精光閃現,不過瞬間又收了回去,略頓片刻後,他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去吃‘同樂居’的豬頭呢?”
“凌二的豬頭雖然做得好,但他有個規矩,一天只做十個。所以要吃他做的豬頭,必須趕早排隊才行。”店老闆在一旁插話說,“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這些小店哪還有生意呀。”
“好,好。”男子口中說好,臉上卻沒有任何愉悅的表情,他冷冷地哼了一聲,“連那老頭的臭脾氣他都學去了。”
我一愣,不明白他這話什麼意思,正想問問時,那男子卻從口袋裡摸出一封信來,對我說道:“我正要找凌二有事。既然你們是朋友,這封信就麻煩你轉交一下吧。”
說完,他把信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也不管我答應與否,起身與老闆結清了飯菜錢,竟自顧自地走了。
“真是個怪人。”老闆看著男子的背影,喃喃說道,“為什麼我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很不舒服呢?”
是的,我也和店老闆有同樣的感覺,而且我知道其中的原因。
從進店到最後離開,這男子從來就沒有笑過。他身上有一種奇怪的氣質,似乎天生註定就是一個不開心的人。
我到達“同樂居”的時候,凌二正愜意地蹲在板凳上,圍著一方象棋盤和街坊殺得正酣。
每天只做十個燒豬頭,其他的時間要用來享受生活。這就是凌二的人生態度。
和以往一樣,一來到凌二身邊,我就被他那歡快的情緒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湊到他身邊當起了“糙頭軍師”。
和他燒豬頭的技術相比,凌二的棋力可差了太遠,再加上有我在一旁瞎摻和,很快就敗下陣來。
凌二一邊笑哈哈地自我解嘲,一邊從我手中接過那封信,打開讀了起來。片刻後,他用手撓了撓頭,臉上出現尷尬的神色:“怎麼……是孫大……他回來了?”
“孫大?是什麼人?”
“是我的師兄。十年前,師父把‘同樂居’主廚的位置傳給了我,師兄一生氣,就離開了揚州。從此我們再也沒有聯繫過。”一向嘻哈無束的凌二此時也凝起了神色,應該是陷入了回憶中。
“那他又回來幹什麼?”我得知了這段典故,頓時心癢難搔,情不自禁地去窺看信上的內容。
“哎,拿去拿去。”凌二注意到我的異常,大大咧咧地把信甩給了我,“脖子快伸成長頸鹿了!”
信上只有簡短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