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弘一君的口氣十分地不屑一顧。
從茶館出來後,兩個人還是餘興未了,繼續談論偵探話題。於是我們自然地分成兩組。志摩子和我走在前面,落下他們一大截。
我們沿著海岸線走,一路上沒有其他人。志摩子邊走邊高聲歌唱,我也順便附和一兩句我會唱的歌。月光碎成無數的銀粉在浪頭上跳舞,凉爽的海風吹拂過我們的衣袖,把我們的歌聲一直傳到遠處的松樹林裡。
“我們嚇嚇他們兩個吧!”
志摩子突然心血來潮。我往後看,那兩個業餘偵探還在探討問題,離我們大約有一條街遠。
志摩子指著旁邊的大沙丘一個勁地催促:“就躲在這個後面吧。”我也來了興趣,於是兩個人像捉迷藏的小朋友似地躲在了沙丘後面。
“他們走到什麼地方去啦?”
過了一會兒,後面兩個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這是弘一君的聲音。他們不知道我們藏在這裡。
“難道他們迷路了不成?我看我們在這裡休息片刻吧。
你在沙地上拄拐杖也累了吧?”
傳來赤井的聲音。兩個人在沙丘前坐下,正好和我們背靠背。
“坐在這裡不會有其他人偷聽。我呢,有秘密要告訴你。”
這是赤井先生的聲音。我們差點就要“哇”的一聲跳出來,聽到這句話後又坐回原地。我們明知道偷聽別人談話不好,但終究沒有走出去。
“您真的認為甲田君是罪犯嗎?”
沙丘的另一面傳來赤井先生低沉的聲音。我聽到這話感到很吃驚,不由得豎起耳朵認真聽起來。
“不得不信。現場附近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是受害者,另一個人只能是罪犯了。此外,還有手絹、眼鏡盒等證據。那您認為還有什麼疑點嗎?”
“實際上,甲田君最後交代了不在場的證明。我找機會和預審法官認真地談過一次,所以知道一些內幕消息。據預審法官介紹,槍響的時候,甲田君既不在走廊,也沒有到大門外醒酒。甲田君之所以說謊話,是因為當時他在做一件比偷盜更可恥的事情——偷看志摩子的日記。這個交代正好符合案情。甲田君聽到槍聲慌亂地從志摩子的書房裡跑出來,所以日記本才會散亂地出現在寫字檯上。如果不是這樣,為了不被人發覺,偷看者應該在偷看完日記本後把日記本放回原處。如果是這樣的話,甲田君看來真的是被槍聲嚇壞了。也就是說,他沒有開槍。”
“他為什麼要偷看志摩子的日記呢?”
“哎呀,你不知道嗎?他難以判斷心儀已久的志摩子的真實想法,認為看了日記本後或許可以了解清楚。可憐的甲田君,真是太著急了!”
“那麼,預審法官相信了他的話嗎?”
“不,沒有相信。正如您所說的,對甲田君不利的證據太多了。”
“也許是吧,他的辯解顯得太不充分了。”
“我覺得,固然有許多證據對甲田君不利,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有利的證據。第一點,如果他的目的是殺你,為何沒有確認你的生死就叫人來了。這與事前周到地布置假腳印等手法相比,顯得不吻合。第二點,甲田君在布置假腳印時,考慮到不讓往返腳印重合,以使別人看不破往返腳印正好相反,可他為什麼沒有想到改變內八字呢?我難以置信他會這麼愚蠢。”
赤井先生繼續說。
“簡單地來考慮,殺人就是殺人,不過是扣動扳機這個簡單的動作。複雜地來考慮,殺人又是由幾百甚至幾千個細小的行動集合構成的。特別是在罪犯想要嫁禍他人的時候更是如此。以此次事件為例,眼鏡盒、鞋子、假腳印、寫字檯上的日記本、池底的金制物品等重大要素就有十幾個。假如以這些要素為線索,仔細推敲罪犯的一舉手、一投足,可以發現還存在幾百甚至幾千個特殊的小動作。因此,如果偵探家能夠像檢查一張張電影膠捲那樣去推理案件的每一個小細節,那麼犯人即使再聰明、犯罪準備再充分,他也不可能逃脫法律的懲罰。當然,人類的推理畢竟達不到那種細緻的程度。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斷注視每一個看似無聊的細節,說不定就可以僥倖抓住犯罪的馬腳。我從小訓練自己時刻注意微小細節,次數不下數億次,從而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即一個人走路時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擰毛巾時是往左擰還是往右擰、穿衣服時是先套左手還是先套右手等等。因為這些乍看無聊的細節,說不定會成為推理犯罪的決定性因素。
“還有第三個對甲田君有利的證據,即包裹鞋子和菸灰缸用的手絹上的結。我並沒有解開那個結,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手絹里的東西取了出來,然後把保留有結的手絹交給了波多野警部。因為我認為這個結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罪犯打的結屬於小孩子經常打錯的類型,呈十字形。普通的成年人很少有打這種結的。因此,我馬上拜訪了甲田君的家,想查看他家裡有沒有他自己打過的結,所幸,他筆記本上的繩結、他書房裡吊燈上的繩紐等三四處的結沒有一個是十字形的,全部是普通型的結。我不認為甲田君會想到連手絹的結也要偽裝的程度。因為與此同時他還在滿不在乎地使用更危險的、寫有他名字縮寫字母的手絹。因此,我認為是另一個有利的反證。”
從茶館出來後,兩個人還是餘興未了,繼續談論偵探話題。於是我們自然地分成兩組。志摩子和我走在前面,落下他們一大截。
我們沿著海岸線走,一路上沒有其他人。志摩子邊走邊高聲歌唱,我也順便附和一兩句我會唱的歌。月光碎成無數的銀粉在浪頭上跳舞,凉爽的海風吹拂過我們的衣袖,把我們的歌聲一直傳到遠處的松樹林裡。
“我們嚇嚇他們兩個吧!”
志摩子突然心血來潮。我往後看,那兩個業餘偵探還在探討問題,離我們大約有一條街遠。
志摩子指著旁邊的大沙丘一個勁地催促:“就躲在這個後面吧。”我也來了興趣,於是兩個人像捉迷藏的小朋友似地躲在了沙丘後面。
“他們走到什麼地方去啦?”
過了一會兒,後面兩個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這是弘一君的聲音。他們不知道我們藏在這裡。
“難道他們迷路了不成?我看我們在這裡休息片刻吧。
你在沙地上拄拐杖也累了吧?”
傳來赤井的聲音。兩個人在沙丘前坐下,正好和我們背靠背。
“坐在這裡不會有其他人偷聽。我呢,有秘密要告訴你。”
這是赤井先生的聲音。我們差點就要“哇”的一聲跳出來,聽到這句話後又坐回原地。我們明知道偷聽別人談話不好,但終究沒有走出去。
“您真的認為甲田君是罪犯嗎?”
沙丘的另一面傳來赤井先生低沉的聲音。我聽到這話感到很吃驚,不由得豎起耳朵認真聽起來。
“不得不信。現場附近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是受害者,另一個人只能是罪犯了。此外,還有手絹、眼鏡盒等證據。那您認為還有什麼疑點嗎?”
“實際上,甲田君最後交代了不在場的證明。我找機會和預審法官認真地談過一次,所以知道一些內幕消息。據預審法官介紹,槍響的時候,甲田君既不在走廊,也沒有到大門外醒酒。甲田君之所以說謊話,是因為當時他在做一件比偷盜更可恥的事情——偷看志摩子的日記。這個交代正好符合案情。甲田君聽到槍聲慌亂地從志摩子的書房裡跑出來,所以日記本才會散亂地出現在寫字檯上。如果不是這樣,為了不被人發覺,偷看者應該在偷看完日記本後把日記本放回原處。如果是這樣的話,甲田君看來真的是被槍聲嚇壞了。也就是說,他沒有開槍。”
“他為什麼要偷看志摩子的日記呢?”
“哎呀,你不知道嗎?他難以判斷心儀已久的志摩子的真實想法,認為看了日記本後或許可以了解清楚。可憐的甲田君,真是太著急了!”
“那麼,預審法官相信了他的話嗎?”
“不,沒有相信。正如您所說的,對甲田君不利的證據太多了。”
“也許是吧,他的辯解顯得太不充分了。”
“我覺得,固然有許多證據對甲田君不利,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有利的證據。第一點,如果他的目的是殺你,為何沒有確認你的生死就叫人來了。這與事前周到地布置假腳印等手法相比,顯得不吻合。第二點,甲田君在布置假腳印時,考慮到不讓往返腳印重合,以使別人看不破往返腳印正好相反,可他為什麼沒有想到改變內八字呢?我難以置信他會這麼愚蠢。”
赤井先生繼續說。
“簡單地來考慮,殺人就是殺人,不過是扣動扳機這個簡單的動作。複雜地來考慮,殺人又是由幾百甚至幾千個細小的行動集合構成的。特別是在罪犯想要嫁禍他人的時候更是如此。以此次事件為例,眼鏡盒、鞋子、假腳印、寫字檯上的日記本、池底的金制物品等重大要素就有十幾個。假如以這些要素為線索,仔細推敲罪犯的一舉手、一投足,可以發現還存在幾百甚至幾千個特殊的小動作。因此,如果偵探家能夠像檢查一張張電影膠捲那樣去推理案件的每一個小細節,那麼犯人即使再聰明、犯罪準備再充分,他也不可能逃脫法律的懲罰。當然,人類的推理畢竟達不到那種細緻的程度。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斷注視每一個看似無聊的細節,說不定就可以僥倖抓住犯罪的馬腳。我從小訓練自己時刻注意微小細節,次數不下數億次,從而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即一個人走路時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擰毛巾時是往左擰還是往右擰、穿衣服時是先套左手還是先套右手等等。因為這些乍看無聊的細節,說不定會成為推理犯罪的決定性因素。
“還有第三個對甲田君有利的證據,即包裹鞋子和菸灰缸用的手絹上的結。我並沒有解開那個結,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手絹里的東西取了出來,然後把保留有結的手絹交給了波多野警部。因為我認為這個結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罪犯打的結屬於小孩子經常打錯的類型,呈十字形。普通的成年人很少有打這種結的。因此,我馬上拜訪了甲田君的家,想查看他家裡有沒有他自己打過的結,所幸,他筆記本上的繩結、他書房裡吊燈上的繩紐等三四處的結沒有一個是十字形的,全部是普通型的結。我不認為甲田君會想到連手絹的結也要偽裝的程度。因為與此同時他還在滿不在乎地使用更危險的、寫有他名字縮寫字母的手絹。因此,我認為是另一個有利的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