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如此一來——便不足以形成你所說的,那教人感覺異常的環境?」
一方面是如此,但大抵不過是為了編個理由罷了,眼見劍之進如此認真思索,正馬回答道。
「編個理由?」
「你想想罷。即便如何大費周章,到頭來還是什麼事兒也不會發生。噢,即便是與會者個個使出渾身解數,將大伙兒得膽子都給磨得如絹絲般細,但除非是真的碰巧出了什麼怪事兒,大抵是什麼也不會發生。就在大伙兒個個為妖物即將現身而膽顫不已的當頭——天也就亮了。如此一來,可就要如澀谷稍早所說的,眾人勢必痛斥這遊戲愚蠢無稽。故此,什麼也沒發生,乃因沒述完百則使然,不就成了個好理由了?」
「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劍之進伸指戳了戳額頭,接著又說道:
「看來,非得乖乖述完百則才成呀。」
【參】
與次郎前去造訪九十九庵。
直到半年前為止,均是四人偕同前去,但近日與次郎獨自造訪的次數益發頻繁。一方面是矢作巡查公務多忙,再加上澀谷道場的門生略增,四人的時間難能湊上。但真正的理由,其實是與次郎寧可暗自隻身造訪。
即便有時根本沒什麼事兒需要請益,也想走訪一趟。
原本,與次郎每月便要前往此處一回。起初是伴上司同行,第二回起就是只身前往了。不過是遞交少許銀兩的雜務,當然僅需一人便可辦妥。
當時,與次郎還是頭結髮髻,腰際掛刀。每回均在玄關前畢恭畢敬地低頭致意,再遞上一隻紗布包袱——
——真是教人懷念。
與次郎心想。不過,這並不表示他認為幕府時代要比現在來得好。
或許。
——往昔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不分好壞,凡是往昔均教人懷念。或許是因往昔僅存在於自己的心中或腦海里使然。記憶中的往昔均成了老故事,成了老故事的現實,就是往昔。
與次郎並無意再度佩刀,亦無意再剃月代(註:江戶時代,男子將前額至頭頂的頭髮剃成半月形的髮型)。
剪斷髮髻後,益發感覺結髻還真是個奇風異俗。但剃光的鬢髮、遮到額頭上的前發,或變輕了的腰際,仍不時教人感覺不慣。
每當與風鈴小販擦身而過。
或眼見渠岸柳枝隨風搖曳。
這種感覺均可能油然而生。
教人憶起往昔的聲響、氣味、與景色,均化為稀薄雲煙於與次郎的回憶中縈繞,在剎那間形塑成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但這些其實均為如今的聲響、氣味與景色,故形塑成的,不過是虛構的故事罷了。
回憶中的往昔,想必淨是虛構。因眼見或耳聞某事而自認為憶起往昔,也不過是錯覺。即便如此……
——或許正因如此……
與次郎才想造訪藥研堀,好讓自己融入此類往昔故事中。
——看來夏日將至。
與次郎心想。不過,並非看見了任何分外帶夏意的景物使然。
巷弄中的泥色樹影、嬉戲孩童的嘻笑喧譁。
正是這些景致,讓他感覺夏日腳步逼近。但在周遭,其實也看不出特別的季節變化。或許連這季節感,亦是虛構的錯覺。
此時,他望見了熟悉的花草與樹牆。
但這熟悉的景致中,卻添了幾個不常見的東西。
鐵巨輪、黑布棚、以及馬鞍般的座椅。
此處竟然停放著人力車。
而且,還停了兩台。這東西在淺草頗為常見,但在這一帶可就希罕了。
兩名車夫坐在榆樹下,悠閒地抽著煙杆兒。
——有訪客?
人力車——就停在九十九庵門外。雖然造訪此處已有多年,但從沒在這清幽住宅碰見過任何訪客,教與次郎略感不知所措。
猶豫了半晌,與次郎終於決定繞道一旁。原本打算沿樹牆繞向後門,但還沒走到屋後,與次郎便停下了腳步。
他看見了小夜。
正低頭佇立小巷中。
這姑娘目光敏銳,若是這距離,絕不可能沒看見與次郎。只見她雖低著頭,仍能明顯看出正在注意著屋內。看來——對屋內情況雖然在意,卻也不便進入屋內。
這下,與次郎更是困擾。
或許不過是自己多心,但總感覺個中似乎有某種複雜緣由。這下與次郎也不敢如往常輕鬆上前致意,深感進退兩難之餘,只能抬頭仰望天際,只見一隻烏鴉低空打自己頭上飛過。
與次郎先生。目送烏鴉飛去時,突然被如此喊了一聲。
雖然對方的嗓門不大,還是把與次郎給嚇得驚慌失措。
歡迎歡迎,小夜露出微微一笑,低聲致意道。
「今、今兒個有來客麼?」
「沒錯。很罕見是不是?」
被這麼一問,還真不知該回答是或不是。來者可是奴家的恩人哩,小夜先是手按樹牆,伸長脖子朝內觀望,接著才如此回答。
「恩人——?」
「是的。倘若當年不是小屋中這位恩人出手相救,只怕奴家早已成了路旁的孤魂野鬼了呢。」
「成、成了孤魂野鬼?敢問此言何意?」
為何說得如此駭人?
先生是否方便到那兒說個明白?眼見與次郎如此不知所措,小夜面帶微笑地走向他說道。
「說、說個明白?」
「想必先生今兒個是來找百介老爺的,但看來老爺還得過個半刻才會有空——倘若與次郎先生打算自在此稍候……」
難道不能讓奴家先招呼先生?業已走到與次郎身邊的小夜說道。
「當然不是不可以。但……」
「唉。這位恩人德高望重,來此造訪也有好幾人隨行,庵內如此狹小,讓奴家實在是想待也待不得。說老實話,奴家本應留在屋內招呼來客,但如此情況,實在尷尬。」
小夜苦笑道。
的確,若同時有數人進入這棟小屋——雖然與次郎並不知道來者究竟是何許人——想必的確是讓人想待也待不得。這心情與次郎是不難理解,不過——
不過,來者難道不是小姐的恩人?與次郎問道:
「不留在裡頭招呼成麼?」
「先生無須掛心。是百介老爺吩咐奴家出來的。」
「是老隱士吩咐的?」
小夜突然變得一臉失落,接著才低聲回答:
「其實——奴家並非老爺的遠親。」
話畢,又垂下了視線。
「是麼?噢,那麼……」
「事實上,奴家乃世間師——即劍之進先生上回提及的山窩之女。」
「噢?」
聽聞這番話,與次郎益發不知所措。
原來是這麼回事兒——無怪小夜對四處漂泊者的生活方式知之甚詳。
「直到八歲那年為止,奴家一直與母親以山野為家,靠獵捕魚龜度日。但後來母親亦亡故——母親身亡時處在深山之中,奴家也不支倒地……」
一方面是如此,但大抵不過是為了編個理由罷了,眼見劍之進如此認真思索,正馬回答道。
「編個理由?」
「你想想罷。即便如何大費周章,到頭來還是什麼事兒也不會發生。噢,即便是與會者個個使出渾身解數,將大伙兒得膽子都給磨得如絹絲般細,但除非是真的碰巧出了什麼怪事兒,大抵是什麼也不會發生。就在大伙兒個個為妖物即將現身而膽顫不已的當頭——天也就亮了。如此一來,可就要如澀谷稍早所說的,眾人勢必痛斥這遊戲愚蠢無稽。故此,什麼也沒發生,乃因沒述完百則使然,不就成了個好理由了?」
「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劍之進伸指戳了戳額頭,接著又說道:
「看來,非得乖乖述完百則才成呀。」
【參】
與次郎前去造訪九十九庵。
直到半年前為止,均是四人偕同前去,但近日與次郎獨自造訪的次數益發頻繁。一方面是矢作巡查公務多忙,再加上澀谷道場的門生略增,四人的時間難能湊上。但真正的理由,其實是與次郎寧可暗自隻身造訪。
即便有時根本沒什麼事兒需要請益,也想走訪一趟。
原本,與次郎每月便要前往此處一回。起初是伴上司同行,第二回起就是只身前往了。不過是遞交少許銀兩的雜務,當然僅需一人便可辦妥。
當時,與次郎還是頭結髮髻,腰際掛刀。每回均在玄關前畢恭畢敬地低頭致意,再遞上一隻紗布包袱——
——真是教人懷念。
與次郎心想。不過,這並不表示他認為幕府時代要比現在來得好。
或許。
——往昔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不分好壞,凡是往昔均教人懷念。或許是因往昔僅存在於自己的心中或腦海里使然。記憶中的往昔均成了老故事,成了老故事的現實,就是往昔。
與次郎並無意再度佩刀,亦無意再剃月代(註:江戶時代,男子將前額至頭頂的頭髮剃成半月形的髮型)。
剪斷髮髻後,益發感覺結髻還真是個奇風異俗。但剃光的鬢髮、遮到額頭上的前發,或變輕了的腰際,仍不時教人感覺不慣。
每當與風鈴小販擦身而過。
或眼見渠岸柳枝隨風搖曳。
這種感覺均可能油然而生。
教人憶起往昔的聲響、氣味、與景色,均化為稀薄雲煙於與次郎的回憶中縈繞,在剎那間形塑成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但這些其實均為如今的聲響、氣味與景色,故形塑成的,不過是虛構的故事罷了。
回憶中的往昔,想必淨是虛構。因眼見或耳聞某事而自認為憶起往昔,也不過是錯覺。即便如此……
——或許正因如此……
與次郎才想造訪藥研堀,好讓自己融入此類往昔故事中。
——看來夏日將至。
與次郎心想。不過,並非看見了任何分外帶夏意的景物使然。
巷弄中的泥色樹影、嬉戲孩童的嘻笑喧譁。
正是這些景致,讓他感覺夏日腳步逼近。但在周遭,其實也看不出特別的季節變化。或許連這季節感,亦是虛構的錯覺。
此時,他望見了熟悉的花草與樹牆。
但這熟悉的景致中,卻添了幾個不常見的東西。
鐵巨輪、黑布棚、以及馬鞍般的座椅。
此處竟然停放著人力車。
而且,還停了兩台。這東西在淺草頗為常見,但在這一帶可就希罕了。
兩名車夫坐在榆樹下,悠閒地抽著煙杆兒。
——有訪客?
人力車——就停在九十九庵門外。雖然造訪此處已有多年,但從沒在這清幽住宅碰見過任何訪客,教與次郎略感不知所措。
猶豫了半晌,與次郎終於決定繞道一旁。原本打算沿樹牆繞向後門,但還沒走到屋後,與次郎便停下了腳步。
他看見了小夜。
正低頭佇立小巷中。
這姑娘目光敏銳,若是這距離,絕不可能沒看見與次郎。只見她雖低著頭,仍能明顯看出正在注意著屋內。看來——對屋內情況雖然在意,卻也不便進入屋內。
這下,與次郎更是困擾。
或許不過是自己多心,但總感覺個中似乎有某種複雜緣由。這下與次郎也不敢如往常輕鬆上前致意,深感進退兩難之餘,只能抬頭仰望天際,只見一隻烏鴉低空打自己頭上飛過。
與次郎先生。目送烏鴉飛去時,突然被如此喊了一聲。
雖然對方的嗓門不大,還是把與次郎給嚇得驚慌失措。
歡迎歡迎,小夜露出微微一笑,低聲致意道。
「今、今兒個有來客麼?」
「沒錯。很罕見是不是?」
被這麼一問,還真不知該回答是或不是。來者可是奴家的恩人哩,小夜先是手按樹牆,伸長脖子朝內觀望,接著才如此回答。
「恩人——?」
「是的。倘若當年不是小屋中這位恩人出手相救,只怕奴家早已成了路旁的孤魂野鬼了呢。」
「成、成了孤魂野鬼?敢問此言何意?」
為何說得如此駭人?
先生是否方便到那兒說個明白?眼見與次郎如此不知所措,小夜面帶微笑地走向他說道。
「說、說個明白?」
「想必先生今兒個是來找百介老爺的,但看來老爺還得過個半刻才會有空——倘若與次郎先生打算自在此稍候……」
難道不能讓奴家先招呼先生?業已走到與次郎身邊的小夜說道。
「當然不是不可以。但……」
「唉。這位恩人德高望重,來此造訪也有好幾人隨行,庵內如此狹小,讓奴家實在是想待也待不得。說老實話,奴家本應留在屋內招呼來客,但如此情況,實在尷尬。」
小夜苦笑道。
的確,若同時有數人進入這棟小屋——雖然與次郎並不知道來者究竟是何許人——想必的確是讓人想待也待不得。這心情與次郎是不難理解,不過——
不過,來者難道不是小姐的恩人?與次郎問道:
「不留在裡頭招呼成麼?」
「先生無須掛心。是百介老爺吩咐奴家出來的。」
「是老隱士吩咐的?」
小夜突然變得一臉失落,接著才低聲回答:
「其實——奴家並非老爺的遠親。」
話畢,又垂下了視線。
「是麼?噢,那麼……」
「事實上,奴家乃世間師——即劍之進先生上回提及的山窩之女。」
「噢?」
聽聞這番話,與次郎益發不知所措。
原來是這麼回事兒——無怪小夜對四處漂泊者的生活方式知之甚詳。
「直到八歲那年為止,奴家一直與母親以山野為家,靠獵捕魚龜度日。但後來母親亦亡故——母親身亡時處在深山之中,奴家也不支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