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
寫到這裡,本書已漸漸到了尾聲,感謝各位隨我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後面大約還有十章左右,我可能會停筆一段時間了。因為要停筆一段時間寫《晚宋》,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要給讀者朋友們把後面的情節交代清楚,以示尊重。
其實這本書我本人並不是很滿意,這是我的第一次寫作,起篇不好,鋪得又太大,卻又把握不住,典型的貪多嚼不爛,所以起點不推薦,我也不停寫埋怨,全當是一種練筆。現在我的寫作重心已漸漸轉到《晚宋》上來,可以說它是我寫《李唐》近百萬字後,用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的涅盤重生。
從某種意義上《晚宋》應該是《李唐》的續集,但它的故事情節和《李唐》卻毫無關係。
說它是續集,一方面因為《晚宋》的主人翁李思業其實就是李月的養子李徐的後裔,這便是我在《李唐》中給李月安排一個養子的主要目的(當然還有另一個目的,我後面會說到)。李徐和李思業兩人間的關係我並不直說,但讀過《李唐》的讀者就會知道在“摩尼”一章中摩尼教的睿息曾給李月兩枚戒指,一個是鑲有血鑽的王者之戒,一個是鑲有黑鑽的霸者之戒,戒體是用波斯國璽的碎片所制,後來李月就將霸者之戒給了崇文的李晨,將王者之戒給了尚武的李徐,這枚王者之戒就是李思業家的祖傳之寶,一直是李思業的母親所收藏,後來被蒙古大汗窩闊台得到,這就是李思業毒死窩闊台的動機,給母親和姐姐報仇。
說《晚宋》是《李唐》續集的另一個原因,其實就是我寫《李唐》最大的一個遺憾,那就是李月不能稱帝。李月要稱帝其實很容易,但我的感情上卻接受不了,我是一個極傳統之人,我不想小說中主人翁的奪帝是發生在中華民族的盛世之中,所以我就考慮讓他的後代來了結我的這個遺憾,要從蒙古人和女真人中把漢人的江山搶奪回來。所以《晚宋》也成了我感情上的一個延續,同時也要把唐朝時不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如資本主義萌芽等等,放到《晚宋》中去完成。
有讀者說摩尼教是邪教,其實我並不以為,摩尼教在中東地區被統治者定為邪教,一方面它的本體是伊斯蘭教的死敵猶太教,另一方面他宣揚的眾生平等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李月卻需要這種眾生平等的思想,所以要利用它向人民宣揚一種平等、自由的思想。
在《李唐》的後一章,大曆十二年,唐日兩國因貿易危機最終爆發了戰爭,李月帶著李徐親去征討日本,這一方面也是他想讓自己的兒子李晨有治國的經驗,一去就是兩年,日本也發生了內亂,光仁天皇被藤原百川殺死,光仁天皇的兒子山部親王借唐兵剷除了藤原,最終和唐朝簽定了自由貿易協議和戰爭賠償協議。等李月回金陵時才知道江南在前一年已經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瘟疫,使人口銳減四成,他的兩個側妃都在救助兒童中染病先後去世,大哥李豫也駕崩,李适即位,史稱德宗。隨著官商對民間資本的打壓,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慢慢浮出水面,那便是此時的江南還是處於一個人治的體制下,一切的改革都是靠李月的威信在維持,一旦李月不在,江南遲早會走回老路,而李晨卻是一個傳統君權的維護者,再換李徐已經不可能,李晨已經站穩了腳跟。
於是李月就想建立一種新的體制,把權力交給人民,打碎原來的君權體制,但是君權思想已深入人心,傳統的儒家、佛教等等都是這種君權思想的維護者,李月和韋應物發起復古運動,企圖否定兩漢以來形成的新儒家思想,恢復真正的孔孟學說,但遭到了官僚階級和所有讀書人的強烈抵制,他的兒子李晨就是新儒家思想最堅定的維護者,父子倆思想上的矛盾開始不可調和,這時幾乎所有的官僚甚至普通百姓都支持李晨,反對廢除君權制,這讓李月看到了任重道遠,他終於意識到沒有數百年的時間是不可能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於是他決定要播下一顆思想種子,於是就利用了摩尼教的思想,讓它在百姓中去宣揚平等和自由,他相信總有一天,人民會推動國家朝他理想的方向走去。
德宗以後,李月慢慢開始厭倦了政治,逐漸把權力移交給了李晨,而讓李徐和南霽雲在台灣掌管水軍,自己退到幕後,這時長樂的飛升讓他感到一種明悟,他開始重新修道,十年後,趙綠敏之死讓他了結了最後一個心結,微笑著追隨妻子而去。
李月走後,李晨開始排斥老臣,重用心腹,把長史韋應物貶為蘇州刺史,用劉原為長史。不久蔡明德、荔非元禮先後病勢,李晨就用心腹路嗣恭盡奪軍權,同時長安李适的眼睛也開始東顧江南的富庶。數年後,長安爆發涇原兵變,李适向江南求救,李晨派大將路嗣恭率軍十萬進京平叛,但平叛後路嗣恭竟投靠了朝廷不再回來。
這時魏博的田悅趁機發難,兵鋒直指揚州,李晨急向弟李徐求救,李徐率八萬水軍北上打敗了田悅,但李晨卻聽信劉原讒言,在李徐凱旋之時將他毒死,同時殺其全家,李徐幼子逃亡襄陽,這便是《晚宋》主人翁李思業的先祖。李晨欲奪其水軍,但劉原卻又把事情告訴南霽雲,南霽雲在得知李晨自殘手足真相時不禁悲憤交加,一怒之下率水軍投靠了朝廷。
這時德宗李适乘機發難,李晨被迫交出吳王實權,李适遂殺劉原收買江南人心,同時派李晨外公宰相韓晃任江南東道節度使,李晨在悔恨交加中病死,李适感李月之恩重用李晨之子李紳,三十年後李紳也成為唐朝宰相,又過了數十年,唐朝滅亡,江南軍閥並起,大亂,隱居江南的李紳之子全家被殺,惟其幼孫李被徐明謙的曾孫吳國宰相徐溫念在祖先的舊交所救(這就是我寫徐明謙的伏筆),改名徐知誥,徐溫死後,徐知誥執掌吳政,受封為齊王,吳天祚三年(937年),廢吳帝自立,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升元三年恢復本名李,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寫到這裡,本書已漸漸到了尾聲,感謝各位隨我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後面大約還有十章左右,我可能會停筆一段時間了。因為要停筆一段時間寫《晚宋》,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要給讀者朋友們把後面的情節交代清楚,以示尊重。
其實這本書我本人並不是很滿意,這是我的第一次寫作,起篇不好,鋪得又太大,卻又把握不住,典型的貪多嚼不爛,所以起點不推薦,我也不停寫埋怨,全當是一種練筆。現在我的寫作重心已漸漸轉到《晚宋》上來,可以說它是我寫《李唐》近百萬字後,用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的涅盤重生。
從某種意義上《晚宋》應該是《李唐》的續集,但它的故事情節和《李唐》卻毫無關係。
說它是續集,一方面因為《晚宋》的主人翁李思業其實就是李月的養子李徐的後裔,這便是我在《李唐》中給李月安排一個養子的主要目的(當然還有另一個目的,我後面會說到)。李徐和李思業兩人間的關係我並不直說,但讀過《李唐》的讀者就會知道在“摩尼”一章中摩尼教的睿息曾給李月兩枚戒指,一個是鑲有血鑽的王者之戒,一個是鑲有黑鑽的霸者之戒,戒體是用波斯國璽的碎片所制,後來李月就將霸者之戒給了崇文的李晨,將王者之戒給了尚武的李徐,這枚王者之戒就是李思業家的祖傳之寶,一直是李思業的母親所收藏,後來被蒙古大汗窩闊台得到,這就是李思業毒死窩闊台的動機,給母親和姐姐報仇。
說《晚宋》是《李唐》續集的另一個原因,其實就是我寫《李唐》最大的一個遺憾,那就是李月不能稱帝。李月要稱帝其實很容易,但我的感情上卻接受不了,我是一個極傳統之人,我不想小說中主人翁的奪帝是發生在中華民族的盛世之中,所以我就考慮讓他的後代來了結我的這個遺憾,要從蒙古人和女真人中把漢人的江山搶奪回來。所以《晚宋》也成了我感情上的一個延續,同時也要把唐朝時不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如資本主義萌芽等等,放到《晚宋》中去完成。
有讀者說摩尼教是邪教,其實我並不以為,摩尼教在中東地區被統治者定為邪教,一方面它的本體是伊斯蘭教的死敵猶太教,另一方面他宣揚的眾生平等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李月卻需要這種眾生平等的思想,所以要利用它向人民宣揚一種平等、自由的思想。
在《李唐》的後一章,大曆十二年,唐日兩國因貿易危機最終爆發了戰爭,李月帶著李徐親去征討日本,這一方面也是他想讓自己的兒子李晨有治國的經驗,一去就是兩年,日本也發生了內亂,光仁天皇被藤原百川殺死,光仁天皇的兒子山部親王借唐兵剷除了藤原,最終和唐朝簽定了自由貿易協議和戰爭賠償協議。等李月回金陵時才知道江南在前一年已經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瘟疫,使人口銳減四成,他的兩個側妃都在救助兒童中染病先後去世,大哥李豫也駕崩,李适即位,史稱德宗。隨著官商對民間資本的打壓,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慢慢浮出水面,那便是此時的江南還是處於一個人治的體制下,一切的改革都是靠李月的威信在維持,一旦李月不在,江南遲早會走回老路,而李晨卻是一個傳統君權的維護者,再換李徐已經不可能,李晨已經站穩了腳跟。
於是李月就想建立一種新的體制,把權力交給人民,打碎原來的君權體制,但是君權思想已深入人心,傳統的儒家、佛教等等都是這種君權思想的維護者,李月和韋應物發起復古運動,企圖否定兩漢以來形成的新儒家思想,恢復真正的孔孟學說,但遭到了官僚階級和所有讀書人的強烈抵制,他的兒子李晨就是新儒家思想最堅定的維護者,父子倆思想上的矛盾開始不可調和,這時幾乎所有的官僚甚至普通百姓都支持李晨,反對廢除君權制,這讓李月看到了任重道遠,他終於意識到沒有數百年的時間是不可能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於是他決定要播下一顆思想種子,於是就利用了摩尼教的思想,讓它在百姓中去宣揚平等和自由,他相信總有一天,人民會推動國家朝他理想的方向走去。
德宗以後,李月慢慢開始厭倦了政治,逐漸把權力移交給了李晨,而讓李徐和南霽雲在台灣掌管水軍,自己退到幕後,這時長樂的飛升讓他感到一種明悟,他開始重新修道,十年後,趙綠敏之死讓他了結了最後一個心結,微笑著追隨妻子而去。
李月走後,李晨開始排斥老臣,重用心腹,把長史韋應物貶為蘇州刺史,用劉原為長史。不久蔡明德、荔非元禮先後病勢,李晨就用心腹路嗣恭盡奪軍權,同時長安李适的眼睛也開始東顧江南的富庶。數年後,長安爆發涇原兵變,李适向江南求救,李晨派大將路嗣恭率軍十萬進京平叛,但平叛後路嗣恭竟投靠了朝廷不再回來。
這時魏博的田悅趁機發難,兵鋒直指揚州,李晨急向弟李徐求救,李徐率八萬水軍北上打敗了田悅,但李晨卻聽信劉原讒言,在李徐凱旋之時將他毒死,同時殺其全家,李徐幼子逃亡襄陽,這便是《晚宋》主人翁李思業的先祖。李晨欲奪其水軍,但劉原卻又把事情告訴南霽雲,南霽雲在得知李晨自殘手足真相時不禁悲憤交加,一怒之下率水軍投靠了朝廷。
這時德宗李适乘機發難,李晨被迫交出吳王實權,李适遂殺劉原收買江南人心,同時派李晨外公宰相韓晃任江南東道節度使,李晨在悔恨交加中病死,李适感李月之恩重用李晨之子李紳,三十年後李紳也成為唐朝宰相,又過了數十年,唐朝滅亡,江南軍閥並起,大亂,隱居江南的李紳之子全家被殺,惟其幼孫李被徐明謙的曾孫吳國宰相徐溫念在祖先的舊交所救(這就是我寫徐明謙的伏筆),改名徐知誥,徐溫死後,徐知誥執掌吳政,受封為齊王,吳天祚三年(937年),廢吳帝自立,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升元三年恢復本名李,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