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頁
立嗣寧王一系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也能順理成章,眾人皆沒有異議,關鍵是立長不立幼。言外之意,嗣寧王沒戲了,要麼是李琳在外的為官的長子李照,要麼就是他剛剛得的寶貝嫡孫,但事關重大,誰也不敢輕易開口。
這次李清卻沒有獨斷專行,他眼一挑,問宗正寺卿李齊物道:「請問宗正寺可否同意?」
李齊物今年已經七十歲,他和李隆基是一輩之人。因他為人極圓滑,所以幾次沉浮,他都能被再啟用,作為宗正卿李齊物並不乎誰繼位。他擔心的是李清篡位,現在皇室微弱,而李清手握軍權、相權,又剛剛平息了安祿山之亂,威望如日中天,偏偏他又姓李,如果他要趁機行篡位之事,將自己推上位,也未必不可能。但現在他只是想立寧王一系,雖然嗣寧王是他岳父,但大患已去,這點小節已經微不足道了。
況且李齊物與李琳私交頗好,就從這一點,他也不會反對,當下李齊物便點頭道:「下官早有此意,嗣寧王長子照為人寬厚賢良,可繼位為帝!」
他話音剛落,第五琦便站起來道:「在下反對李照繼位!」
一語驚四座,房館與裴冕面面相視,又要嗣寧王系即位,卻又不讓其嫡長子登基,真不知李清到底是何意思了。但崔渙卻立刻反應過來,立嗣寧王系不假,只不過李清想立的是出生不足半歲的嫡孫李逸,立一個不足半歲的嬰兒為帝,這天下大權還不就掌握在他李清的手上嗎?
崔渙狠不得給自己一個大耳光,連這一點都想不到,真是枉做了這麼多年地官。情急之下,他不等第五琦說理由,便迫不急待站起來道:「我也反對李照繼位!李照雖寬厚賢良,但能力卻平平,做守成之君尚可。但剛才相國也說,我大唐由亂入治,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帶領臣民重新開元盛世。在下建議立與太子適一輩之人為新君,嗣寧王嫡孫李逸最為合適,他……」
說到『他』字,崔渙突然說不下去了,他邀功心切,有些話沒想清楚便脫口而出,到最後才發現不能自圓其說,一個不足半歲的婆兒,那有什麼強有力,說李清還差不多。
崔渙十分尷尬,不過他這些話倒從反面提醒了在座的大臣嗎?大家都漸漸明白過來,以幼兒為帝,可實掌天下大權數十年,又不背負篡逆的罪名,恐怕李清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房琅立刻站起來呵呵笑道:「其實崔尚書的意思是說李逸年少,正好由右相悉心教育,數十年後便可秉承右相的國策,將我大唐的強盛持續下去,各位說可對?」
話說到這份上,再沒有討論下去的意義。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官場中打了幾十年滾的人,他們都知道有的事須堅決反對,而有的事卻不必較真。象立李逸為帝就屬於後者,假如他們較真不肯,那李清立個白痴皇帝不也是一樣嗎?只恐怕到那時李清就不會放過他們失職之責了,更何況七人內閣之中,李清的鐵桿心腹就有三人,連同他本人已經占去一半。所以,就連顏真卿這樣剛直的人最後都保持了沉默。
見眾人的意見都漸漸統一,李清便站起來直言不諱道:「本相的意思也是立嗣寧王嫡別李逸,但並不全是為了我自己。我大唐立國百年來,皆是以相權平衡君權,故代代名相輩出,但天寶以後相權逐漸沒落、君權獨大。使先皇帝不知天下疾苦,更不曉形勢危急,塞閉視聽,讓安祿山之流能竊河北十數年,最終爆發叛亂。所以本相打算重新恢復唐初君相分權的制度。諸君,皇帝年幼,正是我等一展身手的時候,大家何樂而不為?」
李清見眾人都低頭沉思不語,便斷然道:「既然如此,我們內閣一致擁戴寧王嫡重孫為新帝,明日詔示天下!」
……
興慶宮,李隆基從天不亮便被軟禁在他的靜室里,所有的侍衛死地死、逃得逃,最後剩下的幾人也被趕出宮去,取而代之。是數十名衣甲鮮亮的羽林軍,他們守在靜室門口。不准任何人靠近,就連楊玉環也被限制在內宮,不得出門一步。
此時的李隆基鬚髮蓬張、氣色灰暗,臉上的肉鬆松垮垮掛著。他的頭盔也不知掉到哪裡去了,身上卻依然還穿著鎧甲,坐在角落裡一動也不動,眼睛無神地望著小窗外灰濛濛的天空。
「相國來了!」
不知誰喊了一聲,門外的士兵立刻排列成整齊地兩列,挺直腰一動不動。片刻,李清快步走來,他輕輕一擺手。示意後面跟著的人暫時留在門外。
李清慢慢走進房間,默默地注視了李隆基片刻,便在他對面盤腿坐下,一聲也不言語。李隆基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沒有理會,仍然望著窗外。
兩人就這樣沉默無語地坐了約一刻鐘,李隆基終於先開了口,他聲音嘶啞,十分低沉。「你立了何人為帝?」
「讓皇帝的嫡重孫!」
李清取出一本簽名,將它推了過去,「這是內閣地一致擁戴!」
「內閣?」李隆基冷冷地一笑道:「所謂內閣不就是你一手遮天嗎?」
李清淡淡一笑,又重複說了一遍:「是讓皇帝的嫡重孫為帝!」
「什麼!」李隆基大吃了一驚,他這才聽清楚,是重孫而不是嫡孫,也就是說不是李琳之子,而是李琳之孫。他聽永王說過,李琳不久前得了一寶貝孫子,這樣說來,新帝還只有幾個月大。李隆基眼中的火漸漸燃了起來,他怒極反笑道:「好!好!李清,你果然厲害,居然立幼兒為帝。你真以為我大唐無人麼?會讓你一手遮天!」
這次李清卻沒有獨斷專行,他眼一挑,問宗正寺卿李齊物道:「請問宗正寺可否同意?」
李齊物今年已經七十歲,他和李隆基是一輩之人。因他為人極圓滑,所以幾次沉浮,他都能被再啟用,作為宗正卿李齊物並不乎誰繼位。他擔心的是李清篡位,現在皇室微弱,而李清手握軍權、相權,又剛剛平息了安祿山之亂,威望如日中天,偏偏他又姓李,如果他要趁機行篡位之事,將自己推上位,也未必不可能。但現在他只是想立寧王一系,雖然嗣寧王是他岳父,但大患已去,這點小節已經微不足道了。
況且李齊物與李琳私交頗好,就從這一點,他也不會反對,當下李齊物便點頭道:「下官早有此意,嗣寧王長子照為人寬厚賢良,可繼位為帝!」
他話音剛落,第五琦便站起來道:「在下反對李照繼位!」
一語驚四座,房館與裴冕面面相視,又要嗣寧王系即位,卻又不讓其嫡長子登基,真不知李清到底是何意思了。但崔渙卻立刻反應過來,立嗣寧王系不假,只不過李清想立的是出生不足半歲的嫡孫李逸,立一個不足半歲的嬰兒為帝,這天下大權還不就掌握在他李清的手上嗎?
崔渙狠不得給自己一個大耳光,連這一點都想不到,真是枉做了這麼多年地官。情急之下,他不等第五琦說理由,便迫不急待站起來道:「我也反對李照繼位!李照雖寬厚賢良,但能力卻平平,做守成之君尚可。但剛才相國也說,我大唐由亂入治,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帶領臣民重新開元盛世。在下建議立與太子適一輩之人為新君,嗣寧王嫡孫李逸最為合適,他……」
說到『他』字,崔渙突然說不下去了,他邀功心切,有些話沒想清楚便脫口而出,到最後才發現不能自圓其說,一個不足半歲的婆兒,那有什麼強有力,說李清還差不多。
崔渙十分尷尬,不過他這些話倒從反面提醒了在座的大臣嗎?大家都漸漸明白過來,以幼兒為帝,可實掌天下大權數十年,又不背負篡逆的罪名,恐怕李清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房琅立刻站起來呵呵笑道:「其實崔尚書的意思是說李逸年少,正好由右相悉心教育,數十年後便可秉承右相的國策,將我大唐的強盛持續下去,各位說可對?」
話說到這份上,再沒有討論下去的意義。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官場中打了幾十年滾的人,他們都知道有的事須堅決反對,而有的事卻不必較真。象立李逸為帝就屬於後者,假如他們較真不肯,那李清立個白痴皇帝不也是一樣嗎?只恐怕到那時李清就不會放過他們失職之責了,更何況七人內閣之中,李清的鐵桿心腹就有三人,連同他本人已經占去一半。所以,就連顏真卿這樣剛直的人最後都保持了沉默。
見眾人的意見都漸漸統一,李清便站起來直言不諱道:「本相的意思也是立嗣寧王嫡別李逸,但並不全是為了我自己。我大唐立國百年來,皆是以相權平衡君權,故代代名相輩出,但天寶以後相權逐漸沒落、君權獨大。使先皇帝不知天下疾苦,更不曉形勢危急,塞閉視聽,讓安祿山之流能竊河北十數年,最終爆發叛亂。所以本相打算重新恢復唐初君相分權的制度。諸君,皇帝年幼,正是我等一展身手的時候,大家何樂而不為?」
李清見眾人都低頭沉思不語,便斷然道:「既然如此,我們內閣一致擁戴寧王嫡重孫為新帝,明日詔示天下!」
……
興慶宮,李隆基從天不亮便被軟禁在他的靜室里,所有的侍衛死地死、逃得逃,最後剩下的幾人也被趕出宮去,取而代之。是數十名衣甲鮮亮的羽林軍,他們守在靜室門口。不准任何人靠近,就連楊玉環也被限制在內宮,不得出門一步。
此時的李隆基鬚髮蓬張、氣色灰暗,臉上的肉鬆松垮垮掛著。他的頭盔也不知掉到哪裡去了,身上卻依然還穿著鎧甲,坐在角落裡一動也不動,眼睛無神地望著小窗外灰濛濛的天空。
「相國來了!」
不知誰喊了一聲,門外的士兵立刻排列成整齊地兩列,挺直腰一動不動。片刻,李清快步走來,他輕輕一擺手。示意後面跟著的人暫時留在門外。
李清慢慢走進房間,默默地注視了李隆基片刻,便在他對面盤腿坐下,一聲也不言語。李隆基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沒有理會,仍然望著窗外。
兩人就這樣沉默無語地坐了約一刻鐘,李隆基終於先開了口,他聲音嘶啞,十分低沉。「你立了何人為帝?」
「讓皇帝的嫡重孫!」
李清取出一本簽名,將它推了過去,「這是內閣地一致擁戴!」
「內閣?」李隆基冷冷地一笑道:「所謂內閣不就是你一手遮天嗎?」
李清淡淡一笑,又重複說了一遍:「是讓皇帝的嫡重孫為帝!」
「什麼!」李隆基大吃了一驚,他這才聽清楚,是重孫而不是嫡孫,也就是說不是李琳之子,而是李琳之孫。他聽永王說過,李琳不久前得了一寶貝孫子,這樣說來,新帝還只有幾個月大。李隆基眼中的火漸漸燃了起來,他怒極反笑道:「好!好!李清,你果然厲害,居然立幼兒為帝。你真以為我大唐無人麼?會讓你一手遮天!」